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0375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

天津市河西区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天津市河西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如下图)。

“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A.太阳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总星系

2.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有着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如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有固体表面

③有昼夜更替现象

④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⑤有液态水

A.①③B.②④C.④⑤D.①⑤

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早在公元前28年,我国就有了“日出黄,有气大如钱,居日中央”的记载。

2019年2月,我国天文学家又发现太阳度过了一个没有“黑气”的月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上ー个“气”较少的年份是

A.1943年B.2008年C.2013年D.2030年

5.“黑气”较多时,叙述正确的有

①干扰长波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③影响地球气候④产生极光现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读下图“某同学制作的地球圈层结构模型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6.对各圈层位置的正确描述是

A.生物圈位于地壳内部

B.地核位于莫霍面以上

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的内部

D.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7.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分布均匀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B.元古代C.中生代D.新生代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西六区)乘氢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m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于(  )

A.对流层B.平流层

C.电离层D.高层大气

11.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

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

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完成下面小题。

12.“天雨新晴,北风寒切”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13.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①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②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③为地球火山爆发提供能量④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能源最主要来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现今世界上超高层建筑遍地开花,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是多个领域高新技末的综合体现。

迪拜塔楼面的设计灵感源自沙漠之花蜘蛛兰,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并能让人们尽情欣赏阿拉伯海湾的迷人景观。

大楼的中心有一个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边形“扶壁核心”。

楼层呈螺旋状排列,能够抵御肆虐的沙沙漠风暴,迪拜塔屡获殊荣的设计承袭了伊斯兰建筑特有的风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白天在安装有冷气的迪拜塔内部“扶壁核心”区气流运行的方向是

A.垂直向下B.垂直向上C.水平向里D.水平向外

15.午后2~4时,迪拜塔周边裸地

①温度下降②温度上升③地面辐射减弱④地面辐射增强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16.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下列要素成正相关的是

①太阳高度②地理纬度③大气厚度④大气透明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A.风化基岩B.气候C.地形D.生物

18.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我是京东智能配送机器人,已顺利抵达您的楼下,请凭提货码提取商品。

”这是在北京海淀区一居民楼下发生的一幕。

这些配送机器人可以识别、躲避障碍物,辨别红绿灯,还能规划路线、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这些配送机器人完成快递工作,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RSB.GPSC.GPS、GISD.RS、GIS

20.下列城市管理工作中,未来最先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是()

A.道路清扫B.医疗救护C.幼儿看护D.事故处理

二、综合题

21.读下图,回答问题。

(1)A、C两地区纬度相近,但自然植被差异明显。

依据图中洋流信息说明其原因。

(2)冬季若有一艘游轮从B地经过纽芬兰岛附近航行至C地,简述洋流对航行的影响:

(3)图中纽芬兰渔场曾流传着“踩着鲳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传说。

简述纽芬兰渔场的成因。

(4)D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请你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

下图为水循环和“海绵校园”示意图

(1)“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主要环节有----------------------

(2)试分析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

(3)除了图中所示的措施外,请你再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

(4)读下面“中国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状况比较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有效措施。

(5)下面、b、c是对水循环意义的叙述,请将a、b、c填到相应的框格内。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b.海洋是陆地上“天然淡水的制造厂”

c.长江不断向近海输送泥沙、无机盐类,促进近海渔场的形成

23.阅读考察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野外考察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1)考察记录单中①处最可能记录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奇峰林立B.冰川广布C.地势平坦D.地表崎岖

(2)除记录单中所列项目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3)根据地貌形成条件判断,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植被B.土壤C.岩石D.水文

(4)阅读考察报告,概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

(5)对“拓展学习”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D

2.D

【分析】

1.根据材料“天眼的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因此可探测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

需要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需要有液态水,D正确;不但要有昼夜交替,且昼夜交替的周期不能过长,否则会导致昼夜温差过大,不适合生物的生存,③错;距离恒星的距离适中,表面温度适宜,有利于生命的繁衍,④错,排除ABC。

故选D。

3.C

【详解】

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地球上液态水存在的条件:

“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使地表白天的增温和夜晚的降温幅度不会过大;“日地距离适中”.这个考查的是地球的温度,因为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所以才会有液态水的存在;①和④都是地球得以保持地表温度在0-100度之间的条件,比如如果昼夜更替周期更长,昼夜温差会更大,白天的温度更高,夜晚温度更低.故选C。

4.B

5.D

【解析】

4.阅读材料可知,文中“黑气”应指太阳光球层上的“黑子”。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由材料信息可知,2019年2月,我国天文学家又发现太阳度过了一个没有黑子的月份,所以上一个黑子较少的年份应是2019年-11=2008年。

故选:

B。

5.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短波但不影响长波通信,①错误;太阳活动会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②正确;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气候,尤其是影响降水,③正确;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有可能轰击高层大气,产生发光现象,④正确。

故选:

D。

【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通过“日出黄,有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分析出“黑气”就是太阳黑子。

6.D

7.B

【分析】

6.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其中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A错误;

B、从地表到地心,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分成三大同心圈层。

地表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壳,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至地心为地核,因此地核位于莫霍面以下,B错误;

C、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C错误;

D、从地表到地心,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D正确。

故选D。

7.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其中厚薄不均是地壳的突出特点,因此A错误;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

C、大气圈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C错误;

D、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分布不均匀,垂直向上,空气越来越稀薄,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地球圈层结构及水圈、大气圈、地壳等得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

8.C

9.C

【解析】

8.根据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图可知,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第一次是发生在泥盆纪——三叠纪时期,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运动,地层沉降,形成了丰富的煤层。

最后一期全球性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晚侏罗纪-晚白垩纪时期,地质史上称为喜马拉雅山期造山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有许多的生物毁灭——灭绝),形成了石油,奠定了目前地球地貌的基本轮廓。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间的发生时间,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10.B

11.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试题难度较易。

10.读材料可知,距地面39044m的高度处于大气层的平流层。

故选B。

11.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降低,平流层的温度向高空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故选D。

12.B

13.C

【解析】

12.分析材料及题干可知,“霜”一般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

雨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效果差,温度迅速下降,进而形成霜冻,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地球火山爆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排除与③有关的选项;太阳辐射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是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是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能源最主要来源。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14.A

15.B

16.D

【解析】

14.因安装有冷气,白天在迪拜塔内部“扶壁核心”区气温低,塔内的气流垂直下沉运行;塔是垂直方向的,水平气流运动少;底部冷,空气不上升,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地面温度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3点,午后2~4时,随着太阳西偏,太阳高度降低,迪拜塔周边裸地的温度下降;地面温度下降,地面辐射随之减弱。

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一般而言,地理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走过的路程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光的照射面积越小,太阳能越集中,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越多。

因此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与太阳高度成正相关,与地理纬度成负相关。

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厚度越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多;大气透明度越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多,因此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越多与大气厚度成负相关,与地大气透明度成正相关。

故D正确。

故选D。

17.D

18.A

【分析】

17.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故答案选D项。

18.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正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

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19.C

20.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的区别及实际应用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19.从题干提取信息,机器人“抵达您的楼下”需使用地理定位,应用了GPS。

同时,机器人还能“规划路线、自动驾驶”即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应用了GIS技术,RS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机器人没有用到这种技术,排除AD。

故选C。

20.智能机器人对固定不变的事物进行规划处理,所以最先被取代的可能是清扫道路,A对。

医疗救护、幼儿看护和事故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智能机器人暂时不能处理,还需要人为判断和处理,排除BCD。

故选A。

【点睛】

“3S”技术手段的区别: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

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

21.

(1)A地受寒流影响,降水少、温度低。

C地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2)有利影响:

顺流可节省时间成本

不利影响:

遭遇冰山(在纽芬兰岛附近会遇到海雾)。

(3)寒暖流交汇,带来营养物质,饵料丰富。

(4)D海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D海域附近气候湿润,将水量较大;D海四周有大量河流汇入;D海海区封闭,与外海的通道窄,盐都高的海水不易进入,因此D海域海水盐度低。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

(1)AC的纬度大约是60°N附近,A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形成极地苔原;C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形成的是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由B地经过纽芬兰岛附近航行至C地,可以借助于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因而是顺风顺水,节省燃料。

但是在冬季的时候,在纽芬兰岛附近有随洋流南下的冰山,在纽芬兰群岛附近因寒暖流交汇,容易出现的海雾,会对航行安全产生威胁。

(3)在纽芬兰群岛附近,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寒暖流交汇会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盐类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因而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4)海水盐度主要受大气降水、陆地径流、地面蒸发、与周边海域水体交换能力等因素影响。

D海域为波罗的海,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受盛行西风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域附近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四周有大量河流汇入,稀释作用强;海区封闭,与外海的通道窄,盐都高的海水不易进入,因此D海域海水盐度低。

22.

(1)下渗、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

(2)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蓄量;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

(3)兴建排水沟、放置雨水收集桶、建设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改造、完善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

(4)水资源利用率低:

节约用水(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供应紧张: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经济等;

水污染严重:

防止水污染,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

(5)自上而下填写bca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

(1)水循环包括降水、径流、下渗、水汽输送、蒸发等主要环节。

“海绵校园”中增设了蓄水池、透水砖、草地等,可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

(2)海绵吸水性强,因此“海绵校园”主要是增加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

植物叶片可以截留水分,植物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延长水分在地表流动的时间,利于水分下渗;植物还可以有效地吸收水分,因此增加绿化面积可以增加下渗,涵养水源。

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

(3)“海绵校园"工程还包括兴建雨水沟和卵石排水沟、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改造;新建雨水池;透水铺装改造;海绵示范技术展示系统和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内容。

(4)由表中数据可知: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和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但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和居民人均用水量远高于发达国家。

这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浪费和浪费严重,水资源供应紧张。

措施:

①水资源利用率低:

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②浪费严重:

加强宣传,提升人们的节水意识;实行阶梯水价。

③水污染严重:

加强宣传和立法,减少污水排放;对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防止水污染,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

④水资源供应紧张: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经济等。

(5)海洋是陆地上“天然淡水的制造厂”,使陆地淡水得到不断地补充和更新;长江不断向近海输送泥沙、无机盐类体现了地表径流多的搬运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故从上到下字母顺序依次为bca。

23.

(1)AD

(2)规模分布(质地、地表植被等)

(3)CD

(4)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

(5)分类并说出理由,合理即可。

例如:

分两类。

峰林、洪积扇为一类,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沙丘为一类,属于风成地貌。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容易。

【详解】

(1)由考察报告可知,①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奇峰林立。

故AD正确,C错误。

图中信息未见冰川发育,而且房山地区纬度、山体海拔高度较低,因此现阶段无冰川发育,故B错误。

(2)地貌景观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

形态、物质组成、色彩、规模、分布、植被等。

(3)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溶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故C、D正确。

(4)分析考查报告可知,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

(5)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均为外力作用而成,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流水、风、海浪和冰川作用。

峰林为流水化学溶蚀而成、洪积扇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因流水沉积而成,二者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因风力侵蚀而成,沙丘因风力堆积而成,二者属于风成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