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076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1.docx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1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1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

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

如:

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激战的楼房孩子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

全诗感情强烈,节奏鲜明。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四方面军抢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顾工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写下了现代诗。

(板书课题)

  

(二)自渎自悟

  分组学习

  甲组:

学习吟咏四节诗,边诵边悟。

这首诗每节写什么?

看到,想到什么?

  乙组:

吟咏每节诗,思考诗人站在索桥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组:

通读四节诗。

  (三)讨论交流

  1、检查自悟情况

  2、分析:

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怀。

  3、指导朗读,注意韵律

  

(1)找甲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鼓励乙组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3)讨论思考每节诗写什么?

  4、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6、齐声朗诵

  (四)置疑:

  1、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学会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五)作业:

背诵诗

  五、教学资源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

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

重要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

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巴金是从创作散文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从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为止,始终没有间断过散文创作。

巴金的散文不仅数量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质朴的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勤奋多产、文质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

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等旅行游记;《忆》、《短简》等传记性的作品;《怀念集》、《无题》等怀念回忆性的作品;《梦与醉》、《龙·虎·狗》、《废园外》、《随想录》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较著名的。

  巴金简历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

  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安澜桥

  飞跨著名都江堰上的安澜桥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索桥。

桥以竹为缆,木桩为墩,在宋代文献上即有记载。

清朝一对夫妻重修此桥利济万民,人们又尊称其为夫妻桥。

如今,安澜桥桥头堡巍峨雄壮,沿堡侧上楼,可以俯瞰索桥及都江堰风光。

  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

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

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

(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

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

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

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

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

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

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

漫步其间,似入先都。

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种结。

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