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6429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16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docx

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

2015年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含解析)

【母题再现】

高考选题:

(2014年新课标2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题技巧:

1.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1892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更官制、设议院)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

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

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一直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所以学习西方也从物质层次上升到到制度层次的高度。

2.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

【考点揭秘】

高频考点一:

洋务思想

【例1】(2014年浙江文综15)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例2】【浙江宁波市2014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直击高考】

1.(2014年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2014年天津文综0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3(2014年海南单科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D

【解析】

4.(2014年上海单科11)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

”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5.(2014年江苏单科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

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

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3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课后反馈】

夯实基础:

1.【浙江温州平阳中学201届高三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药》发表于1919年4月。

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

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

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

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

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

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2.【浙江温州平阳中学201届高三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3.【浙江省绍兴市2014届高三教学质量调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一封《谕英国国王书》,说:

“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

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

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已作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

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

4.【浙江省临海、新昌、乐清市2014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谭嗣同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唯有朋友一伦对人无弊而有利,因为它自由而平等,于是他主张将其它四对关系都变成民主、平等的关系。

他还认为“西人商于中国,以其货物仁我,亦欲购我之货物以仁彼也。

”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谭嗣同

A.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圈子B.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致

C.以资产阶级学说改造传统思想D.具有托古改制消极保守的一面

5.【浙江省余姚市2014届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

A.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B.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C.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D.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能力拓展:

1.【浙江台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高三文综】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一文,他认为“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

……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穷者”。

下列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B、完全排斥西方文明

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弊端D、全面继承洋务思想

2.【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3【浙江省湖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时代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的。

自古以来,中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对三代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不仅随时向人求教,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实际考察。

其考察与研究所得使他发现两点:

一是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后世之礼对前世之礼做出损益而有发展;二是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而多彩。

——张秉楠《孔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礼”的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孔子的“礼”未被采纳的原因。

(8分,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

请谈谈这些“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

(12分)

材料三(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

破坏旧的,人尽同意。

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

各有理想,各有图案。

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

——钱穆《民族与文化》

(3)以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例,谈谈你对进行社会变革的认识。

(6分)

自我提升:

1.(2014年上海单科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

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2.(2014年四川文综14(3))(1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表3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答案】

(3)(10分)评价:

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3.(2014年北京文综37(3))(14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

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

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

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

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

结合“洋务运动”、“辛未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

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

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

的成果?

(14分)

在解答有关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类的试题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

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走日本人的路、辛亥革命后,走美国人的路);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