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4741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docx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法选择:

  与数学规律、计算等知识一样,“数学概念”在担负“思维基本形式”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提炼和组织,创造重现的“知识体”。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操作、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实践中探究新知。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寓课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尽力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牢固建构起“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一、活动——感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两种运动?

(平移和旋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世界里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出示课件)

  

(一)点的运动

  

(1)出示流星图提问:

如果把一颗流星看做一个点,当它划过黑暗的夜空,流星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划过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板书:

点平移直线)

  

(2)出示自行车图提问: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轮,观察彩带的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

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板书:

点旋转曲线。

  师小结并板书:

点动成线。

  

(二)线的运动

  闭上眼睛想一想:

我们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

线动成面。

  追问:

看看下面的直线做什么运动?

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面的平移

  师:

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果把我们的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让它平移,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

长方形平移长方体

  质疑:

如果让它旋转呢?

  揭示课题:

面的旋转

  (设计意图:

本着“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转

  师:

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1、学生活动。

  2、交流结果。

  3、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4、师小结并板书:

面动成体。

(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5、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

  6、课本第2页“找一找”:

请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师: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

你想有关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呢?

(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

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

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圆柱:

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

(板书:

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

(板书:

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

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

高)。

  小结:

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

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

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

(板书:

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

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

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质疑:

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图形表象,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提升

  1、辨一辨:

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

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

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

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理解能力。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

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设计意图:

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小学数学教案篇2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

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

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

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

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

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

四分之一。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

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

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

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

2个。

  生:

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

可是这能怪学生吗?

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

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

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

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

学生一定会说:

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

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

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

每人3枝。

  师: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

每人4枝。

  师:

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

每人1/2。

  师:

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

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

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

1/2。

  师:

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

也是1/2。

  师:

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

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

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

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

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

甚至有人说过:

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94~9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

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

找到了吗?

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

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

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

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师:

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

  师:

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

  师:

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

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

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师:

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

  师:

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师:

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

  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

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

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

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

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

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

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

怎么样?

准备好了吗?

  师:

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

  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

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

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

这些口诀分为三段教学:

第一段教学1—4的乘法口诀,第二段教学5的乘法口诀,第三段教学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编口诀的方法。

教材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

2和3的乘法口诀是教材编给学生看,4和5的乘法口诀有少数留给学生模仿着编,6的乘法口诀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编出。

这样编排,一是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

二是让学生能感受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利用乘加、乘减记忆乘法口诀:

三是学生能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

教材在编出乘法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

在用口诀时,又把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熟记这些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1—6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口诀的全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投影、挂图。

  课时安排:

  1.2、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2.乘加、乘减1课时

  3.5的乘法口诀3课时

  4.6的乘法口诀3课时

  5.复习2课时

  6.快乐的队日活动1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

  主备教师:

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__.9.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诸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星期日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她带4组小朋友(每组4人),问小朋友一共去了多少人?

交流:

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课题:

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问:

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讨论,一个跷板共坐了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还可以怎样列?

那么两个跷跷板呢?

2个2是几,怎样列乘法算式?

  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写出1×2=2编口诀:

一二得二

  引导学生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呢?

交流得出二二得四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

2×1=用什么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投影出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

  分小组讨论交流图画的意义,并说出怎样列出算式?

  1×3=32×3=63×3=9启发小朋友说出口诀: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

3×1=3×2=3×3=用什么口诀。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表格:

  车厢的个数:

1234

  人数481216

  小组交流探索乘法算式及口诀。

  4、独立自主学习1×1=并编口诀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题意,先摆出小棒,再写出算式后填口诀。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连线,互相检查。

  四、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

(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业设计: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

  ()×()()×()

  1~4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

20__.9.2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

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去解决一些问题,看谁表现得最出色,好吗?

  二、复习巩固

  1、背一背:

采取游戏形式,背1~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

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

(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

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

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

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四、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

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

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

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

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

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

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

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

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

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

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

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

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

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

还可以框出几个数?

怎样框?

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

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