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793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docx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题1、下列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

    A.FeO     B.Fe2O3     C.Fe3O4    D.Fe2(SO4)3

    解析:

将Fe的原子个数定为1,把各式变形,观察判断。

    A.FeO   B.FeO3/2   C.FeO4/3    D.Fe(SO4)3/2

    练习:

下列物质中N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NH4HCO3  B.(NH4)2SO4 C.NH4NO3  D.CO(NH2)2

   解析:

将N的原子个数定为1,把各式变形,观察判断。

   A.N2H10CO6   B.N2H8SO4  C.N2H4O3   D.N2H4CO

    题2、含下列杂质的氧化铁粉末,测知其含氧32.5%,这种杂质可能是(  )

   A.CuO    B.Cu       C.Fe      D.SiO2

    解析:

计算Fe2O3中O的质量分数=16×3/160×100%=30%  比较 32.5%>30%,判断选择O的质量分数>32.5%。

    练习:

含下列物质的硝酸铵,测知含N40%,则含有()

  A.NH4HCO3   B.(NH4)2SO4  C.NH4Cl    D.CO(NH2)2

  解析:

计算 NH4NO3中N的质量分数=35%, 比较40%>35%,判断选择N的质量分数>40%。

  题型3、含S、O元素的某气体,测知O的质量分数60%,则气体的可能组成

  

(1)          

(2)                  (3)                      。

  解析:

一知道气体可能     O2    SO2    SO3

  二计算ω(O)           100%  50%    60%

  三组合(多与少)

(1)SO3、

(2)O2和SO2、(3)SO3 SO2O2。

  练习:

含有C、O两种元素的某混合气体中,经测定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混合物中(  )

  A.一定有O2      B.一定有CO       C.一定有CO2     D.一定有CO、CO2

  解析:

含有C、O两种元素的某混合气体的成分可能有    O2   CO   CO2

  C的质量分数                                  0     43%   27%

  比较30%                                      小    大    小

  所以选B。

  题4、由Na2SO4、Na2SO3、Na2S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无法确定       B.23%  C.46%     D.32.6%

  解析:

已知O,求Na。

  观察化学式,找O与Na原子个数关系①二者没有直接关系,②间接的,混合物中除O即为“Na2S”,建立Na与“Na2S”的关系;

  在关系式里用相对量计算

  2Na——“Na2S”

  2×23 23×2+32

  x      1-22%    x=46% 

  练习:

1、CO2与CO的混合气体中,若测得含C36%,求CO2的质量分数

  解析:

两种物质,且含两种相同元素,已知C,求CO2.

  解法一:

设物质质量分数计算元素质量分数。

  设CO2为x%,则CO为1-x%,所以有:

  x%(12/44×100%)+(1-x%)(12/28×100%)=36%,解得x%=44%.

  解法二:

建立元素原子与物质分子的关系式。

CO2拆分为CO-O,则C—“CO”、“O”—CO2。

先求“CO”、“O”,再求CO2:

  C——“CO”、       “O”——CO2

  12   28            16    44

  36% 84%           1-84%   x    x=44%

  2、由氧气和二氧化硫组成的混合气,其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该混合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硫的质量比为        。

  解析:

观察O2 SO2,已知O,求O2与SO2的质量比。

  由已知O60%可知S为40%,S——SO2,

  32   64

  40%  x

  X=80%,所以O2与SO2,的质量比=20%︰80%=1︰4。

  3、相同质量的CO和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

  A.1:

1    B.7:

11        C.11:

7     D.14:

11

  解析:

在化学式中考虑相对分子质量,由质量关系转化为分子个数关系,

  11CO——7CO2

  11×28  7×44 

  所以相同质量的CO和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1︰7,选C。

  题5、由红磷(P)、氧化铜(CuO)、氧化亚铜(Cu2O)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Cu的质量分数为64%,则混合物中红磷(P)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

  A.16%      B.76%       C.26%       D.36%

  解析:

观察P CuO Cu2O,不能建立Cu与P或O或CuO或Cu2O的确定关系,但Cu组成两种成分,因此通过讨论这两种成分的质量,确定P的质量范围,即讨论法:

  ①当Cu全部组成CuO时,CuO为64%/80%=80%,P的质量分数最小:

1-80%=20%;

  ②当Cu全部组成Cu2O时,Cu2O为64%/(112/144×100%)=72%,P的质量分数最大:

  1-72%=28%; 

  所以选C。

  也可以用关系式求CuO、Cu2O:

  Cu——CuO          2Cu——Cu2O

  64                80         128   144

  64%  x=80%       64%    y=72%

  练习:

镁在空气中燃烧,可以与O2、N2发生反应,生成MgO、Mg3N2。

现有7.2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的质量可能是( )

  A.10g     B.11g        C.12g          D.13g

  解析:

观察化学式,假定一个镁原子,化学式变形,判断相对量:

生成MgO时,质量大、生成Mg3N2时,质量小,所以产物质量介于二者之间,计算可知选B。

  Mg——MgO——1/3Mg3N2

  24    40      100/3

  7.2g 12g     10g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生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探究得出分子具有运动的性质。

  2、对该实验改进后,新设计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污染性小,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让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体验实验探究的独特方法和乐趣。

  二、实验用品

  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青霉素钠针剂瓶(带塞),白棉布和细铁丝做的“小树”,眼药水瓶,浓氨水,酚酞试液。

  三、实验说明

  教材中有关“氨分子扩散”的探究实验存在一下不足:

  1、要把浓氨水倒入小烧杯中,致使在实验时较多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生的健康。

  2、农村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最小烧杯为50ml的小烧杯,且要用1000ml大烧杯才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空间较大。

由于大烧杯的数量有限,购买的代价较大。

  3、实验耗时较长、试剂用量较大。

为了改进不足,笔者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下图)。

 四、实验操作

  1、先在一棵“小树”上滴蒸馏水,再滴上酚酞试液,观察。

此时“小树”不变色(说明酚酞与蒸馏水不变色)。

然后用眼药水瓶对着“小树”喷浓氨水,此时,“小树”开“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体现学习中类比的化学研究方法

  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树”,拿出两棵“小树”,分别滴上酚酞试液,用塑料水杯罩住其中的一棵和装浓氨水试剂瓶(瓶塞已取下),观察现象。

此时,看到罩住的“小树”在1分钟内慢慢开“红花”,好像桃花在盛开(说明氨分子在运动) 

  3、盖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塞,让“小树”自然干燥(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整理仪器,供下一个班同学使用。

  五、实验设计优点

  1、本实验设计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新课程理念。

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学生的刺激,将污染降低到最低 

  2、用代用品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材料易得,既廉价又可反复使用。

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节约了经费,适于农村学校实际。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观赏性强、实验用时短,利于实验结论得出,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该装置可用于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对“明矾水实验”的改进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55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这样说到:

取3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向其中2个烧杯中各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在实验教探究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笔者认为有两处不妥:

一是在大半烧杯浑浊的水中放入3药匙明矾量太多,在日常生活中如按这个比例放明矾净水,这种水恐怕没人敢喝,因为长期服用3价的铝离子会使人变成傻子。

这对学生有误导作用,会认为明矾放得越多越好。

二是在大半烧杯浑浊的水中放入3药匙明矾,笔者经多次实验,发现根本看不到杂质沉降,起不到净水的作用。

因此,笔者对此实验做以下改进:

  取3个250mL的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再取4粒黄豆大小的明矾在研钵中研细,分成两份,分别加入其中2个烧杯中,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这样改进后,约3到4分钟便可观察到杂质沉降,水变澄清。

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也不会让学生觉得明矾放得越多越好。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几种改进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白磷水下燃烧”实验。

通氧气前,热水中的白磷只熔化而未燃烧,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即可看到白磷燃烧发出火光。

这一实验很好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白磷)、温度(热水)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存在的问题

  

(1)如果直接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则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而散开,实验时需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太方便。

  

(2)按《教参》介绍的方法是先向烧杯中放一硬纸圈,再将白磷放进硬纸圈内。

实际实验时,纸圈首先浮在水面上,等润湿后才会沉入水底,通氧气时由于纸圈密度不大,有时也会游动。

(3)还可能有少量白磷被“吹”到水面上而燃烧。

  2、改进方法一

  将烧杯换成离心试管(如图2)。

由于离心试管底部面积很小,很容易将导管放在白磷上方,“固定”住白磷。

此改进可解决通氧气(或空气)时白磷四处游动的弊端,而且可多次通气体,每次都能看到明显的火光现象。

注意应缓缓通入气体。

  3、改进方法二

  用内径比导管内径略小的螺母(一般为铁合金)代替硬纸圈,放白磷的量大约占螺母容积的一半以上即可,不宜太多。

这既能缩短实验的时间,还能更好地起到“固定”白磷的作用,亦可多次操作,现象明显。

  4、改进方法三

  用集气瓶(有空气)迅速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观察到扣住的瞬间,白磷立即剧烈燃烧、火光很大,随即集气瓶充满了白色的烟。

此实验需注意:

一是取白磷块儿不宜过大,过大反应太剧烈,存在危险;二是水温低时,可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盖白磷,而水温高时一定要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否则反应过于剧烈,存在危险 

  5、改进方法四

  将白磷切成绿豆粒大小的小块儿,用充满氧气(或约一半氧气一半空气)的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白磷燃烧现象也很明显。

需注意的是:

如果试管中仅有空气,则往往只能看到试管中充满白烟的现象。

瓦斯爆炸频频 谁是罪魁祸首

 【热点摘要】

  2009年11月21日2时30分,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08人死亡。

  2009年2月22日2时17分,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114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

  2009年4月6日13时,重庆巫溪县下堡镇八字庄东一煤矿,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

初步调查事故原因为:

事故工作面未形成通风系统,瓦斯聚集,矿灯故障引起火花导致瓦斯爆炸。

  2009年4月12日11时56分,四川宜宾市珙县马鞍山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顺槽掘进放炮时发生局部瓦斯爆炸事故,当时井下有8人作业,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2008年9月21日1时30分许河南登封一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31人死亡,还有13人失踪

  2008年9月4日9时0分辽宁阜新市河西镇八矿发生瓦斯爆炸,27人遇难;

  2008年6月13日11时0分山西吕梁地区“6.13”煤矿爆炸事故31人遇难3人失踪;

  【化学链接】

  爆炸是指可燃物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而产生的现象。

而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其条件是(如右图所示)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由此可见,从化学的视角来分析,要发生爆炸,一般需要燃烧,而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中“火”就是爆炸的罪魁祸首!

另外,若要发生爆炸,气体体积分数必须在爆炸极限内。

两招教你快速配平化学方程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记录、交流的基本语言,因此准确地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也是一切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再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种类相同,数目相等。

  现行教材中介绍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是——最小公倍数法,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并不简单,学生不易掌握,但摸索出两种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一“标准看齐”配平法

  本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

  

(1)找出化学反应式中化学式最为复杂的化学式为标准,同时找出最为简单的化学式;

  

(2)其它的化学式以此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标准进行配平 

  (3)最后配平单质化学式前的计量系数;

  (4)去分母;

  例1C2H5OH+O2——CO2+H2O

  

(1)定标准:

——本题中最复杂的化学式为:

C2H5OH;最简单的化学式为O2;

  

(2)调整其它化学式前的计量系数;式子左边为6H,右边为2H,所以在H2O前加化学计量数3;式子左边为2C,右边为1C,所以在CO2前加化学计量数2;

  C2H5OH+O2——2CO2+3H2O

  (3)最后调整单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式子右边有7个O原子,右边复杂化学式中1个O原子,所以O2前加化学计量数3。

  C2H5OH+3O2=2CO2+3H2O

  二、原理配平法

  有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则要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来进行配平,如初中化学教材中炼铁原理化学方程式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一个。

但利用反应的原理进行配平就比较简单了。

  [例2]Fe2O3+CO——Fe+CO2

  在此反应中,CO做为还原剂,它夺取氧化物中的氧,但由于氧化产物为CO2,因此也就意味着它一次只能夺取一个O,由于Fe2O3中有三个氧,所以需要三个CO分子,即前面配上计量系数3,同时生成三个CO2分子,所以前面也配上计量系数3,最后稍加调整即可配平。

  Fe2O3+3CO=2Fe+3CO2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标准看齐”配平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原理配平法不仅能弥补它的不足,同时又能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化学原理的误区。

下面留两道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1)CxHyOH+O2——2CO2+3H2O

  

(2)FexOy+CO——Fe+CO2

鸡蛋上冒泡了

 看着同学微实验成功后所绽放的笑脸,生性很懒的我也产生了想试一试的念头。

  那是一个生活中的化学小实验,即用食醋浸泡鸡蛋,就可以得到一个富有弹力的无壳鸡蛋。

  挑出一个较小的鸡蛋放塑料杯里,倒上半瓶白醋,妈妈嗔怪道浪费,我嗅着弥漫在空气中的醋味,咂着嘴嬉皮的笑,保证道:

“不下为例!

  半晌,鸡蛋表面堆积满了小小的气泡,不经意的朝它一弊,它已偷偷的跃到了醋面。

我抱怨着错过了好戏,于是我小心的弄破它表面的气泡,它就沉到了杯底。

又是半晌,在我的注视下,它轻轻扭动着身体,挤开它上面的醋,又浮上了醋面。

 

  妈妈显然也看到了刚才的场面,脸上虽依旧是一副心痛的模样,但仍忍不住说:

“找个安全的地方!

小心洒了!

”我端着塑料杯,笑笑道:

“是!

妈妈!

  实验已经有三天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醋酸味,就找来了一塑料盖盖住了杯口。

我痴痴的回忆着微手捧着装有鸡蛋的盒子,笑的是那么满足,我想象几天后心中那种喜悦,笑容也会绽放在我脸上的。

  这是个生活中的小实验,在我惊叹于鸡蛋会成无壳的同时,也意识到这也只是生活中存在化学的冰山一角。

  其实早就该意识到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化学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都由分子抑或原子,这种太袖珍的微粒构成。

人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铁的生锈这种太常见的化学变化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以至于忽视了它,如果要问起人们与化学关系的历史,大概要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使用燃烧了吧。

化学已陪伴我们走了这么久。

  身边不断有好友抱怨化学课程很难学,其实不然,依在下拙见,化学只是把生活中琐碎的变化事情用文字搬上了书面,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学习化学自是如鱼得水。

因为化学本来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点评】作者的笔尖很自然的流露出在探究一个生活小实验时的情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将一个生动的家庭实验的场境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进而引发对化学的理解,感慨“化学本来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一个学生的经历

刚刚学化学我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时老师所讲的每一个物质的化学变化我都非常留意,而且老师说到了一些实验时,我都常常想着“什么时候能去做实验啊?

”现在终于有机会到实验室做实验了。

  第一个实验是要求怎样把集气瓶装满水,这个实验很有趣,前几次集气瓶内还有气泡出现,但之后又做了几次就成功了,我那时就想:

如果没有玻璃片那怎样把气泡取出来呢?

我不断地想着这个问题。

这时我想到了用胶头滴管吸集气瓶内剩余的气泡。

  步骤:

往集气瓶加入大部分的水,然后把集气瓶侧放在水槽中,但要求水槽中的水覆盖集气瓶口,然后用胶头滴管把集气瓶里的气泡吸出来,直到把所有气泡吸出来为止,再用玻璃片盖着集气瓶瓶口正放在平面上,然后检查集气瓶里有没有气泡出现。

   现象:

集气瓶内没有气泡出现。

  结论:

用胶头滴管把集气瓶里的气泡吸出来是可行的,也能把集气瓶装满水。

 

  小结:

在这次实验中我知道了,我们要留意身边的事物去想出更多的化学知识。

在化学的世界里还有许多奇妙的,有趣的等着我们去发现的。

化学教研员日记二则

点击数:

1159次  录入时间:

2010-1-1319:

12:

00  编辑:

zhuofuyu

  作为一名化学教研员,郑之远老师将自己亲临两所学校的听课过程和感想记录了下来,并发给了我们。

在编辑本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始终被一种精神所感染和鼓舞,这种精神就是像郑之远老师这样,奋战在城镇农村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和教研员们,他们那种为教学、为教改、为学生的成长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

新课程需要你们,人教网需要你们!

  

  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阴

  

  天气已经很凉了,我们下校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榛子中学,更显得异常寒冷,当我走进教室,一阵暖意扑面而来。

教室里用煤炉生了火,暖烘烘的,学生一张张红仆仆的热情笑脸,让我暖由心生。

  

  上课了,今天学习的是袁老师执教的《燃烧和灭火》。

教师由生教室里的煤炉火引入:

  

  师:

冬天,你们每个人都当过生火的值日生,哪位同学说一下,在你做值日时,你是怎么样把煤火生燃的?

  

  生:

我先把纸点燃,然后把比较细的柴放在上面,让它燃起来后再把比较粗的柴放进去,燃得比较旺后,最后把蜂窝煤放在上面,过一会儿煤就燃了。

  

  师:

那你为什么不用火直接点煤呢?

干嘛费那么多力?

  

  生:

直接点不燃。

  

  师:

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煤直接点不燃呢?

燃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呢?

  

  生:

  

  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燃烧和灭火》

  

  教师由身边的生活生活情景引入,利用了学生想弄个明白的心理,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上。

接下来,顺理成章的,也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了“燃烧的条件”的学习活动。

到了“灭火原理”的学习了,按照以往常规的教法,就是根据破坏燃烧条件来推论了,再根据推论举些实例,进行一些分析就算完成了。

而袁老师一改常态做了下面处理,把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

  

  师:

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把桌子上的蜡烛点燃,用各种方法将蜡烛熄灭,方法越多越好。

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并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简要分析,为什么你这种方法会使烛火熄灭?

  

  这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每个组的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讨论的、动操作手的、记录的,时不时还传来阵阵笑声、争论声,但忙而不乱。

约五分钟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生1:

我们小组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用嘴吹灭;②用烧杯罩灭;③用水浇灭;④用书本直接向蜡烛上盖灭。

  

  生2:

用书扇灭,用剪刀挨着烛芯的根部剪掉烛芯而熄灭

  

  生3:

把燃着的蜡烛倒立过来,一会儿就熄灭了。

  

  生4:

在第六单元我们还实验过,把二氧化碳向烛火上倾倒,也会熄灭。

  

  ……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其熄灭的原因,对有些难度较大的进行适时引导,如“学生把用嘴吹灭分析为二氧化碳使其熄灭的”。

再把各种熄灭的方法进行归类,很顺利的得出灭火的原理。

  

  袁老师在此处所取得的成功在于创设了恰当的情景,能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得轻松愉快。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适当情景,引发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即采用“情景→问题→结论”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晴

  

  早上8点,培研中心一行12人来到高桥乡所属中小学视导。

我们中学组六人来到高桥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水泥操场,操场中间两个篮球场地上是新换上的玻璃钢篮球架,环形跑道周围是新移栽的还没发芽的碗口粗的樟树,位于操场北面的教师宿舍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面貌也是焕然一新。

几个月的时间,高桥中学的硬件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高桥中学是全县较薄弱的一所中学,尤其是教学质量总是上不去。

到校后,我们立即走进课堂,走进老师中,去聆听和交流。

第五节课我听了一节化学课,化学老师针对《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中各种类型的计算设计了一堂练习课,由于教师准备较充分,设计的习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把握了重难点,又形成坡度,让学生不断攀登,获得一个个成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约十五分钟就要下课了,老师出示了最后一个综合计算题让学生做,并叫了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牌。

以下是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