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451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docx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

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

嘉初仁波切传授

——无二双运明穗要解

序言.......................................1

嘉初仁波切简介....................................3

正文

第一节总论.......................................5

第二节共同加行..............................13

第三节不共加行..............................29

第四节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初分.........39

第五节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中分.........89

第六节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后分.........113

第七节正行后得瑜伽修法..................117

第八节结行....................................119

附录

敦珠法王对六中有的开示.........123

 

序言

众所周知,密宗(金刚乘)在皈依时所作为四皈依,即皈依上师,佛,法,僧:

而从内在密义上讲,则为皈依上师,本尊,空行及护法。

其中上师为佛,法,僧三宝总集,是为成就之源,任何密乘弟子所得成就均为上师加持所赐:

本尊则为成就之本,因密宗又称真言乘,持诵真言密咒为修行根本方便,而在持诵经咒时均需观想佛菩萨,密宗弟子终生修持与自己因缘相应之某菩萨或佛(例如观音或文殊菩萨),依靠于彼,由彼佑护加持,念念不忘,一心依持,是为本尊。

空行,护法则为修行的增上助缘,帮助密宗弟子遣除障碍,修法清净。

本尊观则是密法中修观之一种,观想自己变成本尊,生起佛慢,与本尊无二无别,故弟子可证得与本尊无二之果位,具有与本尊无二之智慧能力。

这一观想的基础在于众生皆具佛性,与佛陀本来无二,终究成佛的大乘见地而付诸于实际的修行方便。

密宗之佛菩萨,不是一味的显现和平及慈爱的相貌,亦有显现忿怒,威猛之像者;其理由是降伏一切诸魔障故,而有此种表法及示现,故本尊又分为寂静,忿怒两种。

由此可见,本尊修法对于密宗弟子的重要。

宁玛巴在众多密宗弟子的心目中常以为唯以修持大圆满法为成就法门,并不知在本尊生起次第修法上宁玛巴也有殊胜见地,更无法了知生,圆二次第与大圆满法的正确关系。

本书为宁玛巴大德嘉初仁波切依据噶陀且旺卓珠仁波切所造的《生起次第仪轨修法共释——无二双运明穗》而开示的一套完整的宁玛本尊生起次第修法,在书中,嘉初仁波切对生起次第观修中的各种问题如建立护轮,加持供品,身印瑜伽,语诵瑜伽,光明瑜伽,中间修法,寂忿坛城,真言,食子一等均有详尽开示,对修行者而言,实为弥足珍贵的精要法本;对普通读者而言,也是了解宁玛传承修法的最佳途径。

“于金刚乘行者而言,先决的条件是要对甚深之教授具有正确的知见,以用于生起次第的修持中。

 

——嘉初仁波切

嘉初仁波切简介

嘉初仁波切又称为白玉嘉初。

在1923年,藏历木牛年出生于四川一个神圣的家庭里。

八岁时被蒋扬钦哲罗卓仁波切认证为其前世的转世灵童,其前世是宁玛巴六大寺庙中白玉传承的一位终身闭关的大成就者。

此后他就一直跟随他的根本上师,敦珠法王的五位化身中的事业化身--那措朗卓活佛一起学习修行,并作多年的闭关独修。

在另一个因缘下,他还从白玉传承的法主白玉绸出仁波切处直接得到灌顶传承,白玉绸出仁波切是现今白玉以及宁玛巴的领袖贝诺法王的根本上师。

在他前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跟随这些伟大的上师,努力学习和修持重要传承和成就密法。

后嘉初仁波切被敦珠法王与十六世DB法王选中作为首批移居加拿大的藏胞的传法上师,于1972年抵达北美,此后便一直在北美传法,并于1976年起正式作为敦珠法王访问西方时的代表。

他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建立了多个“智藏中心”,更在加州和俄勒冈州州界的山中建立了一所闭关中心,此中心曾由敦珠法王加持并多次迎请接待高僧大德,如贝诺法王便曾两次于此灌顶传法。

嘉初仁波切几十年来于世界各地弘传佛法,擅以简明的语言诠释深奥的金刚乘密法,著作等身,是宁玛巴深受弟子爱戴和敬仰的大德,祈请上师之加持使得读此书的具缘信众早证真如。

第一节总论

首先我们必须明了,接受佛法有三类发心,我们的发心可能是善,恶或仅是非善非恶,混沌愚蒙的无记心。

这其中恶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必须去除,但我们先要认识它们才能把它们消除,在未能认识此二者之前是无法加以断除的。

要知道任何世间的愿求,欲望都是不善的,如为追求非心灵的利益而听法等均是不善之念。

总之这些借身语意所显的恶行皆应断除。

一切恶业皆由十不善所构成,在十不善中,属于身业的是杀生,偷盗及邪淫三种;属于语业的是妄语,恶口,两舌(说闲话,搬弄是非)及绮语四种;属于意业的是贪,嗔及邪见三种。

若要明了这些不善业是如何积习造业的就要通过学习佛法中关于因果的教授。

无记心是一种不善的混沌无知心态,虽然此心未必是恶,但你只是处于一种愚昧的状态中闻法,就如同跟着主人的小狗一般,以这种态度,你决难于所学的事情中获得任何帮助和加持,因为你没有真实的觉得需要或通过正确的发心去走出第一步,因此长养善愿发心是取得清净佛法教授的基本条件。

依大乘佛教而言,正确贤善的发心乃是自利利他,也就是要求行者要一心长养十善(即对应十不善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生邪见)及一切善行并为利益自己和所有众生而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即成就佛果。

不论你为佛教哪一宗派的弟子,紧记为自己及一切有情而生起及长养闻,思,修的愿欲发心都是最重要的。

加行是行者日常的基本修持,这些修持是从转心向道的四种思维起修,这一观修涵括了小乘佛法的心要。

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修法,供曼达则是属于大乘行:

上师瑜伽则为金刚乘密法。

九乘次第的一切佛法皆摄于此三乘的加行修法之中。

加行是极为重要和深奥的修持,它同时体现了三乘之法,由于三乘均有关联,故你们应该会发现观修四种思维及发菩提心在趣修金刚乘法门前的重要性。

释迎牟尼佛在此轮回世间初转*轮时,最先开示的便是“轮回是苦”。

生死轮回是一个以痛苦,颠倒,妄想为本性的世界,所以在作闻,思,修之前,先观修转心四思维是必须的。

正如佛陀选择开示此法为第一一样,这些加行修法也是我们第一步要学习的佛法。

当你对苦谛作观察思维后,应进而认识到一切轮回中的众生皆如你们自身一般处于颠倒妄想中,一切众生皆于过去无数生中曾为你的仁慈父母,正如演员饰演不同的角色,他们以不同的显现将你带入这世间。

他们无不希求快乐满足,在此轮回中的众生也没有一个不希望获得快乐,但由于业力牵引,他们虽欲得乐却招感了更多的苦因,其身语意的行为完全与其希愿南辕北辙,互相矛盾,但奇怪的是他们竟然对此毫无察觉,如同盲人一般,徘徊迷失于颠倒的生死轮回中。

你现在既生而为人,与其他众生相比,拥有思维选择的能力,又诸根具足,没有盲聋哑等残障,所以你能认识并把握自身最有价值的潜能,能认取可以改善自身环境的条件,为令这些顺缘能发挥其最大用途,不浪费此一难得的暇满人身,你必须仔细思考苦谛,增长慈悲心并趣入佛法的修持中。

本书的教授是与密续生起次第的修法有关,密续即佛教的金刚乘,分为外续及内续两层次,而此法是属于密续内续的修持,故我们在深入此修法前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外续和内续的不同修持。

外续分为事续、行续及瑜伽续三部,内续则以玛哈瑜伽为首,分为玛哈瑜伽(又称大瑜伽),阿努瑜伽(又称随瑜伽),阿底瑜伽(又称大圆满极瑜伽)三部。

外续与内续不但其见、修、行、果大有差别,就是行者的修法证量亦极不相同。

然而一切续部均非常重视灌顶,在行者未接受灌顶前不可作密续的修持,若没有具量传承上师灌顶绝不可以修持金刚乘密法,此戒律通用于外、内密续。

外、内密续皆于灌顶时传授四灌(即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名词灌顶),此四灌顶可令行者堪为法器,能作密续的进一步修持。

有说外续为难行,因其需要精进苦行而证果,内续则为易行,因为其能于极短时间内证果。

外续要求其行者作种种特殊的修行,相对而言,内续则甚少涉及这些有造作的行持。

外续虽内含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二法,但二者是分别成办,生起次第是作为圆满次第的先决条件,此生,圆次第分别修法唯见于外续;内续则把生起次第的特性及修法与圆满次第的离诠无作结合在一起,二者双运同时成办。

在行者个人的外在仪表上,外,内二续的处理方法亦各有不同。

外续行者重视保持身体仪容的清净,他们会于一日中清洁身体多次,令外表清净非常:

内续行者由于通达诸法平等,在任何环境下均认知此平等性,故于好坏不常加以分别,不过于注重外表。

又外续行者皆要食素,只食用三白三甜之物,并以众宝装饰之器皿作为饮食工具:

内续行者并不一定要食素,还常以兽皮为衣。

外续中的事续行者每天要依仪轨要求沐浴净身,更换鲜净的衣服三次,这是外续规定的行仪;然而有的内续行者却可能永不更换衣服,从外表而言,蓬头垢面有若乞丐。

此外,二续证悟的道阶也大不相同:

修持外续者需极长的时间才能成就果位,如事续的行者必要十六生方能成佛,依瑜伽续要连续三生才能成佛,行者在此段时间中定要非常圆满如法,数数不断修持才能成就,绝不能苟且从事,偶而为之。

相比之下,内续行者却有可能于一生中即身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或于命终时及中阴时成就佛果。

外、内二续也可依其中围(即坛城,梵文称曼陀罗,即佛国刹土之意,因密续的本尊天众于刹土中的排列方式均为主尊在中央,其他天众及眷属围绕于主尊四周,故称中围)的异处加以区分:

外续所观本尊均为单尊像;内续所观之本尊则以双运父母像为其特色。

外续部的本尊皆以丝绸珠宝为衣冠庄严;内续部本尊则以头颅为冠,骨饰庄严,毛皮为衣。

外、内二续行者的修行处所亦各有不同:

外续行者讲求离世独居,住在荒僻无人的森林或山顶洞穴修行;内续行者因为没有分别,可以在任何地方修行,无论是墓地尸林还是闹市村落都安之若素。

内续三部中玛哈瑜伽以生起次第修法为重点,阿努瑜伽不但依转化观更依大种之消融收摄而行,阿底瑜伽则结合以上而者。

若依根、道、果来看三部内续,则玛哈瑜伽为阿努瑜伽之因,阿努瑜伽乃是玛哈瑜伽之果;阿努瑜伽为阿底瑜伽之因,阿底瑜伽则是阿努瑜伽之果;或者说玛哈,阿努二瑜伽为阿底瑜伽之因,阿底瑜伽则是此二瑜伽之果。

而阿底瑜伽的体性也就是对我们本具之佛性即“如来藏”的证悟,所得果位为法、报、化三身中的法身成就。

本书是教授玛哈瑜伽中的生起次第修法,其教法以修证我们自身的究竟佛性为整体要义,这种认识是要通过实修而达成。

但倘若我们没有佛性,那修持又有什么意义?

若我们并非本具佛性有待开发,那我们为何要去修持这些复杂难懂的法理并学习其表征意义?

假如我们的真实本性并非如此,那修行就会成为一件可笑之事,有如想要榨石出油,必定徒劳无功。

因此我们先要对此众生本具佛性的知见树立正信,同时相信必须如法的精进修持才能开显我们的这一本性。

你的本性是自然具足,圆满成就的佛性,修持的过程正如从己知含金的矿石中提炼出纯金,修行道路上的艰辛必然导致成就的佛果。

这一信心是帮助你趋向佛果的最好助缘。

本初佛普贤王如来及世尊释迎佛都曾开示「如来藏」或佛性是本来存在于一切众生之中,此佛性具足于每一个众生之内,并非此有彼无。

佛与众生的分别并非在于本性一佛性的分别,而是因为佛陀已籍种种方便证悟其真实本性,己尽除一切业障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

众生则还因不断造业,积集种种恶因及烦恼障碍,如人在沼泽一般深深陷入不达实性的愚痴无明中。

这是众生与诸佛的唯一分别之处。

诸佛的一切教法也就是通过种种修持法门将其觉悟开示给我们,使我们早日开显本性。

这种情况就如同我们都知道太阳就存在于天空中,但由于乌云的遮盖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只有当风吹散蔽日之云时,我们的本性亦将如灿烂之日光驱散无明,成就佛果。

在我们修持生起次第时,最重要是认识到有可证之果及此果为何物?

所以在开始修持此法前,我们当明确自己所欲求证之果(即开显本性的佛果)并发心精进不懈的修持。

 

常用藏文种子字

一、五方佛及五方佛母种子字:

中央:

()啥()邦东方:

()吽()浪

南方:

()涨()芒西方:

()嗡()梦

北方:

()啊()旦

二、六道种子字:

天道:

()啊人道:

()哩修罗道:

()色

畜生道:

()者饿鬼道:

()这地狱道:

()德

三、

()让()养()康

()嗡()啊()吽

()哈()吙()啥

 

第二节共同加行

本论是对《正修生起本尊中围成就出现明显释》的注解,一切佛教的经,论,注疏皆各有其名,而书名的每一字都是对书中内容的表诠。

依佛教经论的写作体裁,于书名之后便是皈敬,于密续内续之传统,造论者所要皈敬的乃是传承上师,接下来便是“承许造论”,这是指作者因何发心而造论及承诺造论所欲成办的事情。

本论的造论者承诺如下:

一切有情心要为佛性本尊印契自然作表征

由修生次金刚持佛道一切庸常俗相皆尽摄

知为本尊天众之印契凡常居处皆成越量宫

器界见为诸尊曼陀罗有情悉成本尊幻化身

由舍自性实有执著念行者即于诸法得解脱

得见诸法实相如幻化由修密续证得此慧时

彼为真俗二谛之双运智慧乃是二谛之证悟

内密续中无上瑜伽续意即无有等伦相应法

行者各自依止其本尊速疾证取世出世悉地

本论是由噶陀寺的大论师且旺卓珠所造,论中是依行者生起本尊之要点作微细解释,由于其以最精简的语言开示,故能易于了解其中要义。

但他指出行者若欲更深入的学习玛哈瑜伽,则可于无数的教传及伏藏经教或过去诸高僧大德所造的论释中得知要义,而他在这本简论中,仅涉及到玛哈瑜伽的数个要点,并不包含对玛哈瑜伽的全面论述。

修持此法之果乃是任运证悟圆满清净究竟真实之心性。

达此果位时,行者即认知此圆满本性,且自然安住于此境中,此时你便会觉悟到已将矿石中炼出的黄金握于手中,能远离一切障碍清楚地看见空中的太阳。

有人也许会问: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这些净治之道?

既然究竟的根本和果位是本来清净圆满的,又何需种种方便修法?

”这问题本身已提出了答案。

假如你在今天或某一时间己经通达圆满实相,便不必理会要净治的事情及净治的方便,也不必学习净治四法,因为你己达至清净本觉之境。

但在达到此位前,你仍然具有妄想分别,在这些妄念平伏前,你仍要倚重这四种净治修法,通过修持寻找要清净的对象及证得清净之果。

有人可能会怀疑:

“这一见地超越因果,是否与大乘佛法相违?

”不是的。

因为大乘道由根,道,果三支构成,若有志修密者在修持生起次第前,对根,道,果未作过闻思,没有认识便难以成就,故并无矛盾存在。

于能净之法,所净之事及净治之果有正确的理解极为必要,这是随顺生起次第修法的根本要旨。

生起次第的修法分为三门:

一加行二正行三结行加行又可分为二支,即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

行者凭借长养大乘愿心及趣修菩萨行而得成办,欲趣修密续法门者必须成熟具足究竟大悲心的菩萨愿行。

行者由忆念过去无数生中,一切众生曾先后多次成为自己的大恩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大恩及为成就自己的利乐而历尽艰辛,故为了他们的利益你也应该如此,由思维此理行者可发起慈悲菩提心;此发心绝非仅为思维或口边空言,你必须对这些有情真正生起极猛烈的慈心和悲心,就像能摧毁世界的坏劫烈火一般。

设想自身是父母而将他们看作子女,并念父母于其子女的种种关爱,以此思维即能了知一切有情曾于过去对你有过何等大恩,并将于未来世继续饶益于你。

慈心的感觉就如烈火燃烧,令你生起不断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的愿欲,这才是你修持的唯一动机,故永远也不要忘失这种心愿,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将帮助他人,离苦得乐视为己任。

举例说明,如果缺乏药物,那即使再好的良医也无法治愈病患;同样,如果没有慈悲心为良药,修持多高深的法门也不能生出任何利益。

正如对闹饥荒的国家来说,拥有再先进的战争武器也没有助益,能保护这个国家的最有力武器是粮食和清水。

同理,若你们的志愿是要追求解脱成佛的真实无上安乐,便要将这种快乐与他人分享而行利他,否则便绝不可能单凭修持密法而达此成就。

若没有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而去修持生起次第或其他禅修法门,那便只会令你产生厌烦,而且最后将会一无所获,更不要说获得解脱。

就如食物能供给人们工作的体力一般,慈悲心也能够为修行提供力量,此外没有余者能与慈悲心相比,能比慈悲心更有作用。

没有一个有情不愿求乐,但是他们所作的一切却不断地令自己受苦。

虽然生起次第等密法是迅速可行的方便道,但唯有凭借趣修大乘的菩提心才能有成就。

大乘的发心是金刚乘悉地的根本,所以必须对一切有情生起慈悲菩提心。

若无菩提心,那倒不如修持愿力较低下的小乘道,不必成办他人的需要,虽然你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但也能获得某些果德。

当修持了无数劫后,便终会积集到足够的功德来发起慈悲心。

只有在这种悟境下,才能得到解脱。

小乘的修法必须花费多劫的时间,最终成就慈悲心。

引生无上不变乐境并能以此利他的圆满正觉便是发慈悲心,同样,纯为自己追求证悟的自利心却是导致苦恼之因。

若欠此不可或缺的慈悲心而修持生起次第,那此人绝对不是一个金刚乘的弟子,哪怕是大乘或小乘的行者甚至连一个合格的佛教徒都算不上。

在行者发起慈悲心及持菩萨戒前,金刚乘的修持将会完全白费,对于这种人而言,要依大乘为根基,金刚乘才能圆满成长。

行者具足根器能力,便可以趣入任何不共殊胜的曼陀罗,接受种种金刚乘的灌顶;可依止上师传授认为与他相应的本尊来修持,并能无难守持三种戒律。

这样的具量法器才能获得金刚乘修法的妙果。

四种思维

有些弟子会问:

“我们在灌顶时要受持大乘菩萨戒律及金刚乘的戒律,但是否也要受持小乘的戒律?

”小乘的戒律是指由观察人身难得,人与一切法悉皆无常,因果决定不坏,轮回之苦这(转心四思维)而生起的出离心。

这些出离俗世的心愿便是小乘戒律的根本,它们是大乘及金刚乘戒律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修持生起次第者更必须清净守持根本及支分的续部誓言(即三昧耶戒一金刚乘的誓约与戒律,使上师与弟子,教徒与修法之间所有重要关联得以确立),以此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若能依此而行,便能够运用对这些戒律的认识来修持生起次第,以至获得成就。

当行者修持生起次第时,应把以下三件事情牢记于心:

出离痛苦及耗费时光的世间欲求,一切佛法修持根本的皈依及誓要成佛的菩提心,要明了此三者皆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出离心是由观照四思维而获得,首先应思维能得此暇满人身的机会是稀有难得的,若能把握加以利用则将成为解脱之因。

然后要认识此身无常,犹如闪电瞬间即逝。

再思维因果决定,对因果不坏之理具足信心,明白到在你的亚力影响下,不论出生的环境是好是坏,于现在或未来你也只会在痛苦中挣扎生活,你们所能经历到的只有这份痛苦。

有人认为在轮回中也有快乐存在,不单是人,就连一条狗也会有开心快乐的时候。

当然这种时候是确实存在的,但却是短暂的,无法把握的,往往在快乐流逝时,由于想要将它留住而又无能为力时,你会更加痛苦。

正如在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时,日光普照大地,你觉得心情舒畅,轻松愉快,但是这种情况当有云雾遮蔽太阳时便会改变。

有情众生在轮回中是永远无法找到永恒真实的快乐的,任何快乐的感受皆不长久,苦乐互相更替。

成败得失同样是短暂常变的,轮回中的一切事物皆如齿轮般流转不息数数变改。

在这种状态中并没有恒久不变之事,若你们能够经常深入地思维这一道理,便能当下认识到这一期生命中的实相。

通过思维观照的力量,我们便会感到多一秒也不愿再留在这种境况中。

由于我们身处轮回之中,所以得不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只要我们能远离轮回,就一定能得到真实无上的解脱和快乐。

我们唯有通过修持佛法而通达实相才能改变现在的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观修四思维来引生这种见解。

在任何一种密法的仪轨中均具有导引行者作这些观修的偈颂,不管你是否念诵这些文句,但在开始修持仪轨的正行前一定要作这种思维。

大家可以在专门教授加行修法的其他论典中发现大量详尽的有关四思维的教法(如华智仁波切所著《普贤上师言教》),重视并认真观修四思维能令你成为真正适合修持佛法的法器。

就是自心欺妄不诚,这些思维也会帮助你变得真诚正直,透过对这些实相的思维,不需要上师从旁指导,任何障碍也会被清除。

只要观修这四思维,行者自身便会出现趋向佛道的改变。

不管行者是修持小乘,大乘,显宗或密法金刚乘,都要从皈依起修,皈依是佛法修持的基石。

首先要忆念那些过去世曾一次或多次作你的父母,于你有大恩的赢弱如母众生,正迷途于轮回苦海中受苦;然后发起大乘的殊胜菩提心,生出解脱一切有情痛苦的愿欲;最后要为利益一切于轮回中欲离苦得乐的如母众生而作皈依。

行者只可以皈依一究竟的依处,不可被不究竟的皈依处所吸引。

世间的权力及鬼神等虽有吸引力或具有某些有漏神通,但却不是究竟的导师,因为他们自己仍然具有无明习气,自身都尚未从轮回中解脱,所以他们皆为不究竟的皈依处,并不能给你解脱的力量和方法。

不究竟的导师会引导你走上错误的道路,令你远离解脱正道,他只能教给你带来世间力量的道路。

由于追随这种错误的道路,你便会落入常见(认为现象含有某种永恒的本质,物有生灭,但本质不灭,因此永恒存在的本质必须有所依附,所以必有一真实万能的造物主如上帝,梵天等,世间一切有神论宗教基本都持此见)或断见(主张一切事物皆出自奥秘之“无”,事物都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灭,根本没有合理的解释和规律,我们通常所说的宿命论即此见)这二边错见(因密法持中观正见,中者不落两边)之中,这种道轨佛法驳斥为外道邪见,它绝不会令你获得究竟解脱,所以要完全舍弃皈依不究竟导师的想法,而寻求已自轮回的一切限制中解脱出来,圆满究竟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拥有无限慈悲心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所需并可以引导他们直至解脱的究竟皈依处——佛陀。

对佛教徒而言,究竟的皈依处乃是佛,法,僧三宝,行者要认知佛宝为导师,法宝为解脱道,是佛陀证悟和传授的法教,僧宝为修行路上的真实助缘及友伴,是了悟法义并终证佛果者,这三种依处是能入解脱之门,所以要认知此理而作皈依三宝。

皈依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究竟解脱道与外道的分别,行者应认识到佛,法,僧三宝为永恒不变之依怙,从而生起坚定不变的信心。

皈依佛宝意为皈依已完全解脱轮回,并可以为你开示正道的导师;皈依法宝意为皈依一条能够达至圆满成就的道路:

皈依僧宝意为皈依追求解脱正道,远离邪道的法侣。

金刚乘则以不共的方法作皈依,行者是皈依:

上师,本尊,空行及护法(统称三根本)。

上师的本性为三宝总集;本尊为佛宝;空行及护法为僧宝。

金刚乘的广大中围修持是以下列的方法来总摄三种皈依处:

本尊被视为佛陀,他是以「中围印契」(即幻化显现的本尊相及清净刹土)来展示「显,空之道」的导师。

正法便是「中围印契」的开示。

僧宝则是组成本尊眷属的勇士,空行。

三宝及三根本皆被视为与上师同一体性,行者应以这种方法来认识上师,要将上师胜解为如意宝珠般的唯一依处。

正如诸密续所说:

上师即是佛法僧,师为世尊金刚持。

行者应在面前虚空中,观想一个由八狮所抬的广大宝座,中央是行者的根本上师,他显现为本初佛金刚总持。

观想表征根本上师一切功德的金刚持被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口耳传承三支传承的上师所围绕。

在行者面前及诸圣众的前方,应观想自身所修的出世间主尊,其身旁为续部的本尊天众所围绕。

观想世尊金刚持的右方有三世诸佛,在这「普光明劫」(即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劫又称贤劫)中,将有一千零二位佛陀出世,他们均现为佛宝之相。

在金刚持之后应观想一切以梵文声母,韵母为庄严的三藏经典。

行者要观想所有声母及韵母自出音声,互相共鸣。

金刚持的左方站着诸大法子,大阿罗汉,大乘的殊胜僧众,八大菩萨及十六罗汉等无量圣众。

围绕在他们四周的是大乘资粮道,加行道的僧众及小乘的声闻与缘觉的行者。

再观想无量空行,护法犹如厚云密聚,重重围绕于一切圣众的四周。

在此广大的观想中,一切皈依境均具足一切智,大悲心,方便力及无尽的功德,行者要把他们视为引领自身前往究竟解脱处的向导,应该清楚的观想他们真实出现于面前虚空中。

然后,行者即观想世间的父母坐在身旁,前方有各种真实及无形的怨敌(如非人魔众及怨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