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326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docx

宏观考试要点研二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基本内容、政策含义、主要说明什么问题、核心公式的理解,资本水平效应、资本增长效应、如何理解索洛模型中的A

索洛模型包含四个变量:

产量(Y),资本K,劳动L和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

在任一时间,经济中有一定量的资本、劳动和知识,而这些被结合起来生产产品。

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t)=F(K(t),A(t)L(t)),

其中t表示时间。

时间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只是通过K,L,A进入。

这就是说,仅在生产投入变化时,产量才随时间变化。

具体而言,从一定的资本和劳动量中得到的产品量随时间增加—有技术进步—的唯一前提是知识量增加。

A和L以相乘形式影响Y,AL被称为有效劳动,而以这种形式引入的技术进步被称为劳动增进型或哈罗德中性的。

模型的基本假定:

1)规模报酬不变。

即对于c≥0,有F(cK,cAL)=cF(K,AL),令c=1/AL,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使我们可以使用生产函数的密集形式:

F(K/AL,1)=F(K,AL)/AL,定义k=K/AL,y=Y/AL,f(k)=F(k,1),y=f(k),,y为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量,k为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量。

f’(k)>0,f’(k)<0,边际报酬递减。

2)关于投入品的假设

L(t)=nL(t),A(t)=gA(t),n为人口增长率,g为技术进步率,均为外生参数,表示不变增长速度。

资本的增长率K(t)=sY(t)-δK(t),其中s为储蓄率,δ为资本折旧率,均为外生变量。

索洛模型的核心公式:

k(t)=sf(k(t))-(n+g+δ)k(t)

它表明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量的变动率是两项之差。

第一项sf(k)是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实际投资:

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量为f(k),该产量中用于投资的比例为s。

第二项(n+g+δ)k是持平投资,即使得k保持在现有水平上所必须的投资量。

为防止k下降,必须进行一些投资。

其原因有二。

第一,现有资本有折旧,这一部分资本必须予以补足以防止资本存量下降,这就是δk项。

第二,有效劳动的数量的增长,这样恰足以使得资本存量K不变的投资并不足以保持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存量k不变。

相反,由于有效劳动的数量以n+g增长,资本存量也必须以n+g增长以保持k稳定。

这就是(n+g)k项。

如果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实际投资大于所需的持平投资,则k上升,如果实际投资低于持平投资,则k下降。

如果二者相等则k不变。

结论:

1)在索洛模型中,无论从任何一点出发,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

2)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且是外生决定的。

3)在该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

索洛模型的基本结论:

1)无论从任何一点出发,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

2)在其他外生变量相似的条件下,人均资本低的经济有更快的人均资本的提高,人均收入低的经济又更高的增长率。

3)人均产出(Y/L)的增长来源于人均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但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够导致人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

4)通过调节储蓄率可以实现人均最优消费和最优资本存量的“黄金律”增长。

5)储蓄率的变化只会暂时性地影响增长率,而不会永久性的影响,储蓄率的显著变化对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产出变化只有较小的影响,且作用缓慢。

第二章无限期界模型

如何理解资本积累和储蓄率的内增性,其微观经济基础是什么,无限期界和跨期替代模型的内容及含义、核心公式

索洛模型中,将储蓄、人口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都看做是外生的,而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则首先将储蓄问题内生化。

因此在构建模型过程中,首先将家庭行为引进来。

考察家庭消费性行为须借助于消费的效用函数,家庭消费的决策原则是实现长期家庭整体效用的最大化。

引入消费者(家庭)行为来分析跨期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消费和储蓄选择,即资本积累和储蓄率的“内生化”。

微观经济基础:

假设:

1)有大量相同的厂商。

每一厂商可得到的生产函数Y=F(K,AL),厂商在竞争性要素市场上雇用工人和租用资本,并在竞争性产品市场上销售其产品。

厂商的A看作是给定的,与索洛模型一样,A外生的以速率g增长,厂商最大化利润。

厂商为家庭所拥有,因此厂商所得的所有利润均归家庭。

2)有大量的家庭,每一家庭的规模以速率n增长,家庭每一成员在每一时点供给一单位劳动,家庭将所拥有的资本均租给厂商,家庭的最初资本持有量为K(0)/H,不存在折旧,家庭将每一时点上的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以最大化一生效用。

厂商和家庭的行为:

1)厂商的行为:

竞争性厂商在每个时点上按照给定的价格雇用资本和劳动进行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为零);利率和工资为:

假设无折旧,真实利率r(t)=f’(k(t)),每单位有效劳动的真实工资:

w(t)=f(k(t))-k(t)f’(k(t)),每工人工资收入:

A(t)w(t)

2)家庭的行为:

预算约束:

家庭一生消费的现值不能超过其初始财富加上其一生劳动的现值。

家庭在预算约束下选择最优的一生消费路径来最大化其一生效用。

ρ为贴现率,ρ越大,与现期消费相比,家庭对未来消费的评价越低。

在最优消费增长模型中,无效率的过度储蓄不会出现,原因在于典型的无限存续家庭一旦储蓄过度,马上会意识到这不是它的最优消费路径。

寻求最优消费路径的家庭储蓄总是不足以使资本达到黄金分割率水平,这种缺乏耐性的消费行为反映了有效贴现率

的影响,减少当前消费以实现最大化的消费路径,即实现黄金分割率的消费水平是不值得的。

在拉姆塞模型中,储蓄是从家庭行为中推导出来的,家庭的效用取决于家庭消费,如果经济处于每期均可得到更高消费的路径上,则不会出现均衡。

将储蓄率内生化并没有改变索洛模型中关于平衡增长路径的描述。

因此,索洛模型中关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的解释不依赖与储蓄率为常数的假定。

即使储蓄率是内生的,外生的技术进步依然是人均产出持续增长的唯一根源。

无限期界模型主要结论:

1)拉姆齐模型没有改变索洛模型关于经济增长平衡路径的基本结论。

2)索洛模型可以被看做是拉姆齐模型的一个特例,它必须对应于后者特殊的参数和稳态。

3)拉姆齐模型的特点在于从家庭和个人的跨期消费行为的微观基础出发决定稳态的消费(储蓄),从厂商的微观基础出发决定稳态的资本存量,因此c和k是同时决定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储蓄的决定被内生化了。

4)拉姆齐模型避免了再索罗模型中的无效过度资本积累。

5)拉姆齐模型中的任意初始状态不一定收敛到稳态,会存在发散的情况,而索洛模型则不会。

第三章

如何解释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新增长模型的内容和含义,增长水平和增长差异(国家间的差异)

新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研究与开发模型

不存在资本的模型:

知识积累的动态学

每工人产出与A成正比,因而每工人产出的增长率等于A的增长率。

1)<1,每工人平均产出的长期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增函数。

2)>1,经济增长率呈现出永久的增加而非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

因为知识在新知识的生产中是如此有用,以至于知识水平的每一边际增加所产生的新知识之多,使得知识增长率上升,因此,一旦开始知识积累,经济就进入一条增长率不断提高的路径。

3)=1

一般情形:

知识和资本的动态学,模型包括两个内生变量,即A与K。

国家间收入的差异:

该模型对国家间收入差异的含义:

1、确定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另一个因素,即这些差异源于人力资本及实物资本的差异;2、根据本模型对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假定,表明承认人 力资本的存在,不会改变索洛模型关于实物资本积累的影响含义,即该模型中储蓄率变动的影响与索洛模型并无不同。

 

第四章周期理论

RBC理论的基本内容含义和核心结论公式、传导机制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leTheory),也称真实商业周期理论。

20世纪80年代,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基德兰德(F.E.Kydland)等人基于瓦尔拉斯经济的拉姆齐模型提出了真实商业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leTheory)。

该模型对拉姆齐模型进行两个方面的修改:

在拉姆齐模型中加入了真实扰动(技术和政府购买);考虑了就业变动。

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一些对经济持续的实际冲击引起的。

实际冲击包括大规模的随机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波动,这种波动引起相对价格波动,理性的经济当事人通过改变他们的劳动供给和消费来对相对价格波动作出反应,从而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新古典学派都将经济波动放在短期、放在总需求的变动上,并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取决于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是平稳增长的。

与此相反,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将会改变增长路径,经济不再回到以前的增长趋势上。

GDP的波动实际上是增长趋势自身的波动,而不是短期产出围绕趋势产出上下波动。

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都来源于技术等因素的冲击。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营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如技术进步的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经营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基本的真实经济周期的模型:

该模型是拉姆齐模型的离散时间的变体。

经济由大量相同的家庭和厂商组成,家庭永久存在。

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资本积累:

劳动和资本的报酬是各自的边际产品。

t期的真实工资和真实利率分别为:

 

人口以外生的速率n增长,则t时的人口Nt为:

代表性家庭最大化如下的效用函数的期望值:

瞬时效应函数采用对数线性形式,并有两个自变量:

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消费,c=C/N。

家庭每个成员的平均闲暇,l=L/N。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技术进步率为g,并且受到随机扰动的影响。

模型假设政府购买的趋势增长率等于(n+g),并且受到随机扰动的影响。

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

假设:

家庭生存两期,没有初始财富,只有一个成员。

工资没有不确定性。

根据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建立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

结论:

劳动的跨期替代取决于相对工资和利率的变化。

第一期工资相对增加,家庭将增加第一期的劳动供给。

利率上升增加了第一期工作与储蓄的吸引力。

不确定条件下的家庭的最优化:

在t期,家庭将成员的平均消费减少△c,然后利用由此得到的更多财富提高下一期的消费。

当增加的效用和减少的效用相等时,家庭的行为达到最优。

在t期减少消费所减少的效用:

t+1期人口是t期人口的en倍,因此t+1期家庭平均消费增加:

t+1期家庭成员的平均消费的边际效用为:

家庭在t期对t+1期效用增加的期望为:

最优时,减少的效用等于增加的效用:

同理可以计算出消费和劳动供给的最优替代:

 

第五章凯恩斯如何解释经济波动、蒙代尔—佛莱明模型、为什么总供给曲线是非垂直的(其中的四种假设条件)、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如何解释经济波动:

假设:

存在着名义价格和工资瞬时调整的阻碍。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延滞性名义调整引致产品总需求变动,从而影响厂商生产的数量。

它使纯货币扰动(影响需求)改变就业与产出。

此外,包括政府购买、投资需求和技术变动等真实冲击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影响产出。

延滞性价格调整创造了一种除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跨期替代与资本积累机制之外的途径——由此途径,这些冲击影响就业与产出。

IS曲线:

商品市场均衡时(即计划支出等于实际支出时)利率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当计划支出等于实际支出时,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决定了均衡产出水平。

当利率上升,计划支出下降,均衡产出减少。

因此利率和产出反相关,即IS向下倾斜。

计划支出对利率和产出越敏感,IS曲线就越平坦。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

Y=E(Y,i-πe,G,T)

LM曲线:

既定价格下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度的增加或者利率敏感度的下降使LM曲线更为陡直。

 

IS-LM模型决定了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水平。

在该模型中,只有两种资产,即货币和其他资产,并假设货币以外的一切资产都可以完全替代。

AD曲线来自与IS-LM模型。

价格上升减少了真实货币余额存量,因此,利率上升(导致投资和消费减少),LM曲线上移,产出减少。

即价格与产出负相关。

凯恩斯主义波动观提出了许多潜在来源: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改变、对投资需求的冲击、货币需求函数的变化等等。

并且在完整的IS—LM—AS模型中,还可有对总供给的扰动。

标准的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描述通常认为许多不同种类的外来冲击都有其重要性。

因此,与真实经济周期观点相反,凯恩斯主义分析通常不把大量暴动归因与少数几种扰动。

凯恩斯理论核心是总需求理论。

公式AD=C+I+G,C是消费I是投资G时政府支出,AD是总需求,一般政府支出是个常量,投资变动也不大,而C=c*Y,c是边际消费倾向,Y是收入,即消费会随着收入发生明显变动,这时总需求也发生变动,而AS总供给不变是,AD就不等于AS,就会发生经济波动,如果AS>AD,经济就会衰退,AS

蒙代尔—弗莱明(M-F)模型简介:

价格不变,因此短期产出取决于总需求。

该模型包括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或国际收支)。

该模型的目的就是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开放经济商品市场均衡:

IS曲线

 

开放经济的货币市场均衡:

LM曲线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供给:

从中央银行负债的角度看,基础货币:

B=C+R;从资产角度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信用(CBC)和国际储备(IR)。

因此基础货币的变化来自于公开市场业务(自主公开业务和对冲国际储备)和国际储备的变化:

△B=△CBC+△IR=(△B0-λ△IR)+△IR

△λ为对冲(冲销)系数。

λ=1表示完全对冲,λ=0表示不存在对冲。

货币供给变化:

△MS=mm△B=mm[△B0+(1-λ)△IR]

在货币市场上,利率调整使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

 

国际收支:

净出口NX=NX0+fq-mY净资本流动CF=CF0+v(r-r*),v表示资本流动程度。

国际收支BP=NX+CF=BP0+fq-mY+v(r-r*)

当BP=0时,国际收支达到均衡。

国际收支均衡时利率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被称为BP曲线。

BP向上倾斜的原因:

Y↑→进口↑→为保持国际收支不变→提高利率→资本流入增加↑

BP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资本的流动程度。

资本流动程度越高,斜率越小。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初始均衡在E0点。

政府支出增加,IS右移,货币市场较快出清,经济沿着LM曲线达到E1,利率上升,资本流入,国际收支盈余。

完全对冲:

货币供给不变,经济保持在E1。

不完全对冲:

BP>0→IR↑→MS↑→LM右移到E2。

结论:

在固定汇率制下,在改变收入方面,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调整使国际收支总是处于平衡状态。

G↑→IS右移→r↑→BP>0→货币升值→BP左移以及IS左移(NX下降减少了需求和产出)→达到新的均衡点

结论:

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如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动,财政政策有效;如果资本完全流动,则财政政策无效。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涵义十分明确:

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由于利率和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即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投资,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机制,其功能自然会遭到比较严重的削弱,从而货币政策无效;同样道理,利率稳定即可以基本消除财政政策引起的挤出效应,从而实现财政政策的最佳效果。

因此,当一国面临的外部冲击,主要是国际金融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时,则固定汇率制应该是较为理想的汇率制度。

毕竟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资本套利活动可以自发化解货币因素的外部冲击,并且使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失衡的效果达到最优。

该模型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只分析固定汇率制下的开放经济平衡,缺乏对浮动汇率下的开放经济平衡的研究。

(2)蒙代尔-德明模型假定价格水平不变,可见该模型从方法论上讲,属于短期分析范畴。

短期分析的主要弱点在于仅仅考虑国际收支调节和内部平衡实现的政策效应,忽略了自动调节机制(如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和内部平均的影响。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假定与现实世界差距较大,该模型忽略了交易成本、预期等因素对汇率决定和国际收支的重要影响,因而削弱了模型的理论解释能力。

后来许多学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为什么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古典总供给曲线:

垂直。

该理论认为资源充分利用,产出处于自然产出水平。

随着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总供给曲线右移。

政策无效。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平缓。

他认为短期存在资源闲置,因此,成本不随产量变化,即企业可以在不变价格下供给所需求的产量。

政策有效。

SRAS的四种类型:

1、粘性工资、可变价格与竞争性产品市场(凯恩斯模型)

模型假设:

名义工资刚性,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性市场。

W=W0

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

竞争性厂商将雇佣劳动直到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真实工资。

总供给曲线形状:

由于名义工资粘性,价格上升降低了真实工资。

厂商增加劳动的雇佣,引起产出增加。

因此,AS向上倾斜。

不完全的名义调整使总需求的变动影响产出的机制:

AD↑→P↑→W0/P↓→劳动需求↑→Y↑

该模型的问题:

总需求上升引起价格上升、真实工资下降和产出增加。

这意味着真实工资是反周期的。

而在实际中,真实工资是顺周期的。

2、粘性价格、可变工资与竞争性的劳动市场的产量决策

该模型认为,价格粘性来自于产品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定价超过边际成本。

(加成定价P=μMC)因此,只要产量不超过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所确定的产量,厂商可以在现行价格水平满足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粘性:

P=P0

根据上述分析,总供给线是一条水平线,产量直到Y*。

总需求变动影响产出的调整机制:

AD↓→产品的销售↓→Y↓→劳动需求↓→W/P↓

劳动市场分析: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对其产品的需求。

因此,只要真实工资不是高的使厂商无利可图,那么,当产出不变时,对劳动的需求也不变。

结论及问题:

该模型意味着一种反周期的价格加成:

需求增加引起产出增加,产出增加将会引起成本增加(劳动需求增加引起工资上升、短期内存在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而价格不变,因此加成比例下降。

真实工资是顺周期的。

3、粘性价格、可变工资与劳动市场的不完善

该模型假设名义工资可变,但是劳动市场存在一定的非瓦尔拉斯特征,即真实工资高于市场的出清工资。

例如效率工资。

在产品市场方面,与模型2假设相同,因此,AS仍是一条水平线。

AD变动对产出影响也如同模型2。

就业与真实工资现在由劳动需求曲线与真实工资曲线的交点决定。

由于真实工资高于市场出清工资,所以在该模型中出现了失业。

当需求下降引起劳动需求下降时,失业上升。

 

4、粘性工资、可变价格与不完全竞争

假设名义工资粘性,价格可变,并假设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定价方式为加成定价法。

 

结论

如果μ是常数,由于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真实工资是反周期的。

另外,由于名义工资粘性,所以当产出上升时,价格将会上升,

AS向上倾斜。

如果μ是与边际产出一样反周期的,则真实工资不变。

由于名义工资不变,则价格也不变,故AS为水平。

如果μ比边际产出更具反周期性,当总需求增加引起劳动需求增加时,价格将会下降,AS向下倾斜。

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1968)认为,有关货币供给或通货膨胀等名义变量会永久地影响产出或失业等真实变量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他们认为,政策制定者的扩张政策迟早会改变价格或工资的决定方式。

因此,在长期内真实变量的行为由真实因素决定。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在长期内对经济的需求方面的扰动并不会影响产出。

长期总供给曲线所在的产出就是充分就业产出或潜在产出或自然产出水平。

lnPt=lnPt-1+π*+λ(lnYt-lnYn)+εtS

πt=π*+λ(lnYt-lnYn)+εtS

该式即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它意味着只要产出超过充分就业产出,通货膨胀就上升。

即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存在一种向上倾斜的关系。

π*是核心的或基本的或惯性通货膨胀率:

产出等于其自然率并且不存在供给冲击时的通货膨胀率。

第六章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菜单成本如何导致货币的非中性

不完全名义调整的微观基础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对实体经济不产生影响,产出不会变化,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动。

非中性意味着货币的增发会对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产出会增加。

现在比较多数学者赞成货币短期非中性,长期趋于中性的观点

A。

不完全信息→适应性预期(非理性预期)→调整滞后→货币非中性

不完全信息的情形(Pi≠P),知道Pi,而不知P

相对价格:

生产函数:

相对价格的预期:

 

 

卢卡斯供给曲线:

 

 

均衡:

 

当m=E(m)时,观察到的总需求冲击(货币冲击)只有名义效应而没有实际效应;

当m≠E(m)时,未观察到的总需求有实际效应(货币非中性)。

结论:

未观察到的货币数量的变化(ut)既影响价格也影响产出。

推论:

短期菲利蒲斯曲线成立(增长率与通胀率成正比,失业率与通胀率成反比)。

B、不完全竞争—厂商有定价权—货币非中性(即厂商的垄断阻碍了价格调整)

 推论:

如果并非所有的工资与价格都自由变动,即使存在理性预期,只要垄断厂商存在着定价权,则总需求政策具有稳定作用。

 

第十章

失业理论

局内人—局外人模型

逆向选择: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

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

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

所以,叫“逆向选择”

怠工模型

 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怠工模型,分析了效率工资对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在该模型中,工人的效用函数设定为:

U(w,e)=w−e。

(w为工资,e为工人的努力程度)。

假定工人只有两种选择:

努力工作:

e≥0或者偷懒:

e=0。

(放松该假定,即使工人的努力程度是一个连续型变量,也不会改变模型的基本结论)。

每个工人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下面两种状态之一:

就业或失业。

单位时间内外生事件以b的概率导致工人离职(比如由于迁移等原因)。

外生离职使得工人加入失业大军。

工人以贴现率r(r≥0)最大化其预期效用。

工人唯一的选择是选择努力的水平。

如果工人努力工作,他将被支付工资w,继续被厂商雇佣直到外生事件导致其离职。

如果怠工,工人以单位时间q的概率被厂商发现,如果被发现,他将被解雇,被迫进入失业队伍。

失业工人单位时间找到工作的概率称为工作获得率。

失业期间获得失业保险金wo。

  工人选择努力水平最大化其贴现效用。

这就要比较怠工和不怠工所获得的效用的大小。

定义VSE为怠工者的预期贴现终身效用;VSN为不怠工者的预期贴现终身效用,VU为失业者的预期贴现终身效用。

根据利率乘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