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423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docx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解读

    

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

    

    

  摘要:

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文扼要总结了我国历史上西部开发的经验教训,以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中国人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历史积习切入,借鉴反全球化思潮的合理内核,对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解析和反思,在全面、准确理解西部大开发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无限”开发与“有限”开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尺度。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经济发展方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指导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推进了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重大改革,这一时间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也有重大变化,即从传统的地区平衡发展的方针转向以地域分工为基础,发挥各地区区位优势,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更快发展的方针。

经过二、三十年的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我国以上海、广东、江苏、山东为代表的沿海及整个东部地区迅速崛起,相比之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缓慢,产生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生产力格局、资源开发水平、利益调节机制上的深层次新矛盾。

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大大滞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每况愈下。

  纵观历史,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特别是天然植被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其变化的原因有自然本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古代开辟耕地、修筑宫室、兴建寺院等等都要大规模地砍伐森林、铲除草地,频繁的战争也同样起着破坏植被的作用。

由于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程度不同,植被变化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这种变化并非直线式的减少,而是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但总的趋势是天然植被的逐渐减少,然而各地情况不尽相同。

如华北平原因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天然植被早已破坏殆尽,全由人工栽培植被所替代。

又如黄河中游天然植被被人为破坏后,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等不利因素,不少地区栽培植被也不普遍,变成荒山、荒坡和沙丘。

而西南地区开发较晚,人类活动相对较少,而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故至今尚保存较多的天然森林。

总之,在我国西部辽阔的土地上,几千年来各族人民长期的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计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物质条件。

当然也由于人类对自然发展的认识不足,无计划地滥垦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对自然界无限制索取以及战争破坏等因素,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为严重,从18世纪被至1949年前的250年间,森林资源的损耗速度大大超过以往的千年。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大炼钢铁,以粮为纲,大伐山林,森林面积大为缩小,这是造成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和近代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西部生态失衡或被破坏,人为因素都是在区域相对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倘若在开放状态下进行,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在邓小平倡导下,80年代中期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植树造林,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政策十分正确,但要收到明显效果,需有几十年的时间。

其后,西部如何开发,生态如何保护又面临着新的西部大开发挑战。

  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对西部地区数千年发展历史轨迹的跨越,是面向新世纪作出的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其“大”字主要体现为战略上的全局性、统筹性、长远性。

基本要求是:

第一,立足高远。

西部大开发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进行的。

要面向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从发展方向上形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西部经济体系。

第二,实事求是。

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中长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远期是实现现代化。

西部发展起步晚,客观上在人才资源、投融资体制等方面不如东部等地区,在区域竞争力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因此发展规划和进程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第三,统筹全局。

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上率先启动西部大开发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一是西部地区是全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西部地区许多自然资源占全国比重最大,是不断推进全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西部开发规划包括“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要内容。

西部开发规划是全国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

第四,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多为不可再生资源。

所以,对西部开发要把资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处理得恰当不恰当,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也事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大特征是在开放条件下更好更快促进开发,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和体现。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辩证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西部大开发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阶段性必然选择,如前所述,是中国西部地区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崭新时期,同时面临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关系的重大难题。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和世界组织共同愿景,适应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求提出来的。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9月,联合国第五十五届会议作出的《联合国千年宣言》鲜明而深刻提出:

“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确保全球化成为一股有利于全世界所有人民的积极力量。

因为尽管全球化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它所产生的惠益目前分配非常不均,各方付出的代价也不公平。

我们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国家为应付这一主要挑战而面临特殊的困难。

因此,只有以我们人类共有的多样性为基础,通过广泛和持续的努力创造共同的未来,才能使全球化充分做到兼容并蓄,公平合理。

”从人类社会先进思想文化共存共享的视角讲,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关注和相互借鉴的最新思想文化成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普遍意义的发展原理。

科学发展观的特定含义包括: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今后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们认为,除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指导工作要求外,还必须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历史积习。

  洞察当今世界思潮,最常出现并最能影响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的思潮是经济文化全球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最鲜明特点和最重要动力。

就扩大开放而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实践活动潮流。

经济文化全球化已经开始成为我国政府、学界和各行业的主流思想,似乎全球化趋势成为唯一走向。

如同当年计划经济时期,谁涉及市场经济就是离经叛道,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谁提及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又常会被认为不合时宜,现今中国人一般几乎没有再设想过与经济文化全球化相悖的问题。

而与此同期,在以西方价值为主流助推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反全球化思潮也在勃然兴起。

兴起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标志是1999年底“西雅图之战”。

西方国家反全球化思潮主要表现为对全球化的批判上。

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指出,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资本主义也因为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而具有新的内涵和表现。

发展中国家针对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分享与代价分担问题强调,目前的全球化模式更多的是为强势的、富有的群体服务,忽视了弱势的、穷苦的群体,忽视了共同发展的方向。

转型国家反全球化声音不大,甚至不及发展中国家,这与转型国家主流社会意识对计划经济带来消极后果的否定与相应对经济文化全球化肯定的基本态度有关。

反全球化运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国学者刘金源、李义中、黄光耀在合著的《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一书中归结为,反全球化运动以全球化作为制衡目标,但实际上它所制衡的并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全球化的突出弊端或消极后果。

我们进一步认为,反全球化的合理内核与世纪之交诞生的《联合国千年宣言》精神实质应当是一脉相承的。

人们可以从世界全球化实践中看到一个基本事实:

全球化在为很多国家带来财富和进步的同时,也难免造成这样那样的突出弊端或消极后果,诸如财富过分集中,国家、地区和家庭、个人贫富差距扩大;竞争中强势者获利,弱势者遭难;开发中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影响提供自然资源地尤其是经济滞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样思考,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适度反全球化思潮制衡,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有着更合理、重要、深远的意义。

同理,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通过必要反过度开发思维制衡,对西部地区、整个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有着更科学、实际、深远的含义。

当然,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衡量一种思潮是否正确,主要看其第一要义是不是突出发展,核心是不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不是突出全面可持续,根本方法是不是突出统筹兼顾。

总而言之,用科学尺度衡量一种思潮正确与否。

全球化进程中反全球化思潮的合理内核是,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共同利益和根本发展方向出发,通过新的不同思潮,制衡主流思潮及实践带来的负面作用。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借鉴反全球化思潮的合理内核,防止和解决西部大开发实践中的一些突出弊端或消极后果,从而站在前沿更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三、对西部大开发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解析与反思

  冷静而理性地回顾我国2000年1月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意见》中提出,通过几十年奋斗,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

  8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长规划、短安排,每年都有实施的具体意见,向西部倾斜了前所未有的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

从以下西部大开发大事中可以得到清晰反映:

2000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明确要求。

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中,要突出抓好西部地区的开发,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把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快人才培养作为开发的重要条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开发的强大动力。

2月10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

2月25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联合印发《“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

规划分四个部分: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十五”期间西部开发的主要任务,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

2003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再新开工14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1300多亿元。

2004年3月11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

文件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文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lO条意见: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快法制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