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895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docx

病理学题目合集以及答案doc

 

 

龚丙奇520819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低渗性脱水时

A.血钠浓度↑,细胞外液↓B.血钠浓度↓,细胞外液↑

C.血钠浓度↓,细胞外液↓D.血钠浓度↓,细胞内液↓

E.血钠浓度↑,细胞内液↓

2、最易引起口渴、少尿的是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

C.水中毒D.水肿

E.等渗性脱水

3、易出现休克倾向的水、钠代谢紊乱是

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

E.水肿

4、严重腹泻患者,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血钠<130mmol/L,脉搏快,血压88/69mmHg,其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类型是

A.休克B.水中毒

C.高渗性脱水D.等渗性脱水

E.低渗性脱水

5、某肺炎患者,高热,口渴明显,少尿,尿钠浓度高,血清钠>150mmol/L,试分析该患者发生何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A.休克B.水中毒

C.高渗性脱水D.等渗性脱水

E.低渗性脱水

6、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

E.低钠血症

7、昏迷病人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

E.低钠血症

8、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会发生脱水热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

E.低钠血症

9、盛暑行军时只大量饮用纯净水可引起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

E.低钠血症

10、判断脱水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A.体液丢失的总量B.细胞外液丢失的总量

C.细胞内液丢失的总量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E.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1、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A.血液和细胞内液B.组织间液和跨细胞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细胞外液E.细胞内液

二、判断题

1、大量低渗液的丢失,引起低渗性脱水。

()

2、低渗性脱水时主要脱水部位是细胞内液。

()

3、高渗性脱水早期易发生休克。

()

4、大量高渗液的丢失,引起低渗性脱水。

()

5、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细胞内液()

三、填空题

1.低渗性脱水的特征是失钠 失水,血钠浓度,血浆渗透压在。

2.高渗性脱水的特征是失水 失钠,血钠浓度,血浆渗透压在。

3.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4.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5.根据渗透压的不同,脱水可分为、和三类。

四、名词解释

1、脱水

2、高渗性脱水

3、低渗性脱水

4、脱水热

5、等渗性脱水

五、问答题、

1、简述低渗性脱水引起外周循环障碍的机制。

2、简述高渗性脱水早期出现尿少、尿钠浓度增高的机制。

缺氧

一、单项选择题

 

1、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见于

A.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C.亚硝酸盐中毒D.一氧化碳中毒E.氰化物中毒

2、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A.心力衰竭B.呼吸衰竭

C.失血性休克D.氰化钠中毒

E.慢性贫血

3、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A.100m1血液中实际含O2的毫升数B.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C.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力的大小D.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E.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

4、关于P50的说法,下述哪项不恰当

A.P50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B.P50是反映Hb与O2的亲和力的指标

C.P50的正常值为3.47-3.60kPa(26-27mmHg)

D.P50降低表明氧离曲线右移

E.红细胞内2,3-DPG浓度增高,P50升高

5、缺氧是由于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C、血液氧含量过低D、血液氧容量降低

E、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

6、紫绀的发生是因为

A.脱氧血红蛋白比例过高,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5

B.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50g/L

C.血红蛋白性质改变,成为高铁血红蛋白,且积聚到一定量

D.流经皮肤粘膜浅表血管的脱氧血红蛋白达到50g/dl

E.皮肤粘膜浅表组织的细胞外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达到5g/L

7、氰化物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

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B、Hb与氧亲和力增高

C、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D、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E、直接损伤线粒体

8、低张性缺氧引起组织缺氧时,氧分压一般低于:

A.PaO2<4.00kPa(30mmHg)B.PaO2<5.33kPa(40mmHg)

C.PaO2<6.67kPa(50mmHg)D.PaO2<9.33kPa(70mmHg)

E.PaO2<8.00kPa(60mmHg)

9、下列关于低张性低氧血症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氧容量正常B.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

C.动-静脉氧含量差大于正常D.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E.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10、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增加

B、刺激肾小管旁间质细胞产生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酶,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增强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11、下列哪项可引起肠源性发绀

A.一氧化碳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

C.氰化物中毒D.硫化物中毒

E.砷化物中毒

12、急性缺氧对下列血管的影响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13、某患者血氧容量为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氧分压13.3kPa(100mmHg),动-静脉氧含量差3.5ml%,试分析该患者发生何种疾病?

A.慢性支气管炎B.矽肺

C.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D.慢性贫血

E.氰化物中毒

14、某患者血氧容量为20ml%,动脉血氧含量15ml%,氧分压6.7kPa(50mmHg),动-静脉氧含量差4ml%,试分析该患者发生何种类型缺氧?

A.低张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D.组织性缺氧

E.混合性缺氧

15、下列哪项可引起用氧障碍性缺氧

A.COB.亚硝酸盐

C.磺胺D.氰化物

E.高锰酸钾

二、判断题

1.缺氧患者一定有紫绀的表现。

()

2.大脑是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

()

3.动脉血氧分压仅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

4.低张性缺氧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

5.急性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收缩,是维持通气和血流比相适应的代偿性保护机制。

()

6.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其发绀一般较明显。

()

7.各型缺氧均可引起代偿性的呼吸加深加快。

()

8.缺氧可引起心、脑、肺血管扩张。

()

9.缺氧时不出现紫绀,表明病情较轻。

()

三、填空题

1.常用的血氧指标有、、、。

2.影响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因素是、。

3.引起低张性缺氧的原因是,,。

4.缺氧性细胞损伤主要为:

,及的变化。

5.CO中毒引起缺氧的机理是,。

四、名词解释

1、cyanosis

2、肠源性紫绀

3、缺氧

4、低张性缺氧

5、血氧容量

6、血氧含量

五、问答题、

1、简述CO中毒引起血液性缺氧的机制。

2、缺氧患者是否都有发绀?

为什么?

3、简述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利弊。

4、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恶化发生休克肺,此时患者将发生何种类型缺氧?

发热

一、单项选择题

1、发热是指

 

A.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体温升高B.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C.体温超过正常0.5oCD.产热超过散热

E.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2、下列情况中,哪项属于发热

A.中暑B.剧烈运动后

C.皮肤鱼鳞病D.肺炎

E.先天性汗腺缺乏症

3、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皮肤血管

C.产EP细胞D.骨骼肌

E.汗腺细胞

4、下列属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的是

A.本胆烷醇酮B.前列腺素E

C.内毒素D.白细胞介素-1

E.抗原抗体复合物

5、临床上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多为

A、液体或器皿被外毒素污染所致B、液体或器皿被内毒素污染所致

C、液体或器皿被内生致热原污染所致D、液体或器皿被肿瘤坏死因子污染所致

E、液体或器皿被白细胞介素-1污染所致

6、对本胆烷醇酮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B.是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

C.给人体肌肉注射可引起发热D.能激活白细胞产生和释放EP

E.是一种EP诱导物

7、发热时糖代谢的变化为

A.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B.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C.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D.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E.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8、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是指

A.体温上升期B.体温下降期

C.高温持续期D.发热期

E.退热期

9、关于发热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下列哪项有误

A.物质代谢率增强B.糖原分解增强

C.脂肪分解增强D.蛋白质分解增强

E.维生素摄取、消耗均减少

10、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等于散热D.产热与散热无变化

E.散热障碍

11、体温下降期可出现下列哪种病理过程

A.水肿B.水中毒

C.低渗性脱水D.等渗性脱水

E.高渗性脱水

12、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不包括

A.Na+/Ca2+比值B.PGE

C.NOD.AVP

E.cAMP

13、下列哪种物质属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1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D.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

E.抗原抗体复合物

14、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

A.抗原抗体复合物B.内毒素

C.本胆烷醇酮D.肿瘤坏死因子

E.干扰素

15、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A.延髓B.脊髓

C.大脑皮层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室旁核

二、判断题

1.发热是指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

2.发热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

()

3.发热患者既可发生酸中毒,也可发生碱中毒。

()

4.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

5.发热是因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所致。

()

三、填空题

1.发热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加,呼吸,易发生呼吸性中毒。

2.体温调节的高级部位是在。

3.典型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四、名词解释

1、fever

2、endogenouspyrogen,EP

3、过热

4、发热激活物

五、问答题

1.简述发热病人体温升高的机制。

2.简述发热的临床分期及热代谢特点。

3.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有何变化?

4.哪些情况应及时解热,为什么?

5.什么是发热?

典型发热临床上常分哪几个期?

哪些发热患者必须及时作退热处理?

休克

一、单项选择题

1、休克的本质是

A.中心静脉压降低B.动脉血压降低

C.组织微循环障碍D.心输出量降低

E.外周阻力升高

2、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B.强烈抑制

C.变化不明显D.先兴奋后抑制

E.先抑制后兴奋

3、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变化是

A.进行性下降B.先降后升

C.无明显降低D.降低

E.升高

4、休克早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C.不灌不流,发生DICD.少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5、休克早期血流量基本保正的器官是

A.心脏B.肝C.肾D.肺E.脾

6、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灌而少流B.不灌不流

C.少灌少流D.少灌多流

E.多灌多流

7、休克患者易出现

A.呼吸性碱中毒B.乳酸堆积

C.酮体堆积D.高碳酸血症

E.代谢性碱中毒

8、休克早期最易受损伤的器官是

A.脑B.肝C.脾D.心脏E.肾

9、休克时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

A.冠脉血流量减少B.心肌耗氧量增加

C.前负荷增加D.酸中毒、高血钾抑制心肌

E.心肌抑制因子

10、ARDS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肺微循环障碍合并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C.急性肺不张D.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E.急性肺水肿

11、休克时细胞膜变化中下列哪项不会发生?

A.膜电位降低B.膜泵功能降低

C.膜通透性增加D.脂质过氧化

E.钙内流减少

12、下述哪项不是休克早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四肢湿冷

C.血压明显降低D.尿量减少

E.心率加快

13、自身输血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组织液回流多于生成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14、自身输液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组织液回流多于生成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15、休克早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

A.微动脉B.微静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D.动静脉吻合支

E.后微动脉

二、判断题

1、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休克难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

2、休克早期脑的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

3、休克早期的主要表现是血压下降。

()

4、休克时最容易受损的器官是脑。

()

5、休克发病的关键不在于血流,而在于血压。

()

三、填空题

1、根据微循环变化的特点,休克分为①期、②期和③期。

2、休克的始动环节有:

①、②、③。

3、休克最主要的特征是:

①。

四、名词解释

1、休克

2、心肌抑制因子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自身输血

5、自身输液

6、休克肾

五、问答题

1、简述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2、动脉血压的高低是否可作为判断休克的指标?

为什么?

3、何谓休克?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什么?

4、试述休克各期微循环和血液动力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5、什么是休克?

典型的失血性休克临床上分为哪几期?

请简述各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

心力衰竭

一、单项选择题

 

1、最符合心力衰竭概念的是

A.心脏泵功能不全B.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

C.心脏的舒张功能障碍D.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E.心输力量绝对下降

2、下列哪项不属于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反应范畴?

A.心率加快B.心肌离心性肥大

C.心脏紧张源性扩张D.心肌向心性肥大

E.心脏肌源性扩张

3、严重贫血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肥大导致顺应性下降

4、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心肌病B.肺源性心脏病

C.甲状腺功能亢进D.高血压病

E.冠心病

5、下列哪项可引起右心室压力负荷过度

A.肺动脉瓣狭窄B.主动脉瓣狭窄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D.三尖瓣关闭不全

E.高血压

6、酸中毒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主要是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肥大导致顺应性下降

7、当左心衰竭患者合并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下列何种变化

A.肺淤血加重B.左室后负荷增加C.肺淤血减轻

D.右室后负荷增加E.肺循环和体循环可恢复正常

8、下列哪项是心力衰竭的诱因

A.严重贫血B.心肌炎

C.心肌病D.高血压E.呼吸道感染

9、高钾血症引起心衰的机制是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肥大导致顺应性下降

10、下列哪种变化在右心衰竭时不可能出现?

A.胃肠淤血B.肝淤血水肿

C.颈静脉怒张D.机体下垂部水肿明显

E.两肺湿罗音并咯咳粉红色泡沫痰

11、左心衰竭时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呼吸中枢发生缺血性抑制B.肺淤血、肺水肿

C.呼吸肌收缩无力D.平卧后胸腔容积减少

E.肺动脉高压

12、关于心脏后负荷,下面哪项叙述不正确

A.又称压力负荷B.决定心肌收缩的初长度

C.指心脏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D.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右室后负荷增加

E.高血压可导致左室后负荷增加

13、在心肌兴奋-收缩中起耦联作用的电解质是

A.Na+B.K+C.Mg2+D.Ca2+E.Clˉ

14、下列哪种情况易引起右心向心性肥大?

A.高血压B.室间隔缺损

C.肺源性心脏病D.冠心病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5、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

A.心率加快B.血液重新分配

C.心脏紧张源性扩张D.心肌肥大E.神经、体液代偿

二、判断题

1、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一定不能满足该患者组织细胞的代谢需要。

()

2、肌源性扩张是心脏的一种代偿反应。

()

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患者常常发生动脉充血。

()

4、Ca2+是心肌兴奋收缩中起耦联作用的主要电解质。

()

5、心率加快是心力衰竭的最早代偿反应。

()

三、填空题

1、心力衰竭是指。

2、左心衰竭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

,,。

3、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有:

,,和分娩等。

4、心脏的代偿很重要也很强大主要:

,,,心肌肥大与心室重构。

5、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性减弱的发生机制是:

,,。

6、呼吸功能变化是衰竭时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

7、心脏负荷过度分为和。

心肌肥大有两种形式和。

四、名词解释

1、heartfailure

2、紧张源性扩张

五、问答题、

1、试述心衰时出现呼吸困难的机制及临床表现形式。

2、简述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制。

3、简述感染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4、试述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

5、简述心力衰竭发生的原因。

呼吸衰竭

一、单项选择题

1、符合呼吸衰竭概念的是

A.大气氧分压降低导致PaO2下降,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B.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缺氧、酸中毒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C.内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缺氧、酸中毒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D.血液不能携带氧导致机体缺氧、酸中毒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E.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导致机体缺氧、酸中毒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2、II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kPa(60mmHg),PaCO2>10.67kPa(80mmHg)

B.PaO2<6kPa(45mmHg),PaCO2>9.33kPa(70mmHg)

C.PaO2<8kPa(60mmHg),PaCO2>8.00kPa(60mmHg)

D.PaO2<8kPa(60mmHg),PaCO2>6.67kPa(50mmHg)

E.PaO2<6kPa(45mmHg),PaCO2>6.67kPa(50mmHg)

3、肺部疾患引起呼吸衰竭最常见最重要的机制是

A.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B.气道阻力增加C.呼吸抑制

D.弥散障碍E.肺、胸壁顺应性降低

4、呼吸衰竭时,引起机体各系统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是:

A.肺动脉高压B.酸中毒C.电解质紊乱

D.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E.右心功能障碍

5、对吸氧治疗有效的是

A.真性静脉血掺杂B.功能性分流

C.解剖分流D.肺不张

E.肺实变

6、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是指

A.气道内气体流通受阻B.肺泡气体交换障碍

C.胸廓和肺的运动受到限制D.气体弥散障碍

E.喉头水肿

7、下述哪项是ARDS的基本发病环节

A.急性肺不张B.急性肺出血

C.急性肺水肿D.急性肺栓塞

E.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8、I型呼衰患者一般不发生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碱紊乱

9、在肺性脑病发病机制中下列哪项有误

A.二氧化碳潴留B.酸中毒

C.缺氧D.ATP产生减少

E.-氨基丁酸产生减少

10、II型呼吸衰竭患者其血气变化是

A.PaO2降低、PaCO2降低B.PaO2增高、PaCO2增高

C.PaO2增高、PaCO2降低D.PaO2降低、PaCO2增高

E.PaO2降低、PaCO2正常或降低

11、当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氧疗时,其吸氧浓度宜为

A.14~20%B.24~30%

C.40~45%D.50~55%

E.60%以上

12、给II型呼吸衰竭患者吸氧,氧浓度不宜>30%其主要原因是

A.高浓度氧直接抑制呼吸中枢B.一定程度缺氧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C.高浓度吸氧可发生氧中毒D.患者已适应低氧环境

E.吸氧有碍二氧化碳排出

13、下列哪项不是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

A.缺氧使肺小动脉收缩B.缺氧引起心肌变性、坏死

C.酸中毒直接损害心肌D.CO2潴留使肺小动脉舒张

E.血液黏滞性增高

14、下列哪项不是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B.缺氧引起脑间质水肿

C.高碳酸血症与酸中毒引起脑细胞损害D.CO2潴留使脑血管扩张

E.缺氧使脑内—氨基丁酸减少

15、某患者因肺大疱破裂引起肺不张,其主要变化为

A.PaO2降低、VA/Q比值大于正常B.PaCO2降低、VA/Q比值大于正常

C.PaO2降低、VA/Q比值等于正常D.PaCO2降低、VA/Q比值等于正常

E.PaO2降低、VA/Q比值低于正常

二、判断题

1、呼吸衰竭患者一定有缺氧。

()

2、呼吸衰竭患者一定有二氧化碳潴留。

()

3、弥散障碍常导致血液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

4、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的患者可以肯定已发生了呼吸衰竭。

()

5、二氧化碳潴留是Ⅱ型呼吸衰竭引起肺性脑病的主要原因。

()

三、填空题

1、呼吸衰竭是指:

按血气改变可将呼吸衰竭分为:

和。

2、限制性通气不足是指:

3、阻塞性通气不足是指:

气道阻塞的类型

有:

中央气道阻塞是指,其特点是阻塞部位位于胸外,出现呼吸困难,阻塞部位位于胸内,出现呼吸困难。

外周气道阻塞:

是指内径的细支气管,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