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必修1新课标教案第一章 1.docx
《理必修1新课标教案第一章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必修1新课标教案第一章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必修1新课标教案第一章1
第一章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
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
1。
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
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
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
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
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
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
x=5m。
学生讨论:
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可以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此时可以用(x,y)表示物体的位置。
巩固练习
1.下列物体能看做质点的是()
A.沿着斜面下滑的木块B。
研究斜面上的木块是下滑还是翻滚
C。
电扇的叶片D。
自转中的地球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很大,一定不能看做质点B。
原子核很小,一定能看做质点C。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中,有时可看做质点,有时则不可看做质点D。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无实际意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选定参考系
B。
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C。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是相同的
D。
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4.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为( )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C。
地面和山 D。
河岸和流水
布置作业
教材第13页问题与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6.初步了解矢量与标量不同的运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提问一个走读生,上学的时候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
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怎么走的?
什么时间到校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述物体运动情况,仅仅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物理量。
新课教学
一、时间和时间间隔
在一开始学生的回答中,学生离家和到校所对应的是时刻概念,在路上所用的时间就是时间间隔,它等于两个时刻之差。
如果建立一个表示时间的一维直线系,则在这个坐标系中,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之差,用线段表示。
学生讨论
如图所示,物体沿直线从O点开始运动,如果各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一秒,则下列各说法中分别表示哪一点或线段。
前3s内:
第2s内:
(第)2s末:
第3s初:
第二个2s内:
二、路程和位移
重新讨论提问学生的问题,问学生为什么不从另外一条路走?
学生会很快回答另外一条路远,那么从不同的路径走就没有相同之处吗?
当然有,那就是初始位置和末位置是相同的,所以为了准确描述这两种运动,就需要引入两个不同的概念。
小结
1.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即物体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问题:
物体的位移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情况?
答:
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物体沿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
D.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位移不可能为零
三、矢量和标量
象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象路程这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问题:
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物理量,说明它们是标量还是矢量。
答:
温度、时间、质量、密度等是标量,速度是知量。
问题: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口袋中原来有20kg大米,再放入10kg大米,口袋里共有30kg大米。
那么如果一个物体第一次的位移大小为20m,第二次的位移大小为10m,则物体的总位移是不是30m呢?
问题:
阅读教材的思考与讨论,能否得出分位移和合位移的关系?
并由此得出知量运算的一般法则(实验班)。
教师总结
1.当两个矢量共线时,可以用算术运算,但首先要设定正方向。
2.当两个矢量不共线时,合矢量和分矢量必将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3.不共线矢量的运算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又叫三角形定则。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问题:
要想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怎么办?
答:
对于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用直线坐标系来描述。
在直线坐标系中,位置用点来描述,记为x=?
;位移是位置的变化,记为Δx,Δx=x2-x1。
分析讨论:
一个物体从点沿直线运动到点,已知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求物体的位移?
负号的含义?
能否在直线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小结:
物理中矢量的正负不表示大小,只表示方向,当规定了正方向后,正值表示与正方向同向,负值表示与正方向反向。
反之亦然。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位移的大小和路程总是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线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2.一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如下表(质点在每一秒内都做单向直线运动)
时刻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5
-4
-1
-7
(1)几秒内位移最大
A。
1s内 B。
2s内 C。
3s内 D。
4s内
(2)第几秒内位移最大( )
A。
第1s内 B。
第2s内 C。
第3s内 D。
第4s内
(3)几秒内的路程最大( )
A。
1s内 B。
2s内 C。
3s内 D。
4s内
(4)第几秒内的路程最大( )
A。
第1s内 B。
第2s内 C。
第3s内 D。
第4s内
3.某人沿着半径为R的水平圆形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
A。
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πR B。
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R
C。
路程为3.5πR、位移的大小为
D。
路为0.5πR、位移的大小为
布置作业
教材第页
课后反思: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意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500
问题1:
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
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
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1.定义:
位移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
.
3.单位:
国际单位:
m/s(或m·s-1)
常用单位:
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
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
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
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
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
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
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
否。
说明:
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
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
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
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
=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
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
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
在
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
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
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
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
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题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
所以选项A、B均错。
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
正确选项是C、D。
【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m/s=2.4m/s
*注意: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得出。
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
=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
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第四节 实验: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和位移)
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利用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会测量瞬时速度
3.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的速度---时间图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信息,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3.通过画速度---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
4.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即要动手,又要动脑
5.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3.体验用图象方法描述物理现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并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
2.能根据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会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并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教学难点
处理纸带的方法,用描点法画图象的能力
教具准备
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纸带,刻度尺,小车细线及钩码,坐标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测定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时.为了简化我们今天只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当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在不断变化,要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首先要准确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怎样记录呢?
课堂活动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用彩笔和纸带模拟打点计时器.
思考1.彩笔打出的点能不能准确记录纸带的位置?
2.在打点时间间隔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纸带拉动的快慢对纸带上点的间隔有无影响?
学生讨论:
师总结:
彩笔打出的点可以记录纸带的位置.但在打点时间间隔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纸带拉动的快慢对纸带上点的间隔有影响(拉的越慢纸带上点越密,反之就会越稀疏)考虑到用手打点的时间间隔不能准确相等,所以无法准确测定物体的运动速度.原因在哪?
生:
原因出在用手打点时的时间间隔不能严格相等,要是有一台打点时间间隔严格相等的仪器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新课教学
师: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打点计时器就是可以精确记录时间间隔和位移的仪器.
一电磁打点计时器
布置学生阅读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
明确打点计时器的结构,个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师总结: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的计时仪器.工作电压为4—6V.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通电前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并压在复写纸的下面.通电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交流电的周期一致,即为0.02s.如果纸带运动振动片一端的振针就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思考:
电磁打点计时器用低压交流电源工作,能不能用直流电源呢,为什么?
师总结: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是靠交流电的方向改变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从而使振动片上下振动的,且振动片的频率与交流电的频率一致.若使用50Hz的交流电打点周期正好是频率的倒数为0.02s.若使用直流电振动片将无法振动,打点计时器将打不出点!
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布置学生阅读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
明确打点计时器的结构,个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师总结: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可以代替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与电磁打点计时器不同的是: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V的交流电.使用时将电源插头直接插在交流220V插座内就可以了.点火花打点计时器用墨粉和电火花打点.墨粉盘夹在两条纸带之间,当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会产生高温电火花,高温电火花可以使墨粉汽化在纸带上.当输入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时,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也每隔0.02s打一个点.实验是纸带的两面可以重复使用,注意降低实验成本.
思考1:
从原理上讲两种打点计时器哪中误差更小,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总结: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时阻力较大:
阻力包括振针和纸带间的摩擦以及限位孔和纸带间的摩擦.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在使用过程中阻力极小,这极小的阻力来自纸带运动的本身而不是打点时产生的,因而系统误差较小.同时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操作简易,安全可靠.
思考2:
打点计时器能记录哪些信息?
生:
时间(时间间隔)和位移
三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并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电磁打点计时器中怎样安放复写纸和纸带?
师总结:
将复写纸套在复写纸定位销上,推动调节片可以调节复写纸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圆片下穿过即可.
问题2.振针打的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可能有哪些情况?
怎样调节?
师总结:
1.可能是复写纸该换新的了
2.可能是振动片的振动幅度太小了,可以调节振动片的位置
3.可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碍了振动片使振针打不到纸带上,可将压纸框向下调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