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631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 100+1定稿.docx

0319高三周二训练必修3100+1定稿

2013届高三文科历史训练(必修三)(20130319)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2.哀公问政,子曰: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D.教化的重要性

3.《论语·为政》中记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

”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

4.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人性善恶有别B.是否实行仁政C.是否主张“礼”D.是否追求气节

5.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这主要反映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6.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的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7.《春秋繁露》记载: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体现是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8.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

‘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

’(朱熹)日:

‘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

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

C.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 

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

9.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最符合李贽原意的是

A.统治者必须以果断的措施实现自己的政策B.李斯作为宰相,其所作所为无可厚非

C.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的统一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10.王夫之指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由此可判断

A.这是王夫之抨击“孤秦”的主要依据B.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C.王夫之认为秦灭六国并彻底废除了分封制D.这是王夫之对两千年文化遗产的批判

1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12.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

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3.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

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14.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

“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15.苏格拉底有句名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捍卫城邦法律尊严B.对理性的尊崇C.不满国家权力滥用D.主张小国寡民

16.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17.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向他求教。

唱歌的犯人很吃惊:

“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呢?

”苏格拉底回答说:

“这样我死的时候就会多一首新歌。

”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A.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

C.知识即美德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8.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

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探究人的问题B.强调人的价值C.树立人的尊严D.注重人的道德

19.西方学者麦马虹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

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幸福等同于;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

文中的空白处是

A.智慧和德行B.民主与科学C.金钱与权力D.法律与宗教信仰

20.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

“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

”对此段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B.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思想巨匠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D.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

21.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

启蒙运动的两个关键的概念是进步和理性。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可以利用理性的力量保持不断的进步,从黑暗进入阳光。

“理性”概念的形成受到了下列哪一因素的直接影响?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渐建立B.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

C.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D.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2.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

这表明当时

A.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B.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C.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D.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23.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24.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25.“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26.欧文忠《盘车图》诗云: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27.郑板桥评价黄慎一幅画: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由此可见,郑板桥

A.赞赏绘画的求真风格B.肯定作者的忘我精神

C.抨击文化专制的桎梏D.赞赏文人画抒情写意

28.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汉赋在武帝时代走向创作全盛时期  B.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D.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

29.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30.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

下列剧情基本符合历史的是

A.《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之战炮声雷动B.《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C.《开创盛世》中突厥兵犯唐朝边境D.《孔子》中孔子将《诗经》整理到纸上

31.王国维曾说: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32.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记载:

“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人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

材料反映的是

A.清兵入关B.军机处的设立C.八股取士D.徽班进京

33.2011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

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结果反映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34.“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材料表明

A.蒸汽机的改良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引发了工业革命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文明的进步D.科学理论发现迅速转化为工业生产力

35.右图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

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

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36.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

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运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7.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

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38.1859年问世的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影口向,成为

A.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C.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D.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39.达尔文被誉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这主要是因为

A.牛顿的理论为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B.达尔文将经典力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学研究

C.两人的理论都颠覆了宗教神学的某些观点D.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超过了牛顿经典力学

4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里查德·奥维瑞如此选择是因为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达尔文最早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41.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显露出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材料中“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是指

A.掌握了更高的能量B.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

C.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42.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

“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

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

”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

“是的,就是你。

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这反映了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第五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3.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

”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44.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

”“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新”在哪方面?

A.注重经典考证B.针砭社会时弊C.批判理学旧说D.学习西方文化

45.《海国图志》中说:

“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46.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47.近代史上,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洋务运动等)大加褒扬,拼命贬低日本的发展模式,嘲讽日本的变革带来的只是经济的衰退,认为东方的土地上不可能产生像西方一样强大的文明。

这反映了当时西方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

A.引导东方国家选择错误的发展道路B.提醒东方国家在发展中少走弯路

C.激化中日矛盾D.推广西方发展模式

48.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

“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B.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49.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

“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

”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社会上层未能警醒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D.士大夫醉生梦死

50.有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

“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行迹。

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

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

”可见康有为

A.反对儒学,注重培养实用人才B.注重培养科技人才

C.注重言行一致D.注重培养维新变法的政治人才

51.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52.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

53.《中华文明史》写道: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5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55.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A.培养人才B.开启民智C.普及科学D.废除八股

56.“这个康有为翼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57.右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58.20世纪初,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

(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欧洲新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

A.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B.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

C.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D.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

59.维新派主张对科举制改革:

改试策论,增设经济特科,改武举为艺科,废除八股。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联名奏请递减科举名额,1905年再次联名上奏,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

是年9月2日,清廷发布上谕: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表明

A.维新派、袁世凯、张之洞政治立场相同B.废除科举制是近代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改造逐步深入D.清政府被迫改革使统治得以巩固

60.近代有人指出: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是

A.中体西用B.“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

C.君民共主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61.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62.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

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

”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63.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

“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

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A.引进西方学说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C.提倡文学革命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

64.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

文章认为:

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

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

65.陈独秀说:

“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他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红色中华

刘大白(民国7年)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

黑暗里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