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232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ocx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讨论稿)·摘要

 

目录

糖尿病的管理3

血糖监测4

医学营养治疗5

体力活动6

戒烟6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6

口服降糖药物6

二甲双胍7

磺脲类药物7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7

格列奈类药物8

α-糖苷酶抑制剂8

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DPP-IV抑制剂)8

GLP-1受体激动剂8

胰岛素治疗9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9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10

胰岛素注射装置10

附录11

附录1常用降糖药(不包括胰岛素)11

附录2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12

附录3糖尿病常用降压药13

附录4常用调脂药物14

附录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15

附录6常用体质指标15

附录7常用化验数据及换算16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摘要

(2010年版,讨论稿)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苏州

糖尿病的管理

(基本原则、教育、自我血糖监测、饮食、运动)

基本原则

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因此应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

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糖尿病,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

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糖尿病教育和管理

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就必须接受糖尿病教育,可以是糖尿病教育课堂、小组式教育或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后二者的针对性更强。

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的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管理的形式

每个糖尿病治疗单位最好有一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定期开设教育课程。

最好的糖尿病管理是团队式管理,糖尿病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包括:

执业医师(基层医师和/或专科医师),糖尿病教育者(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康复师,患者及其家属。

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肾病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产科医生,足病医生和心理学医生。

逐步建立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进行咨询和得到及时的正确指导,这种系统也可以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

教育的内容

■疾病的自然进程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危害,包括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足部护理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

■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程序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的应对措施

■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标准随访方案(见附录)

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正常值4-6%),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治疗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六个月检查一次。

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应以空腹和/或餐后静脉血浆血糖为准。

如果没有实验室,则可以应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测定,但须定期校准;这样的中心应定期介绍患者到有条件的中心检查,或与上级中心实验室建立联系,转送标本。

HbAlc测定应采用可溯源到DCCT曾使用的方法进行。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如条件所限不能查血糖,尿糖的检测包括定量尿糖检测也是可以接受的。

自我血糖监测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但对注射胰岛素和妊娠期的患者,为了达到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些患者必须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对于那些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有一些证据显示自我血糖监测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但也有不支持的证据。

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

■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

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血糖监测时间

■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方案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

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

■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

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

■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者的强化血糖监测方案:

每周3天每天5到7点血糖监测,主要在药物调整期间使用。

■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低强度血糖监测方案:

每周三天每天一餐前后或每周三天早餐前睡前的血糖监测,以此既掌握血糖控制趋势又能了解进餐对血糖的影响,如疑有无症状低血糖则应重点监测餐前血糖。

血糖监测的指导和质控

开始自我血糖监测前应由医生或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

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自我监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

尿糖的自我监测

虽然自我血糖监测是最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作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

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如在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

医学营养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

对医学营养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很难得到理想的代谢控制。

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还可能导致相关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等的发生或加重。

营养治疗总则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都需要依据治疗目标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由熟悉糖尿病治疗的营养(医)师指导下完成更佳。

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

营养治疗的目标

■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

■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

■维持合理体重:

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

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脂肪

■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能量的30%

■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饮食总能量的10%单不饱和脂肪酸是较好的膳食脂肪来源,在总脂肪摄入中的供能比宜达到10%-20%。

可适当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但不宜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

■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mg/天

碳水化合物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

■低血糖指数食物有利于血糖控制

■蔗糖引起的血糖升高幅度与同等数量的淀粉类似,不超过总能量的10%

■糖尿病患者适量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是安全的

■每日定时进三餐,碳水化合物均匀分配蛋白质

蛋白质

■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个体,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供能比的10%-15%。

■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宜限制在0.8g/kg/d,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推荐蛋白质入量0.6g/kg/d,并同时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

■摄入蛋白质不引起血糖升高,但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反应。

饮酒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饮酒时需把饮酒中所含的热量计算入总能量范围内

■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日(一份标准量为:

啤酒350ml,红酒150ml或低度白酒45ml,各约含酒精15g)

■酒精可能促进使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盐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高血压病人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限制摄入含盐量高的食物,例如味精、酱油、加工食品,调味酱等。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

还有利于炎症控制、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等。

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血糖>14-16mmol/L、明显的低血糖症或者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以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适宜运动。

■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

研究发现即使进行少量的体力活动(如平均每天少至10分钟)也是有益的。

因此如果患者觉得达到所推荐的运动时间太困难,应该鼓励他们尽一切可能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包括:

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和园艺活动。

■较强体力活动为:

舞蹈、有氧健身、慢跑、游泳、骑车上坡。

■每周最好进行2次肌肉运动如举重训练,训练时阻力为轻或中度。

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30]。

■运动项目要和病人的年龄、病情、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体质相适应。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活动量大或激烈活动时应建议糖尿病病人调整食物及药物,以免发生低血糖。

戒烟

吸烟有害健康,尤其对有大血管病变高度危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

应劝诫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VI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VI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而增加GLP-1增加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水平变化不大。

因此,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

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上述措施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

在UKPDS试验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

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

在有心衰(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因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在争议,其使用在我国受到了较严格的限制。

对于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

对于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患者,应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用药利弊后,方可继续用药。

格列奈类药物

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可降低HbA1c0.3%-1.5%。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降糖药物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国内上市的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使HbAlc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或胰岛素合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合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DPP-IV抑制剂)

DPP-IV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IV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目前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

在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DPP-IV抑制剂可降低HbA1c0.5%-1.0%。

DPP-IV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重。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西格列汀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应注意减少药物的剂量。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和通过中枢性的抑制食欲而减少进食量。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需皮下注射。

在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使HbA1c降低0.5%-1.0%。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GLP-1受体激动剂有显著的体重降低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程度多为轻到中度,主要见于刚开始治疗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胰岛素治疗

概述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

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症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变成最佳的、甚至是必需的保持血糖控制的措施。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该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

胰岛素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详见附录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

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对新发病并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起始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中基础胰岛素的使用

■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当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使用方法:

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

起始剂量为0.2单位/公斤体重。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如三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HbA1c不达标,应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中预混胰岛素的使用

■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选择每日一到二次的注射方案。

当使用每日两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使用方法:

1.每日一次预混胰岛素:

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单位/公斤体重/日,晚餐前注射。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2.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

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4-0.6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

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根据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前后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以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2-3次/天注射。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多次皮下注射

■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或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使用方法

1.餐时+基础胰岛素: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2.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5天调整一次,直到血糖达标。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

■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一种形式,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在控制血糖方面优于多次皮下注射且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小。

■需要胰岛素泵来实施治疗

■主要适用人群有:

1型糖尿病患者;计划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妇女;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

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药物很难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高血糖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β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方案可以选择各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如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注射等。

应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各点血糖在最短时间接近正常,同时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围手术期(见相关章节)

■感染(见相关章节)

■妊娠(见相关章节)

胰岛素注射装置

■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和经济状况选择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胰岛素笔或者特充装置)、胰岛素注射器或胰岛素泵。

附录

 

附录1常用降糖药(不包括胰岛素)

化学名

英文名

每片剂量

(mg)

剂量范围

(mg/d)

作用时间

(h)

半衰期

(h)

格列本脲

Glibenclamide

2.5

2.5-15

16-24

10-16

格列吡嗪

Glipizide

5

2.5-30

8-12

2-4

格列吡嗪控释片

 

5

5-20

 

 

格列齐特

Gliclazide

80

80-320

10-20

6-12

格列齐特缓释片

 

30

30-120

 

 

格列喹酮

Gliquidone

30

30-180

8

1.5

格列美脲

Glimepiride

1,2

1-8

24

5

二甲双胍

Metformin

250,500850

500-2000

5-6

1.5-1.8

二甲双胍缓释片

MetforminER

500

500-2000

 

 

阿卡波糖

Acarbose

50

100-300

 

 

伏格列波糖

Voglibose

0.2

0.2-0.9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

0.5,1,2

1-16

4-6

1

那格列奈

Nateglinide

120

120-360

1.3

 

米格列奈钙片

Mitiglinidecalcium

10

30-60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4

4-8

 

3-4

二甲双胍+罗格列酮

Metformin+

Rosiglitazone

500/2

 

 

 

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

15

15-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