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1.自然界:
是指有内在联系“过程集合体”
2.自然观:
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3.观察方法:
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4.实验方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
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5.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6.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7.科研选题:
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8.观察:
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
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
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
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
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
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
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
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
可分为:
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
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
21.形象想像:
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
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具有如下特征:
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23.逻辑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24.创造性思维:
思维对感性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约束,而是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想像、猜想、联想、幻想、灵感等。
25.科学概念:
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认识形式。
26.科学定律:
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
27.科学假说:
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
28.科学理论:
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48.科学:
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49.技术:
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
50.知识经济:
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
51.知识体系:
完整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
52.格式塔转化理论:
同一事物形态的观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53.线性系统: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54.科学事实:
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经验事实。
55.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56.科学概念:
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7.人化自然:
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59科学方法: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60.格式塔转换理论:
同一事物形状的观察,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61.环境:
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2.功能:
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63.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
64.近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
65远离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
1.科学技术方法论:
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2.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可行性原则:
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4.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
:
:
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7.自然观:
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
12.科学概念:
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失望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
13.科学:
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14.技术: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15.科学技术观:
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1.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P52
1.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2.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P245
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P256
4.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P268
5.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P97
6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115
7.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P115
8.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P138
9.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P138
简答题:
4.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答: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
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10.
(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1.答:
二者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
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者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3.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
科学思维的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方式。
前者又可分为分析与综合和归纳与演绎,后者又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答:
区别:
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
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
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
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
⑷评价方式不同:
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
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联系:
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
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8.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
12.答:
(1)真理性。
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
(2)深刻性。
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3)实证性。
认识成果要能为实验所证明,理论体系要经得起实验,观察验证。
(4)系统性。
科学性认识要整体反映揭示研究对象。
它是完整的理论整体。
18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13.答:
(1)科学认识的主体:
它是一些活动的承担者和进行者。
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人
(2)科学认识的客体:
科学认识的对象,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与科学认识主体发生关系的哪部分自然对象,是否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取决于自然对象是否时入人的认识范围,它不是既定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
(3)科学认识的中介。
指科学认识中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最主要的是工具,仪器,和语言符号.
19.科学认识的总体结构是什么?
14.答:
选题收集材料(观察和实验)思维加工(概念,定律,原理,推论,假说)验证(逻辑分析,实验)科学理论建立
20.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
15.答:
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A科学概念:
表达同类事物属性的认识形式,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是全部理论体系的支撑点。
科学定律:
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在逻辑表达上是全称性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
B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
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⑴科学性,在任何假说不是主观猜测,而是以科学事实和理论为基础。
⑵假定性,真伪性不能立即判定。
科学理论:
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既有如下特征:
⑴真理性:
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
⑵普适性:
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
⑶系统性。
26.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来源)?
①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矛盾。
②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
③理论之间的争鸣与讨论。
④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28.系统的基本规定?
①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②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叫做系统的结构③系统的功能受要素、结构的影响④环境对系统产生作用,但不属于系统的组成部分
33.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
答: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地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5.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步骤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
科研选题是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之下选择或形成今后研究课题的过程。
(1)意义:
a在研究中有战略意义;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
c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
(2)步骤:
A选题意向,思维倾向和初步打算。
B文献调研与实际考察。
1了解有关选题研究状况。
2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初步论证。
D立题。
(3)遵循的原则:
A、需要性原则。
选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
1.理论需要。
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
2实践需要。
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
B、创新性原则。
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
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
C、科学性原则。
选题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
D、可行性原则:
1主观方面:
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
2.客观方面:
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
E、需要性原则。
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王有文)
答:
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再一次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上第一次阐明了科学技术存在于现代生产力中。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重要因素。
劳动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劳动者能力不仅决定体力,而且决定于劳力,它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20世纪科学发展,劳动者技能也在发展,科技人员为主体劳动,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械体系成为主要劳动者。
生产力=科学技术(错)(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放大生产诸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已上升为生产力第一位。
(2)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
过去是生产技术科学,现在是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较大幅度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表现为A产业高层次化,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B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生产周期缩短。
(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A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B高科技产业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C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换了面貌。
2.学习辩证法有何重要意义?
答: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第一章
举例说明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中。
答: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存着和消失着,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之中,按目前公认的假说,以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为例。
从上述演化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自然界内部为其提供了动力。
(1)宇宙的起源:
按照伽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说和弗里德曼的暴胀理论学说,宇宙起源于100-20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中,在1秒时,宇宙温度达到100亿度,在上升到1%秒钟宇宙时,宇宙温度达到1000度,爆炸时间持续了10-32秒,体积扩大了1050倍随着宇宙不断膨胀和降温,真空发生一系列相变,在爆炸的10-11秒时,发生超统一相变,引力首先分化出,但强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仍不可分化,夸克和氢子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化,仅质子,正电子出现,大爆炸10-10秒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分开,宇宙开始形成。
秒时,最活跃的进行相互作用的离子时强子时代:
当宇宙时为
(2)宇宙的演化:
分次。
二、简答和问答题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P27-28
答:
基本特点是:
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
答: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
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
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10.技术的特征。
P186-188
答:
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
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
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
2目的的社会性。
3构成的层次性。
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P202-203
答:
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
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
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8.技术的二重属性。
P219—220
答: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
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
答:
特点:
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
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
答:
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
答:
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
答:
第一,客观真理性;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答:
a创新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
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
答:
a一致对应性;b可解释性;c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
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1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三大块:
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