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5936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docx

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

2013年18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

按:

每年点评高考作文题,我就想起了一个意象“玫瑰”。

哪个命题人不希望自己的命题是美丽的玫瑰花?

但是,往往想绽放玫瑰花,但也长出了刺儿。

所以,在我们的眼里,不应该只有玫瑰花,也应该有刺儿。

下面,请允许我以这样的眼光来看2013年的十八道作文题。

仔细比较,反复斟酌,我把今年这十八道题分为三品。

上品:

湖南卷、四川卷、江西卷、天津卷、安徽卷(5个)。

中品:

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3个)。

下品:

山东卷、广东卷、浙江卷、全国1卷、广西卷、辽宁卷、全国Ⅱ卷、江苏卷、重庆卷、湖北卷(10个)。

品评完了,我对自己说,不要当真,说说玩玩而已。

我知道有些话肯定说偏了,但我又不明白什么地方说偏了,恳请各路朋友争鸣、指正。

【上品】

湖南卷

两则材料,前者涉及的空间是“天边”,后者涉及的空间是“桌子前”,有大小之别;前者吸引那只鸟的是“天边的彩云”,后者吸引那个儿子的是“剪报的父亲”,有远近之别;前者隐喻对高远理想的寻找,对宏大事业的追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建功立业”;后者隐喻对寻常人生的满足,对家庭幸福的珍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伦之乐”。

命题人使用了零度语言,只是把两则材料并置在一起,但实际上起到了非零度的效果——鼓励考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爱好和所接受的熏陶作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对智者和仁者都加以尊重的态度,这种对持不同人生取向的人都加以关怀的人文精神,乃是今年高考命题中最大的亮点,非常值得我们肯定

从写作层面来看,第一则材料有利于说理,但也适合考生叙曲折之事、抒人生豪情;第二则材料有利于言情,但也适合考生对传统的孝道进行议论。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

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

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

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四川卷

材料抛出“平衡”这一概念后,用具体的生活现象加以诠释。

这比抽象地下定义要好,这更能使考生明白其中的意味。

从材料列举的这些现象来看,“平衡”实际上就是处理好“重”与“轻”(这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精彩的概括)、“忙”与“闲”、“行”与“停”、“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这样的关系。

这些关系反映出的,既是生存理念、生活法则,又是哲学道理。

这个题目很好地打通了生活与哲学的森严界限,使考生既可以从“形而下”来感受,也可以从“形而上”来思考,从而有利于不同体裁的写作。

还值得肯定的是,命题人巧妙地通过“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句话,来鼓励考生多角度立意,鼓励考生大胆创新。

既可以按照常规立意,写“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如妇女要注意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学生要注意学习与文体活动的平衡,各行各业要注意劳逸结合;也可以进行非常规立意,写“想平衡,常常身不由己,不得不有所牺牲”、“平衡,但不能平庸,要在某一方面寻求突破”、“生活在失衡与平衡之间”、“失衡中见出伟大”,如特殊行业特殊职业者(譬如警察、铁路司机、极地考察者)常常牺牲了与家庭团聚的机会。

【附】

有人说: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比如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装;3、用规范汉字书写。

江西卷

有人以为江西卷作文题让考生体验或思考的对象很简单,所谓“奥数、英文、周树人”不就是基础学科——语数外吗?

显然,这样的看法是肤浅的。

其实,“奥数、英文、周树人”中的任何一个,在当下的中国都是一个年年在说却总是说不完的热点话题。

年年在招生,年年在谈奥数,奥数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话题。

不仅所有中国学生几乎在所有学习阶段都要学英语,而且在职人员评职称、晋级都要考英语,这样的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热议。

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于阅读周树人作品的经历,各有各的体验和思考,而社会各界对于新教材删减周树人作品的现象,在最近更是争论不休。

考生针对“奥数、英文、周树人”中的自己最熟悉的任何一点或者两点、三点,可以进行反思和批判(谈“怕”),也可以表示自己的赞同和拥护(谈“不怕”或者“喜欢”)。

这个题目,非常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可考查出考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现象,这样的命题导向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命题人在材料的陈述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善意。

一方面给机会考生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对三个文化现象可全写,可写其一,亦可写其二,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考生大胆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可写“怕”,亦可写“不怕”,甚至写自己“喜欢”。

【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

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不少于700字。

天津卷

2013年多少省市取法了全国卷新材料作文的道统,而天津却大胆选择了(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成为今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虽只是“填入一字”,但一字千金,能够反映出考生对“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的独特理解。

所填的字虽不同,但话题绝对是集中的。

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命题人还为考生提供一个古老的范例“学而知之”,这就使本题目既具有传统渊源,也具有时代色彩。

从时代性来看,“知”的内涵,在网络化、信息化、3D化的新背景下,已经变得空前丰富,而“知”的途径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

这样,考生可写的角度非常多,如“思”、“问”、“行”、“游”、“读”、“做”、“动”、“察”、“研”、“敲(鼠标)”、“交(交友)”、“听(倾听)”等等。

就文体来说,题目对各类考生都很公平,就以“做而知之”为例吧,既能够激发考生感受生活,侧重写自己“做”过的经历和体会,也能够引发考生思考生活,侧重思考“做”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然,“构成题目”几个字是多余的,或者是否应该这样表述“填入一字,构成完整题目”?

【附】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

韩愈就说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安徽卷

按照考前复习的惯例,不少教师要梳理一下时事热点话题,突出“中国梦”。

可是题目揭晓后,大家都没有发现“中国梦”。

可是,你是否知道,安徽卷作文题虽然未直接提“中国梦”,却巧妙地包含着梦的影子。

这是十八道题中惟一提到“梦想”二字的题目。

是梦想,当然就指向“从未发生的事情”,当然需要梦想者敢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我能!

”那么,“从未发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考生既可以从宏观方面来写,比如体制改革、民族复兴,也可以从具体方面来写,比如草根成名、学子成材、寒士成为CEO等等。

但难能可贵的是,命题人在引用萧伯纳的名言后并没有加以评价,这实际上就把这句名言中的两种价值观都和盘托出,让考生自己独立思考,从而达到容忍和鼓励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与“为什么不能这样?

”相反的是,有的人爱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实际上又包含着两种情形:

一是“为打翻了的牛奶瓶而哭泣”,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往往懊恼、后悔、不能释怀;一是勇于解剖问题,善于总结教训,悔过以自新,能够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所以,考生完全可以跟萧伯纳叫板。

当然,后面的要求多了点,难道不担心把学生吓着嘛!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

“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中品】

北京卷

以爱迪生为引子,引出一场关于手机的对话。

科学家看到的是手机物质性的一面,从物的层面大唱赞歌,而文学家看到的是手机人文性的一面,从人的层面提出中性的思考。

其中,“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最具有概括性也最具有思考价值。

材料是多角度的,但命题人仍然在最后提示考生科学、文学二家具有“不同看法”,这实际上是在鼓励考生旗帜鲜明地站队,做一个敢于思考的人。

材料编写最大的硬伤是,那个科学家也太没有历史感了。

“21世纪”时间概念太大了吧?

才过去10几年,何以断言100年最让人感到新奇的东西只是手机?

真是狂妄无知!

21世纪,人类的发明创造也许还有更让感到不可思议的东西呢!

另外,科学家语言活泼,想象丰富,而文学家语言严谨,毫无想象力,似乎语体不当吧?

人物语言个性化点,更好。

【附】

科学家:

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

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

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

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许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海卷

这个题目具有思辩色彩,提倡多元价值,考生可思考的空间非常广阔,可写的角度非常多。

命题人并没有把个人和世界对立起来,没有用集体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和人类的事情来否定个人的事情,而是设问“哪个更重要?

”材料提醒考生“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于是考生可以认同世界视角,也可以认同个人视角。

认同世界视角是正常的,因为多少英雄豪杰以天下为己任,关键时刻总能服从集体、国家和人类的召唤,把个人的事情置之度外;认同个人视角也是正常的,因为更多的人并不经常遭遇所谓集体、国家、人类“最危险的时候”,他们完全有权利生活在自我感觉之中,如求学求职、买房买股等。

不过,“谈谈你的思考”这一提示语,似乎对议论文情有独钟,而对写记叙文的考生不太友好。

是否应该改为“感受和思考”?

【附】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题目自拟。

(2)全文不少于字。

(3)不要写成诗歌。

福建卷

材料是诗歌类的,字数不多,文字不深,蕴涵的道理深入浅出,阅读不存在什么难度。

作为一道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题,显得非常典型,因为隐含的关系单纯明确,头绪并不复杂,容易把握。

关系原型是“天宇”(或“夜空”)与“地球”(或“地层”)。

前者在上,可以“仰望”;后者在下,可以“深深地扎进”。

究竟应该仰望“夜空”,还是应该扎进“地层”?

诗人选择成为“一段树根”而非“流星”,因为担心“无依无附”而离开地球。

无疑诗人倾向于“下”。

考生可以从关系原型走向关系同构:

自由要有制约;作家的想象不能离开生活基础;理想必须附丽于现实;领导干部的宏伟规划和工作蓝图,应该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与其在办公室唱高调,不如扎扎实实地下基层、走基层;领导的眼光不能朝上看,要朝下看,朝群众看……

当然,诗人的做法可以引起我们的同情、赞赏、支持,但是不是也可以被我们辨证地反思——既不做“树根”,也不做“流星”,而做既能在高处而又不失约束的“树梢”、“山顶”?

按照材料作文的多元理念,应该能够这样立意的。

遗憾的是,命题人没有在材料后面加上鼓励性的提示语。

在这一点上,最让我击节称叹是2003年全国卷作文材料后面的提示语: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也许,如果没有“但是”以后的提示,很多考生的思维会发生定势,往往只会跟寓言故事的构思“顺向”而难以做到“反向”、“逆向”。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下品】

山东卷

又是一道中规中矩的题目。

题目似乎很新,跟时代人物有关,但绝没有时代感,命题人的思维简单、片面,不具有多元价值观。

题目所说的情形确实存在,但这种情形拿来让几十万颗头脑来一样思考,未免太狭窄了。

材料无非是让考生接受这样的态度:

面对自身的缺点,要勇于承认;对待他人的批评,胸襟要宽广;主动请别人批评,乃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这个题目的最大好处是,审题不难。

然而,如果把曾经发生过的围绕“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而展开的笔墨官司作为写作对象,似乎更有创意吧?

因为在大多数作家被“咬”对了的同时,也有作家被“咬”错了的;在大多数作家虚心接受批评的同时,也有作家不愿承认错误而敢于争鸣的。

这样一来,围绕谬误和批评,才可见仁见智,才更有利于考生发挥。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独立思考的人!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广东卷

慈善之举,古已有之,但现代性的慈善理念才在中国启蒙,真正的慈善事业还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

中国慈善第一人陈光标“高调慈善”的举动,经常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

所以这个题目,提倡正能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可惜的是,材料把值得考生探讨的话题,直接设置成了三个选择性的答案:

A.感激,并接受捐助;B.接受捐助,但要偿还;C.感谢,但拒绝。

写记叙类文章,可选任择其一来编故事,写人物,想场景;而写议论类的文章,看来只有“小心求证”的份了,而失去了“大胆假设”的机会了——选择的余地多,并不代表独立思考的机会多。

这不大像广东命题人的做法。

【附】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

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浙江卷

三则材料中,丰子恺、菲尔丁是从孩子和孩提(指儿童、幼儿)的角度来说的,赫胥黎是从少男少女(未婚的少年或青年)的角度来说的。

他们的话大致包含两个点:

美丽和消逝(“转弯”、“硬化”和“失去”)。

显然,他们对童年、青春是肯定、赞赏、留恋的,都对童年、青春的消逝表示深深的担忧。

不过,这种消逝,并非赵薇片子《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中随着年龄段结束而必然结束的那种消逝,而是“提前硬化”,是未终结而先“失去”。

这绝不是成年时代的怀念,而是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本身的悲哀。

应该说,这道题目审题难度是不大的,也贴近考生生活,使人人有话可写。

不过,这道题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因为,题目似乎只是让考生证实童年、青春提前消逝的现象,并站在命题人预设的情感立场上表示同样的忧虑。

当考生受到鼓励,顺命题人之意似乎有赏时,还有多少考生敢于对这个问题作复杂思考呢?

比如,如今欺骗之风日盛,孩子可以不可以变得成熟一点?

又比如,在校长、官员频繁性侵未成年人的今天,孩子还能那样幼稚单纯吗?

此外,菲尔丁非美国作家,而是英国作家。

一个常识性错误,让命题人很难堪。

【附】

中国作家丰子恺:

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

英国作家赫胥黎:

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

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全国新课标Ⅰ卷

材料故事性强,阅读难度不大,核心立意明显,就是最后一句老切割师的话。

考生应该不容易偏题的,“要有勇气”、“敢于冒险”、“心无顾虑”等都是题中之义。

当然,也可以从非核心立意角度来考虑,写“放手让年轻人干”、“给年轻人尝试的机会”。

总的来说,材料所蕴涵的立意时代感不强,但也似乎永远不落后。

不过,平时多练练这种中规中矩的题目是不错的,但关键时候还是少出现为好。

【附】

(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新疆、宁夏、河北、云南、内蒙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

“如果把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

”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

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

“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大纲卷

就材料内容来看,时代感强,弘扬主旋律,提倡正能量。

材料有点长,但主旨还是突出的。

正面立意,基本上是“多一份爱心”;反面立意,基本上“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特殊立意,可以从年轻人战胜自私的心理过程,写“让善念复苏”。

不过,供考试使用的材料还是越简洁越好,像“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这样没什么作用的句子可以去掉。

【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手机,但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一样,多一份爱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辽宁卷

话题老套,基本上跟全国新课标Ⅰ卷(“切割钻石”)一样,只是材料更简洁点。

不得不说,就谈谈审题吧。

材料的背景是“事业无成”,接着的叙述就是要回答如何才能成功。

成功之道是什么?

最后一句话告诉考生:

“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侧重看“珍珠”的价值,可以把它比喻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才能的人,有闪光点的人;侧重看“珍珠”的外表,可以把它比喻为善于包装自我、推销自我的人,敢于扬才露己的人。

总之,考生找到合适的立意,绝不会像材料中的年轻人找成功之道那样难。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

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

”,年轻人说不能。

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

”,年轻人说能。

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新课标Ⅱ卷

审题很不难,也能算是优点。

然而,材料用了315个字,浪费了考生多少阅读时间!

从内容来看,既然同学关系存在的现状、关系紧张的原因和关系改善的方法都被命题人悉数道出了,你还指望考生能说多少独特、深刻的东西?

我常常希望命题人能够为考生着想,降低审题难度,但断然没有想到命题人竟会如此“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由此可见,面对这道呶呶不休的题目,考生可写作的点无穷大,但可思考的点却无穷小。

另外,材料的前后语体风格很不一致,先是散文化的表达,热乎乎;后是数字化的表述,冷冰冰。

同时,命题人说“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虽然传递了正能量,却未免有点武断,而且跟下面的调查数字(“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相矛盾。

其实,开头一段文字纯属多余,大可不要。

【附】

(贵州甘肃青海西藏云南河北黑龙江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江苏卷

据说有关蝴蝶生活在深深的洞穴里的说法,在科学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姑且认为语文是人文学科,犯点小糊涂,也情有可原吧。

所以,这里仅仅从语文专业的角度,来谈谈这个作文题。

所提供的材料,语言偏重于雅致,把诗意和哲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是典型的苏派风格;但也有变化,就是增加了故事或情节因素,雅致中带有一点活泼。

材料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显示出一定的开放性,使考生既能从“核心立意”来写作,也能从某些“非核心立意”来考虑。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这既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可以作比喻性的发挥,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如抽烟、扔果壳、随地吐痰、随意骂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