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傈傈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0642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傈傈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傈傈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傈傈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傈傈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傈傈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傈傈族.docx

《云南傈傈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傈傈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傈傈族.docx

云南傈傈族

云南傈傈族

篇一:

云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风情习俗之最

云南少数民族之最

少数民族民情风俗最集中的景点——云南民族村

人口最多的朝鲜族——彝族

人口总计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最大的侨乡——保山地区

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之最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最优雅的恋爱这种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摩梭人的阿注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最独特的离婚落成典礼——设宴请客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之最

沙尔梅最大的节日——傣族泼水节

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大理三月街民族节

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傈僳族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彝族火把节

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最有原生态的礼节——基诺族的成人礼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以上的有

彝族4054177人、白族1339056人、哈尼族1248106人、傣族1014318人、壮族1003901人。

其中彝族人口居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之纳西族首。

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独龙族人口最少,2021年人口统计有5100人。

90%以上的独龙族人居住在以上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约有10%左右的独龙人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西岸。

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于1953年1月24日成立,州政府驻地为景洪县仲景洪镇,全州总面积为19125平方公里,实行区域自治。

傣族人口1988年为22585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4.9%,

其他汉族人还有哈尼族、布朗族,彝族、瑶族、佤族、拉枯族、基诺族。

最大的侨乡--保山地区

保山地区华侨、侨眷、归侨、华裔人数达15万人,为全省各地州第一。

其中有7.7万华侨、外籍华人分布在世界亚、欧、美、非、澳等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早的民族自治州--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于1951年5月12日成立,政府驻地为峨山县城关镇,

全县总面积为1915平方公里,实行区域自治。

彝族人口1988年为5859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1%,

其他少数民族朝鲜族还有苗族和回族。

云南最有趣的离婚证书--木片

云南楚雄山区的彝族,离婚证书很奇特。

男女双方感情出现分歧亲密关系劝解无效,可以离婚。

彝族的传统离婚,凭据则是一块木头。

一般而言是用一节约三寸长,五分粗的松木,中间刻上“调”号,

从中均匀地剖成两片,将曲枝这两片杉树同时丢在地上,要丢成阴阳两相,

然后将阴相的夫妇俩一片交给新婚夫妇,阳相的一片交给女方。

各自保存,以作凭证,不得反悔。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鲜花象征美好。

云南西双版纳的爱尼青年男女,常把鲜花当作情书来传送。

他们忌讳树叶在长辈或姑嫂面前玩弄叶子。

青年男女在班莱班县时,采取的是一种隐晦的方式。

男青年看中了女青年,为了试探对方的看法,先送玫瑰花鲜花给她。

姑娘接到鲜花后先是嫣然一笑,然后根据自己的决断,又送回一束鲜花给小伙子。

如果自己还无法朋友,就送回单数的花朵,表示大家可以彼此间了解,接触;

若是有了朋友或是不喜欢,就送回双数,表示谢绝。

他们用以传“书”带“信”的鲜花是紫色或黄色,扎花的线要用黑色。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云南傈僳族仍傣族保留着古老的婚姻丧葬,男女男女生青年往往通过以物代信的“来苏”往来讯息,谈

情说爱。

当一个中年男子爱上后一个姑娘后,就用一张白纸或芭蕉叶包上一样长短的茅草两小截、完整的大蒜一个,槟榔、草烟各一撮,又加嫩绿的树叶两小片,实务性合在一起包住,井用红线扎好,送给他真爱着的姑娘;这就是情书——来苏。

它的含义非常丰富、有趣:

两根即便长短的茅草,表示双方各方面都差不多,我在许多女孩儿中选上了你;完整的大蒜,称以后两人要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摈榔和草烟表示我的心热辣辣地爱着你,想把你含在口中;绿叶表示但愿我俩相好结婚;外面用红线捆扎,表示希望三人冷淡相爱像火一样热烈。

当姑娘接到小伙子送来的“情书”后,若是同意就把番薯、草烟嚼吃了,也回一封同样的“情书”,并加上芫荽,外面用白线扎起来。

芜婆表示愿和你相好;白线表示自己圣埃蒂安德自白。

若不同意,就把相合的树叶翻过来背靠背,再加木炭一块。

如果完全拒绝,那就再加上一截辣子,槟榔、草烟也要原物退款。

小伙子接获这样的回“信”后,就不再理想主义这个姑娘了。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各民族的青年在求婚时,都有着不同的方式,云南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与众不同。

如果男青年爱上了某个姑娘,便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

媒人先只身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

第二天,媒人带着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

待吃过水酒后,媒人便以试探的口气对姑娘先是的父母所说:

“听说你家的谷种很好,我们想讨回去种!

”姑娘的父母若是满意这个男青年,就谦逊他说:

“我家谷种是有,但是不好。

不知合失和你们的意?

”这时洗耳恭听的男青年,立即高兴地回答:

“我们家土地肥沃,谷种撒下会长好的。

”这样,对于局外人来说,他们好似在“说东道西”,实际上亲事已定。

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便会推辞:

“我家谷种不好,你到别家去讨吧!

”或者隐晦他说:

“我们家的谷种还嫩,不合你们那里的气候!

”这样的拒绝,语言委婉,彬彬有礼,不伤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为也好过得多。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多以语言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这已是尽人皆知。

但是,怒族青年男女在相恋的初期就苗语不用语言,而是以清脆的“达变”(怒族琵琶)乐曲和悦耳动听的“拟力”(怒族口弦)曲调代之。

一般来说,怒族青年男女在恋爱的初期,男青年是以琵琶来表达思想感情以传情达意的,女青年感到自己的意中人来求爱了,也必然会以口弦对答。

据说,这种对答,不仅可以表达爱慕之情,流露心中的秘密,而且还可以提出疑问,进行答辩,进行谈判甚至还可以共同商讨有关事宜。

这样以曲代谈的恋爱这种方式,双方可以不说一句话,完全靠演奏曲调,但双方都能意会,

直到情投意合年才。

据说,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到完婚都没有讲过几句话。

这在世界各族的婚俗中不能不说是奇迹。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抢亲就是未婚将喜欢的未婚男子抢到自己家结婚成亲,这种习俗,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均有,但这只是男女双方商量好的一种婚嫁方式。

然而,德宏州梁河县的阿昌族抢亲却有所不同,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性自由恋爱有了感情,但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这时,男女青年便私下的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

男女双方按约好的日子,邀约伙伴深夜摸进女方家,拉着姑娘就跑,姑娘有意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长抢走的。

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这种张文祥大都顺利。

二是姑娘有了自己的一枝花,而父母又硬要为姑娘选定其他女婿。

在两个男子喜欢一个男孩子女孩子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男子便相约同伴把抢回家中,未抢到姑娘的另一个男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姑娘被抢走,而不能半路截取,这是阿昌族的规矩。

三是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立下山盟海誓,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抢起就跑。

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连夜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后山,直到双方家长谈判妥当终双双回家。

世界最为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摩梭人的阿注婚

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生活习俗耐人寻味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阿注婚。

阿注婚分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种形态。

阿注婚:

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

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白天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或姐妹养育,父亲不抚养孩子,他照看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

在农忙季节,女方家需要帮忙,男方可以前去协助。

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志同道合为阿注关系。

母亲阿注婚的特点在于主宰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中产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

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阿注同居婚:

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随之转变,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

男女双方鲜少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恰当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以上两种阿注婚,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允许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母系家庭的逐步解体,一夫一妻制家逐渐增多,“阿注”婚姻将成为历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居住在云南弥勒县洪雅县的彝族支系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

他们选择对象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看对方是否爱劳动。

一个相貌出众的青年,如果好吃懒做,艰难找到对象;相反,相貌朴实平常而勤劳朴实的少年儿童,却往往遭逢如意的伴侣。

当阿细青年人男女经过自由恋爱,决定结婚的时候,父母亲对儿女的婚事,一般都表示赞同。

婚姻的程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劳动两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访查。

男家不摆酒席,也不请客。

第三天,男女双双在一个热心男友的陪伴下又到女家。

女家同样不摆酒席,不请客。

按当地习俗,到女家认亲的这天凌晨,男的要为女家挑一挑水,饭后,男女双双去劳动,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

当晚,双方回到男家。

在男家再干四、五天的劳动后,又返回女家。

这时,双方中若有一方心有悔过,婚约可以就此罢休;若都表示满意,婚礼就算完毕了。

以勤劳取人,奠定造就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里头,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极少。

最有名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但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当数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也国人是彝族老百姓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

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

纳西族是为纪念几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火把前去点燃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死撒尼英雄用羊角滚庆贺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为除虫害、庆丰收,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9日),彝族人民侗族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锣来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

白天人们饮酒饮宴祝贺节日并需要进行摔跤、斗牛活动。

武定县、禄劝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

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男孩子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堆点燃。

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

篇二:

甘肃怒江傈傈族自治州临夏旅游景点:

坎桶村

怒江第四湾中心的村子叫坎桶村。

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风光绮丽,构成三面环水的海岸状小平原。

小平原四周由于景物宜人,对外界很有吸引力,每到农闲季节或民族节假日,公会坎桶村总会汇聚起远方的人们,歌声乐声在江面上才回荡,小舟在河中荡漾,舞步震撼着峡谷,三五成九的人便到这里泛舟过溜索,对歌起舞,有情的恋人则潜入沿江两岸的密林中互诉衷肠,这种欢乐、和谐的场面与舞台效果,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根本无法真正领略到的。

坎桶村堪称峡谷桃源,处处是田园风光,这一峡谷中少有的山间奇景,怒江人称它是峡谷的一颗绿色宝石。

篇三:

云南散居民族健康发展探析——以傈僳族为例

云南流散民族宽果发展问题探析

——以傈僳族为例

杨文顺?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高级研究员,云南昆明650091)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据2021年后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云南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有1415余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43%。

其中,人口占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

“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是云南少数民族座落的一个显著特点,云南散居民族人口绝对数不少,但居住相对分散。

全省除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共79个诸省民族自治边疆地区集中了全省1219万少数民族人口除此之外,在其他50个县(市、区)都有苗族分布;同时,在79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内也有大量非自治民族混居其中。

因此,散杂居民族是云南民族工作的重要不可分割。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散居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改善,会发生经济格局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原因,云南散居民族地区发展还比较落后,贫困问题尤其突出,云南散居民族地区与内地发展差距在持续增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边境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及特困民族地区相继出台扎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强化了云南散杂居民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云南散居民族地区与内地尤其是更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

发展差距的持续拉大使云南散居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心理失衡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望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明显加剧,不满和埋怨情绪从干部、知识分子逐步扩散并影响到民众之中。

这对塞外云南的边疆安全与稳定已形成潜在威胁。

因此,加快云南散居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是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边疆安全与稳定的必然选择。

一、云南散杂居民族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作者简介]杨文顺(1977-)女(白族),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副教授,法学博士,生物学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散居民族是一个相对于自治民族而言的概念。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没有实行钦差区域自治的民族提督称为散杂居民族。

因而,同一个民族,因居住地不同,既可以是自治民族,也即便是散居民族。

从居住暂住地域上我们可以把散居民族分布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在自治地方外的少数民族;是分布在自治地方内的非自治民族;此外,目前我们一般把城市民族工作也纳入散居民族少数民族工作范围。

因此,本文中所指的散居民族工作主要包括工作四个范围:

一是民族乡,二是自治荫湿地方以外少数民族占30%、及自治地方内非自治民族占30%的部族村委会及村民小组,三是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

据统计,到2021年底,我省尚有150个民族乡和18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散居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到30%以上的自然村有42453个。

根据统计初步估算,云南省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约754万人,占到全省少数人口的53%。

以蒙自的傈僳族为例,2021年有67.5万人,其人口统计同样以聚居和散居两种形式分布于全省范围内。

凡是在怒江傈僳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以外及以下傈僳族民族乡的傈僳族都属于散居分布的傈僳族。

在云南省内,傈僳族自治州、自治县,以及傈僳族为自治民族的及傈僳族人口数有:

表一:

傈僳族的人口及分布情况①

表二:

傈僳族的人口及分布情况②

②数据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网站,2021年数据。

同上。

全省:

733108人其中男:

370500人,女362608人。

怒江:

287971人(其中兰坪76241人)

丽江:

126734人(其中永胜56617人,华坪30427人,玉龙28296人,宁蒗9542人,古城1852人)

迪庆:

113769人(其中维西92309人)

楚雄:

60606人(其中大姚2751人)

大理:

38382人

保山:

34117人(其中腾冲15752人)

德宏:

32966人(其中盈江21195人)

昆明:

20252人(其中禄劝15757人)

临沧:

11070人

普洱:

5187人

曲靖:

655人

红河:

395人

版纳:

322人

玉溪:

300人

文山:

286人

昭通:

196人

云南省聚居民族具有散居以下特点:

一是人口构成与居住分布上的“广、多、杂、散、偏”。

在云南1415万少数民族中,散居各族人口多达400多万。

散居民族不仅人口多,而且分布广泛,比如像散居最广的民族之一傈僳族,居住地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还不到总人口的一半,只有23万多人,其余34万人分布在云南各市州县,在全省各地建有26个民族乡,人口达15万余人,其余20多万人散居于蒙自山区。

另外全省129个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全省没有一个县是由单一民族不居住,且相对而言,同一区域内散居少数民族民族大都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区。

二是由于居住偏远,交通不便,在地理上和心理上形成封闭的单元体系,散居民族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比较定型,人口数的同质性较强,获取外界信息比较困难,他们大部分以家庭为中心,在人格上比较保守,建制镇观念和乡土观念浓重,注重家庭和家族的利益,心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

三是散居民族多数情况下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边缘,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相应的适应性、包容性,个股表现为经济生活的适应性、人文上的兼收并蓄以及较强的心理包容性和心理承受力。

四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从全省情况看,散居河东岸和平坝地区的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水平相对好,而分布在偏僻山区的则比较落后,特别是分布于高寒贫瘠山区的苗、彝、傈僳等民族,发展水平更为落后。

民族工作是云南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省委、政府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云南散居民族的实际情况,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散居民族得到了长足发展。

2021年以来,全省总产值民族乡农业总产值保持稳定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1年底达到90.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0元,人均生产粮食416公斤,人均财政收入305元,各项指标均较“十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全省150个民族乡都实现了

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村寨通安全饮用水等“五通”。

全省散居民族常住的42453个自然村,通路率、通电率、电话覆盖率、几乎广播电视接收率等都有所改善,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取得慈善事业一定进展,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民生问题得到不断改善,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不断加强,为云南的改革、发展和提出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目前云南散居民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和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成为散居少数民族已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较为滞后的地区,散居民族工作已成为我省民族工作中相对薄弱的一环,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问题主要有:

(一)生态环境恶化,生存条件恶劣。

云南散居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高寒边远丘陵地区,山高坡陡,耕地瘦薄,人与耕地矛盾突出,宅基地承载负担加重,加之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部分地方也已丧失生存条件。

如怒江州98%左右的国土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全州72万亩耕地中,有76.6%是坡度在25度以上的“大字报”地,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加剧了生态恶化,有11万傈僳族群众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急需易地安臵。

(二)建设投入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由于云南散居地区民族人口基数大、居住分散、地理位臵偏远,使当地的各种建设和交易成本都偏高。

在财力很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有持续、稳定的扶持资金和项目倾斜到散居民族。

十多年没有得到过和项目扶持的村寨已不在少数。

由于散居民族西北地区长期以来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滞后,这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

如河口瑶族自治县从建州到2021年,国家建设累计投入仅为9.7亿元,不到云南同期总投入的1%。

②据统计,2021年,全省散居民族地区还有9822个自然村有始无终公路,占总数的23%;还1646个自然村不通电;有6707个自然村不通电话,占总数的16%;有9728个自然村不能有效接收电视节目,占总数的23%;有17605个自然村没有安全饮用水,占总数的42%;③已通路的自然村,道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的情况十分普遍。

小城镇和集市建设薄弱,很多地方仍然以路为区县或是赶“草皮街”,①

②《破解发展壮大难题推进茁壮成长科学跨越——为昭通扶持四个特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建言献策》,《今日民族》2021年第2期。

《破解发展壮大难题推进茁壮成长科学跨越——为昭通扶持四个特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建言献策》,《今日民族》2021年第2期。

③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编:

《蒙自民族经济工作手册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