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9498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作为学生的你,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吗?

试题卷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让我们来做这份试卷吧!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网络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及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70题每题1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下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

读完成1~2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A.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B.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2.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韩国B.澳大利亚C.美国D.尼日利亚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回答3~4题。

3.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当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①以后,②之前B.②以后,③之前C.③以后,④之前D.④以后,①之前

PPE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1。

读完成5~6题。

5.在2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中,最有可能产生PPE怪圈的是

A.aB.bC.cD.d

6.下列国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A.中国B.加拿大C.印度D.巴西

右是我国某年人口年龄构成比重,读回答7~8题。

7.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B.23%C.13%D.60%

8.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我国在这一时期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下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示意。

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的功能区,且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

读,完成第9题。

9.中表示居住区的是

A.甲B.乙C.丙D.丁

下为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

读,回答10~11题。

10.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

该地区最可能

A.属热带雨林气候B.地势起伏小

C.河流自南向北流D.盛行东北风

11.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甲行政因素B.乙历史因素

C.丙社会因素D.丁经济因素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

下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

读,完成第12~13题。

12.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A.甲区B.乙区C.丙区D.丁区

13.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以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读某国家人口分布示意,完成第14~15题。

14.与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的国家是

A.阿根廷B.印度C.英国D.埃塞俄比亚

15.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D.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下面是我国城市(单位:

个)空间分布模式,读回答16~17题。

16.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区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17.导致中P处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交通B.土壤、矿产C.地形、矿产D.河流、交通

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

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位置示意,回答18~19题。

18.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工业B.园艺

C.物流D.商务

19.高铁站将会导致该城市出现

A.郊区城市化B.城市空心化

C.逆城市化D.过度城市化

读下,完成第20~22题。

20.甲中①~⑥不同工厂之间的关联属于

A.生产协作联系B.空间联系C.信息联系D.技术联系

21.乙表示

A.各元件厂集中分布于同一国家B.各元件厂分布于不同国家

C.工业的信息联系D.工业的集聚现象

22.乙所示工厂元件生产的全球化,最终目的是

A.寻找最优区位B.降低成本C.减轻污染D.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青藏高原位于一种特殊的高原气候区,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

据此,回答23~24题。

23.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当地的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条件

24.拉萨原来不产西瓜,引种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的西瓜生长不好,只有将西瓜藤架空,西瓜挂后才能结果。

西瓜挂着的原因是

A.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节省大棚面积,减少农业投入

C.土壤的湿度不够、干燥,直接搁在地上,容易使瓜的水分蒸发

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3中阴影区域为铁观音茶产地,读回答25-26题。

3

25.铁观音产地适宜种植茶树的自然条件是

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B雨水充沛,云雾较多C.昼夜温差小D.日照时间长

2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E地比F地更适于铁观音的种植,主要原因是E地比F地

A.坡度陡B.纬度高C.劳动力多D.更加适合商业化生产

读某区域地

(1)及某国家首都内罗毕的气候特征

(2),完成27~28题。

27.内罗毕周围地区适宜种植园艺作物,传统园艺作物以茶叶和咖啡为主。

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B.地处低纬,地势较高,气候全年温暖,年温差小

C.河流众多,流量稳定,灌溉水源充足D.地处低纬,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8.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园艺作物以花卉为主,并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A.东临印度洋,海洋运输便利,便于花卉销售到国外市场

B.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花卉市场需求量大

C.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

D.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成本低,政策支持

读苹果种植的纬度分布示意,回答29~30题

29.苹果特殊产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地形C.技术D.劳动力

30.黄土高原与山东半岛苹果产区都位于主要产地,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二者相比,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具有的优势是

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②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③土壤肥沃,土质疏松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下为某地土地利用和农业产值构成,读完成31~32题。

3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B.种植园农业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32.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葡萄避雨栽培,是在葡萄的生长季节,在葡萄顶上搭架覆盖塑料薄膜,下雨时使水顺膜流下再排出园外。

该技术是以防止和减轻葡萄病害发生,提高葡萄品质和生产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栽培技术。

据此回答33~34题。

33.下列省区种植葡萄,可能采取这种技术的是

A.福建B.拉萨C.辽宁D.x疆

34.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优势有

①降低栽培园中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②提高栽培园中的气温,为葡萄生长提供更多的能量③不利于病菌繁殖,从而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④改变光照条件和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下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示意,该城镇周围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林果业。

读完成35~36题。

35.有关中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种植青稞B.b地种植花卉C.c地饲养水牛D.d地发展林果

36.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A.商品谷物农业地广人稀B.大牧场放牧业雨热同期

C.乳畜业市场广阔D.季风水田农业劳动力丰富

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为2个月,前半期最适宜温度为15~18C,后半期最适宜温度为12~14C。

据此并结合下回答37~39题。

37.为争占5.1节假日市场甲地种植该作物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全过程

A.温度控制B.地膜增温C.黑网降温D.人工增雨

38.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种植期是

A.3~4月B.5~6月C.8~9月D.10~11月

39.在自然状态下,乙地种植该作物比甲地

A.地势平坦B.水源丰富C.土壤肥沃D.病虫害少

下表是四个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比较表。

据此40~41题。

甲乙丙丁

年降水量(mm)6221658280720

人口密度(人/km2)2662010170

机械化水平(相对值)97428387

农产品商品率(%)95358682

家庭(或农场)经营土地(公顷)2400.760020

单位面积收益(元/公顷)3500600015008000

40.甲-丁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性最大的是

A.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4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保护生态环境B.合理利用土地C.获取最大利润D.合理安排劳动力

某同学计划在院子中种植花卉。

他对院子的通风、光线、空间等情况进行了测量,经处理后绘制成1。

读完成42~43题。

42.院子中同时满足通风、明亮、空间充足的地点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43.若种植兰花(喜阴),则最适宜布置在2中的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下中的数字代表不同工业部门。

读,完成第44~45题。

44.中数字①代表的工业部门属于

A.原料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D.劳动力指向型

45.下列符合工业部门④特点的工厂是

A.制糖厂B.纺织厂

C.家具厂D.钢铁厂

下表是某产业建厂的几个预选地点与成本分析表,据此完成第46~47题。

工厂地点成本分析

集货费加工费工资

甲3512

乙459

丙857

丁5514

46.从经济效益看,该厂最好建在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47.如果该公司在丙地建厂,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有

①电视机装配厂②软件开发公司③有色金属冶炼厂

④移动通信器材厂⑤普通玩具厂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⑤

世界手套看中国,中国手套看嘉祥这是手套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一句流行语。

中国手套名城山东嘉祥县形成了防寒、滑雪、打猎、射击等四大系列上百种手套产品的加工区,加工的手套95%销往国外市场。

下示意嘉祥手套产业协作关系,读完成48~49题。

48.数百家手套生产加工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乡镇为依托,向全县多数乡村辐射传导的发展格局,大量手套企业集聚有利于

A.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协作B.增强集聚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C.降低工人工资,增加利润D.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批发价格

49.嘉祥手套产业的协作关系对当地的影响是

A.削弱同类企业间的竞争B.提高区域竞争力C.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D.降低专业化程度

读我国某区域,回答50~51题。

50.M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劳动力素质高B.优质棉产区,原料丰富

C.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D.河流众多,用水充足

51.某大型纺织集团在该地区建立农场轧花厂纱线厂产业链,其主要原因是

A.可形成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B.土地资源丰富,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C.优惠政策多,基础设施完善

D.产业基础雄厚,人才技术优势突出

高纯硫酸锰是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

广东省郁南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

近年来,该县承接了珠三角地区的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下为该县区域示意。

读完成52~53题。

52.郁南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主要优势在于

A.消费市场广阔B.水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D.科学技术水平先进

53.该地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主要条件为

①环境质量好②能源资源丰富③劳动力充足④土地成本低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

据此完成54~55题。

54.区位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水产品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B.服装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C.造船厂、飞机制造厂、电子装配厂D.钢铁厂、高级时装加工厂、家具厂

55.啤酒厂、家具厂、面包加工厂的区位属于

A.原料指向型B.技术指向型C.劳动力指向型D.市场指向型

某地政府拟开办一家工厂,选定的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比较如下所示。

读完56~57题。

56.按主导因素划分,该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指向型B.劳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

57.从成本构成看,该工厂应选在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下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

据此完成58~59题。

58.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B.技术

C.原料D.市场

59.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假设每生产1吨钢要消耗1.5吨煤炭和2吨铁矿石,每吨煤炭、铁矿石和钢材的运费相同,乙地为钢铁消费市场,中数值表示两地距离(单位:

千米)。

读回答60~61题。

60.只考虑运输费用,钢铁厂最适合建在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61.上题布局的钢铁厂属

A.市场指向型B.原料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D.能源指向型

62.在古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聚落分布与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B.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团块状分布

C.北方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形成D.北方没有沿河设置的城市

下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读完成第63题。

63.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读世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示意,完成第64~65题。

64.中没有显示的环境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土地退化

C.自然资源衰竭

D.大气污染

65.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中显示的问题引起的是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66.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们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产生的

B.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产生的

C.是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造成环境的破坏和退化

D.是由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形成的只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

据此回答67~68题。

67.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可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D.文化可持续发展

68.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B.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D.全面关停污染性的工业

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

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线路,完成69-70题。

69.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途需要提水,运营成本大

B.中线工程水质比东线工程好

C.可以缓解山东半岛缺水问题

D.可以增加黄河下游的径流量

7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武汉段河流通航能力增强

B.黄土高原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大

C.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得到缓

D.汉江下游的水文情势引起关注

二卷

二、71.阅读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8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

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

下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

(4分)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4分)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4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

(4分)

72.Z88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示意。

读,完成问题。

(1)简要说明中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就业条件的积极影响。

(4分)

(2)简述赣南地区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6分)

(3)Z88所示过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分布带来了什么影响?

(4分)

高一地理必修二最新期末试题答案

A卷:

1-5DBDAB6-10CBBBB11-15DBCCB16-20CDDAA21-25BBBDB

26-30DBDBD31-35CBADD36-40DACDD41-45BBBCB46-50BDABB51-55ACBAD56-60ACCDA61-65BCCDD66-70CCABD

B卷:

1-5ADDAB6-10BBBBB11-15DBCCB16-20CDDAA21-25BBBDB

26-30DBDBD31-35CBADD36-40DACDD41-45BBBCB46-50BDABB51-55ACBAD56-60ACCDA61-65BCCDD66-70BDBCB

71.答案

(1)路网特点:

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

作用:

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气候特点:

(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需要防范的问题:

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72.

(1)人口数量减少,就业压力下降;产业规模扩大,就业机会增多。

(2)(土地)劳动力廉价,自然资源丰富,靠近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进行产业升级。

(3)人口密度提高,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解析]第

(1)题,结合示知,我国中西部人口向珠江三角洲迁移,而珠江三角洲部分产业则向中西部转移,从而降低了中西部人口数量和就业压力,中西部产业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2)题,从土地租金、劳动力、自然资源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