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467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第六单元

二十三《毛泽东词二首》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

描写北国雪景;下片:

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它领起哪些句子?

(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

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教读《卜算子咏梅》

教法:

诵读、点播、赏析

教学过程:

一由背诵上课导入新课

二、听范读感知这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

词牌名咏梅:

题目咏:

用诗词叙述

犹:

还,仍然俏:

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

色彩鲜艳而美丽。

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

孤单冷清苦:

竭力,尽力

任凭:

一任零落:

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拨分析

(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

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

寒冷的冬天;悬崖:

险恶;

百丈冰:

寒;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

梅怎样这样开的?

哪个词表现出来的?

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

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点拨赏析:

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

表现出来了。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

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

哪些词表现出来的?

在作者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

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

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

藐视困难的笑:

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讨论点拨:

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讨论、点拨、赏析:

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6)诵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7)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疏通全词大意:

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

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

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

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点拨、赏析: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

低沉孤傲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拨:

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拨:

1、形象不同.

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

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2、感情基调不同。

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

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作业:

背诵二首词。

 

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

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

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

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b战事紧迫。

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

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

(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

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

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

“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

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

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第三课时《观刈麦》教学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

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他们“不知热”?

并且还“惜”夏日长?

3.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请用一个字概括。

4.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

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探究

1.明确:

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明确:

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3.明确:

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先听一下录音,在书上注音;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

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

牛。

(典故)。

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

瑟,泛指乐器(典故:

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

演奏。

明确: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

像。

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

的卢:

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霹雳:

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二十五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

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

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

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

深厚。

第三部分:

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

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

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三、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

2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感情线索:

回延安------澎湃激情兴奋忆延安养育深恩感激

聚延安亲人心声喜悦看延安崭新面貌

赞颂延安伟大贡献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本文是怎样来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作者为了抒发他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是怎样来写的?

二,齐读或抽生朗读。

三,领悟与交流。

1,诗的开头运用祈求的语气。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运用祈求语气,写自己的感情激动到需要压抑的地步,以及拂去挡住视线的灰尘的急切,感受到诗人回延安在将要看到延安身影时的昂扬情绪。

2,善用动作表达情感。

如:

A,一“抓”“一贴”。

阔别十载,一朝回归,情难自禁,这发自内心的激昂奔放的感情,化作一系列强劲有力的动作,以潜声的语言酣畅地传达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动词“抓”给人一种急切以至于不顾细节的感觉;“贴”紧紧地挨近。

这两个词形象而精练地表现了诗人已抵达延安时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B一个“搂”字,诗人几处异地,心系延安,写尽怀念之情。

C一个“扑”字诗人此时的感情是用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用“ 扑”尽在不言中。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⑴,善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延安比作母亲。

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他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和歌颂母亲延安?

答:

因延安哺育了诗人和千千万万个革命者。

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见到母亲就是回到了家,足见诗人对延安的敬爱 他从四个方面赞美和歌颂延安。

写延安对自己的培养和哺育。

写延安留下的光荣历史。

写延安的巨大变化。

写延安的光辉前景。

唱.笑.招.有拟人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⑵、夸张修辞方法的运用。

A、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以夸张的手法传达极强烈的感情。

B、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

      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D,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表达了作者眷念.热爱之情。

⑶运用叠词,排比,写出延安10年的巨变。

如第四节诗人看到了延安的变化。

⑷.运用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人亲。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深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糜子和谷”借指写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

“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

“书”指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通过联想,延安在革命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4、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读来亲切自然。

5、运用“信天游”的形式。

四、总结:

这篇课文是以民歌的形式写成的新诗,作者成功的运用了陕北

歌“信天游”的形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使诗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全诗围绕一个“回”字,通过书写重回延安时的激动情怀,集中表达了他在延安生活过的革命战士对革命圣地延安,对党对人民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希望具有传统的延安人民,在今后的革命征途上永远走在前头的良好祝愿。

诗根据信天游的特点,大量运用比兴、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诗句多姿多彩,传神入化。

五、作业。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

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

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书:

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