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0913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docx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doc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

行为主义--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之一

行为主义理论:

1、外界刺激-反应

2、知识获取是被动的,外界环境给予什么,就学习什么,全盘接收

3、老师是主动的,老师决定教学质量

4、行为主义的重点是教,而不是学

代表人物:

桑代克

把联想和习惯融合进自己的理论体系,把联想主义改变成联结主义,即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人物小传

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桑代克作为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是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著述颇多。

他于1895年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

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

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以《动物的智慧:

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在该校教育学院工作40年,先后任教员(1899)、副教授(1901)、教授(1903),于1940年退休。

1942年又回哈佛大学任詹姆斯讲座,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直到1949年去世。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

正因为如此,一些史学家将他划归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更象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却认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

桑代克的著作很多,有50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巨著和专著。

主要著作有《动物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1914)、《智力测验》(1927)、《人类的学习》(1931)、《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人类与社会秩序》(1940)等。

经典实验:

桑代克的"问题箱"实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他曾做过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并用以解释学习的实质与机制。

其中,让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学习是他的经典实验之一。

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

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结论:

行为改进是通过一种机械过程自动完成)

人类被试的实验

(结论:

人类被试可以学会始终以根据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但同时又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刺激)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人的学习方式要复杂些,根据复杂性程度分四类:

1、形成动物学习中所发生的那种联结

2、形成含有观念的联结

3、分析和抽象

4、选择性思维式推理

通过大量的人和动物的实验,桑代克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2.练习律:

强调联结的应用。

3.效果律:

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效果律"后来被持这种学习观的理论家发展成为"强化"学说,其中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对桑代克的"试误说"进一步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提出学习原则:

1、多重反应律:

学习者对同一刺激情境可能会作出多种多样的反应

2、定势律:

或称为"态度"或"顺应"的原则。

3、选择性反应律:

有机体在学习时往往会有选择地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要素作出反应,而对其他要素不予理会。

4、同化律:

或称"类推"的原则,当有机体对新的刺激情境作出反应时,这种反应往往是他在以往类似情境中习得的反应相类似的。

5、联想性转换律:

有机体已习得的对一组刺激的反应,可以逐渐转换成对一组新的刺激的反应。

理论弱点:

过于简化学习过程的本质,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方法比较粗糙简单,经不起他人的检验

巴甫洛夫

条件作用理论,动物有一种固有的生理反射---引起反射性分泌的刺激,不仅是胃里的食物,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

人物小传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Petrovich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849年9月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

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巴甫洛夫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

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

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

主要著作有:

《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消化腺作用》(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

条件反射》(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

经典实验:

1.囊袋实验

巴甫洛夫把狗胃的一部分组织切开,接着在躯体一边切开一个洞口,外面再连接一个囊袋("巴甫洛夫囊袋"),此囊袋分泌情况与胃的分泌活动一样,且其内部是可观察的。

巴甫洛夫借助这一囊袋发现,实验的狗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随胃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胃液分泌。

另外,引起胃液分泌活动的,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狗原先吃过食物的盘子以及喂过狗食物的人。

2.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巴甫洛夫将狗用一幅套具固定,用联结在狗鄂外侧管道收集唾液。

他先把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引起本能固有反应的刺激)即肉进行一系列配对尝试,然后只给出铃声不提供肉。

并在此过程中,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情况。

实验结果是:

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

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由于巴甫洛夫的无条件刺激(UCS)与桑代克强化刺激(S')呈现的时间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可以说是一种刺激辨别学习,后者则是通过强化刺激加强刺激-反应的联结。

尽管巴甫洛夫本人没出有概括过他的学习律,我们根据他的实验,总结出以下学习律:

1、习得(aquisition)律:

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可引起条件反射。

2、消退(extinction)律:

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如肉),条件反射逐渐消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种主动的抑制过程,但条件反射可自发恢复,自发恢复的生理基础是抑制的解除。

3、泛化(generalization)律:

某一种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就可以由类似于原来条件刺激的刺激引发。

4、辨别(discrimination)律当条件作用过程开始时,有机体需要辨别相关刺激与无关刺激。

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有选择地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作出反应。

辨别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

5、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conditioning)律: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各种刺激来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定的那种条件反射,换言之,原来的条件刺激可以在后来的尝试中起无条件刺激的作用。

有机体对替代原来刺激的另一种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也就是高级条件作用的过程。

巴甫洛夫关于抑制机制的研究,对后来的学习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分为无条件抑制和有条件抑制。

评论:

巴甫洛夫比较精确而又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心理与生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助于心理学摆脱心灵主义和内省法的束缚,条件反应成了行为主义的一个主要部分。

一方面,与美国行为主义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两者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

华生

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人和动物之间并无分界线,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应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要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包括情绪反应

人物小传

(1878-1958)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00年获得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

后入芝加哥大学,就学于杜威、安吉尔、唐纳尔森和洛布,1903年获得该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很快成为比较心理学领域的领导者。

1908年转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

但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任何一位开创者所作的工作差不多都是如此--仅仅是将一个旧有的格局打破,但对如何建立一个新的格局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至少还没有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蓝图"。

华生也不例外。

华生于1908年和1912年首先在美国心理学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学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和精神。

1913年,华生又发表了一篇论文--"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正式挑起了行为主义的大旗,揭开了美国心理学史上行为主义时代的序幕,而这篇论文也被看作是"行为主义者宣言"!

经典实验:

小白鼠实验

白鼠为到达目的箱吃到食物,必须先挖沙子。

白鼠挖沙子到达目的箱后,不立即喂食,而是让它在那里空等一会。

根据桑代克的理论,强化增强的是强化之前的刺激-反应联结。

在这个实验中,空等是较后的反应而挖沙子到目的箱则是较早的反应。

根据推理,食物强化的是空等,而不是控沙子到达目的箱。

但事实上,白鼠习得的是挖沙子到达目的箱的反应,而不是空等。

华生以此来证明效果律的不正确,并提出用频因律和近因律取而代之。

1、频因(frequency)律。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

2、近因(recency)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

在华生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但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频因律。

但是,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华生与雷纳(Rayner)进行了一项称之为"小艾伯特"的实验。

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健康、正常的幼儿,当时他只有11个月又5天。

条件刺激是一只小白鼠,小艾伯特最初的反应是好奇,他看着它,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

无条件刺激是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声音,这显然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声音,因此小艾伯特的无条件反应是惊怕、摔倒、哭闹和爬开。

在白鼠与敲击钢轨的声音一起出现3次后,光是白鼠就会引起害怕和防御的行为反应。

在6次条件作用后,小艾伯特见到白鼠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小艾伯特1岁又21天时,华生进行了一系列泛化测验,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现小白兔、小白狗和白色裘皮大衣等。

在每一种情况下,小艾伯特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情绪反应,类似于对白鼠的反应。

接下来,华生探讨了用来消除小艾伯特恐惧情绪的种种可行的办法。

但不幸的是小艾伯特在接受可能的治疗之前,离开了日托中心,举家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

评论:

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

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

与桑代克一样,华生的工作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许多研究都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开展的。

但是他们的关于学习理论已经成为历史,即使是当时也没有对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斯金纳

把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人类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斯金纳用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

人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增加愉快、减少痛苦的方式来行事的

人物小传

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

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转向了心理学。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

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斯金纳还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

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斯金纳还将自己的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了新型的教学机器。

在他的领导之下,新教材开始编制,教学机器也在各大中学校广为应用,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程序教学运动。

斯金纳在各个领域推销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他提出了塑造行为的行为矫正技术,不断地利用奖惩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作出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

现在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矫正技术仍然在心理治疗领域广为应用。

斯金纳还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在其名著《沃尔登第二》一书中,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强化来进行严格的行为形成训练,孩子们要被训练成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幸福。

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推崇,大学生们尤其热衷于阅读此书,在弗吉尼亚州,甚至还有人真正根据《沃尔登第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公社。

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

"(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洛米休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

"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

经典实验:

斯金纳箱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阴暗的隔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

早期斯金纳用老鼠做实验。

老鼠或快或慢偶然的按下一个开关(杠杆),食物就掉进盘内,老鼠就得到了强化,老鼠的行为是通过操作环境(按压杠杆)而获得食物的,即强化物只有在条件反应出现后才会出现。

操作性活动受到强化后,其明显后果是这一操作活动频率增加了,而在反应之后不予强化,则反应就会减弱,这使斯金纳认识到强化作用在操作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总结出两类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应答性反应"和有机体发出的"操作性反应"。

前者往往是一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大多数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

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刺激)类条件作用"。

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则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他称为"R(强化)类条件作用"。

强化原理

(1).强化类型

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

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

(2).强化安排

(a)连续强化:

即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

(b)间歇强化:

即并非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

又分为间隔强化(根据时间间隔予以强化):

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

比例强化(根据反应次数予以强化):

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

(3).不同强化安排的效果

对习得速度的影响。

习得速度在连续强化下较间歇强化快些

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一,一般来说,比例强化安排比间隔强化安排的反应速度要快些。

第二,固定间隔强化安排中反应的速度是从这一次强化后到下一次强化前有规则地逐渐加快的,出现"扇贝型"效应。

在固定比例强化安排中,强化次数与反应次数比例低,在强化后反应速度不大会减慢;而比例高的强化安排,在强化后反应会有较长时间的暂停。

第三,在两次强化之间反应速度的这些变式,只表现在固定强化安排中,在变化强化安排中则没有呈现这种现象。

因为在变化的强化安排中,不论是早是晚,都有机会得到强化,所以反应速度基本上是相同的。

对消退速度的影响,不给强化后:

连续强化安排导致消退速度快于间歇强化安排;

固定强化安排导致消退速度快于变化强化安排;比例强化安排中强化次数与反应次数比例愈高,消退速度愈快。

(4).迷信的强化安排

偶发的强化也会增加有机体的反应概率,斯金纳称其为"迷信的强化安排"。

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之前的任何反应都会得到加强,至于这种反应与强化是否是一种因果关系,那是无关紧要的。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单凭反应与强化之间暂时的邻近,就足以加强这种反应。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正是由于斯金纳对程序教学理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斯金纳被称为"程序教学之父"。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为机器教学。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程序教学不主张完全由教师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通过教学机器或教材给学生呈现知识,使学生对一个个问题作出积极的反应。

即要求学生通过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能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去学习。

2)小步子原则。

将教学内容按内在的联系分成若干小的步子编成程序。

材料一步一步地呈现,步子由易到难排列,每步之间的难度通常是很小的。

学生每次只走一步,做对了,才可走下一步,每完成一步就给予一次强化,这就使强化的次数提高到最大限度,从而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认为,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力量就会得到增强。

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做到及时强化,也就成为程序教学中的一个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每个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

告知学生结果,也就是给予学生反应的及时强化,这也是程序教学中最常用的强化方式。

4)自定步调原则。

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强求统一进度,鼓励每一个学生以他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

这样,学生可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速率来处理问题而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同时,通过一次次的强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稳步前进。

当然这一原则是以个别化教学方式为基本条件的。

5)低错误率原则。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的速度。

少错误或无错误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评论:

斯金纳从操作性学习中提出了程序教学,并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从而促使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斯金纳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推动了本世纪50~60年代风行美国乃至其他许多国家的程序教学运动,不仅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速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同时,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个别化教学研究的兴趣,使个别化教学在中断多年后以重新活跃起来。

局限:

局限于实验室动物的简单学习,避免涉及有机体内部状态

发展阶段: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1930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综述:

行为主义理论是以可观察的持续作为研究对象,主张采取客观的方法,心理活动都是有机体外部的行为,即S-R联结,无论多么复杂的人类活动都可以还原为这一联结。

虽然版面夸大了外部作用而忽视人的主动性,但对于在学习过程中避免无关刺激而最大限度的增加与正确有关的刺激以强化认识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有利于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有得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要求较低,教学效率较高。

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都爱经验主义影响,前期把学习心理看作是经验的,而不重视理论的指导。

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

负(不重视学习者的能动作用,无法体现学习主动性等)正(可以避免无关刺激,有助于一些技术性或经验性学习)

虽然目前教学中重点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但我认为在某些方面,行为主义并非没有用武之处。

在小学的字词学习中,如果用行为主义的强化方法来加强小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好,因为小学生还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又比如对古诗词的学习,一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任何理论的存在都有其应用的范围,只是适用的范围大小与条件不同而已。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