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250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学与发现》教案设计

5 琥 珀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本文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既扬科普特色,又凸显语文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琥珀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2.查找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导入新课

1.导入:

(出示琥珀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中的这个事物吗?

来说一说吧!

2.板书课题。

指导读准字音。

3.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琥珀的资料。

4.简介作者德国作家柏吉尔的资料。

5.引导质疑:

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琥珀有什么价值?

……

6.小结过渡: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形成时间非常长,需要几万年时间。

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到几万年前,去读一读这样一个故事,你会了解琥珀的形成,会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的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欣赏各种琥珀照片,激发学生对琥珀这种神奇的化石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琥珀  嗡嗡  松脂  拂拭  渗出

前俯后仰  挣扎  一番  埋在  澎湃

(2)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如:

“珀”读pò,不读pè;“埋”是多音字,在“埋在”中读mái,不读mán;“脂、拭、渗”是翘舌音。

(3)指导读准必会多音字“扎”,“扎”在“挣扎”中读zhá。

“扎”还有另外两个音zhā和zā,读zhā时,可以组词“扎实”;读zā时,可以组词“包扎”。

(4)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5)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说说课文的生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①换一换。

熟字换偏旁,如:

珀——伯  脂——指  

拭——试  渗——惨

②加一加。

熟字加偏旁,如:

琥:

虎+王字旁    埋:

里+提土旁

(6)我会写好字。

①观察生字。

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吼 脂 拭 划 晌 辣 渗 挣 埋 刷 测 详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

大部分左窄右宽;“刷”“划”左宽右窄。

观察这些字的主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③重点指导学生书写上下结构的“餐、番”:

“餐”:

笔画多,注意笔画写得要收。

以竖中线为中心,上半部分的“又”要写得小,捺画变成点;下面的“食”要稳稳当当地托住上面的两个部件。

“番”:

上下结构,上面是“

”,下面是“田”。

”的竖和“田”的中竖要对齐在竖中线上。

④生练写生字各一遍。

设计意图:

生字词教学在中年级依然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从中年级起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字词的学习。

通过小老师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掌握多种方法,能有效地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汇报:

课文主要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

(1)很久很久以前。

(2)一个夏日。

(3)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4)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4.根据时间的变化,说说发生了什么。

(1)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2)在一个夏日里,蜘蛛刚想捕捉苍蝇,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形成一个松脂球。

(3)几千年以后,海水把森林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又是几千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人们可以从琥珀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5.课文哪些段落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2~12自然段)

设计意图:

领会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变化,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为深入阅读做好必要的铺垫。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的样子

1.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琥珀的句子,读一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样子。

可出示琥珀图片,借助图片来了解琥珀的样子。

2.交流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3.指导朗读好句子。

4.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

(有趣的琥珀等)

5.理解句子:

(1)课件出示: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理解“推测”。

说出近义词:

猜测、推断。

推测: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3)人们根据怎样的线索可以推测出几万年前发生了什么呢?

(因为能清楚地看到两个小东西,并且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显然是经过了挣扎。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设计意图: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琥珀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朗读词语。

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推测、详细、情形。

2.谈话导入:

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琥珀的样子。

作者说: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那么几万年前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琥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让我们穿越到几万年前的那个夏日,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板书课题:

琥珀)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节省了课堂的宝贵学习时间。

二、合作交流,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小组合作,阅读第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蜘蛛和苍蝇是怎么被包在琥珀里的。

2.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在一个夏天,一只小苍蝇被松脂的香味吸引住了,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

有个蜘蛛爬过来,想把苍蝇当作一顿美餐。

蜘蛛刚扑上去,一大滴松脂就滴下来,刚好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它们挣扎了一番,最后不动了。

3.再读第2~12自然段,说说要形成琥珀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合作,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汇报形成琥珀的条件:

松脂滴落,深埋在地下,需要几万年的时间。

(3)根据回答板书:

松脂球 化石(琥珀) 时间漫长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推测”,这很重要,可以避免上成科学课。

(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因为琥珀是由松脂形成的,而松脂渗出需要很高的温度。

由此推测这是在夏天的中午,天气比较热,温度比较高。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因为琥珀的化石里有小苍蝇和蜘蛛,所以推测出蜘蛛想要吃苍蝇的时候,滴落的松脂把它们包住了。

小结:

科普类的文章语言严谨,作者的推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合理进行推测。

(板书:

合理推测)除了这两处,还有哪里也是合理推测呢?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在海边的泥沙里发现了琥珀,由此推测当时大海在不远处怒吼,在漫长的岁月里,海水把森林淹没。

5.齐读第2~12自然段,体会语言的严谨、推测的合理。

6.再读第2~12自然段,体会语句的生动。

(1)导学:

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文,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画出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交流分享。

如:

第2自然段中,作者把当时的环境描写得非常生动,使读者感到四周非常安静祥和。

第4自然段中,小苍蝇的样子、动作,写得非常生动。

…………

(2)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要求:

读描写环境的语句时要语调轻缓,读出环境的安谧、美好。

读描写小苍蝇的语句时语调要轻快,读出小苍蝇的可爱。

读描写蜘蛛扑食小苍蝇的语句时要加快节奏,要读出当时的紧张气氛。

设计意图:

学习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通过朗读、品析、体会语言的生动,学出“语文味”。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总结回顾。

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在你阅读这篇科普作品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3.延伸练习:

上网搜集其他琥珀的照片,挑选一个来合理进行推测,写一写它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

文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教学时,教师努力避免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用关键的问题引领,如:

读读课文,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从而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感受到推测的合理。

再如:

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同学分享分享。

通过阅读——品味——朗读,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生动,感受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的特点:

准确、严谨、精炼。

这样,运用听说读写的多种策略,扎扎实实地“踩”在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上,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一种假设:

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然后证实假想,探索的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又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因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主动质疑,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

整堂课教师围绕着“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假说的由来?

”等问题展开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课件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如:

图片、文字材料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课文。

2.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题,质疑激趣

1.板书短语:

飞向蓝天。

看到“飞向蓝天”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

飞向蓝天的白鸽,飞向蓝天的雄鹰,飞向蓝天的小鸟。

(出示两幅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2.出示“恐龙”的图片,并板书“恐龙”二字。

你想到了什么?

(生:

很恐怖,很可怕,又大又笨重等)

(出示课件:

部分相关恐龙的图片)

你了解恐龙吗?

根据预习时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了解这种恐龙的样子、习性,有条件的可以附上照片。

3.完成课文题目板书。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

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

恐龙飞向蓝天,这是真的吗?

这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5.过渡:

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

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

快快打开课本到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去看看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吧!

设计意图:

从课文题目入手,分步揭题,将“鸟类”和“恐龙”这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采用多种方式朗读,相机正音。

①带拼音指名朗读,去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②“栖”在本课读qī,不读xī。

“膨”是后鼻音。

“隧”是平舌音。

“崭”是翘舌音。

(2)指名交流识字方法。

形声字记忆法:

描、隧、颅、膨、栖。

字理识字法:

崭。

对比识字:

钝——吨。

加一加识字:

仅、衍。

出示课文词语,指导朗读并理解部分词语。

教师也可以分类出示词语。

如:

第一类是描写恐龙的词语,第二类是描写鸟类的词语。

通过分组朗读,让学生认识到笨重的恐龙和轻盈的鸟类,原本毫不相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此激发学习的兴趣。

笨重、迟钝、不仅、末期、形态各异、描绘、隧道、繁衍、数十吨、几千克、前肢、脑颅、膨大、敏捷、树栖、开辟、崭新、谈起、鸽子、毫不相干、鸟翼。

①开火车认读。

②指名学生领读。

③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如:

凌空翱翔:

高高地在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

颜色灿烂多彩。

茹毛饮血:

茹:

吃。

指原始人类还不知熟食,连毛带血生吃鸟兽等。

中生代:

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关于中生代的资料。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生字比较多,词语比较难理解。

初读课文环节,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运用学过的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以扫除课文阅读的障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每段都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

3.交流并小结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4.再读课文,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后归纳。

(1)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2)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或:

恐龙的一支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四、把握中心,引出观点

(一)寻找两者关系,学习第1自然段。

1.导学:

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今天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交流。

2.课件出示句子: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指生朗读句子。

(2)“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一词能去掉吗?

(不能去掉。

“似乎”一词告诉我们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实是相干的。

这里可以凸显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去掉呢?

它们告诉我们什么?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样表述更准确。

(二)引出观点,朗读第1自然段。

1.导读:

这一段是怎样引出观点的?

2.课件出示句子: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1)指名读句子。

(2)引导学生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过渡:

是啊,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下一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直奔文章中心句,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表达特点,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阅读课后资料袋,扩充自己的古生物知识。

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听写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2.说说课文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那么,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呢?

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

此环节在复习生字词的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课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二、合作探究,了解观点依据

1.学习第2自然段,说说这种假说是怎样得来的。

(1)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

(生: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这种假说成立吗?

教师出示句子引读: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之笔。

(1)同桌读句子。

(2)预设:

不就是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吗?

为什么要苦苦寻找?

(生:

只有找到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

(3)许多年后,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些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们此时的心情吗?

(生:

非常高兴。

(4)“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你能读出科学家们欣喜若狂的心情吗?

(引导生朗读:

20世纪……之笔。

(5)“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3.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们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文中搜集相关信息,找到证据来证实假想的成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语句,了解演变过程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过渡段。

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文,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过渡:

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个漫长的过程?

(生:

第4自然段。

2.学习课文的第4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第4自然段。

②边读边想:

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一边读一边用“/”划分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阶段。

(2)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教师可以用课件来展示恐龙演化成鸟类的阶段表格,让学生认识  到每一种形态的恐龙的样子、习性,与鸟类的相同之处等内容。

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

(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在读中体会写法。

(1)课件出示句子: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①你能想象到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

给大家说说它可能是什么样。

两亿四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有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地想象出来?

(是啊,我们都见过狗,用我们都熟悉的事物来描写我们从未见过的恐龙,就能让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它长什么样子。

这种说明方法就叫“类比说明”。

②在这两句话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第一种恐龙的什么?

(形态或样子)

③过渡:

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样大小,多有趣呀!

请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2)课件出示句子: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形态的恐龙?

(生自由交流,师相机课件展示恐龙图片。

②课文为什么将每两类之间用句号隔开?

(句号变色)大家先读读第二句话,写的是什么?

(都是讲它们的行走方式)第三句话呢?

(体型、性情)

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

③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句子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

你发现了吗?

(前后的两个分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形态,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

④同桌对读这几个句子的内容,读中感受结构,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出示句子: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①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引导学生认识:

“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吗?

请大家读一读本段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画。

(如:

越来越长、一些种类、可能、慢慢等。

③这段话的第一句和上一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用上了分号。

过渡:

一个分句讲了一个共同点,看一看,这里讲了恐龙和鸟类有哪些共同点。

④朗读这段话,体会分号的用法。

4.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可先开展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上台演说。

这样,既照顾了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也让有能力演说的学生一展风采。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这是它最鲜明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这是学习说明性课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朗读,比较、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锤炼,提高了语言感知力。

四、升华情感,体会科学精神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经过这么多年,在恐龙演化研究上,科学家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进展?

(板书:

新进展)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小结:

在许多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地研究下,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相关化石,也从化石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关于恐龙的信息。

恐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对于恐龙的研究却从未停止过。

老师期待,我们的小朋友们能带着这种无限探求的精神,去探索过去,去畅想未来。

设计意图:

在读读议议中深入体会这块化石对于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心中产生对科学研究者的敬佩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开展关于恐龙的课外活动。

(选其一)

(1)根据已搜集的资料制作一期有关恐龙的科技小报。

(2)开展恐龙橡皮泥制作展或者绘画展。

(3)制作关于恐龙的名片卡,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章的开头,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为此,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采取“质疑课题”的方法,根据课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的兴趣。

教学中,紧紧抓重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描写的生动,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科学家们执著探究的不懈精神。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文本中分别显示了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我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这一宗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朗读比较、复述表达等形式,了解了恐龙的演化过程,感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及有序的表述。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

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科学,不能只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