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835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65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

《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 第六章 力与机械 教案全集.docx

初中物理第六章力与机械教案全集

6.1怎样认识力

[设计意图]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

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在今天的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说,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来真正认识一个力。

(3)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认识,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本节课主要采用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能力目标:

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

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物理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树立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力的作用、力无所不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1)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2)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3)力的示意图画法

[教具和学具]

弹簧(2只)、钢尺(或塑料尺)、气球、弹性球、条形磁铁(2根)、小车(2辆)、

钩码一盒、大头针、三角板、幻灯片、多媒体

[课前准备]

思考:

“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原因

让一名学生带旱冰鞋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新课引入

3分钟

教师:

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动画(教师播放多媒体)运动员蹬地起跑、起重机吊起重物、游泳运动员滑水、滑雪运动员滑雪、运动员举杠铃、火箭升天等等。

提问:

请同学们分析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答:

物体、运动员、杠铃、火箭等都受到了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师问:

请同学们回顾“重力、摩擦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答:

重力是由于地球与物体的吸引,摩擦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弹力是由于外力使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动画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踊跃举手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使学生了解前面所学力的知识都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新课教学

6分钟

教师:

物体对物体的这种压、拉、提、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动物的奔跑,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不仅如此,带电的物体之间、有磁性的物体之间、天体之间等都有相互作用。

哪位同学能否给力下个定义?

板书:

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

教师提问:

根据力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答:

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教师:

对,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提问:

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

一个是施加力,一个是受到力

教师演示:

磁铁吸引大头针

问:

这个现象中谁是施力物体?

谁是受力物体?

学生:

磁铁是施力物体,大头针是受力物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说出力的概念

 

引导同学们分析以上几幅图,结合力的概念思考问题

 

让学生分析谁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关注,并思考其中蕴涵的物理问题

初步感知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能力

新课教学

12分钟

2、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提问: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P53图8-29、

8-30、8-31,8-32

学生1:

图8-29排球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排球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2:

图8-30海绵发生形状的改变,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3:

图8-31自由下落的小球运动变快了,因为小球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4:

图8-32从桌上滚下的小球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因为小球受到力的作用

教师:

由此可见,当人们观察到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这里提到一个新概念“运动状态的改变”,请同学们看书p.54“信息快递”

教师:

在物理学中往往把“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作用效果。

即力的作用效果是:

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板书:

2、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演示:

(1)将弹性球从高处落下;

(2)用力拉(或压)弹簧;

(3)用力拨动钢尺

(4)用力压气球

 

学生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物体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状态不变”是指什么状态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新课教学

8分钟

 

新课教学

12分钟

 

新课小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3、力的三要素

教师:

大家请看,一把塑料尺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同学们想一想,这把塑料尺发生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

可能与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塑料尺弯曲得越厉害

学师:

对,还有吗?

学生:

可能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

师:

很好,还有吗?

大家不妨试一试教科书p.54的活动8.7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

教师提问:

应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

学生答:

控制变量法

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

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

你们可知道了什么?

学生: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教师:

对,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教师演示“推们实验”,进一步理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板书:

3、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示意图:

教师:

力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如何形象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解作图的规范及要求:

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

板书:

4、力的示意图:

学生练习:

课本后习题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

同学们喜欢踢足球吗?

学生:

喜欢

教师:

怎样才能将足球踢得远一些呢?

学生:

用很大的力踢。

教师:

这不正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和的大小有关吗?

如果要使足球从低处向高处飞,应该怎样踢?

学生:

向上用力,踢球的下半部分

教师:

这不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作用点有关吗?

请问你们用力踢球的时候,脚有什么感觉呀?

学生:

脚会感到疼

教师:

很好,对于这一现象,请你们猜一猜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

我猜测可能球也对脚也有力的作用(球对脚有反作用力)

教师:

对!

我们还可通过实验来研究同样的问题。

请大家按图8-35设计的实验

实际做一下并填写答案

学生1:

图a将载有条形磁铁的小车释放后,小车将相互远离

学生2:

图b手指压铅笔尖时,手指感到痛

教师:

正确,请大家思考图8-36,并回答填空

学生演示实验:

穿上旱冰鞋推墙

学生1:

小华穿着旱冰鞋用力推墙时,她自己将后退

学生2:

小明游泳时手向后划水,水对小明有向前的推力

教师:

以上大量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用手用力拍桌子,手有什么感觉?

(2)两名同学上台,甲拉乙,乙不动,有何感觉?

(3)甲弹簧拉乙弹簧,将乙弹簧固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举例:

用浆划水时,船能前进;用鸡蛋敲碗边,鸡蛋碎了;打足气的气球一放手后空气向后方喷出来的同时,气球向前飞去……

教师:

请大家观看一段动画,分析火箭为什么能升空?

 

教师问: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放多媒体(事前准备好课件)

评价手册同步练习

学生亲身实践

同学们用钢尺或塑料尺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控制变量法

 

教师边讲边板书,

并强调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必须标清楚。

学生动手训练

画图

 

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采用大量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回忆,教师补充强调重点、难点

 

教师给予学生活动适当鼓励

 

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使社交和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跃。

 

通过火箭升空,成功发射宇宙飞船上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通过多媒体将本节知识梳理给学生看

[教学资源]

本节课所用课件一部分来自物理教学参考资料8下配套光盘,还有一部分课件自制。

[教学评析]

力的概念虽然十分抽象,但通过大量举例、精心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2力的测量

教学课题

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②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③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②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仪器材料

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

板书设计

§7-2力的测量

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

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观察零点.进行调整或几下零点误差.

2.要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力.

3.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

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用生活中的拉力器,分别让两个同学拉,比较拉力器的弹簧伸长量的不同.

答:

两位同学力的大小可能不同.

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再次让学生用不同得力拉压物理实验室中的弹簧,得到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情况.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发给学生不同式样的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②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③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

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

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

利用教材94页图7-9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

先不教给学生使用方法,让他们随意测量

(1)竖直拉砝码的力

(2)水平拉木块的力(3)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学生实验: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

1.用弹簧秤竖直吊着木块在空中静止,测量拉力(即弹簧秤上指针所指的刻度),

2.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测量拉力的大小.

3.在倾斜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

问题扩展

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学比较.

(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

学生实验并对问题进行解释

选学内容

可利用钩码探究弹簧的形变量与受力的关系,来解释测力计刻度均匀的原因.

学生小探究

课后作业

1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2练习册习题

备注

 

6.3重力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仪器材料

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

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

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

什么是重力

(1)师:

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

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

“水为什么往低处流?

”、“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

”、“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

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

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

(强调:

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

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

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

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

重力的方向

(1)演示:

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

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

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

(学生容易回答:

垂直向下)

(4)演示:

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

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

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

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

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

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

(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

G=mg

强调:

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N/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

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

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

(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

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

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

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

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

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

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

举例:

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

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

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

“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备注

6.4摩擦力(第二课时)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苏藏玉

[设计意图]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激发了兴趣、启发了思维,体现了自主学习。

课后的科幻小作文《没有摩擦力的世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哪些是益摩擦?

哪些是有害摩擦力?

并能解释常见的现象。

2、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