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95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docx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

战争中的三十六计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齐书·王敬则》

南北朝·宋·檀道济

三十六计计名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第一计

【瞒天过海】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周全,严密松懈隐蔽公开

如果防备很周全,很严实。

往往就可能会让人觉得安全,就会产生麻痹大意松懈。

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往往容易不去怀疑它,那些非常隐蔽的计谋往往是隐藏在公开的事情里边的,越是公开的现象里边越容易隐蔽一些非常诡秘的计谋。

越是善于利用公开的现象隐蔽计谋,越容易达到目的。

三大特征:

反常规思维

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去发现盲点。

示假隐真

用最公开的手段掩盖最隐蔽的计谋,使得敌人的指挥官麻痹大意,放松警惕。

真假配合

“瞒天”是假象,“过海”才是目的。

在迷惑和麻痹敌人的同时,采取迅速而巧妙的作战行动,仗而胜敌。

战例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准备(战略欺骗)

反常规思维

德军以为加莱是唯一的登陆点,而盟军却选择了诺曼底,大大出乎德军意料。

示假隐真

盟军用巴顿大造声势,吸引德军的注意。

真假配合

盟军向诺曼底和加莱都投弹,让德军搞不清楚,同时用双面间谍散布真假情报。

瞒天过海属于战略欺骗,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一个字——骗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上海“八·一三”抗战前采取秘密增兵

反常规思维

日本以为中国不敢违反《淞沪停战协定》,其实国民政府已经做好了打的准备。

示假隐真

以建筑纪念物为名,实际修筑的是机枪小炮的掩体。

真假配合

第2旅换上保安队的服装,利用夜暗进入两个机场。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突袭以色列;1941年,太平洋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

Question: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在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境上部署了大量部队,还频繁进行演习,摆出了要从伊科边境开打的架势。

但是最后美军却是从伊拉克宇沙特接壤的边境地区杀入,打了一个“左勾拳”。

美军是不是对伊军用了瞒天过海之计呢?

瞒天过海

声东击西

相同的地方

都需要隐瞒,都需要欺骗。

两者的区别

瞒天过海往往是在公开的现象中去隐藏计谋,真相和假象是融为一体的。

声东击西示假是一个方向,实际行动是另外一个方向,两者行动方向不同一,而且行动步骤也不完全一致。

战争既是力量的拼搏更是智慧的较量,双方指挥员智慧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瞒天过海是充满斗志色彩的一种谋略。

胜战计,并战计,攻战计讲的是处于优势实力的时候一些计谋;

混战计,敌战计,败战计讲的是处于劣势状态的时候一些计谋

第二计

【围魏救赵】计名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集中分散攻击

阳和阴可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一个角度阳可以理解为军事实力强大,阴可以指军事实力虚弱;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阳是正面,阴是侧面

打击那些集中的敌人不如想办法把它分割开来,然后再寻找机会各个击破。

打击那些士气旺盛的敌人不如去选择那些士气低落的敌人予以打击,从正面强攻敌人不如从侧面迂回奇袭敌人。

三大特征:

分敌

要想办法去分散集中的敌人,同时想办法把我各个部队集中起来,形成以优势的兵力去各个击破分散的敌人。

击虚

对于强大的敌人一般要避免正面的冲击,而想办法寻找发现或者制造敌人的虚弱之处,乘虚而入,予以致命一击。

救人

这一计的主要目的:

通过打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或者打击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一方面去削弱敌人;另一方面去解救我们的盟友或者我们自己部队所陷入的困境,从而起的“一石二鸟”或者“一举两得”这么一种作用。

战例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轰炸德国首都柏林

分敌

让敌人空袭民用设施而放弃军用目标。

击虚

轰炸柏林只是为了激怒德国空军。

救人

给英国皇家空军飞行部队争取到可贵的休整时间。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分敌

刘邓大军吸引了敌人重兵的注意力。

击虚

刘邓大军直奔首都南京而去。

救人

解救了山东、陕甘宁两大解放区的围困。

诸葛亮巧计退曹兵;毛泽东计救井冈山;诺曼底登陆

Question:

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用“以彼下驷对其上驷”的方法拼掉了对方最好的马,然后其余两场再分别以强对弱,最终输一场而赢两场,帮助田忌获得胜利,这种方法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种呢?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暗度陈仓

都是为了达成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围魏救赵所强调的分敌、击虚、救人。

声东击西重在于用假象把敌人引诱到另外一个方向上去,而打击的是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重在于如何削弱敌人,而并不太考虑去救什么人。

暗度陈仓通常与明修栈道联系起来用,重在于用公开的假象去误导敌人,使敌人走向错误的方向,而采取实际行动的时候却是出其不意。

围魏救赵就跟孙子所强调的“避实击虚”思想是一致的,不论兵力大小强弱,避实击虚是用兵作战的常用法则。

《三十六计》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六乘六得三十六,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策略,而策略的实施又有赖于计算。

在《易经》中把一三五七九这些单数称为阳数,而把二四六八十称为阴数,而六是阴数最中间一个数,六六三十六,借这个六来表示阴谋诡计,三十六计就是借太阴六六之数的乘积三十六来表示诡计多端。

或者表示兵法战术的变幻莫测。

第三计

【借刀杀人】计名出自明代汪廷讷戏剧《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当敌人的真实情况已经暴露,而友军的态度还不太明朗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友军去跟敌人拼杀,而不必自己出力,以求保存实力。

“借刀”是指巧妙的借助友军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势力;所说的“杀人”也不仅仅限于杀死多少敌人,而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破坏敌人的态势、造成敌人的危机、扰乱敌人的阵脚等等都属于杀人的范围。

两大特征:

巧借他人的力量

这里的“借”不是直截了当的去借,而是想办法发现和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或者扩大敌人和中间势力之间的矛盾

损敌而利己

借力使力,打击的往往是主要的敌人。

在自己不需要出面的情况之下,使得敌人受到了削弱,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也就意味着我方实力得到了保存,或得到了发展。

或者说我方的态势得到了改善

战例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等英法决策者实施的绥靖政策

巧借他人力量

让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去攻打苏联。

损敌而利己

损害捷克等国的利益来换得德意的同盟。

借刀杀人的精髓(目的、根本点)在于:

从中而渔利

满清的皇太极继位之后,设法让崇祯皇帝杀掉他在战场上最强劲的对手袁崇焕

巧借他人力量

借崇祯皇帝之手杀掉袁崇焕

损敌而利己

杀掉心腹大患,明朝也就再无还手之力了。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巧借英法之力夺西奈半岛;蒋介石借刀反被伤

Question:

借刀杀人这一计的解语中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这里的“友”是不是一定指朋友、盟友呢?

按照这一计的原意

确实是指朋友或者盟友,强调对于那些态度不明朗盟友要引导他们去打击主要的敌人,一旦他们出兵打击主要的敌人,他们的态度就明朗了,就只有跟我合作了。

在实际运用中

不仅仅限于朋友和盟友,它的意思可以更加宽泛,既可以指借朋友、盟友之力;也可以指借敌人内部的矛盾,或者敌人内部某一种势力去达到目的。

有此可见,对于这个“友”字不要停留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要从更加广泛的含义上去灵活的理解。

借刀杀人这一计它的精神实质就是强调一个“借”字,提醒人们要善于借助朋友之力、借助敌人之手去消除所面临的障碍,或者所面临的危险。

这个思想跟孙子所提出来的“因(借)粮于敌”相似。

三十六计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有的来源于军事术语,还有的来自于经典诗句和熟知的成语或民间俗语。

第四计

【以逸待劳】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机,此治力者也。

古汉语言中,佚与逸为通假字,以佚待劳(以逸待劳)

困敌之战,不以战,损刚益柔。

使敌人陷入困境削减实力

要想使敌人陷入困难的局势之中,不一定采用直接进攻的办法,可以根据刚柔转换的原理,不断疲惫、削弱敌人,使敌人由强而变弱,而我方自然也就容易由劣势转为优势了。

《孙子兵法·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凡是先敌一步进入战区去做好准备,然后给敌迎头痛击的就拥有主动权、处于有利的状态;而凡是后人一步进入战区就不得不仓促作战的往往就处于一种疲劳的状态,很容易失败。

那么善于指挥作战的指挥员,他往往是想办法去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一旦能够调动敌人,敌人就可能在“指挥棒”指挥之下,时而东时而西,徒劳的奔波,在这个过程敌人就会不断地削弱,由强变弱;而我方占领了有利地方,在哪儿不断地加强实力,态势就越来越有利,这就是“损刚而益柔”。

可见以逸待劳它实际上是牵着敌人鼻子走的一种聪明的谋略,在理解这一计的时候,就不要把以逸待劳的“待”字把它理解的太消极了,它不是守株待兔的“待”,而是一种积极调动敌人这么一种谋略思想蕴含在其中。

三大特征:

积蓄力量

要清楚的认识到攻击敌人首先自己要有充足的力量,如果在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完全战胜敌人的时候,要尽量的避免直接跟敌人决战。

那就可以主动退守,积极的去发展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由弱变强。

创造战机

可以利用抢先占领作战区域、营造有利态势,不断削弱敌人等等办法去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同时去发现和捕捉敌人的一些破绽:

长途跋涉、兵疲马乏、战斗力下降…一旦抓住这种机会,马上予以致命一击。

与敌周旋

面临着兵力强大、气势凶悍的敌人,往往要想办法减少损失。

办法就是:

积极的去调动敌人,让其四处奔波,在奔波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削弱、遭到损失,由强变弱。

战例篇:

在拿破仑战争中,俄国独眼将军世界名将库图佐夫在莫斯科城下,将拿破仑从帝国的巅峰拉落下马。

积蓄力量

俄军不盲目的与拿破仑大军交锋。

创造战机

俄军一直以撤退来引诱拿破仑大军进入莫斯科空城。

与敌周旋

俄军在博罗季诺战役胜利之后却主动撤退,在莫斯科空城外再做部署,然后切断拿破仑大军的退路。

三国时代著名的夷陵之战

积蓄力量

东吴军队背靠平原,以利于筹备人马与粮草。

创造战机

东吴军队拖得蜀汉军队疲惫之后,迫使蜀汉军队的水军上岸扎寨,这样才能为火攻创造条件。

与敌周旋

陆逊让出三峡这种狭窄的地区,同时面对蜀汉军队的反复挑战,高挂免战牌。

1942年,阿拉曼战役;1947年,青化砭战役

Question: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强调的是进攻,“以逸待劳”这种对防御的强调是否还能有用呢?

进攻与防御是战争中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孙子就说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也就是强调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一定要把攻和守两种战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能偏废于一段。

以逸待劳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防御思想,它也是强调的以守为攻、动静结合,进攻和防御融为一体这么一种谋略思想,先处战地去等待敌人,为的是敌人来了之后给他迎头痛击,这样就把守和攻结合起来了。

那么信息化时代战争仍然有攻就有守,以逸待劳这么一种谋略思想在当今时代的战争中仍然有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

使用以逸待劳这一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沉着冷静,把情况搞清楚,把自己这一方和敌人那一方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双方的实力对比这等等因素都搞清楚。

同时要善于随着敌情、地形的变化而灵活的调整战术,否则如果“待”了半天,敌人不来;如果“逸”了很长时间,敌人不“劳”那岂不是白费劲,所以说无论是积蓄力量也好,还是创造战机、与敌周旋也罢,其前提都是要办法把情况搞清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逸待劳的目的。

三十六计的计名一共分六套:

胜战计、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胜战计的共有特点:

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之下,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形来采取行动,力求在战前创造有利的条件、方案和获胜的把握,抓住敌人的弱点,将我方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战胜敌人,获得最大的效益。

第五计

【趁火打劫】计名出自明朝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遇到困难利益以果决迅速的行动打击虚弱的敌人

显然此计主要是指抓住战机,迅速攻击,因势取胜的一种谋略。

理解趁火打劫这个谋略的时候,关健是要抓住“火”字。

可以这么说,造成敌人的困难通常有两种情形:

一个是内忧;二个是外患,所谓内忧那就是政局混乱或者是军队反叛;外患那就是外敌入侵。

这种时候往往容易趁机予对手予以打击。

三大特征:

把握战机

敌国遇到了内忧或者外患,往往就会混乱不堪、自顾不暇。

抓住这种机会予他致命一击,他往往抵抗力非常虚弱,也很容易得手。

借机取利

自古以来都讲究“兵以利动”,用兵打仗都是为了获取利益。

那么趁敌之火、趁敌之虚出兵绝对不是为了去救火,而是为了在这个时候予敌致命一击,迫使他接受我方的条件。

行动果决

俗语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场上更是如此,战机稍纵即逝。

如果对方“火势”灭了,那就没有可趁之机了。

所以一旦抓住敌人困难局势的时候,就一定要快速出击。

战例篇: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把握战机

以色列趁中东阿拉伯国家“窝里斗”的时候发动战机。

借机取利

以色列获得了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行动果决

以色列发动了“闪点攻势”六天就解决了战斗。

李自成推翻明朝时,满清趁机入关、入主中原。

把握战机

清军借李自成灭明来入关。

借机取利

让李自成、吴三桂互相争斗,然后坐收渔人之利。

行动果决

通过石河一仗,打败李自成军队。

越灭吴之战;两伊战争中以色列趁火打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侵夺中国领土与主权

Question:

“趁火打劫”和“混水摸鱼”这两个计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趁火打劫

混水摸鱼

相似之处

都强调趁机取利,这跟孙子所提出来的“乱而取之”思想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利用敌人内部出现了混乱,内乱外忧等等;或者我方主动用计用谋,制造敌人的混乱。

然后主动出击,一仗而胜。

不同的地方

从实际上来看

趁火打劫是指敌人出现了危机、陷入了困难的局面的时候就断然出手。

混水摸鱼是指敌人出现了混乱、晕头转向的时候,可以趁机而入。

从方式上来看

趁火打劫重在于一个“劫”字,它强调的是强取硬夺。

混水摸鱼重在于一个“摸”字,它强调的是巧取暗摸。

自古以来战争中有攻就有防,学习三十六计也应该体现这个特点。

既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这些计谋去赢得胜利,同时也要注重如何防备对方运用这些计谋给我方造成损害,对于趁火打劫这一计就是如此,可以趁敌人之虚去打击敌人,同时也要想办法防备敌人趁我方之虚对我造成威胁,怎样防备呢?

至少是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

防范于未然,平时就加强战争准备,让敌人没有可趁之机。

第二个方面

加强内部团结,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何来可趁之机。

趁火打劫这一计,它强调的就是善于捕捉敌人的困境,制造敌人的矛盾,然后抓住机会予敌致命一击。

第六计

【声东击西】计名出自唐代杜佑所著《通典》第153卷《兵六》一章

“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讲求灵活机动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的战术造成敌人的错觉,进而出其不意一举取胜。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士气、军心士气憔悴没有料想到洪水泛滥

要抓住敌人不能自控的混乱局势,巧妙的运用时东时西,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以不攻等等战术,进一步加剧敌人的混乱、进一步扩大敌人的迷茫,从而抓住战机,迅速予以致命一击。

三大特征:

心理干扰

声东击西它强调的是从心理上去分散敌人、从意志上去扰乱敌人,使敌人的分析判断出现失误、出现混乱,竟而使它由主动变为被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的战术。

巧妙分散

如果我方忽东忽西的对敌发动攻势,就必然迫使敌人四处布兵,一旦他四处布兵,那么每一个点上的兵力必然就少了,我方就可以在要攻击的这一点上集中我们的优势,以优胜劣,胜利的把握就大了。

攻其不备

在我方忽东忽西的攻击之下,敌人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错觉,防不胜防,就可以利用他意料不到的时间、意料不到的地点突发制人,打他个措手不及。

战例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实施反攻的第一战:

佯攻阿留申群岛,实攻吉尔伯特群岛。

心理干扰

先攻打北太平洋方向的阿留申群岛。

巧妙分散

吸引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北上增援。

攻其不备

半年之后以“电流闪击”行动突袭塔拉瓦。

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进行莱芜战役

心理干扰

华东野战军主动隐蔽北上,留两个纵队伪装主力展开部署,并且架桥制造渡河的假象。

巧妙分散

蒋介石命令北犯之敌南下,这就是李仙洲陷入孤立。

攻其不备

华东野战军主力突然到达莱芜包围了李仙洲集团。

郑成功收复台湾;红军四渡赤水河

Question:

“声东击西”和“调虎离山”这两个计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声东击西

调虎离山

相似之处

都强调要想办法调动敌人,使敌人脱离有利的境地,陷入不利境地。

然后抓住机会,予敌致命一击。

不同点

从着眼点上来看

声东击西着眼于以佯攻掩护主攻。

而调虎离山则着眼于把敌人从有利的地位调到不利的境地中去,造成好打之势。

从运用的手段上来看

声东击西即使是佯动它也必须要有一部分部队采取实际行动,才能使敌人产生错觉。

调虎离山它既可以用一定的部队采取实际的行动去调动敌人,也可以利用敌人所关注的一些小利或者敌人所担心的一些危害去调动他,而不需要实际动用部队。

从适用的条件上来看

声东击西往往是在“敌志乱萃”没有防备的情况之下采用的一种谋略。

调虎离山这只“虎”往往是高度警觉的,是在他贪图小利的情况之下容易被我方所调动

毛泽东是运用声东击西之计的战略大师,他曾经在《论持久战》这篇光辉著作中说过“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

其中的三十六这个数字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只是个概略说法,它泛指中国古代计谋多多,远不止这三十六。

计名、原文、暗语合起来组成每一计的基本内容。

第七计

【无中生有】计名出自老子《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和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范畴,这是关于世界本源是什么的一种哲学探讨。

用在军事上则是指虚虚实实及由虚变实的诳敌战略,后来形容本无其事、凭空捏造。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欺诈、诳骗实在、真实假象真相

前半句它所强调的就是要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不过又不要一假到底,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想办法使对方把假象误以为真相;这后半句的意思是强调要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迷惑敌人,这假象由少而多,就会使得对方逐步把假象完完全全当作真相。

整个这句原文它所要强调的意思就是:

要注意用假象去迷惑对方、欺骗对方,但是又不要一假到底,而是要想办法用各种各样的假象去掩盖真相,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使得对方彻底的把假象误以为是真相,然后再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

三大特征:

显示假象

利用各种手段来制造假象。

迷惑敌人

造成敌人的错觉,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完完全全当做真相。

真实行动

我方由假变真,敌人仍然误认为是假象,那么我方就可以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

战例篇:

希特勒为进攻波兰所制造的格莱维茨事件

显示假象

德军穿上波兰游击队员的制服,攻击格莱维茨的德国电台。

迷惑敌人

德军这种行动,给世界人民造成波兰要进攻德国的假象。

真实行动

德军用这种突击行动,造成了波兰入侵德国的假象之后,希特勒马上派数十万德军突然入侵波兰。

平津战役前,毛泽东命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

显示假象

东北野战军主力正在召开庆功大会,媒体报道林彪等等高级将领仍然在沈阳。

迷惑敌人

这些庆功盛会的场面、消息报道,给国民党军造成东北野战军主力仍然在沈阳、锦州一带进行长时间的整顿休整这么一个假象。

真实行动

这个时候,其实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已经秘密入关,根据战略部署直扑各个战略要地,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团团包围。

安史之乱中,张巡巧计守雍丘;阿拉曼战役,由“假”变“真”大炮显神威

Question:

无中生有与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等都很像,但为什么瞒天过海与声东击西都是第一套胜战计中的,而无中生有却是在第二套敌战计中呢?

三十六个计谋分为了六套:

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之所以这么定位,它着眼的是运用计谋的不同条件之下如何去运用。

胜战计

敌战计

胜战计的“胜”主要是指力量对比居于优胜的情况之下,也就是说以强击弱运用什么计谋。

那么瞒天过海和声东击西通常就是适合于我方力量比敌人强的时候运用的计谋。

敌战计这个“敌”就是指敌我双方势均力敌这种情况之下,更要善于用计用谋,其中无中生有就是敌战计中的一计。

无中生有

声东击西

共同点

都在于用假象迷惑对方达到目的。

不同点

无中生有它是在同一个方向上、同一次行动由假变为真、由虚变为实。

让对方把假象当作真相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声东击西它应该在两个方向上、两次行动,这两个行动一个是真实行动,一个是虚假的行动,虚假的行动它是用来掩护真实行动的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无中生有

瞒天过海

相同点

是用假象迷惑对方。

不同点

无中生有重在于一个“生”字,把这些假象大造声势让对方看到,可是他看到得出的结论:

把这些假象当作真相去信以为真。

瞒天过海重在于这个“瞒”字,用假象去隐瞒真相,让对方难以识破这假象中的真实目的。

运用无中生有之计最关键的在于:

把握好“无”和“有”之间的转化环节。

用假象迷惑对方,不能一假到底,那样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当然也不能一开始就明晃晃的把目的、状态都暴露出来,同样也达不到目的。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就是在由假变真过程中去巧妙的运用一些手段、去准确地把握这个转化的准确时机。

第八计

【暗度陈仓】计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显示,把一些现象有意的显示给别人看是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人的军事行动出自《易经·益卦》,是指增强部队的机动性,就能像旋风一样趁虚而入,攻其不备。

要从正面采用一系列的佯攻的措施去迷惑敌人、引诱敌人把他们的部队集中起来、固守原地;而我方却派一支部队隐蔽的从侧翼迂回,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上突发制人,赢得作战的胜利。

三大特征:

示假动敌

大张旗鼓的制造一些假象,引诱的敌人在我方假装要进攻的方向上集中兵力、加强固守。

暗中备战

在敌人将兵力集中在我方假装要进攻的方向的同时,我方暗中积极做好作战准备,同时暗中机动部队到敌人意想不到的地点。

突发制人

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意想不到的地点,突然发起攻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战例篇: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闪击埃及。

示假动敌

以色列先是宣称以外交手段来解决蒂朗海峡问题,可接着又从海上、陆地摆开了在红海的亚喀巴湾实施联合登陆的样子。

暗中备战

以色列在外交欺骗、媒体报道、军事佯动等等措施的掩护之下,积极展开了军事行动。

突发制人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闪击战的方式,向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突然袭击。

在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对天津主攻方向的选择

示假动敌

东北野战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