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620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浙江省高中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

浙江省高中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中国天眼“FAST”项目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项目位于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群中,理论上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完成下列问题。

1.对“FAST”电磁信号理论接收能力描述正确的是

A.在地月系范围内B.在太阳系范围内

C.在银河系范围内D.达已知宇宙的边缘

2.形成“FAST”项目附近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溶蚀C.冰川搬运D.海浪侵蚀

【答案】1.D2.B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天眼“FAST”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所学知识可知,目前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因此可以判断“FAST”电磁信号理论接收能力将要达已知

宇宙的边缘,故答案选D项。

2.由材料可知,“FAST”项目位于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群中,该区域气候湿润,主要为流水的

溶蚀作用形成的,故答案选B。

3.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即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下列对“1cm2”理解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上,1分钟内所得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可知,“1cm2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要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二、

该“1cm2的面积要垂直于太阳光线。

①位于大气层的上界,且垂直于太阳光线,符合题意;

②位置位于大气层的上界,且垂直于太阳光线,符合题意;③位于大气层的上界,但不与太

阳光线垂直,不符合题意;④位置与太阳光线垂直,但不位于大气层的上界,不符合题意;

故①②正确,答案选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

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

完成下列问题。

4.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闪焰”发生于光球层B.“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

C.CME发生于色球层D.CME发生地温度低于“闪焰”发生地

5.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段约是

A.2005~2006年B.2006~2007年C.2007~2008年D.2008~2009年

6.“闪焰”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

A.我国北方极光绚烂B.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

C.国内手机通话中断D.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

【答案】4.B5.B6.B

【解析】

4.由材料可知,“闪焰”为太阳耀斑大爆炸,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耀斑爆发时,会发射

出强烈的电磁辐射,故答案选B项。

5.太阳会动的周期为11年,因此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

段约为2006-2007,故答案选B项。

6.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A错误;高能带电粒子

流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从而会使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B正确;国内的有线电话手机通

话不会中断,C错误太阳活动对降水有一定的影响,有可能降水增多,也有可能降水减

少,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点睛: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

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7.古登堡面位于

A.①的下方B.②的下方C.③的下方D.④的上方

8.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循环环节只存在于①圈层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小

C.③圈层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D.④圈层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

9.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

【答案】7.D8.D9.C

【解析】

7.从图中可知,①处为海洋,应为水圈,故A错。

②处的深度为33千米,即地壳部分,岩石

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故B错。

从地面到深度为80千米处为岩石圈,岩石圈位于软

流层之上,故③为软流层,C正确。

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该界面以下的④外核,故D

正确。

故选D项。

8.①层为水圈,水圈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等,这些水体在空间和时间上分

布不均,水循环环节也不只存在于①圈层故A错。

②处的深度为33千米,即地壳部分,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地壳的厚度陆地大于海洋,B错误;③圈层为软流层,属

于上地幔部分,故C错误。

④圈层为外核,属于液态,故D正确。

故答案选D项。

9.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由上题分析可知,③为软流层,对

应的是③圈层。

故答案选C项。

沙漠玫瑰石主要产于浩瀚戈壁,该石品种外形酷似玫瑰,又“生长”在沙漠中,故称之为“沙漠玫瑰”。

沙漠玫瑰石大多是火山岩浆冷却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是方解石、石英、石膏的共生结晶体。

完成下列问题。

10.形成沙漠玫瑰石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风力沉积

11.组成沙漠玫瑰石的物质为

A.岩石B.化学元素C.金属矿物D.非金属矿物

【答案】10.B11.D

【解析】

蚀,故答案选B项。

11.矿物是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岩石是

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因此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由材料

可知,沙漠玫瑰石大多是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是方解石、石英、石膏的共生结晶体,主

要包含的是非金属矿物,而金属矿物是指具有明显的金属性的矿物。

故答案选D项。

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梯田般层次清晰的阶梯状景观,溶洞中的“梯田”是沉积物由中心向外生长而成,多呈圆盘状,且环环相套。

完成下列问题。

12.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下列事物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马溶洞“梯田”相同的

A.海蚀崖B.V形谷C.河口三角洲D.沙丘

13.下列关于修建梯田(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改良水源条件B.适宜建在平原地区

C.缓坡修建梯田有利于山区的水土保持D.有利于大型机械化

【答案】12.C13.C

【解析】

12.由材料可知,该地位卡斯溶洞区,流水作用强烈,溶洞中的“梯田”是沉积物由中心向外生

长而成,可见“梯田”的形成主要是流水的沉积作用,河口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地貌,符合

题意,C正确;海蚀崖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V形谷多事流水的下切侵蚀

形成的,B错误;沙丘多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13.在低山丘陵地区,坡度小于25°的坡面,可以通过人工修建梯田来来改变地形条件,使之

适宜发展农业,修建梯田,可以改变坡面的方向,进而改变水流方向,减少水土流失,有利

于山区的水土保持,因此C正确,AB错误;梯田面积较小,不适宜大型机械化,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读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4.下列过程或地貌主要由a作用带来的是

A.

B.

C.

D.

15.e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类型为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答案】14.A15.C

【解析】

14.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因此a为风化作用,c为搬运作用、d为沉积作用、e为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图可知,A图岩石为风化壳,符合题意;B为峡谷,主要是流水的下切作用,不符合题意;C

为风蚀蘑菇,主要为风力侵蚀地貌,不符合题意;D为冲积扇,属于流水的沉积地貌,不符

合题意,故答案选A。

15.e作用为沉积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故答案选C项。

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

右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三类岩石和沉积物,序号代表地质作用。

完成下列问题。

16.嶂石岩的岩石类型是循环示意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17.右图各序号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A.①表示搬运作用B.②表示固结成岩C.③表示变质作用D.④表示侵蚀作用

18.2017年9月23日,菲律宾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90千米。

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

【答案】16.C17.C18.B

【解析】

16.由材料可知,嶂石岩的岩石主要有砂岩和页岩组成,傻眼和页岩属于沉积岩。

读右图,沉积

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由此判断丙是沉积岩,C对。

甲由岩浆形成,是岩浆岩。

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会形成变质岩,A、B、D错。

故答案选C项。

17.先是岩浆岩在风化作用下,形成风化物,因此①为风化作用;风化物经过侵蚀,搬运,沉积,

形成沉积物;所以②为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沉积物在地表沉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

成沉积岩。

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所以③为变质作用;已经形成的各种岩石又可

以经过熔融再生,重新形成岩浆,故④为熔融作用。

结合选项判断,C正确。

18.读图分析可知,震源深度190千米,根据气球的内部圈层的的划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17千米,陆地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地壳以下到平均深度2900千米的范围为地幔,2900

千米以下为地核。

因此震源深度190千米应该位于地幔,故答案选B项。

点睛: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

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下图为地质构造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9.该地最有可能探测发现地下水的地点为

A.①B.②C.③D.④

20.甲、乙两地的构造地貌分别为

A.断层谷、背斜山B.背斜谷、向斜山C.背斜山、向斜谷D.向斜谷、断块山

【答案】19.A20.B

【解析】

...........................

发生弯曲,属于断层。

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地下水储水构造,因此发现地下水的地点为①,故

答案选A。

20.甲地地的岩层向上弯曲,属于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受外力侵蚀形成背斜谷;

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岩层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岩石容易保留下来,形成

向斜山。

结合选项,答案选B项。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

完成下列问题。

2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对流层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