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209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docx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辨析和比较古今词义的异同。

2.进一步掌握古文中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古人说理论事的多种方式。

4.体悟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诗词中蕴含的节奏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

(二)、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

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

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例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这种例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例句:

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例句:

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例句:

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

例句:

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

例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

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四)、古今异义

1.钟

古义:

一种量器

今义: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

代词,这种

今义:

判断动词,是

例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三、背诵课文及注释

第二课时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

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了哪两个事例?

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

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

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

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

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

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

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第三课时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   ,    ;    ,           。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    ;    ,     。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              ,           ?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            ,             。

(10)、联系: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

(1)                        ,                         

(2)                        ,                         

 (11)、应用:

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                   ”。

 (1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

其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答案:

一、《鱼我所欲也》

1、理解性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应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

例:

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六、总结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

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

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

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

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名词作动词   得: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三、背诵课文及注释

第二课时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

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了哪两个事例?

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

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

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

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

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

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

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第三课时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   ,    ;    ,           。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    ;    ,     。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              ,           ?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            ,             。

(10)、联系: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

(1)                        ,                         

(2)                        ,                         

 (11)、应用:

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                   ”。

 (1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

其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答案:

一、《鱼我所欲也》

1、理解性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