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肺腑最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296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诉肺腑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诉肺腑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诉肺腑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诉肺腑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诉肺腑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诉肺腑最终版.docx

《诉肺腑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诉肺腑最终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诉肺腑最终版.docx

诉肺腑最终版

看故事、品语言、识形象、明世情、赏笔法·

《诉肺腑》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又是全书的主干,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

“郎才女貌”是我国古代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这种建筑在“怜才爱色”基础上的爱情往往缺乏广泛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目的。

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两个叛逆者,在经历了彼此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之后,终于互明真心、心心相印了。

《诉肺腑》一文正是叙写宝黛二人互明心迹的精彩片断。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2.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

(解说:

理解宝黛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体会文中肺腑之言的关键,导言先将宝黛爱情与古代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做一简要对比,可使学生定向地、高起点地把握宝黛爱情蕴涵的思想内核,同时也可使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课文。

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诉之前

1.本文节选的是《红楼梦》第31、32回的有关情节,快速阅读课文之后把握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明确:

主要情节是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解说:

分析小说,思想内容也好,人物形象也好,艺术特色也好,情节结构是不能跨越的,它是基础,是依托。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熟悉情节,为后面的分析、理解作先期的准备。

2.节选的作品情节上有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在熟悉情节之后,再看看课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哪几个?

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刻画这几个人物的?

学生通过寻找、朗读、讨论的方式理解。

明确:

课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有:

宝玉、黛玉、湘云和袭人。

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结交,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

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

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

湘云虽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

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及其对宝玉误把她当黛玉而发出内心隐情的震惊,和后来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都表明她是个驯服、忠心的女婢,完全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

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几个艺术形象。

(解说: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种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特质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语言。

让学生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人物思想感情尤其是宝黛二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作铺垫。

3.在把握了课文中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之后,再来看看有一个人虽未出场,可湘云和袭人都对其发出由衷的赞扬,这个人又是谁呢?

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明确:

宝钗。

通过湘云与袭人之口,作者间接地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

她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随分从时、很会做人的金陵闺秀。

4.宝玉向来是“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

‘史大姑娘来了。

’”,又“连忙就走"。

宝玉爱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爽朗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感情确乎是曾经游移不定的,作者将黛玉、宝钗、湘云三人放在一个平面写有什么深意呢?

明确:

为了突出宝黛二人在人生道路上共同的叛逆意识,及二人逐日深化了的相知相恋的纯真爱情。

黛玉、宝钗、湘云三人,论风姿,一个袅娜风流,公认有种病态美;一个鲜艳妩媚,公认有种健康美;一个灵秀洒脱,公认有种天真美,都具备着“倾国倾城貌”。

论才学,一个魁夺“菊花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誉称绝唱;一个韵和“海棠诗”,压倒群芳,都是锦心

绣口、慧心灵气。

论门弟,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一个是侯门之女,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

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姊妹,结成婚缘都是“亲上加亲”,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

然而宝玉却越来越钟情于黛玉,而和宝钗、湘云“生分”了,原因何在呢?

就是因为他认为宝钗和湘云“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尤其是宝钗一再规劝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虽屡尝闭门羹而仍喋喋不休。

只有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和“光宗耀祖”之类的“混账话”,终于使得宝玉对三人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在心理上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了“诉肺腑”的情节。

(解说:

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宝黛爱情的专一真诚、成熟巩固、纯洁美好、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进行深入地把握。

二、诉之时

肺腑之言的引起: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

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混帐话”是什么话?

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

――“仕途经济”之语,交待了二人爱情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情景下,宝玉向黛玉倾诉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2、既是肺腑之言,就要流露内心真实的情感,宝玉到底向黛玉倾诉了哪些肺腑之言,黛玉听了以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二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宝玉与黛玉的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人物的情感及对话的潜台词

听了朗读以后,你觉得宝玉向黛玉诉说的这些肺腑之言中,哪些最值得品味?

读完后请学生思考片刻,说出你认为最值得品味的话,并加以品味。

理解重点语言

▓“你放心”(黛玉有何不放心?

宝玉为何要黛玉放心?

黛玉自幼孤独,除宝玉外,不觉得需要别人的存在,而宝玉却不孤独,他的身边永远都有许多女孩子围绕着;另外封建社会婚姻既要有父母之命,又要有媒妁之言,这些都是黛玉所不具备的。

所以虽然黛玉爱着宝玉,但对他却放心不下,真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宝玉要黛玉对何宽慰?

满心的委屈,内心的爱意不被林黛玉理解;对黛玉的怜惜、疼爱,希望黛玉能够理解自己,放心自己,也说出了黛玉的病因。

真可谓“百思想,千系念,万语千言说不完”。

▓“我说一句话再走”(这一句话是什么?

宝玉一直到什么时候才说出来?

是“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

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

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

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宝玉直到黛玉离开,方说出这句话。

此句妙就妙在黛玉未听见:

一则黛玉心里早已明了,无需多说;二则黛玉性格内向,无法接受过于外露的语言;三则也为后文袭人向王夫人告密埋下伏笔。

而宝玉则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以才“羞得满脸紫涨”,急忙抽身而去。

▓“有什么可说的。

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为什么黛玉不让宝玉再说下去?

黛玉“早知道什么”?

既然早知道了,黛玉为什么还要让宝玉说了那么多的话?

黛玉听后满面羞色,只好阻止宝玉继续说下去;表示对宝玉的放心;含蓄地透露让宝玉放心的意思。

仿佛“多情却似总无情”,话已多,情未了。

3、课文中除了语言描写外,还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找出并欣赏

▓心理描写

轰雷掣电――石破惊天,黛玉深得二人的感情由于思想沟通而完全心照了,心灵的挈合是言语无法表达的,已经无需再试探了,也无需再说了。

▓神态描写

怔怔――眼神的交流,心与心的结合,两情交流,无需多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人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

泪眼――从伤心到喜悦

▓动作描写

禁不住拭泪、拭汗――下意识的动作,内心情感的流露:

无限的怜惜、疼爱,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二人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终于面对面地诉说了肺腑,终于“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从此二人不再争吵,从此二人心心相印。

有道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情狂”。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物复杂的感情,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五节,看一段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比较一下,与课文中的描写有何异同,特别是语言。

五、诉肺腑这一片断抓住人物的特定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结合《林黛玉进贾府》,我们也可以想到整部《红楼梦》在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课后留给大家的作业就是

曹雪芹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也有学者说《红楼梦》的特点是“琐细之中有无限烟波”。

课外阅读《红楼梦》,体会“荒唐言”里的“辛酸泪”,“作者痴”后的“其中味”,以及看似“琐细”的叙述描写中的“无限烟波”。

资料

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意义

第十七回,由于宝玉跟随贾政边逛大观园边拟匾额对联“圆满成功”,被小厮们共了产:

“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小厮们趁喜打劫,给森严的主仆阶级关系中,增加了一些人情的、天真的、胡打乱闹的润滑因素与缓冲因素。

)黛玉过来,不调查不研究不容宝玉答辩便判定宝玉“把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立即“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虽是冤案,但冲突还是孩子气的。

这才有十九回的“静日玉生香”,两个孩子的说说笑笑。

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天真了。

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不再是个别事件的误会误判,而是两个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公共关系”状况的矛盾了。

黛玉说:

“你又来做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

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宝玉心急,上前悄悄解释,第一次严正声明确认自己与黛玉的特殊关系。

黛玉啐道:

“我难道叫你远他(指宝钗)?

我成了什么人了呢?

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道:

“我也为的是我的心。

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

”呜呼,心之相知、相和、相通,亦大矣!

难矣!

苦矣!

心不能表达也无法表达,宝玉不会叫“亲爱的”,黛玉不会去叫“我的达令!

”,两个人不能合唱“我爱你,我要你,我需要你”(这是“猫王”唱红的一首歌曲的题目)。

心不是酒,不能斟给对方“品尝”。

心不是荷包,不能馈赠又不能随身携带!

心又不能用一把尖刀割将出来给对方看,像此后黛玉梦中所见那样!

爱其人而又难知其心不见其心,该有多苦!

黛玉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颗对宝玉的心!

宝玉看起来什么都有,这种“都有”便淹没了埋没了宝玉对黛玉的心!

这样,就注定了两颗年轻的心相知又无法相知,相和又不能相和,相通又终于不通!

两个人处境心境如此不同,两个人的爱情又怎能不自始便充满猜忌和隔膜、误解呢?

在一个不允许爱的时间和地点,爱了,不就是罪孽吗?

黛玉明明因宝玉是“打宝姐姐那里来”而生气而冷笑而尖言刻语,却又责备宝玉把自己看成了“什么人”了,她否认自己有疏远宝玉宝钗关系的动机。

这也是一件扯不清的话题。

嫉妒是客观的存在。

但嫉妒不是目的不是本质也不是动机。

嫉妒来自黛玉的爱,来自黛玉的心声(虽然没有吐露)要求回应。

而且要求的是宝玉的全身心的回应而不是一部分地回应。

确实,她要求的是宝玉对自己的心的绝对回应而不是宝玉对宝钗如何如何。

站在林黛玉的立场上完全可以说她对二个宝的关系并无兴趣。

无兴趣而又极敏感,因为她看不到抓不住宝玉的心上脉搏。

宝玉又如何能明晰这一切,如何做出自己的回应呢?

他能紧紧地拥抱,给她一个热吻吗?

他能像与袭人一样,同领那“警幻所训之事”吗?

这不也是活活要宝玉的命吗?

底下,第二十三回,大自然的春天催发着宝玉和黛玉的青春的觉醒与萌动。

古今小说戏曲,用语言赋予这种朦朦胧胧的不自在、烦闷、心事以更加鲜明的形式──自古以来文学就起这种“坏作用”,奈何!

黛玉同样也共鸣于爱情的诗文,但黛玉又害怕着这爱情的语言。

宝玉初则说:

“我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不但面红耳赤而且嗔怒,斥之为“淫词艳曲”“混账话”,并扬言要向“上”汇报。

继则二十六回,宝玉又引用《西厢记》上的更加露骨的调情的话:

“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把黛玉甚至气哭了。

与此同时,黛玉自己却私下与这些“淫词艳曲”共鸣,为《牡丹亭》上的一些句子“如醉如痴”“眼中落泪”,甚至自己叹息: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不是公认黛玉率真,表里如一,不会拐弯吗?

为什么在爱情文学语言上变得人前一面、人后一面、“两面派”起来?

就因为“万恶淫为首”的道德观念特别是这种观念对于女性的威慑力量大大地超过了其他一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准则。

这种严格抑制爱情特别是女性的情爱的道德准则比起其他准则来更为普及,更获得普遍的认同,更得到广泛的乃至自发的维护。

时至今日,抓“生活问题”仍是把人搞臭的捷径。

时至今日,在农村,抓奸之类的事仍然是既有吸引力刺激性又给人以道德满足的盛事。

讲了那么多仁义道德,这方面的监督压制却成了首要核心,确实值得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各个层面予以认真分析。

同时这也说明,一种非人性的规范的权威,必然造就出一大批两面派来。

不仅贾珍贾琏之流是两面派,口头上讲仁义道德,行为上男盗女娼,而且连孤标傲世、富有叛道精神的林黛玉,也不敢公然将规范突破得太多。

封建社会的人特别是女人,认为“淫”的罪恶甚至超过图财害命,这种观念确实十分惊人。

顺便提一下,在“弄权铁槛寺”时声明自己不相信“阴司地狱报应”,因而无所不能为的凤姐,为什么对贾瑞的调情下如此的毒手?

除了生性狠毒以外,也还因为,王熙凤坚信自己对贾瑞的残酷做法是正义的。

贾瑞调情调到自己头上,是最大的“禽兽”行为,也是对自己的最大侮辱(试想宝玉黛玉如此深情,但宝玉引用一句“艳词”,仍被黛玉认为是“欺负了自己”),所以凤姐一经发现,立即下决心:

“他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

一日,晚饭后黛玉去看宝玉,几个丫头没听出她的声音,没给她开门,使她悲泣呜咽,哭得连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也不忍听,“忒楞楞飞起远避”。

天人感应,悲得如此浪漫,如此美。

黛玉对宝玉这一段情,也太脆弱了!

爱得越深、越专一、越成为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寄托与唯一奉献,就越发要求着、期待着对方的全部注意、全部感情、全身心的契合的欢欣,这样的要求和期待既执著又敏锐,既强烈又脆弱,也许可以说这种感情是浪漫的,这种要求是不现实的,结果,这种感情要求必然变得十分挑剔、十分多心,不能容忍不能冷静对待哪怕是最微小的一刹冷淡和疏失。

这固然是黛玉处境的脆弱所造成的,却也是少女的痴情所注定了的。

所以,情是冤孽,也是“债”啊!

第二十八回,宝玉对黛玉一番掏心窝子的表白,十分感人,读之令人泪下。

宝玉先叹“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黛玉一听,不由站住,问“当初怎么样?

今日怎么样?

”这段对话很有戏曲舞台风格。

底下宝玉的话,一直说到“……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儿……就是死了,也是个屈死鬼……”宝玉是哭着说的,读起来每次都令人下泪。

男女之情,深挚若此,艰难若此,是至情也!

宝玉也有偷鸡摸狗之类的勾当,不仅对袭人对秦钟,就是宝钗、鸳鸯的“雪白的膀子”之类也吸引过他的目光。

唯独在黛玉面前,宝玉换了另一个人,这真是爱情的净化力量!

爱情是净化的力量,也是毁灭的力量!

宝玉痛哭着挣扎着激动着说出这么一大套话,黛玉一听,这才把“昨晚”的受阻门外的不愉快忘到了“九霄云外”。

每次黛玉为宝玉要死要活,终于为宝玉而死。

每次宝玉被黛玉之爱折磨个死去活来,两个人的心灵也才有所相通相知;这样的爱情是不能成功的,上帝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的,因为这样的爱情比上帝还有力量,比生命还有力量;林黛玉泪尽而逝,泪,就是这种至情的最美的花朵了。

难道能够设想好一些的结局?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宝玉与黛玉的情感差距。

请看宝玉进大观园后“心满意足……倒也十分快意”,写出了四时即景诗。

诗中虽有“盈盈烛泪因谁泣”“松影一庭唯见鹤”之类的略显伤感和孤独的句子,但更多地是“自是小鬟娇懒惯”“金笼鹦鹉唤茶汤”“抱衾婢至舒金凤”“公子金貂酒力轻”之类的充满富贵气、纨绔气又有些潇洒游戏的才子气的句子。

再看一看林黛玉的《葬花诗》吧,她悲哀得那样彻底,那样严肃,“独把花枝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她的诗是泣血之作,与那个安富尊荣的怡红快绿的公子哥儿是不同的。

公子哥儿不可能深刻地体验她的悲哀。

她也无法宽容地对待谅解公子哥儿的富贵气、纨绔气、游戏气

把林黛玉的悲哀仅仅说成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不善处世等的结果是不够的。

林黛玉的悲哀更多地是一种超验的、原生的人的悲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脍炙人口的两句诗,传达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无常的慨叹,是用一种陈子昂式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情的女性化、少女化。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这两句写得更好,深情,悲哀而又无可奈何!

人生的悲哀,不就在这无可奈何四字上吗?

不但诸种人事难如人意,甚至春天的来去,自我的生命的来去,也是至也无言无闻,去也无言无闻,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六合中一芥子,夫何言哉!

单纯从诗的角度,《葬花》平平。

与林黛玉的一生遭遇联系起来读,就令人泪下了。

《葬花》之诗,绛珠之泪也。

更严重的矛盾还在金玉之论。

不知不觉,薛宝钗的地位日趋牢固,悄悄地将黛玉压倒了,虽然宝玉讲了一回“疏不间亲”的理论,论述他与黛玉的姑舅表亲远胜与宝钗的两姨表亲,又讲了一回先来后到论资排辈──黛玉来贾府在先而宝钗在后,更不消说,早早地宝玉就讲到了自己的“心”。

但此书不动声色地、逐步升级地泄露出钗长黛消的趋向。

先是二十二回,凤姐假惺惺地向贾琏请示宝钗过生日的庆祝活动规格,贾琏不假思索地提出“那林妹妹便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做的,如今也照样给薛妹妹做就是了”,被凤姐一声冷笑驳道,“……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老太太说要替他做生日”,这样,确定了更高的规格。

底下,关于薛宝钗的祝寿活动,并无多少下文。

却原来这一段只为突出寿日规格问题上的钗盛黛衰,而且抬出了“老太太”的大旗,就有点领导意图在里头起作用了。

凤姐请示是假,向贾琏吹风是真,可惜贾琏未在意,作者也不想用重彩,只想轻描。

轻描淡写的一点消息,有时候并不比大吹大擂、连篇累牍的宣言更不重要。

底下就更严重了,元妃送礼品,独宝玉宝钗是一个规格,而黛玉和二、三、四姑娘一样,低一格。

天真的宝玉笑道:

“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

”从小处说,确实令人不解。

元妃深宫之中,怎么掌握的信息?

怎么认同了老太太的意图?

怎么如此明白无误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外交姿态?

她要介入和引导弟弟宝玉的婚姻大事吗?

她急匆匆地一次会面就得出了取钗弃黛的结论吗?

涉及这些问题,甚至于令读者觉得是作者故意造成的疏漏,是作者用唯心论的先验论代替因果论与逻辑论。

但也恰恰是这些费解或不可解的疏漏,强化了钗长黛消的形势发展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验性质。

当然,黛玉的情绪反应是强烈的。

宝玉把自己从元妃处得的礼物拿给黛玉,叫黛玉捡挑,好傻的宝玉,这不是更刺激,更伤害黛玉的脸面吗?

黛玉“没这么大福气”,又何必要二手货,带着宝玉的怜悯之意的转手货呢?

好可怜的黛玉,这时候再说不满的话,只不过更凸现出自己处境的不妙而已!

黛玉的牢骚不敢指向元妃,只得指向不会说话而又主宰着他们的命运的金和玉。

逼得宝玉指天画地地起誓。

紧接着黛玉直攻金锁的主人宝钗。

在清虚观,当宝钗谈到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时,黛玉率先挑衅,冷笑道“他(指宝钗)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是留心呢”。

宝钗正因为已经有了优势,便能表现出高姿态来,“回头装没听见”,对金玉良缘之类的暗示避退三舍,无为而胜,以无声胜有声。

一个玉已经莫名其妙,又出来一个金锁。

一个玉加一个金锁已经是大大的糊涂,又出来一个史湘云的金麒麟,一个玉一个金锁一个金麒麟已经扑朔迷离乱了套,清虚观里宝玉又得了一个大一点而同样形质的金麒麟。

玉是X。

金锁是Y。

金麒麟是Z。

大金麒麟是Z′。

而林黛玉所有的是O。

X+Y+Z+Z′又等于什么呢?

X+O又等于什么呢?

这是最令人称赞之处。

在曹雪芹的清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生图画的描绘之中,贯穿着一个糊涂的、愈来愈糊涂的──无解的代数式。

这个命运的代数式,还要继续膨胀和敷衍下去。

也不妨这样解释,玉、锁、麒麟是富贵的象征、是身外之物,又是宿命。

黛玉有情,没有物与命。

宝玉有情有命有物。

宝钗湘云有物有命没有情。

《红楼梦》,这是一场情与物与命的相恃的悲剧,是一场撕裂人的身心的悲剧。

在这些“物”的问题上,宝玉与黛玉的想法竟不得交流与相通。

宝玉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你……反来拿这个话来堵噎我……你心里竟没我了”,黛玉心里想的却是:

“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见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

”宝玉想的是:

“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黛玉想的是:

“你好,我自然好……你只管周旋我,是你……竟叫我远了。

”宝玉又来发疯砸玉,实在是被黛玉挤兑得紧。

袭人来劝宝玉,竟使黛玉觉得宝玉还不如袭人能体贴自己。

紫鹃劝黛玉,竟使宝玉觉得黛玉还不如紫鹃能体贴自己。

真真是荒谬痴迷;表面上看,咄咄逼人的是黛玉,怀疑对方的是黛玉,实际上不正是因为──不依信誓旦旦为转移──宝玉毕竟是靠不住的吗?

这样大量地直接用××想道,××心想来写心理活动,在中国传统小说中绝无仅有。

但再写也是写不完的。

故作者在第二十九回跳出来说道:

“看官!

你道两个人原是一个心……此皆他二人素昔所存私心,难以备述。

如今只说他们外面的形容。

”用外面的形容来追溯他们的心,就是前面谈过的写“心理迹象”。

到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表面上看是宝钗还击宝玉称之为“富胎了些”,实际上也还击了清虚观中黛玉的那一箭之仇。

宝钗捍卫的是礼,是自己的尊严,她计较的不是情,不是嫉妒的小心眼儿。

所以她很大方也很克制,但一旦有关尊严,她不容侵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虽不言战,战则必胜。

二.《诉肺腑》中的人物描写

高尔基称文学为“人学”,巴尔扎克称文学为“人心史”,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文艺作品的主要任务在于创造人物,在于通过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凡是成功的作品都能创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

《红楼梦》的高度艺术成就即在于创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通过这众多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及其繁复纷纭的生活现象。

《红楼梦》的人物众多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所罕见的,其刻画人物的技巧也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

它在人物创造上所以能有如此卓越的成就,不仅因为作者精通“性格的艺术描写”(别林斯基语),而且也在于采用了多样化的描写方法;正由于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千变万化,才能使如此众多的人物不致落入“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俗套里,才能使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像磁铁一样吸引住读者,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之不能遗忘。

《诉肺腑》一文,是理解《红楼梦》的一段重要文字,它对《红楼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都作了异常细致的刻画,这些人物的思想倾向也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极其深刻的反映。

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运用正面的写法,有些运用侧面的写法,有些则又把这两种方法渗互使用。

这几种写法相互配合,才把这几个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突出、完整。

所谓侧面、正面的写法,是就描写的主要对象而言。

正面描写是作者用直接叙述的方法对人物作具体生动的描绘,或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叙述、观察来表现另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成功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运用很经济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格,因而这种描写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