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979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x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护理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第一章

1.护理心理学:

心理学与护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研究病人及护士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护理心理学的任务:

将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应用于临床护理,知道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3.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4.护理心理学的学科原则:

客观性原则、辩证原则、伦理学原则。

5.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6.护理心理学相关的主要的心理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19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学说、性本能和性心理发展理论、释梦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包括: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3)认知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美国心贝克,包括埃利斯ABC理论和贝克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4)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

包括马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第二章

1.心理学开端的标志: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心理的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显示主观能动性的反应。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注意)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

人格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调控)

4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补偿和发展,联觉

5.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对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们就不可能获得对整体的反映,知觉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需要借助个体的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更高阶段的认识。

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分类:

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直觉

6.记忆: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回忆)

记忆的时间分类:

1)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

0.25~2秒

2)短时记忆:

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保持时间:

小于1分钟,容量:

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永久记忆,保持时间:

1分钟~终生,容量:

无限

7.遗忘: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回忆或再认回忆有错误。

遗忘规律:

先快后慢(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以自己为被试)

保持的百分数:

20分钟58.2%

1小时44.2%

31天21.2%

8.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主要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

思维的分类:

1)按思维的水平及凭借物分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按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分类:

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

全面看问题。

深刻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

敏捷性:

迅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逻辑性:

思路连贯、清晰、不矛盾。

独立性:

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灵活性:

机智的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心理定势2)功能固着3)迁移4)动机强度5)人格特征

9.想象: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

1)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10.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或集中。

特点:

伴随状态贯穿心理状态始终。

分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注意的基本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同一时间内所注意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不同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主动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理想的注意品质:

1)注意稳定2)分配能力强3)善意转移4)注意的广度

11.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具有一种高级心理现象和人的精神社会需要有密切关系;

情绪是人受到刺激时,经过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行为,生理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P30)

情绪情感

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动物与人所共有的人所独有

情景性、激动性、暂时性深刻性、稳定性、持久性

发生早发生晚

外部表现明显、冲动性大不明显、少有冲动

联系:

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又通过情绪表达出来。

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情绪的变化有时会受情感的调节。

情绪状态:

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的影响下,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最典型的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3种。

(区分3种情绪状态P32)

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社会性情绪: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3.人格:

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是个人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具有个人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性组合成的动力整体结构。

人格的特征:

稳定性与可变性、独特性与共同性、整体性、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实践活动、自我教育‘

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卡特尔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稳定外向型、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

荣格:

内倾、外倾、中间型

人格特质:

A型性格,争强好胜,攻击性强,缺乏耐心

B型性格:

安于现状,缺乏主见,随遇而安

C型性格:

忍气吞声,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行为退缩,易出现无望、无助感

D型性格:

孤僻型,易患心脏病和肿瘤

马斯洛需要理论

(1)生理需要:

维持生存及种族延续的最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

希望受保护和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生理安全:

生命安全;心理安全:

财产、职业安全

(3)爱与归属的需要:

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和支持的需要

(4)尊敬的需要:

自尊:

个体渴求能力、自信、自主和成就.

他尊:

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重视和赞赏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需要。

14.动机:

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部动力。

含义:

(1)动机产生于需要。

(2)需要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3)动机是行为的心理动因。

动机冲突:

也称心理冲突,指个体在有目标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者相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类型:

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双避冲突——“后有追兵,前遇大河”

趋避冲突——“想吃鱼又怕腥”

多种趋避冲突

15.能力的分类①一般能力:

从事任何活动中都需要的能力。

智力:

认识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

核心: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集中于人的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上。

②特殊能力:

是指某种专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16.气质:

气质是个人生而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特点:

总是以同样方式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

它主要表现为个人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倾向于外部事物或倾向于内部体验)。

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P44)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神经类型气质类型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粘液质

弱弱型抑郁质

17.性格:

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的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

功能优势学说、内外倾向学说、独立顺从学说

内外倾向说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外向型的人:

感情外露,自由奔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善于交际,勇于进取,适应力强。

内向型的人:

感情深沉,处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决断能力,交际面窄,适应环境不灵活。

第三章

1.一般适应综合症征:

各种各样的不同因素都可以引起同样的反应,都可以产生同样的应激症后群。

产生一般经历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2.应激源:

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

3.应激:

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其生理、心理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适应或不适应。

4.应对:

是个体对应激源以及因应激源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5.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6.应激源属性分类: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源

应激源来源分类:

内部应激源、外部应激源

7.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

1)认知反应2)应对方式3)社会认知4)人格特征

应激反应:

1)生理反应(心理-神经中介途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途径---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心理-神经-免疫中介途径-----免疫与神经进行着双向调节)2)心理反应分为:

认知反应(偏执/灾难化/反复沉思/“闪回”与“闯入性思维”/否认、投射、选择性遗忘);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无助);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于可怜/物质滥用);综合反映(亚健康状态/崩溃/延缓性应激反应)。

8.影响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因素:

1)应激源的性质(应激源的强度、波及范围、持续时间的长短、合并应激源的数量);个体差异。

9,应激的理论模型:

生理模型和心理模型(代表性是CPT模型,即认知-现象学-交互作用模型)

10.应激的处理策略:

问题处理策略:

1解决问题2社会技能3寻求信息4应激监督

情绪的处理策略:

1消除紧张:

是最常用技能,使用放松疗法

2认知重组:

改变个体对某个事物和情景的评价

3积极转移:

以建设性活动把注意力从痛苦思维中转移

4自我暴露或宣泄:

能向他人交流,释放或澄清感情

5逃避和退缩:

离开特定环境以寻求消除应激源

11.心理挫折:

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心理防御机制:

1防御机制属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是个体无意识采取的应付应激情境的手

段;2防御更多的取决于人体自身的心理特点;3对同一个体,所使用防御机制

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较少随情境而发生大的变化。

主要防御机制:

压抑:

触景生情,梦境、笔误、口误

否认:

爱人已故,仍坚信还活着,癌症否认

外投射: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反向作用:

矫枉过正

转移:

转移发泄的对象等

抵消:

破财免灾

合理化: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伐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

升华:

歌德的多次失恋,创作出名著

退行:

患者完全康复也不愿出院

幽默、自我嘲讽:

在困境时,用幽默的方式化解

代偿:

残疾人经过苦练后的技能

12.心身疾病的概念: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的个体预防原则:

1.心身疾病的个体预防:

①培养健全的人格②保持良好的情绪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2.心身疾病的社会预防:

①家庭预防②学校预防③社会预防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①躯体治疗②心理治疗③精神药物治疗④社会支持

第四章

1.心理评估:

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现状及其水平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客观描述、评价、鉴定的过程。

临床心理评估:

是指将心理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以患者为主要对象、可评定及甄别患者心理状态的应用性评估手段和技术。

2.心理评估实施的原则:

1)动态实时原则2)综合评估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

3.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功能:

(一)筛查心理护理对象心理问题

(二)提供心理护理实施依据引发原因

(三)评估实施效果评价手段

4.行为观察法:

在完全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条件下,对个体的可观察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

行为观察的设计:

确定观察行为,确定观察情境,确定观察方式,确定观察指标,确定观察的记录方法。

5.临床访谈法:

访谈者与来访者之间进行有目的的会晤。

(P135)

6.心理测验:

是通过测试少数代表性心理特征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心理科学技术手段。

原则包括:

①标准化原则②保密原则③客观性原则。

7.能力测验:

包括智力测验、心理发展量表和特殊才能如音乐、美术、机械技巧等。

主要作用:

职业指导

8.人格测验:

(1)测查一般人群人格特征:

如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加州心理调查表(CPI)

(2)测查个体病理人格特征如MMPI

9.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

常模1、概念:

指某种心理测验在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2、样本:

标准化的常模样本

信度:

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反映同一被测试在不同时间内用统一测试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P140)

信度系数:

*表示误差的大小

*信度系数在-1~+1之间。

*绝对值越大(接近1.0),表明误差越小。

*绝对值越小(接近0),表明误差大。

效度:

指测试实际测量的内容与所要测试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

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试的准确性。

反映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反应测验效度高低的主要三种具体指标:

内容关联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关联效度

10.临床评定量表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2.抑郁自评量表(SDS);3.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

第五章

1.心理咨询:

指在良好的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对前来需求帮助的人,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解决其心理问题,促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升的过程。

2.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性原则助人自助的原则尊重来访者的原则来访者自愿的原则时间限定的原则延期做出重大决定的原则

3.心理治疗:

也称精神治疗,是指专业人员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患者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进行干预,达到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治疗过程。

广义上讲,一切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改变其理解及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4.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A.精神支持疗法

B.精神分析疗法:

又称心理分析疗法,创始人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理论基础:

意识和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特别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提出人的心理障碍是某些幼年时期所受的精神创伤压抑在“潜意识”中所致。

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技术:

自由联想、抗阻分析、移情分析、梦的解析、解释

C.行为疗法:

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帮助患者建立或消除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心理治疗技术。

理论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行为反应的后果对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有直接影响)学习理论(华生)

治疗方法:

①系统脱敏疗法:

是一种减轻恐怖、焦虑、敏感的治疗方法。

基本步骤:

1)学会放松2)划分焦虑等级3)脱敏训练:

想象脱敏治疗,现实脱敏

②冲击疗法③厌恶疗法

D.认知疗法:

治疗方法:

①理性情绪心理疗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BC理论)(P165)

②贝克的认知疗法

E.询问中心疗法(非指导性疗法)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着重强调运用主体内在的潜能进行自我治疗

理论基础: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询问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自我实现的概念。

治疗方法:

坦诚和谐无条件积极关注准确地感情移入性理解

F.森田疗法(精神交互学说)

第六章

1.患者角色:

又称患者身份,指被医生或社会确认的患者应具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2.患者的权利和义务(P90)

3.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模式

①患者角色缺如②患者角色强化③患者角色减退④患者角色冲突⑤患者角色异常

4.患者求医行为的基本类型:

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强制求医行为

5.患者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大题)

①个体对疾病认知情况②个体以往的求医经历③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④个体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⑤个体的人格差异⑥医疗场所的就医条件

6.患者的需要

患者需要的基本特征:

患者需要的错综复杂性患者需要的不稳定性患者需要的不可预料性

患者需要的主要内容:

①尽快解除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人格尊重与隐私保密的需要④了解信息与参与的需要⑤被爱与关心的需要⑥适度活动与和谐环境的需要

7.患者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①患者的心理活动强度与其疾病认知严重程度成正比

②患者的心理活动强度与其疾病实际严重程度成正比

③患者活动心理的复杂性与其年龄增长成正比

④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外显型与其年龄增长成反比

⑤患者的心理活动强度与其对疾病治疗方式的认知危险程度成正比

⑥患者的心理活动强度与其对疾病的治疗方式的实际危险程度成正比

8.护士的角色人格:

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人们,共同具备并能够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9.护士角色人格的要素特质

护士角色人要素特质的概述(P106):

①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概念②要素特质是护士角色人格的基石③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具有相对的职业特异性

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主要内容:

①高度责任心与同情心②忠于职守并富于爱心③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④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⑤适宜的气质和性格类型⑥健全的社会适应性

护士角色人格的匹配模式:

重合匹配式基本匹配式少许匹配式完全不匹配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