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424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docx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

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2.《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

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和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的地位。

(4)根据“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平民政治”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表现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

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适应当时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掌管全国行政、军事、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利弊。

【答案】

(1)行政:

中书省。

军事:

枢密院。

监察:

御史台。

(2)利:

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弊: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易成尾大不掉之势。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可知,中书省管理行政;枢密院管理军事:

御史台有监察职责。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表现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可知,有利的一面是,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有弊的一面是,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易成尾大不掉之势。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

(1)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并说出他西行取经的出发地点?

(2)材料一中的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

并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答案】

(1)玄奘;长安.

(2)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

(3)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法.

(2)依据所学可知,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那烂陀寺是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玄奘回国后,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5.阅读材料:

材料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什么。

(2)与他有关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

(3)结合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

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唐朝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其对我们今天的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答案】

(1)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

(3)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

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

海陆交通发达。

(4)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

(5)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

要坚持对外开放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中的“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西行的目的是寻求佛法。

(2)贞观后期,玄奘取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据其口述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由其弟子记录而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3)结合所学,从唐朝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分析作答。

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

唐朝政府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对外交通:

海陆交通发达。

(4)依据材料“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可知玄奘具有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依据材料“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具有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

(5)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当时的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这有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

因此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对外开放,具有开放意识,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成果等。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

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

(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特点:

脸谱特色鲜明;虚实结合;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

”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

脸谱特色鲜明。

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

虚实结合。

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

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第二小问,我认为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这样才能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

(1)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并说出他西行取经的出发地点?

(2)材料一中的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

并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答案】

(1)玄奘;长安.

(2)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

(3)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法.

(2)依据所学可知,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那烂陀寺是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玄奘回国后,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8.回顾历史,古代中日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

结合下列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海内存知己)

材料一

(1)图1中,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这些遣唐使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图2中,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他东渡日本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3)图3中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期?

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图4中,抗击倭寇的著名军队名称叫什么?

其主帅是谁?

其有何功绩?

(一笑泯恩仇)

材料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

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应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案】

(1)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船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玄宗;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元末明初;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戚家军;戚继光;荡平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来华的目的是大力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鉴真在日本除弘扬佛法外,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第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5)依据材料三“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可见中日要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历史上日本曾和中国友好往来,取长补短,但也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因此日方也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面对历史问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太宗曾对公卿说: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举出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答案】

(1)民本思想;“贞观之治”。

(2)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

(3)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体现了唐太宗重视人民力量伟大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由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他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3)依据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唐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密切了唐与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由谁创立?

指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现象?

(3)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4)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进步作用?

【答案】

(1)隋文帝。

指的是科举制。

(2)材料二说明当时的进士科影响很大,被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收到时人的重视。

(3)这一“最早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在位时期,指的是科举制度。

(2)根据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当时的进士科影响很大,被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收到时人的重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正式废除了从隋朝的进士科到光绪(1905年)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政府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诗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1.阅读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这是朝官制的变化。

(2)文中的“帝”指。

(3)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4)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5)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分别是怎样强化皇权的?

(6)为了监视臣民,他设立了什么机构?

(7)明成祖时期又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案】

(1)明

(2)朱元璋(明太祖)

(3)吏、户、礼、兵、刑、工

(4)皇帝(朱元璋或明太祖)

(5)中央: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地方:

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6)锦衣卫

(7)东厂

【解析】

【详解】

(1)由“罢丞相、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等关键词分析可知,这是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废除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的措施。

所以这是明朝官制的变化。

(2)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废除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的措施,所以文中的“帝”指朱元璋(明太祖)。

(3)依据所学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所以材料中的“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4)依据所学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所以六部的最高长官对皇帝(朱元璋或明太祖)负责。

(5)依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6)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7)依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期又设立了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地记录了下来。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1)下令营建北京城的明朝皇帝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1)明成祖朱棣

(2)[答案示例]

观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论述:

明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