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0400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docx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课堂经典诗歌精编

一、生平经历

一个农家子弟,如何挽救即将覆灭的王朝;一个文弱书生,怎样训练出彪悍的军队?

皇帝宝座离他近在咫尺,生死之间他究竟会如何袂择?

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一个儒家文化坚定的守望者。

他就是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风光无限而又备受争议的人物。

1、初入仕途

  曾国藩的父亲一连16次都没有考中秀才,因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为了让曾国藩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几乎倾其所有在白玉堂旁建起了曾家自己的私塾。

在当时那个封闭的山村,这种举动十分罕见。

但是小曾国藩并不领情,他不愿意枯燥地念书,而是热衷于跟着祖父做农活。

这让祖父十分着急,就编造了一个梦来教育曾国藩。

说自己梦里得了一个砚池,百思不解,后来蒋字街长寿庵有个老道给他圆梦,解释说“玄武有紫砚。

”祖孙二人就沿着涓水河北上,就寻到了溪口。

在溪水中找到一块奇石,就把它琢成了一块砚台。

  领悟到家人的期望后,曾国藩开始发奋读书。

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涤生,含义是洗涤过去、获得新生,并从此立志要闯出一番名堂。

潜心学问的曾国藩终于在28岁那年中了进士,考场上的一篇文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睐,被钦定为一等第二名。

  当曾国藩要进京城做官的消息传回老家时,全家感到巨大的喜悦,对于几代没有做过官的曾家人来说,这是无尚的光荣。

曾国藩对自己的前途做了各种设计,一条辉煌灿烂的仕途似乎已经展现在他的面前。

但他没有想到,每天做的只是些抄写的工作,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施展才华更无从谈起。

但曾国藩终究没有意志消沉;他不但利用这些时间遍览群书、精进学问、还凭着过人的见识结交了很多文人学者。

并拜唐鉴、倭仁两位理学大家为师,正是这段时间的刻苦磨励而让他受益终身。

  很快,这个不知名的小翰林成了内阁学士。

之后,在中央的6个部门中,曾国藩担任了5个部门的副职:

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

曾国藩创造了清朝官场上的奇迹。

十年之内7次升迁。

正当他春风得意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断了他对仕途的设计,他的母亲去世了。

2、如日中天

  曾国藩回到荷叶镇默默地为母亲守孝,在家里似乎能够让他得到一丝慰藉,那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宁静时光。

但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早已经失去了安宁,这一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的农民起义已经呼啸而来,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湖南并夺取了省城长沙,清政府所倚仗的绿营军队一败涂地。

正当清王朝束手无策的时候,曾国藩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果然,咸丰皇帝下旨,让守孝仅半年的曾国藩在湖南办起了团练。

跟随他的有一大批湖南籍的精英,包括彭玉掘、胡林翼、罗泽市、左宗棠。

他们很快就控制了长江沿线,让太平军感到极大的压力,也从此被清王朝视为救星。

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湘军。

  事实上,在威风凛凛的帅字旗下,曾国藩并没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更多的是狼狈不堪。

1854年,曾国藩更是在长沙郊区一个叫靖港的码头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就是全军覆没。

  但曾国藩并不甘心失败,他倾注了更多心血希望赢得转机。

然而官场上的各种矛盾时时牵制着他,他感到自己像是戴着镣铐,举步维艰。

当时,湘军正在江西与太平军激战,战局刚有一丝曙光,曾国藩又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甚至不顾左宗棠对自己临阵脱逃的指责,他依然坚守孝道,义无反顾地回家了。

  这也让曾国藩终于明白,处处碰壁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刚烈不屈的性格。

于是他开始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尝试着与人周旋、试着以退为进,果然,在后来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转机不断地出现。

3、晚年没落

  1858年,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47岁的曾国藩第二次戴孝出山了,经过6年的苦战,最终率领湘军攻克了金陵,这件事至少带来了3个结果。

第一,宣告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结束,为清朝平定了天下,其次,迎来了短暂的“同治中兴”,第三,清朝的军权也第一次从满族人转到汉族人手中。

  这时的曾国藩,名声与威望都达到了巅峰,除了几十万的湘军外,身边的幕僚达到上千人。

  但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这天中午,很多跟随他出生人死的将领一起暗示要拥立他当皇帝,这个举动让他顿时胆战心惊。

究竟是继续做万人景仰的中兴名臣,还是冒着成为乱臣贼子的风险君临天下,这个一直格守儒家道德的老人思考了几天几夜。

  其实最初同治皇帝做过承诺,谁能解除太平天国对清朝的威胁,谁能够打下南京谁就封王。

但是曾国藩功高盖主又重兵在握,同治皇帝并不信任他,借口汉人不封王只封了他“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但是深入骨髓的儒家礼教让他最后还是拒绝了皇帝宝座的诱惑,选择了继续为人臣的道路。

于是他自剪羽翼,调散了湘军,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在这个时候,曾国藩静下心来给家人写了很多书信,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略微窥探到他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后来,这些家书被不停地整理与出版,成为影响中国长达百年之久的《曾国藩家书》。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曾国藩试图吸纳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他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之后又多次上奏朝廷,派中国幼童去美国留学,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把洋务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曾国藩没有选择自己做皇帝,而且更加不知疲倦地为清王朝奔忙着。

他办的最后一件差事就是处理天津教案。

已是直隶总督的他明知这桩涉外事件非常棘手,但依然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然而,在各种压力下他做出了不利于中国民众的决定。

结果让国内一片哗然,心中不服的老百姓把卖国贼的骂名留给了他。

一代名臣落得寂寞而凄凉的晚景。

不到两年后,曾国藩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

1872年3月,这位近代中国最显赫也最有争议的人在南京去世了。

二、曾国藩思想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

“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

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

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

“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不可轻取人财”。

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

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三、轶事点滴

1、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

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2、曾国藩读书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

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

”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放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

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

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

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

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

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

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

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据唐诗戡所撰的《曾国藩治学之道》一文中介绍,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

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

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

“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

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作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

曾国藩曾说:

“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

”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

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

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曾国藩与小偷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

“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要比曾国藩聪明,但是他只能做贼,曾国藩却成为连毛泽东都钦佩的人。

因为贼人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四、曾国藩语录

◎士有三不斗:

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

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

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甘苦自得。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

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

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

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

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轩冕而敬,伪也。

匿就而爱,私也。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

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

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

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

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

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好饰者,作非之渐。

偏听者,启争之端。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

人该脱俗,不可矫俗。

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

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好谈己长只是浅。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人伦明,则礼乐兴。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

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

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

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

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

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

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听言当以理观。

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五、精彩美文

一代名臣——曾国藩

晚清名臣里,以曾国藩最为著名,以书生张空拳,创办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又使清朝残喘了50年,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以前上学读史的时候,不明就里,认为曾国藩为异族所用,屠戮我华夏同胞,实是罪大恶极,正如俾斯麦对李鸿章所言:

“我们欧洲人以平服异族为勇,不曾听说以屠戮同胞为功”!

后来从太平天国兴起到覆灭的过程,在探求中终于明白了曾国藩作为士大夫,儒林表率,他是必然会走上与太平天国相对抗的道路上的!

太平天国以拜上帝为名,利用宗教信仰,笼络人心,他最大的失败有两处,一是将这一宗教信仰神化,以至于后来变成了迷信,什么天父附体,天兄降身等等,这些恰恰是被我们中国主流文化所排斥的!

一是太平天国直诉孔孟之道,封建礼仪为歪理邪说,所到之处必砸毁孔庙,学馆;家藏孔孟之书,以死罪论处,正因为此使太平天国在舆论和道德这两块重要的阵地上都一败涂地,与中国最重要的阶层,知识分子阶层走上了全面对抗的道路,这就注定他必然要失败的命运!

在当时八股取士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确没什么大用,但知识分子阶层却是主导社会潮流的,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旗手,作为这一阶层享有极高声望的曾国藩正是在这“春风怒号,士人奔走相哭”的环境里担起了维护儒教正统的责任,正如他自己所言:

大局糜烂至此,志士仁人又岂宜晏然袖观,,坐听狂贼之屠戮生灵,而不一省顾耶!

而另外一点,曾国藩在京为官,短短几年内从一个从七品的小官连升五级,以正二品领侍郎衔,可谓仕途风顺,“圣眷隆恩”,从私心上讲,也希望自己不空食朝廷俸禄,能为国家做点贡献,这样当咸丰帝下旨要他操办团练保乡安民,他也就“墨致出山”(带孝),招募乡勇,欲荡平太平军,从这点上讲,已经大大超出了朝廷“保乡安民”的意思,而是想建成一直能征善战,与满清八旗正规军分庭抗礼的一枝武装力量,正如他的好友说:

曾文正公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独辟蹊径,方成大功!

这样,从公从私,都把曾国藩推上了维护满清政权,镇压农民运动的位置上,从曾国藩的家书,奏折上看,曾国藩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与他的对手洪秀全相比,曾国藩更善于抓住别人的心,使有才能的人甘心为他所用,因此,得出两个认识,一是知人之明,曾国藩在镇压太平运动时,的确是做到了“求才若渴”的地步,比如被曾国藩誉为“小诸葛”的刘蓉,目不识丁,却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鲍超,等等都能够被他收归麾下,据统计,曾国藩幕僚里后来因功被清庭授为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的有三十多人,担任清庭各任官职的有一百二十多人,真可谓门生故吏遍天下,难怪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文章说:

余于近世,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不但有知人之明,更有容人的气度,手下将官立功,更是极力向朝廷表奏,从来不把功劳揽到自己头上,这是非常难得的品格,在当时腐朽的清朝军队,有功就争强,有过就互相推卸责任的大氛围里,能做到这一点,难怪“有才之士,以在涤帅门下做事为荣”!

一是用人之明,曾国藩本身不善于两军对仗,他亲自指挥的战斗无不以失败告终,以至于后来大的战役,自己都回避,让手下的将官自己完成,曾国藩引以为豪的是治军和训练,开办湘军之初,他就很重视思想教育,不但发一些通俗易懂的自己编写的歌谣让士兵背诵,而且每逢一,三,五都要亲自到校场训话,常常一趟就是三四个时辰,自谓“即使不能使顽石点头,也算是杜鹃啼血”,在注重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不忘思想教育,培养乡勇的“血诚”之气,这固然是湘军能打恶战的原因,在我看来,更主要,更成功的是,曾国藩在知人的前提下,更会用人,能做到量才而用,这是他湘军强悍的又一重要原因,曾国藩招募有才之士,四方豪杰竟相来投,能够大胆的用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是曾国藩最大的本领,须知一件事情,但靠一人之力,断难完成,只有群策群力,方能收神奇之效,如何做到群策群力,就要做到我们中国人嘴里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实际上要看用人者的气量够不够,真正有才之士,大多桀骜不驯,自成一家,言语有冲斗牛之势,行为有放荡不羁之态,倘若气量狭窄,胸中不能容人,疾贤妒能,必然会有矛盾,但看曾国藩用人相处之道,令人叹服,就拿他的门生李鸿章来说,李鸿章是个很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