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诊断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898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线诊断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X线诊断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X线诊断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X线诊断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X线诊断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线诊断学笔记.docx

《X线诊断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线诊断学笔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线诊断学笔记.docx

X线诊断学笔记

第一章X线诊断学绪论

第一节  X线诊断学概述

一、X线诊断学概念

X线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辅助检查诊断学科,它利用X线来建立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图像,然后再通过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综合的诊断信息,辅助对疾病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学科。

二、影像诊断学发展概况

自从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报道发现X射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很快被利用于人体疾病的诊断(X线诊断学)

二、X线诊断学主要学习内容

前面介绍过影像诊断学的内容包括较广泛,作为我们骨伤专业本科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掌握目前临床上最多见、最普及的X线诊断学内容,主要是X线平片,其次是造影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也要有所掌握。

大家以后学习应抓住以下几点:

1、掌握骨伤科X线诊断中常用的X线平片诊断原理及各部位投照方法。

2、熟悉CT成像原理及人体各部分的CT层面解剖。

3、掌握人体骨关节系统常见创伤与疾患的X线表现。

4、掌握骨关节X线影像的分析步骤、原则及方法。

5、熟悉MRI的成像原理及图像特征、适用范围、优缺点等,对其适应症要掌握。

了解DSA等其它临床影像学诊断技术。

6、了解影像学科的新发展动态,如介入放射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等。

第二节X线诊断的原理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在实验中发现的,当时他发现的这种射线,能量很高,可穿透多种物体,并可使荧光物质发光,但当时对其了解尚不透彻,就以“X”命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伦琴,又称X线为伦琴射线。

医学上用的X线是在一个真空管的两端产生一种高电压,当通电时可以促进成束的高速运行的电子流在管内流动,撞击一端的钨靶或钼靶而产生。

通常X线的发生器是由X线真空管、变压器及控制电压、电流的操作台三部分组成。

一般产生高速电子流的电压在45~150KV之间。

二、X线的特性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一般波长在(6×10-4nm~50nm之间,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80nm)。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穿透性:

即X线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产生被吸收而衰减现象。

X线的穿透性与产生X线的电压有关,电压越高,产生X线的波长越短,X线的穿透性越强,反之亦然。

故在人体上,对于肥胖者、厚或实的部位,一般选高电压。

另外,X线的穿透性还与被照物体的密度、质地等有关,越厚、密度越高,穿透力越弱。

X线的穿透性是X线摄片、透视成像的基础。

2、荧光性:

即荧光效应。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3、摄影效应:

即X线能使涂有溴化银的胶片感光,产生出潜影,经过显、定影后可产生黑白的影像,这是X线摄片成像的基础。

4、电离效应:

即X线能使被其通过的物质产生电离作用。

在空气中,X线通过时也使空气中成分产生电离作用,并且这种电离程度与X线的量(强度)成正比,这样可通过测定空气中的电离程度来计算周围环境的X线量,以作为放射防护的一项指标。

X线进入人体也同样使有关成分发生电离作用,使人体内的组织结构产生生物学的改变,X线的这种作用又称为X线的生物效应,这是核武器(原子弹)等发生损伤的基础,也是放射治疗的基础。

如肿瘤的放射治疗。

三、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

前面提过,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摄影效应等是形成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图像的基础,而人体内组织结构密度与厚度的差异则是形成具体黑白灰度差异图像的重要前提。

具体说,X线影像的形成必须具备:

1、X线要能穿透被照的物体,即X线有足够能量能穿透人体的各部位;

2、被穿过的组织结构应具有密度与厚度差异,使X线穿过后剩余的X线量有差别;

3、具有能将穿过人体后剩余X线量表现出来的设备与材料,如荧光屏、电视屏、X线胶片等。

只有以上三点条件具备,才能获得黑白对比,层次亮暗差别的X线影像。

四、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X线影像特征

人体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结构的厚度与密度有差异,按影像学密度分,大约有三类:

第一类,高密度,如骨组织、钙化灶;第二类,中等密度,如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及体内液体等;第三类,低密度,如脂肪组织以及呼吸道、胃肠道、鼻窦、乳突等部位的气体。

当均匀的X线束穿过厚度相等而密度不同的组织时,密度高的物质X线被吸收多,X线胶片上的影像偏白色,而密度低的物质X线被吸收少,X线片上的影像偏黑色。

如同样是胸部,肋骨、胸骨密度高,X线被吸收多,穿过的X线量少,X线片上呈白色,而肺组织,含气体多,密度低,X线被吸收少,通过的X线量多,胶片上呈黑色。

对于病理组织,一般有密度的差异,故可以通过X线摄片检查而显示出来,如肺TB,在X线片上在原来属于肺组织的低密度影像区出现一种中等密度的纤维化改变或高密度的钙化灶影像。

对于同一密度的组织结构,由于厚度不同,也可形成黑白灰度差异的影像,厚的部位吸收X线量多,透过的X线量少,X线片上呈白色,薄的部位吸收X线量少,透过的X线量多,X线片上呈黑色。

组织厚薄不同的影像黑白灰度差别表现有多种。

以上所说的黑白灰度差异都指X线胶片,即透过的X线量越多,影像越黑,透过的X线量越少,影像越白。

而在荧光屏上则相反,透过X线量越多,图像越亮,透过X线量越少,图像越暗。

密度与厚度的差异是产生黑白不同灰度对比影像的基础,是产生层次不同图像的条件,但在实际临床X线片上产生明暗差异图像究竟由密度差异还是由厚度差异决定的,还要具体而论。

如胸部、肋骨密度高但厚度小,而心脏血管虽为中等密度但厚度大,故在X线成像上心脏的影像要比肋骨处白。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股骨干与远侧干骺端呈不规则骨破坏,高度骨硬化,可见死骨形成;骨膜增生显著;伴病理性骨折。

一般讲,胶片上白色通常称为高密度,黑色称为低密度,讲到这里,就产生了关于密度的两个概念,即组织结构的密度与X线片上影像的密度。

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组织结构上讲的密度是指该组织结构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密度高,比重大,则单位体积物质质量大;反之密度低,比重小,则单位体积物质质量小,X线胶片上讲的密度高低是指影像灰度的白与黑,通常用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来描述影像中的白影、灰影和黑影,一般讲组织结构的密度与胶片上的密度呈相互对应关系,即组织结构密度高,吸收X线多,通过X线少,胶片上金属银少,呈白色;反之,组织结构密度低,吸收X线量少,则通过的X线量多,金属银生成多,呈黑色。

第三节X线成像设备及成像影响因素

一、X线成像设备

一套完整的X线检查成像设备应包括:

(1)X线产生部件(X线真空球管,变压设备,操作台);

(2)检查床、荧光屏或显示器;(3)胶片及成像的暗室。

新型的X线机通常配上电子控制部件。

故一个X光室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独立空间,一个是控制台房间,另一个X线产生部件及检查床等房间,再一个是暗室。

对于X光机的种类,有移动式、手提式、固定式、带电视成像设备等,目前还开发出适用于不同科室应用的X光机,如摄乳腺组织的钼靶X光机等。

一般根据毫安数来定一台X光机的大小规格,如30、50、100、300、500毫安等,毫安越大越贵重,适用范围越大。

如摄头颅、骨盆片应用300MA以上,太小X线透不过有关组织。

二、X线成像的影响因素

1、投照部位的影响:

X线产生的图像是X线束穿过被照部位不同密度、不同厚度的组织结构后投影的总和,对于某一具体部位的影像,则是该穿透部位路径上各层组织结构影像的叠加,如正位片上人体有前、中、后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最终的某一部位的影像是这些前、中、后层次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由于这种原因,在一张照片上,某些组织结构的影像会因影像的叠加而增益,得到很好显示,也使另一些组织结构的影像被掩盖而不能显示。

故为了清晰显示相关的组织结构影像,需要选择合适的投照部位。

2、放大与伴影:

由于X线束从狭窄的X线球管口向人体投照过程是呈锥形扩大,故可使被照的组织结构的影像有一定程度的放大并产生周围的晕影(伴影),伴影的产生会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下降。

3、歪曲失真:

由于X线束从球管中射出时呈锥形放大,故处于X线中心部位的组织结构的影像会保持其厚度的形态,而处于射线束边缘部位的组织结构影像由于倾斜投影,产生放大并歪曲失真。

如处于X线边缘部位的圆形结构会由圆形变成蛋形。

第四节临床常用X线检查的方法及其选择

一、普通检查

普通常用的X线检查包括荧光透视(透视)和X线摄片(拍片),即平时所说的透视、平片(拍片)。

1、荧光透视:

让人体站于(卧于)X线球管与荧光屏之间,让X光束先穿过人体后到达荧光屏,检查者站于荧光屏前观察。

过去该检查均在暗室中进行,现在多采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不必要在暗室中从荧光屏来观察影像,且影像的清晰度增加,效果更好。

透视检查的优点:

可改变体位进行动态观察,可了解内脏器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费用低,可立即直接得出结论。

缺点是:

荧光亮度低,影像的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异较小的组织结构,也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过大的部位,如头颅、脊柱、骨盆、腹部等,再者透视系一过性观察,不能留下客观的记录,也是一种缺陷。

骨伤科临床透视检查常用于:

(1)寻找体内的异物,如火器伤,通过透视先判断异物的有无并定位;

(2)四肢骨折的确证;

(3)在直视下行手法治疗(如手法整复骨折,在农村基层常用);

(4)对于复杂的损伤可以在透视观察后确定进一步摄片的投照体位,以更好地显示病变。

2、X线摄片:

摄片即平时所谓平片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

其优点是:

成像清晰度好,一般可以使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大的组织结构成像,也可以使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小的部位显示出来,还可以客观记录(胶片),并能进行对照,如发现胸部有一块状阴影,进行抗炎治疗,以治疗后消失与否来判断其性质。

其缺点是:

每一张片子都只是某一体位某一角度瞬间的影像记录,为了建立一种立体的构像,常须摄相互垂直或一些特殊体位的X线片;难于对脏器的功能做动态观察,费用高于透视。

骨伤科应用X线摄片非常普遍,几乎全身的骨关节创伤与疾患都可以用,当然有的有确诊的意义,有的只作为一种基础检查。

髌骨横折(侧位)

髌骨纵折(轴位)

L2压缩骨折,呈楔状变形,椎体中央有一条前后走行的白色压缩带,伴椎弓骨折。

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又称分层摄影,它是通过特殊的一种装置来摄片,使人体某一层面的组织结构清晰显影,而其它层面的影像模糊不清的一种摄片方法。

该种检查的优点:

可以显示平片难以显示的重叠较多且位于深在部位的病变,也可以显示病变的细微结构的变化及其早期。

CT检查普及后,该种检查方法也逐渐被淘汰而不被使用了。

2、软线摄影:

采用能够发射软X线的钼靶球管,用于检查软组织病变的一种摄影检查方法,如乳腺检查即用此摄片方法,该方法也可用于小动物骨骼的摄影,科研上常用。

3、放大摄影:

这是一种通过增加人体与胶片间距离的方法使X线影像直接放大的摄影技术,放大的程度取决于球管与胶片间的距离同同球管与人体间距离的比。

如人体位于胶片与X线球管的中间,则所得影像放大一倍,临床常用的有放大1.5倍或2倍。

放大摄影的图像会变模糊,为使图像能更清晰,必须使用微焦点X线球管,以0.1mm2或更小的焦点球管最理想,骨伤科使用X线放大摄影主要用于寻找并发现一些微细结构的变化,以做出早期诊断。

如甲亢病人早期出现骨膜下的骨吸收,用放大摄影即可发现,而普通的X线片可能显示不出病变而忽略病变的存在。

4、荧光摄影:

是在荧光透视成像的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一般多用于记录集体体检的结果,即将多个人的透视结果记录在一起,以减少费用。

5、记波摄影:

即采用一种特殊的装置,以波形方式记录动态的器官活动或移动的一种摄片方法。

如心脏的跳动、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濡动与移动等。

三、造影检查

前述临床常用的常规检查方法是建立在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的密度与厚度差异自然对比的基础上。

而人体内总有一部分组织器官厚度与密度相差不大,或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在密度与厚度上相差无几,只依靠自然的密度厚度差异还难以用普遍的检查显示出来,此时即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或导入组织结构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人工对比,而使有关组织影像得到差异显示的检查方法,这就叫造影检查。

被引入作对照的物质称造影剂,以下略做介绍。

1、造影剂:

按密度高低分为高密度造影剂和低密度造影剂两类,高密度者有钡剂和碘剂,低密度者有CO2、O2、空气。

钡剂:

常用的是硫酸钡混悬液,主要用于食道及胃肠道造影。

碘剂(种类多):

①有机碘:

常用于胆管、胆囊、肾盂、尿道,从动静脉注射。

包括离子型;如泛影葡胺(70年代前起使用);有非离子型:

碘苯六醇、碘必乐;非离子型二聚体:

碘曲仑。

(后两类副作用少,但昂贵)。

②无机碘:

碘化油,常用于输卵管、瘘管、窦道、支气管等。

③脂肪酸碘化物:

碘苯酯,椎管内用。

气体剂:

CO2吸收最快,O2次之,空气吸收最慢。

空气与O2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以免发生气栓。

低密度造影剂可用于珠网膜下腔,关节腔、腹腔、胸腔及软组织间隙的造影检查。

2、造影剂的给法

(1)直接引入:

有口服法、灌注法、注入法。

如食道、胃肠道用口服法;肠道、支气管、胆道逆行、泌尿路逆行、瘘管、输卵管、脓腔内用灌注法;心血管、关节内、脊髓可用穿刺法注入。

(2)间接引入:

如吸收性,淋巴透影,通过淋巴的吸收;排泄性:

静脉路的胆道与肾盂造影,口服法的胆道造影。

3、注意事项

(1)做好检查前准备,排除各种造影禁忌症,如心脏病、肾脏病、碘过敏等。

(2)做好各种造影剂的过敏试验。

(3)做好不良反应的抢救措施,如呼吸、循环衰竭的抢救,气体造影气栓发生的左侧卧位。

4、骨伤科常用的造影检查

(1)关节造影:

一般是将气体或有机碘注入关节腔以形成人工对比,以了解关节软骨、关节内软组织(十字韧带、圆韧带)及关节束等病变情况的一种关节检查法。

(2)血管造影:

多用于肢体的动静脉路造影,特别是观察骨、软骨、软组织的血运循环动力学变化及骨骼系统肿瘤的血管形态、血供状况、周围血管的移位等,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大小等。

近年来断肢再植、显微血管外科手术等也常用血管造影。

(3)椎管造影:

又称脊髓造影。

用碘苯酯或阿米培克等注入椎管内,以了解椎管内先后天变化的一种检查方法。

如先天性椎管狭窄,椎间盘病变,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椎管内的血管畸形等。

特别可以观察椎管在脊柱动态变化时的内部状况,这是CT与MRI所不及的(我院有好几位研究生以椎管造影来探讨椎管容积随体位的变化及牵引、手法等的治疗效应)。

四、检查方法的选择依据

临床上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各种X线检查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除以可以根据以上各种方法的特点、优缺点与运用范围来选择相应的检查外,临床上还有一些选择的原则:

(1)选择安全、准确、简便而又经济的方法;

(2)对一些有一定副作用及危险性的检查方法必须严格选择,如造影,尤其是椎管造影,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后遗效应;(3)以病为中心,避免动不动就CT、MRI,以需要为原则,以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及带来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第五节X线影像的分析与诊断

一、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与诊断前提条件

X线诊断是临床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影像的分析是其诊断的基础,因此在具体下诊断前需具备一些条件。

1、要非常熟悉各种X线影像所反映出来组织结构的解剖特点;

2、要掌握人体组织结构常见生理与病理现象的X线影像特征;

3、要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在具体对某个X线影像下诊断时,一定要对该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用药情况及其它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全面把握;

4、要遵循X线影像的观察分析原则、步骤,并养成习惯。

二、X线影像分析与诊断的原则与方法

1、观察分析X线影像片时,首先应注意其投照的技术条件(即平时所谓的片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拍摄的部位、位置是否准确;技术因素如对比度、清晰度等是否符合要求;片中所要包括的内容是否符合临床要求等。

比如一个骨干为主的片子,看是否至少包括了一个临近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是否已包括在内,片中的骨、软组织、空气等是否有清晰对比性,层次是否分明等。

2、读片要有系统性,并做到全面。

读法应养成个人的习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软组织到骨组织等。

对于骨骼部分还要注意骨皮质、骨松质、骨膜、骨髓等变化。

3、读法最忌只顾及一处或一方面异常而忽略其它,这是年轻医生常犯错误,如一张脊柱片,不要只顾及椎体病变而忽略了其中小关节、椎间盘、椎管内及周围软组织的变化。

4、读法时还应注意区别正常的组织结构、正常组织结构的变异及异常的组织结构的影像,特别是模棱两可时,更应仔细分析。

5、对异常病变的X线影像,还应注意它的部位、个数、形态、大小、边界、密度、轮廓、均匀程度等。

6、读片时应抓住一些有特殊意义的X线表现,如袖口征出现对判断恶性肿瘤意义大,LOOSER带出现是骨质软化的重要征象等。

皮质旁骨肉瘤:

股骨远端可见表面呈不完整分叶状生骨性肿瘤,与皮质骨相联,于后侧,肿瘤与骨皮质相联处的边缘部,可见窄的透光间隙,骨皮质有不规则破坏,肿瘤已向髓腔浸润。

7、具体对某一X线征象下诊断时,应注意参考其它临床检查与诊断的结果,尤其对于不相符合的现象应再度进行分析,做到尽量确切地下结论。

8、应明确X线影像诊断的局限性,有时它虽对某些病症有确诊意义,但对于一些病变早期或病变较小,可能就不会出现X线明显变化,或一些病变也不适宜用X线影像来作出诊断,这应注意。

骨软骨瘤:

股骨远端内后方有一杵状骨性突起,与关节呈相反方向生长,基底与股骨之骨皮质相联。

肱骨近端骨性突起呈菜花状,顶端部散在钙化阴影,肱骨发育短,近1/2膨大。

三、X线诊断结果的类型

不同的疾病,通过X线的检查,一般均可以得出以下三种类型的结论:

1、肯定性的诊断:

如通过X线检查,可以肯定是否骨折,骨折线的类型,骨折块的移位方向、程度等。

2、否定性的诊断:

即通过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疾病或病变,如体内有无金属异物,是否存在明显移位的骨折,是否存在关节脱位等,但排除性的诊断应注意,如一些裂纹骨折,早期不一定会出现骨折征象,还有肋骨骨折,早期不一定出现骨折线等,均应注意。

3、可能性的诊断:

即通过X线检查,发现了一些异常的征象,但不能确定其病变性质时常下些以下类型结论(一般为XXX征象,请结合临床;或XXX征象,请随诊或XX时间后复查;或可能是XX)。

最常见的肺部阴影,常提示先进行抗炎治疗两周后复查,排除肿瘤。

第六节X线检查中的防护

一、X线防护的必要性

1、X线会在人体内产生生物学效应,使人体体液与细胞发生生化改变,使细胞生长受到阻碍与破坏,尤其是那些新生的或正在发育的代谢旺盛的组织细胞尤其敏感,超量会引起生物体的损伤,致畸形、致突变、致癌。

2、X线的损害具有累积性。

3、X线检查越来越普遍与广泛,接触X线的人与机会越来越多。

4、新型的检查诊断与治疗措施及设备要求人体长时间接触X线,如心导管技术就须长时间接触X线。

5、人们对X线损伤及危害缺乏认识(例子)。

二、X线防护的措施

1、普及宣传教育,尤其是对从业人员应普及X线防护管理条例等。

2、增强屏蔽防护作用,如增加X线设备房间墙体的厚度,门户、窗加用铅玻璃或铅板,对涉及的人员加用铅围裙、锅手套、防护眼镜等。

3、增加距离防护,根据X线量与距离呈反比的原则,尽量远离X线射线源。

4、对从业人员定期体检。

5、对接受X线治疗者,应注意使用合适的X线量,并注意保护重要器官。

6、加强营养,许多中草药具有抗辐射损伤作用,可以加以开发。

如补气药、滋阴药中:

石斛、地骨皮、黄芪、首乌、冬虫夏草、灵芝、麦冬、枸杞、百合、沙参、绞股蓝、人参等。

7、X线损伤常见的症状:

皮肤潮红或发红斑、色素沉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WBC下降、食欲下降、乏力、头晕、呕吐等。

第三章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概述:

骨与关节病变虽多,但若仔细分析,都是由几种基本改变在不同的情况下组合而成,如果能掌握这些基本改变,再全面地结合生理、病理和临床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就比较容易提出诊断意见。

骨与关节疾病的病理几乎都包括在密度、外形、结构、数量、大小等方面;

从分类而言,骨与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可分为软组织改变、骨膜改变、骨质改变及关节改变等几方面。

第一节骨骼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一、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1、定义:

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正常钙化骨组织数量)的减少,(骨组织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等比例减少,单位重量或体积内骨的有机成分与钙磷比例仍正常),骨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力学强度下降,易发骨折的一种病理变化。

2、X线表现:

总体上表现为:

松质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小梁间隙增宽(网眼变大),或骨小梁模糊不清,呈磨砂玻璃样改变,或见骨小梁中断不连续、缺损。

骨皮质变薄,或呈分层样改变,如铅笔勾画出一般,骨髓腔相应增宽。

骨质疏松在不同骨骼的表现各有特点:

对于长管状骨,可见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易于显像,少而细的骨小梁形成稀疏的格子状。

有时在早期骨皮质整体变薄以前,皮质区可以出现大小不等的虫蚀样缺损透亮区。

在骨干的两端,如有生长障碍线则显像异常清晰。

干骺端的骺痕白线也显像突出。

如骨质疏松发生于青少年,可见干骺后端临时生长钙化带增宽(厚),呈齿状或骨刺样特征性改变。

对于脊椎骨,椎体影像显示密度减低,显出骨小梁呈栅栏状,骨皮质密度下降且变薄,严重时骨小梁的影像显示不清,椎体高度变小,上下面呈双凹鱼椎状。

如果椎体骨密度明显下降,负重作用使椎间盘向椎体内凹陷,则形成schmorl结节(许莫氏结节),表现为椎间隙相对增宽,呈双凸棱形,或深陷入椎体内,尤其在腰椎。

由于椎体疏松,整体可压缩变形,在腰椎、胸椎可出现椎体前缘变扁,呈楔形。

对于全身性退化性骨质疏松,脊椎骨的变化早于四肢骨,因为其骨转换率是长管状皮质骨的多倍。

许莫氏结节:

由于椎体骨质疏松等退行性改变,椎体的骨密度下降,在负重作用下使椎间盘向下椎体内锲入,表现为X线片上椎间隙相对增宽,如双凸形,有部份陷入椎体内,边缘有硬化缘,多见于腰椎。

尽管X线片上可以显示骨质疏松的病理变化,但必须在骨量丢失大于30%以上才可以显示,故对于早期的变化意义不大。

  近年来又发展起来其他多种骨密度的检测仪器,如单光子骨密度仪,双能X线骨密度仪,超声骨密度仪等,这些检查方法的优点是敏感性、精确度大大提高,骨量改变只要≥1%即可发现。

骨质疏松的X线检查测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掌骨指数:

摄手掌正位片,取第二掌骨中段的横径为D,同一部位髓腔内径为d,D-d为骨皮质两侧的厚度和,D-d/D为掌骨指数,正常在≥44%范围内。

(2)股骨指数:

摄股骨正位片,取股骨中点处外径为D,内径为d,D-d/D为股骨指数,正常值应≥46%。

(3)周围指数:

股骨指数和掌骨指数之和正常时应≥90%,若<88%为周围型骨质疏松。

(4)腰椎指数:

摄腰椎段脊柱侧位片,取第3腰椎,在其中心处的高度为h,其前缘的高度为H,h/H为腰椎指数,正常为80%-97%,若<80%,为脊椎骨质疏松。

若周围指数与腰椎指数均小于正常范围,为混合型骨质疏松。

3、引起骨质疏松的常见疾病:

全身性:

原发性骨质疏松,如妇女绝经后,老年人>70岁(原发性I型、Ⅱ型);继发性的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甲亢性,糖尿病性,甲旁亢性,Cushingsyndrom,营养不良性(钙摄入不足、蛋白质缺乏),失重性等。

局限性:

局部肢体废用制动,卧床大于4周,每周的骨量丢失率为0.9~1%;肢体损伤后固定制动;截肢后的残端;偏瘫患者;局部感染;局部关节少活动等均可引起骨质疏松(尤其周围N损伤在修复过程中易发生)。

二、骨质软化(osteomalacia)

1、定义:

指骨代谢过程中钙化不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基本正常,但矿化物含量减少,使骨失去硬度而软化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