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7473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docx

校本教材史海寻津

 

地理位置

 黄河尾闾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西南岸,黄河近口段左侧。

地跨东经118°07′——118°54′,北纬37°22′——38°12′。

东依黄河,东北濒临渤海,东与垦利县、东营区为邻,东南与博兴县隔河相望,西与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县接壤,北与河口区相交。

县境呈西南至东北向狭长带状,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8.525公里,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利津县历史悠久。

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

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

东汉后黄河在此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域地不断向渤海湾扩延。

隋代建永利镇,属蒲台县。

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

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故称为“利津”,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

元明时属山东济南府滨州。

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今惠民县城)。

利津因河海而兴,“利津内控黄河,外锁海运要津”,逐渐形成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史称“小天津”。

清末,组织义和拳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后被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

民国时期,先后有“吃大户”、“反验地契”、告贪(县)官斗争和响应“五四”反帝爱国游行示威、宣传演讲、罢课罢市、组织“红枪会”抵抗官匪等。

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权,1944年8月18日,解放全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利津儿女先后在莱芜战役、泰安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许多著名战场以及渡江南下开辟解放区运动中荣立战功,做出了应有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

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并县称沾化县,属淄博专署。

1961年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

1983年10月15日成立东营市划为市辖县,同时原罗家公社的4个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划归新建的河口区。

 2010年,利津县辖4镇2乡2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即北宋镇、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明集乡、刁口乡、凤凰城街道、利津街道、利津经济开发区。

全县共有512个村(居)委会。

境内有海铺1处(刁口海铺)、国营农场1个(渤海农场)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简称“济军生产基地”)的部分连队。

人口民族

 2010年年末全县总户数87227户,总人口2987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867人。

人口出生率9.02‰,人口死亡率8.15‰,人口自然增长率0.87‰。

   全县共有22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人口占99.95%,少数民族21个,共146人,占总人口的0.05%。

分布在县城区和8个乡镇(街道)。

其中回族22人,满族15人,土家族28人,苗族22人,壮族10人,蒙古族6人,白族5人,彝族8人,土族6人,锡伯族4人,布依族、哈尼族,傣族、朝鲜族、侗族、畲族,纳西族,拉祜族,黎族,鄂温克族各2人。

资源优势

【土地】 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90多万亩,耕地面积80多万亩,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0多万亩,近百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

【淡水】 黄河水是利津县主要水源,历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亿立方米。

黄河水质良好,氢离子浓度在88.3PH值之间,总硬度在36度之间,矿化度小于1克/升。

2009年黄河引水2.65亿立方米。

【矿产】 境内有石油、盐、贝壳等矿物资源。

利津地下油气资源富积,境内已打油气井3300多口,是胜利油田的主产区之一。

【生物】 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生长着苇、蒲、茅、柽柳、黄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陈、益母草、车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药材200多种,与黄河口日出、夕照、黄河入海等自然景观一起,形成了新、野、奇的旅游特色。

【浅海】 县境海岸线长59公里,潮间带38万亩,滩涂宽阔。

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卤水资源丰富,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

古迹文物

铁门关遗址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的汀罗镇前关村。

遗址南北长42米,东西宽30米,面积1260平方米。

铁门关是古代大清河入海口处的一个重要关防,金朝建置,筑有城墙,建有寺庙,驻扎军队以控海滨之险,有“铁门锁浪”之称。

明代设千户所,明清两代为繁华的水旱码头和海运、内河航运要津。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海后,码头逐步淤闭,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铁门关被河水淹没,后屡经黄河泥沙淤埋,地上建筑物已不复见,今仅存遗址。

清代有人著诗叹曰:

“丰国场边问旧营,前朝几度设屯兵,至今明月荒城畔,铁马金戈夜有声”。

1957年,铁门关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望参古窑群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明集乡南望参村西南褚官河畔,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1975年开挖褚官河时发现。

遗址文化层在地表5米以下,已发现5座陶窑,其中两座较完整。

出土器物为泥沙质红灰陶,有将军盔(煮盐用)、瓮棺、豆盘、陶罐等。

经省文物部门鉴定,该遗址为东周战国时期古窑群遗址。

1982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王升墓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北宋镇前王村南,面积306平方米。

王升是元朝琅琊郡公,墓葬于此。

封土南有石桌1张,龙头碑1座,碑上刻“圣旨”字样和王升生平碑文。

碑南有石人、石羊、石虎各两对,大道旁有石碑一座,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

今仅存龙头碑帽和石人、石羊、石虎等残物。

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神仙洞位于利津县旧城中心地段,大北街南首地下,洞口在李氏家族某房内,传为李神仙以“仙术”建成,故名“李神仙洞”。

李神仙名登仙,家居利津城,幼聪敏,及长爱谈玄讲道,精通数学,曾任明朝鸿庐寺序班。

清兵入关后弃官回家,或闭门不出,或长期云游四方,言行多玄妙诡秘,人称“李神仙”。

清顺治年间秘密建造此洞,传闻与清初白莲教反清复明的活动有关。

原洞西通三里庄,北通小王家庄,各长3华里左右。

解放前洞身已多处塌塞,不能通行,今存洞首残段,南北走向,长35.06米,宽0.72米,有3个洞口,洞顶土厚2.5米,洞高1.5米,厚0.90米,洞壁为砌砖衬里,洞顶为拱形砖券,洞壁上有多处灯龛。

李佐贤《书画鉴影》手稿李佐贤(1807~1876年),利津县左家庄人,清代著名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和书画鉴赏家。

曾任清朝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

一生工于诗文书法,喜爱金石书画,对书画砚石印章等能剖析微茫,辨其真赝。

所著《书画鉴影》一书,是书画鉴赏、考证之书。

书中自序称:

是书乃取历年得及寓目者,仿《江村消夏录》例而变通之,随阅随录,积久成册,凡分三类:

曰卷、曰册、曰轴,屏幅横帧则附之轴类。

所录上始东晋,下迄乾隆,颇为繁富,有清同治年间自刻本行世,山东省图书馆有书。

该书稿现存利津县文管所,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李佐贤《古泉汇》手稿(部分)李佐贤,清代利津四大名人之一。

一生喜爱金石书画,对古钱币嗜爱尤深。

宦游四十余年,随地搜求古钱币及探讨古钱币学问。

每遇罕见之奇钱异币,不惜重金购买或制成拓片保存。

晚年,辞官居家,把一生所收藏的10大箱古钱分类鉴别,逐个绘图注释,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编辑成《古泉汇》一书,凡64卷、17册,以“钱者泉也”之意命名。

该书收录了自贝币到清代。

古今钱币之形容,是一部古今钱谱,也是研究古钱币的珍贵史料,中外驰名。

山东省图书馆有《古泉汇》一书,部分手稿今存利津县文管所,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滨海全图》清同治年间手工绘制,经折式装帧。

全图绘制了中国渤海至雷州半岛的海岸线形势及海港、兵站、炮台布列情况。

从内容上看像是一张军用地图,作者不详。

该图作图规范、标注准确,在图上能清晰辩认出东营地区及利津县的方位。

全图今存利津县文管所,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将军盔为东周战国时期的文物。

1975年在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遗址出土,是一种砂泥质红灰陶器,形状像古代将军作战时头上戴的盔帽,故名“将军盔”。

是古代熬盐用的器具。

战国时代,利津地域属齐国领地,海滨地势低平广阔,有引海水的渠道展布,民众就地立窑烧制熬盐用的器具,以供盐业生产之用。

齐《管子》一书,内有“渠展之盐”的记载。

盐铁官营,是齐国得以富强的重要政策,足见当时利津一带盐业生产的兴旺。

“将军盔”今存利津县文管所,是研究战国时期制陶工艺、制盐工艺和利津一带社会经济情况的重要史料,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历史人物

綦沣

綦沣(1760年前后-1840年),字汇东,利津县綦家夹河人。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壬子科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钦赐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学正。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青年时期,教过私塾,治学严谨。

制定了学规12则,著有《四书汇解》、《周礼辑要》等书,流传后世。

他在致力儒学的同时,刻苦攻读医学著作,博采各家之长。

不仅对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也很丰富,擅长内科、妇科,对医治疑难病症和痘疹、瘟疫有独到之处。

在瘟疫、痘疹流行季节,求诊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綦沣虽出身封建士绅家庭,但医德高尚,对登门求医的病人不分贫富都精心诊治,多用小方和土单验方;所用药物,资源充足,价格低廉,疗效甚佳。

他高超的医术和行医为民的医德,至今仍在民间传颂。

他对望、闻、问、切四诊俱精。

有次,某人的次子生了痘疹,请綦沣诊治,綦沣在针疗病人的同时也对其长子针。

.他人感到奇怪,问:

“次子生病,为何也给长子针灸?

”他解释道:

“痘疹乃传染之疾,你长子也得了同样的病,要想让你的长子顺利的出疹,就必须先针出淤血,方可避免邪毒入侵。

”时隔三日,正如綦沣所说,其长子、次子均顺利出疹而愈。

綦沣总结几十年临床经验,著《医宗辑要》一书,共13卷,14册,计30余万字。

其中记载病例500多个,包括内、外、妇、儿、瘟疫、痘疹等科,列处方近2000个,验方、便方、自拟方200多个。

该书既有传统的中医理论,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精湛的临床参考书,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綦沣前半生着重于治学方面,后半生偏重于行医。

道光二十年(1840年)病故于綦家夹河。

岳镇南

岳镇南(1785--1843年),字文峰,利津县北岭村人。

生于书香门第。

幼年读书,记忆过人。

青年时代,博览群书,以文章负名。

创作《制艺诗赋》和骈体文数百卷。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都察院监察御使、九江府知府、甘肃、直隶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

以为官清正廉洁、办事机敏谙练而出名。

道光十六年(1836年),岳镇南出任九江府知府时,该地多大盗,世风不淳。

他先是严明法纪,擒治盗首,教化盗羽,为民除害,后又修葺书院,培养人才,教民众懂礼貌,知廉耻。

其任职三年,九江正气大兴。

初任直隶按察使时,适有文安县王海陇调奸未成毒死三条人命一案未结,前任官长审理不清,业已另案缉凶。

岳镇南详阅案卷,彻夜不眠,再加周密调查,很快使案情大白,避免了冤案发生。

不到一年他升任云南布政使。

在任期间,秉公执政,革除贿赂歪风,有人馈赠金钱,他说:

“此民脂民膏,余不忍受也!

”对所属官员,发现徇私舞弊者,立加严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岳镇南病逝于云南,卒年58岁。

赵长龄

赵长龄(1797—1872年),字怡山,利津县姜家庄人。

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颇有文才。

道光十年(1830年)中举人,道光十二年中进士,参加殿试被选为庶吉士,留翰林院庶常馆,后步人政界。

先后任都察院左副都察史、广东肇庆府太守、四川按察使、陕西巡抚等职。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赵长龄奉命协办。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赵长龄任盐运史,治理盐务,严查偷税漏税,恩威并重,颇有成效。

同治五年(1866年)任陕西巡抚后,去山西参与镇压捻军,作战失败,被清廷罢官。

两年后,皇帝下诏令其还京,他以年衰为由告退。

赵长龄晚年著有《元善堂制艺》、《诗文集》若干卷行世。

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卒年75岁。

李佐贤

李佐贤(1807—1876年),字仲敏,号竹朋,利津县左家庄人。

他聪颖勤奋,博学多才。

道光八年(1828年),乡试夺魁,十五年会试中进士,道光十八年殿试,由礼部庶常授编修,居国史馆。

道光二十四年典试江西,二十六年出守福建汀州府。

咸丰二年(1852年)引退故里。

李佐贤工于诗文,擅长书法,兼涉考据之学,对金石书画,砚石印章能剖析微茫,辨其真赝,是清代著名金石家。

李佐贤少时喜爱金石书画,尤以古钱为专好。

初居乡里,见闻未广,21岁中解元后,游学济洛,往来于齐鲁邹滕故都间,随地访求古钱币及有关学问,见闻益广。

道光十五年,李佐贤中进士后,居国史馆近十年间,所见古币品种日多,每遇奇钱异币,不惜重金购买。

闲暇专心研究,并常与京中同好者相互投赠、切磋学问,逢遇罕见古钱,则设法借取,搞成拓片,连同记述文字一体保存。

至道光二十四年,他将所藏古币资料整理装订成册,成为《古泉汇》之雏形。

从道光二十六年起,李佐贤任福建汀州知府6载,因公事纷繁,无暇顾及古钱币的搜集与研究。

咸丰七年进京闲居,将主要精力放在古币研究上,数年不辍,把所收藏的10大箱古币分类鉴别,逐类绘图并加注释。

于同治三年(1864年)编辑成《古泉汇》64卷,17册。

该书是研究古钱币的珍贵史料,今存山东省图书馆。

李佐贤晚年著作甚丰,有《书画鉴影》、《石泉书屋》等。

同治六年还编辑了《武定府诗续钞》24卷。

光绪二年(1876年)李佐贤卒于利津,终年69岁。

张 铨

张铨(1795--1872年),字寅阶,号翼南,利津县左家庄人。

张铨生性纯厚诚实,不尚交往。

青少年时代,嗜学不厌,尤喜唐诗,颇有文才。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

始任刑部主事,后升任刑部郎中。

居京十余载。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江苏常州府太守。

他体恤民情,秉公办事。

在任期间,除应酬官事外,余暇吟诗。

数年后因仕途艰难而告职还乡。

此后,主要精力用于诗作。

著有《爱山堂诗存》若干卷行于世。

时人谓其诗有盛唐之风。

同治十一年(1872年)12月病逝,卒年77岁。

王会英

王会英(1829—1909年),字薇卿,号愚村,利津县台子庄人。

12岁丧父,少年立志发奋读书。

同治十二年(1873年),乡试中举,翌年举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不久,入谏院,掌福建道监察御史、署兵、刑、工、户科给事中。

光绪十八年(1892年),王会英回乡探亲,得知前任利津知县钱容,纵容汛官王国柱霸占耕地,将耕民赶至临海垦荒,因遇风潮,灾民死亡千余人。

上拨救灾库银两万多两,他只下发少数,余皆贪污自肥。

灾民衣食无着,痛不欲生。

现任知县吴兆荣坐视不救。

王会英返京后,查明邸抄,疾书奏折,弹劾山东巡抚福润纵吏毒民,玩忽人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利津北乡黄河西岸吕家洼决口,当地民众受害甚重,惨不堪言。

而山东巡抚李秉衡决计不堵此口。

王会英得知此情后,不避重臣切齿之祸,奏报朝廷弹劾李秉衡刚愎自用,不恤民情,贻误河工。

朝廷上下为之震惊,急旨谕李秉衡限期将决口堵好,使利津北乡民众免除洪水之苦。

   

王会英为民兴利除害,敢于忠言直书。

权臣福润,李秉衡之流忌之如仇,密谋策划,千方百计排挤王会英出京。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会英被朝廷放任甘肃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子女对其甚加埋怨,但他义无反悔。

在甘肃任职年余,政绩卓著。

后因年迈体衰,告老还乡,寓利城数年。

于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卒年80岁。

王荀

王荀(1863—1929年),字允亭,利津县王庄乡买河村人。

为人刚直,待人宽厚,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甚为群众所颂杨。

王苟幼年失学,从农辛勤耕耘。

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到利津东洼玉龙嘴一带收割野生植物,见荒地甚多,且土质肥沃。

于是便托亲朋到县衙中说情,领地23顷,分给无地农民耕种。

从此他家境逐渐富裕。

王荀常以粮周济贫民,每逢年关,对无细粮之户慷慨相助。

1914年,利津大旱,农业失收,广大农民饥寒交迫。

翌年春,王荀组织邻近数村二百多户贫民吃“大户”(即富户)。

他先献出自存粮共食,后带领大家到其他村吃富户谋生。

豪绅上告,县衙派兵将王荀所率贫民驱散。

1923年,匪患四起,民不聊生,王荀在利津东洼玉龙嘴结识寿光县周洪祥(绰号周铁头)、潍县董来朋两位“红枪会”师傅。

为防匪除奸,使群众得以安居,是年冬,王荀将周、董两人请至本村,帮助习武练功,建立“枪会”,众人选王荀为会长。

“红枪会”组织迅速在利津农村扩展。

1927年,县署卫队长林振海,依仗县知事权势,欺压人民,作恶多端,群众恨之入骨。

为除暴安民,王苟率“红枪会”会员千余,围困县城,闯入县署处死了林振海。

1929年夏,王荀应邀率“红枪会”会员百余人赴蒲台县老官赵村,剿除山东军阀张宗昌余孽,因中敌计,王荀被困,遭火烧身亡。

终年66岁。

李毓祯

李毓祯(1914-1941年),利津县十六户村人,农民家庭,济南育英中学肄业。

是利津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

李白幼聪颖,好学上进。

8岁起在本村读私塾,13岁在济南第一师范附小上学,后到育英中学就读。

其间他同校内地下党团组织的成员多有接触,常阅读进步书刊,聆受教益。

1932年8月,李毓祯在济南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7月转党。

1933年2月27日,因叛徒告密,李毓祯被捕。

在敌人法庭上,他坚贞不屈,怒斥敌人,几经酷刑折磨,始终严守党的机密。

在狱中,他同其他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一道,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作民(化名王敬功,被捕入狱)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对敌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1937年9月,李毓祯在南京国民党监狱获释后返回利津。

是年冬,原国民党山东第五区少校副官刘景良,在利津北部台子庄、陈家庄一带发动抗日。

李毓祯为建立和发展党的地方武装,参加了刘部,并任政训处长。

在刘景良部他积极开展军队政治工作,宣传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在惠民城每次集会前,他都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陈述日军侵略暴行,唤起民众抗日救国。

后因刘景良反共倾向增长,他离开刘部奔赴冀鲁边区,参加了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先遣队曾国华支队,任该部民运股副股长。

1938年8月,他被派往宁津县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

是年冬,李毓祯动员其弟李志桥(原名李毓椿)和陈佩科、李振清、刘新传等亲属多人去宁津参加县、区抗日民主政府工作。

在抗日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李毓祯出生人死,无私无畏,在建设宁津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党的军事武装,筹集抗日物资,打击日伪顽势力和宣传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秋,李毓祯被调任冀鲁边区三专署秘书主任。

1941年12月10日,在商河县买虎站开展抗日工作,同敌遭遇,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李竹如

李竹如(1905—1942年),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

南京中央大学肄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利津县最早人党的共产党员。

1922—1925年,他在山东惠民第四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1925年春节,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上贴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在本村和邻村群众中影响很大。

1925—1927年,他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和济南正谊中学高中就读。

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时,他目睹日军暴行,悲愤地离开济南,回到利津。

在利津期间,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宣传打倒土豪劣绅,团结一批青年,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活动。

国民党反动派缉捕李竹如,他在乡亲掩护下离开利津。

1928年夏,李竹如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

1931年积极参加“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任中央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

1932年暑假至1935年初,他在山东平原第五乡村师范任教时,利用学校讲坛,给学生讲解《资本论大纲》等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课,并在同学中组织读书会,指导学生阅读马列著作及其他革命书刊。

还多次组织学生排演富有革命内容的戏剧。

1935年他在济南创办了《新亚日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唤起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1936年7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文化报》,他写了大量的文章,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揭露国民党的反动黑暗统治,宣传抗日救亡。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晋东南历任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兼总编、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副总编。

1939年5月,随八路军第一纵队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第一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李竹如在党的宣传和理论战线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题词赞颂“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的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1942年11月2日,李竹如在沂水县对崮峪反扫荡突围时壮烈牺牲。

年仅37岁。

赵 干

赵干(1909--1947年),原名赵毓官,字振卿,利津县赵家夹河人。

1938年春参加革命,1939年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赵自幼聪颖勤奋,举止文雅。

8岁入学在本村读私塾5年,后在利津县城“德泰城”商号学生意。

1930年夏在山东惠民四中肄业后,投靠亲属去北平,经姑母表兄崔麟台介绍,到北平财政机关任录事数载。

其间常阅读进步书刊,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937年芦沟桥事变,华北相继沦陷,赵干奋然投笔从戎,于1938年春去平西(即北京西部地区)参加宋时轮领导的抗日部队。

是年他曾多次化装潜入北平市内,借旧时关系,为部队购置军需物资,并动员旧友多人入伍参战。

1938年8月,平西地区组建八路军抗日挺进军;赵干任文化教员、教育干事等职,活动在昌平、宛平一带山区,从事艰苦的抗日斗争。

1942年抗日挺进军改称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赵任军分区卫生处第一卫生所指导员。

任职期间,奋发努力,为人师表,对工作精益求精,并积极参加部队的大生产运动。

1944年冬被选为模范指导员,先后出席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英模大会和晋察冀军区英模大会。

不久,升任晋察冀第十一军分区卫生处政治教导员。

抗战胜利后,建立晋察冀野战军,赵干任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供给处、后勤处政治委员等职。

参加过正太、保北、徐水等战役、带病工作和战斗,为革命建立了功勋。

赵干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转战南北,历尽艰辛,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于1947年8月1日病逝于野战医院第三分院,时年37岁。

为表彰烈士功绩,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五旅供给处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为他立碑纪念。

尚 五

尚五(1877—1951年),原名尚国科,艺名尚明五、尚笑五,利津县盐窝镇东村人。

尚五自幼聪颖,记忆过人。

少年时代在本村私塾求学数年,读过《诗经》、《易经》,并喜读古典文学作品。

因家境贫寒,14岁辍学,后从师习说评书,并自成一派。

始在当地从艺,继赴惠民、滨县、沾化、无棣等县演说评书。

在鲁北各地颇有名气。

1928年,尚五因患眼疾赴济南治疗,医治无效致双目失明,遂落脚济南,设馆演说评书。

数年后由济返回利津,继续到各地说书。

尚五富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

他一生不仅凭借自己的艺术才能演说古书,抨击贪官污吏和卖国求荣的奸臣,颂扬爱国英雄和清官义土,并以自己的节操维护民族尊严。

1940年,盐窝据点的日伪军,多次邀请乃至恫吓尚五,要他到据点说书,他始终未去,他说:

“我虽不及岳元帅领兵抗击外侮,但决不能丢失民族气节让后人唾骂!

尚五说书,口齿清楚,嗓音圆正,抑扬顿挫,富于韵律,并注重与表演结合。

说到壮阔处象大河磅礴,说到细微时犹如溪水融融,能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尚五晚年收徒传艺,毫无保留。

山东曲艺界对尚五演说艺术给予了较高评价,称他是鲁北著名的评书艺人。

1951年病故,终年74岁。

苏俊岭

苏俊岭(1891—1952年),滨县苏家村人,因家贫少年失学。

18岁开始从事河工。

清末及民国期间,先后在黄河利南营及南岸第四分段充当汛兵、汛目、汛长。

1937年麻湾决口后,接任南四分段段长。

翌年河涸,归家务农。

1946年人民政府治理黄河时,复被召回参加河务工作,在利津治黄办事处担任工程(务)股股长。

几十年的河工生涯,使他通晓水性,谙熟河工,尤精于埽工,参加人民治黄队伍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的政治觉悟大有提高,全身心献给治黄事业。

在历次抢险修工中,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