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3534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docx

广东省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试题

2015-2016高一下学期期末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三校联考

历史

2016年7月

本试卷共9页,5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共70分)

本部分共5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第1题至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2.《齐民要术·序》中说到: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

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

A.提倡商品经济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C.认为工商并重D.强调重农抑商

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B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

C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

D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4.以下各项,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实正确的一组是

A.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牛耕、司母戊鼎、白瓷、私商出现

B.两汉时期:

耦犁、“丝国”美誉、素纱单衣、水排

C.隋唐时期:

曲辕犁、筒车、均田制、脚踏三锭纺车

D.明清时期:

彩瓷、地区性商人群体、海禁和“闭关锁国”、部分行业的官营手工业超

过民营手工业

5.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

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

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D.有注重其“防伪”的功能

6.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

促成这一

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C.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D.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7.“由洋务运动所造成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乃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深

刻地动摇了建立在小生产方式上的封建专制政体的根基。

”对这段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 B.说明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 D.叙述了近代主流意识形态

8.下表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百万元)》

年份

1820

1870

1913

1950

1973

1998

中国

228600

189740

241344

239903

740048

3873352

中国占世界份额(%)

32.9

17.2

8.9

4.5

4.6

11.5

对上表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居于世界重要地位②鸦片战争前中国已开始工业化进程

③近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

食产量碰顶了吗?

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

还远得很!

……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

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这反映出

A.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推动社会发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科学家的工作热情

C.科学家的科学成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D.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正潜滋暗长

10.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至1992年末,政府定价的农产品只有6种,工

业消费品基本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药品等除外),政府定价的重工业产品也不足100种,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

这表明中国

A.市场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D.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1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

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12.“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

了灯”。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农村土地经营及分配权的变化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D.撤销人民公社及设置乡镇政府

13.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

这反映出

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14.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

“《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

C.可能会刊登第一条自建的唐胥铁路的修筑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15.“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

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

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

16.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17.“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18.《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

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

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材料反映了

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19.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20.《新美国经济史:

从殖民地时期到l940年》载:

“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

”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890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这说明胡佛政府

A.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B.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21.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社会传播着这样的信息:

我们先辈们奋斗夺来的政治自由被经济上的无保障和工业暴政变得毫无意义了。

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们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政府管辖之下的人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为此罗斯福政府

A.摒弃了市场经济B.开展了“蓝鹰运动”

C.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D.实施了“计划经济”

22.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银行私有化进程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23.有人说在日本崛起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现代化历程,一次来自内部自发,一次来自于外部强力。

其中,与第二次密切相关的是

A.列强战舰厉兵秣马逼迫开关B.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

C.美国对日从打压削弱到扶植D.计划经济体制在欧亚的延伸

24.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

B.美苏冷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C.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

D.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

2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

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国家生产和分配。

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这种新政策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

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26.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从苏联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体制建立

27.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

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28.美国学者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

“英国在19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车拥有量隔10年增长一倍。

……意大利私人拥有汽车量1965年是550万辆,1970年超过1000万辆,1975年约

有1500万辆。

”关于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危机和战后消费需求释放B.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推行

C.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强力推动D.“知识经济”模式快速的运行

29.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

“希望达到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

”下列组织的建立,最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30.“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组织方式,即在承认多样化的前提下,允许灵活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的原则,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以磋商代替谈判,以承诺代替协定,避免高度机制化和强制性对各方形成约束。

”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欧盟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二、第31题至50题(每题2分,共40分)

31.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2.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

在中国,90%的农民可

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不符合的是

A.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B.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C.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D.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33.“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

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

”此言论

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34.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35.有人把苏联某一探索社会主义的实验叙述为“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此观点印证的苏联的实验是

A.“追随理想的实验”B.“面对现实的实验”

C.“回归理想的实验”D.“破茧未成的实验”

36.郑林庄在《美国往那(哪)里去》(1934年1月)中提到:

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

但罗氏“舍本而求末”,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左冲右突,到处碰壁,真是‘张天师捉鬼,反着了鬼迷”。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B.罗斯福新政措施侧重点存在偏差

C.国际合作大大缓解经济危机破坏D.罗斯福新政导致各国爆发贸易战

37.钱乘旦认为: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下列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建立世界银行

B.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C.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8.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之一。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3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

”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

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

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40.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但这种借用在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遗憾。

从罗斯福新政到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使面对困境的政府与经济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以便找到更加合理的思路。

“更加合理的思路”是指

A.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B.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政府积极发展人民资本主义D.大力革新现代企业制度

41.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42.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

“滞胀”问题,经济发展缓慢

B.该图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

“黄金时代”

C.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平缓增长,国家

强化干预是重要因素

D.美国经济并未受到冷战的影响

43.美国时间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由原来的4种货币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

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权重分别为41.73%、30.93%、8.33%、8.09%。

人民币的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位列第三。

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错误的是

A.其资金可用于国际间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

B.对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协助其经济的复兴与建设

C.美国在SDR货币篮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此举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44.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

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

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

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B.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D.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

45.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

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

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

A.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B.欧盟成员国之间有共同的外交政策

C.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D.欧盟成员国“国族国家”主权逐渐消失

46.“(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

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

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纷纷建

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A.经济、科技、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B.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D.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7.由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

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涵盖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除日本之外的主要东方国家(如图所示)亚投行的建立

①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有利于国际金融领域的多极化

③表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④使新兴经济体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48.199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估计超过2.5万亿美元,其中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

占l/3;有90%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都低于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世界最大的100个经济单位中,51个是企业,只有49个是国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职能在经济全球化中逐渐被边缘化B.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D.跨国公司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经济实体

49.“TPP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在2015年10月签约国达到12个,该组织被一些学者称作“经济北约”。

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

B.亚太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C.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与集团化的产物

D.战后经济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里程碑

50.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乘飞机沿哥伦布的航线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揭示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一个变化:

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平坦。

这一变化主要是指

A.世界的多极化B.经济的区域化C.经济的体系化D.经济的全球化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0分)

三、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3小题,第51题12分,第52题8分,第53题10分)

51.(12分)《申报》的办报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申报》由英国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外报。

《申报》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为成功、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