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6989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docx

学年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测试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测试

一:

单项选择题

1.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3.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D.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4.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5.严复提到:

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

此自舟车打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者也。

”这一思想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6.“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

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

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

”材料中的“新学”

A.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B.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中体西用”D.倡导“维新变法”

7.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说: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辩矣。

”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

A.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B.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D.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8.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

这反映了

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D.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9.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

“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

”这一评论反映了

A.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B.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D.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

10.1912年10月康有为等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宣扬“欲不亡中国乎,必至诚至尊孔子为教主始也”。

1914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同年教育部也命令恢复读经、祭孔。

这反映出

A.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B.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弘扬

C.新文化运动是历史必然D.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11.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

“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

这一变化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12.有人说:

“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段话说明

A.不同阶级政见相似B.变法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13.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D.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

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15.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

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16.孙中山说:

“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

”“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17.1924年1月孙中山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1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19.毛泽东曾说:

“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20.毛泽东说:

“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1.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

”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2.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中写道:

“‘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

’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

……中农呢?

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

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

‘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

’……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

”。

这段话意图是

A.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B.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

C.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D.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23.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文章说: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己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从这个论断看,毛泽东当时的意图是为了

A.揭示各阶层团结的重要性B.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C.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D.纪念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邓小平说: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25.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

“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

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

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

”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D.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6.“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这说明

A.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变革认识深刻B.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

C.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D.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27.(24分)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

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材料二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

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

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三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

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

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

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0分)

 

(2)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概括其主要论据。

(8分)

 

(3)你是否认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这一观点?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阐析。

(6分)

 

28.(9分)材料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

“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

”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

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

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

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

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9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9.(15分)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分别是指什么?

(9分)

(2)概况三位伟人思想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6分)

 

第五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

3.【答案】C

4.【答案】B【解析】A表述不恰当,错误;“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正确,D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C错误。

5.【答案】B【解析】材料指外来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内地旧物种往往被淘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中国优于世界各国的排外思想,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宣传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排除C;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说法错误,排除D。

6.【答案】D【解析】“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即经学,诸子学,西学,把儒家思想和西方学说结合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符合“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C

8.【答案】A【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不久……整理国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文化,过于偏颇,“整理国故”反映了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故A选项正确;“整理国故”属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不是继续批判,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知识阶层的反思,不是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9.【答案】C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与袁世凯宣扬孔子和儒教,其目的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这属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故C选项正确;尊孔复古不等于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故A选项错误;弘扬儒家思想文化与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也不能等同,故B选项错误;当时北洋政府大力倡导的是孔教文化,不是传统文化,且倡导孔教文化的目的是复辟帝制,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故排除A项;材料“1920年1月”“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说明了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故B项正确;C项从甲午战后开始,故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2.【答案】B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当时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故D选项正确;中国文化不可能包含马克思主义,故A选项错误;大同社会的理想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报刊和书籍中,开始出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有关著作和思想的片段,表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已有所接触,C项正确。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排除A。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到政治和思想层面,排除B。

题干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各种其他思想的传播,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D

16.【答案】D【解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破坏,故A项错误;孙中山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问题,而不是革命误入歧途,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共产党影响了孙中山的解释,而且当时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合作主要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故C项错误;孙中山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中的政治团体的组织涣散、纪律涣散等现象错误的归纳为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

1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选项正确;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属于旧三民主义,故A选项错误;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原因之一,故B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政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是要避免在革命成功后出现像欧美革命后出现的贫富不均的现象,故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B项正确。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一次性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非为政治革命奠定社会基础,排除A。

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生产资料国民共享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排除C。

题干没有涉及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9.【答案】B

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

据题干“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说明新中国已经成立,和“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AB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是1957年,故本题选D项。

21.【答案】B

22.【答案】A

2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可知,此文发表于1939年5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而此处强调五四精神,更关注的是团结抗日精神,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所以答案选A。

24.【答案】A

25.【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邓小平对立法工作的指示上来看,他认为立法在当时主要体现的是“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这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特别说明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

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6.【答案】D【解析】据材料“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这说明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际变革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科技发展速度不是思想革命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27.答案

(1)特点:

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引进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涉及领域较广,包括外交、军事、经济、交通、通信、教育各方面。

积极影响:

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近代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化;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一定抵制作用。

(2)思想:

中体西用。

论据:

救亡图存需要西学;“中学”是本,各国都重视本国的“国学”(本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离开“中学”片面讲“西学”,会危害国家。

(3)答案一:

认同。

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国家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抛弃保守、落后的制度或观念,与时俱进。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以“国情”为借口,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违背了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

该观点体现了陈独秀顺应历史潮流,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彻底反封建精神。

答案二:

不认同。

每个国家的历史国情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外来经验;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是不恰当的。

答案三:

不完全认同。

综合答案一、二加以阐析。

28.【答案】侧重①:

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

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29.

(1)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答:

特点: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说明:

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