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5734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共36分)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觊觎(jì)   图穷匕见(xiàn)   椽笔(chuán)  锱铢必较(zī)

B、嗔怒(chēn)否极泰来(pǐ)    污渍(zì)      流觞曲水(shuāng)

C、熟稔(niǎn)毁家纾难(shū)   讪笑(shàn)    同仇敌忾(kài)

D、弄堂(lòng)相机行事(xiàng)折耗(zhé)     别出机杼(z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偌大  捅漏子  高富帅  稳操胜券  水泄不通

B、熨帖  一炷香  雄赳赳  佶屈聱牙  暗渡陈仓

C、姿式  满堂彩  连轴转  推心置腹  休养生息

D、传诵  壁上观  攻坚战  亦步亦驱  余勇可贾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人言可畏?

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侃”是特有的北方人的休闲方式,也是他们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B.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进皮肤美白细腻。

 

    C.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如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D.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和体育场馆,不但没有出现资金亏空,而且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人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守,请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撤兵。

(《三国演义》)

  B.法院决定逮捕爱斯梅拉达,流浪汉们赶来营救,遭到国王军队的镇压,弗罗洛乘混乱之际,用谎言欺骗甘果瓦把她带出圣母院的后门,逼迫她顺从自己,但遭到拒绝,弗罗洛恼羞成怒,把她交给隐修女看管。

(《巴黎圣母院》)

  C.陈姨太等人打着维护家族荣誉的招牌,耍尽了花招。

他们先是闹“鬼”,吓死老太爷,接着强迫瑞珏到城外分娩,害死了瑞珏;他们知道是战争导致商场被毁,却逼着觉新赔偿股票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

(《家》)

  D.贾母在大观园里摆宴请客,给史湘云还席,留刘姥姥一起赴宴。

在大观园里,刘姥姥惊叹连连。

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

凤姐和袭人设法捉弄刘姥姥。

吃饭时,骗她说错话,让她用筷子夹鸽蛋,刘姥姥出尽了洋相,引得众人大为开心。

(《红楼梦》)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是指当前文化领域内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攫取文化市场超额利润的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

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么泾渭分明了。

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

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更紧密了。

再后来文化本身也成了一种产业,许多文化产品都有了它的商业属性。

这也不是坏事,这是改革开放给文化领域带来的勃勃生机,是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使文化领域呈现出的繁荣景象。

如果文化与商业结合有度,这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21世纪以来,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越来越被忽视,“过度商业化”却愈演愈烈。

与价值失范、信仰崩解、金钱崇拜与娱乐至上的风潮相伴,许多人精神空虚,偏爱感官刺激。

“过度商业化一兢迎合了人性中的这些欲望,把各种文化的糟粕汇于一笔,打着“怎么都行”的旗号,否定一切传统,恶搞一切,低俗、恶俗充斥文化生活;

以文学论,阿·托尔斯泰说:

“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在“过度商业化”的潮流中,文学逐渐迷失方向,主动弃置其精神属性。

一些作者为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不断制造垃圾作品。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但是,把假恶丑的东西搬出来放大,视作自然与时尚,无视是非,怎么也说不过去。

它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水平的大滑坡,恐怕是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大众文化领域如此,学术教育领域也不容乐观。

“过度商业化”催生出学术产品低水平重复,甚至剽窃抄袭。

本应属于文化发展高端、起引领作用的学术教育文化领域被如此侵蚀,令人担忧。

“过度商业化”,正使“象牙塔”充满铜臭味,使耐得住寂寞、潜心守护学问的真学者举步维艰,而使急功近刺甚至品行低下者耀武扬威。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

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标准。

巴尔扎克说他写作的最高使命是:

揭示社会的美与丑,唤醒正义感和良知.这应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牢记的。

   

珍惜文化的羽毛,勿使其因“过度商业化”而变成一团垃圾,空耗了精神,也容易消磨观对文化的信心。

   

7.下列对文化“过度商业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过度商业化”是指人们以攫取文化市场超额利润为目的,在文化领域内一味追求商业价值的做法。

B.许多地方利用本身不能赚钱的文化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许多文化产品都有了商业属性,文化成了产业。

C.与价值失范、信仰崩解、金钱崇拜与娱乐至上的风潮相伴,文化“过度商业化”迎合了大众偏爱感官刺激的倾向。

   

D.文化的“过度商业化”使文学慢慢迷失了前进方向,让写作者制造出各种垃圾产品来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追求。

   

8.下列对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或“商业价值”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化与商业的紧密结合过程中,文化产品为迎合经济发展,已失去了其精神属性,文化与商业失去了双赢的机会。

B.当人们忽视了文化的精神属性,不断追求文化的商业价值,并无限放大其商业价值时,“过度商业化”就会愈演愈烈。

C.如果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商业价值结合有度,文化商业化就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不会走上歧途。

D.文中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是为了强调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文化工作者应为人类守护真善美而不懈努力。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许多地方利用文化资源提高其知名度,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效益,使文化本身成了产业的下海文人因此被称为“儒商”。

B.文化的商业化有一个渐近的过程,它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作者对其还是持完全肯定态度的。

C.大众文化领域与学术教育领域存在的“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道德水平的大滑坡,值得我们思索。

D.文化“过度商业化”的危害范围广、程度深,选文末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种危害,让人们警醒。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

“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

【注释】韩、范、富、欧阳: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         窃:

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

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

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师:

师从、学习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①吾得其为人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 ①而公独不识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④⑤⑥

 

第II卷

四、(3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

(3)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14、古诗鉴赏(8分)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

一程烟草一程愁。

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

缃①裙多忆敞招裘。

官河②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

浅黄色。

②官河:

运河。

 

(1)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2)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

(4分) 

15、古诗文填空(8分)

(1)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3)间关莺语花底滑,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5)心非木石岂无感?

                         。

(6)                  ,芙蓉泣露香兰笑。

(7)此情可待成追忆,                   。

(8)捐余袂兮江中,                     。

 

16、名著简述(3分)

整部《红楼梦》的描写离不开大观园,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请简述大观园的来历及抄检大观园的缘由。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小题。

(18分)

木头人

张侗

①春节回家,我放下沉甸甸的东西,母亲就撵着我们去看奶奶。

几个月前母亲在电话中告诉我们,奶奶认不得人了,还说胡话。

②奶奶坐在老屋屋檐下的圈椅里,木头人般的安静,听见动静,她抬起头微眯着眼望着走近她的人,目光空洞而散乱。

③“奶奶,是我。

”我喊着奔过去,抓起她枯枝般的手紧攥着。

“你是谁?

”我愣怔片刻,奶奶真不认识我了。

我有些急躁地大叫着:

“我是您孙子啊。

④奶奶说:

“俺孙子来了。

”她抬起另一只手抚摸着我的头,耳朵,下巴……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

“真是你!

”我拿手帮奶奶擦着眼角的泪水,手顺势在奶奶脸上轻轻滑过。

⑤大概因我的到来,奶奶的话明显多了起来。

奶奶说起我的到来,有着隐约的幽怨嗔怪;说起我的出息,则挺了挺身子坐周正,轻咳两声,透着兴奋自豪。

缄默寡言的老人不见了,奶奶生动起来,而我有些无措,也更加无言。

⑥奶奶枯白的头发,像顶着一层薄而瘦的草木灰烬,被风雨侵蚀,上面又落满了严霜。

以为我看身后的老房子,她絮絮叨叨说起老屋的好,吊上草帘子,门边和窗户周围塞紧了新稻草,屋里就守得住热乎气。

我劝奶奶搬过去和我父母同住,奶奶固执倔强,发了天大的脾气,说从迈入张家大门就住在老屋里,咋能就随便搬走?

我不知道奶奶指的“随便”是什么,我记得奶奶说她搬走老屋就空了,空了的老屋就滋生死气。

有人住,屋子再老,都不会有一星半点儿死气。

⑦一群麻雀飞过去。

奶奶说:

“那是住在咱家的一群。

你看,飞在最前嗉子最鼓的那只老雀子,翅膀多硬,每次我撒一把麦子都是它最先下来。

”奶奶说:

“有人住的屋檐永远都不会高,不会孤,不会冷,麻雀就会认得。

那是家啊。

心再野再大,没有比看住家更重要的了。

”奶奶的手上更加温热,而肩背却屈服般的弯曲下去,被岁月的锤头无情击打着,像要狠命揳进这破败的老屋中。

⑧奶奶忽然俯在我耳边说:

“待会我们就玩木头人。

”这骤然陌生的话题让我呆愣住。

⑨奶奶是不是糊涂了?

奶奶转着灵动而潮湿的眼睛仰看着我。

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奶奶,吭吭两声,抑制不住地大笑起来。

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佯装,她狡黠地微笑着,这是我浸入骨髓般熟悉的笑容。

我和奶奶互相看着,带着泪花的微笑里交换着彼此都懂的宽宥。

⑩饭后的离去更让我心生不忍。

奶奶像个孩子看见大人要出门似的纠缠不舍,无论怎么说,她都耍横使赖般地紧拽住我的衣后襟不撒手。

拉扯缓行到了门口,奶奶满眼泪水,母亲掰扯掉她的手,她又扯拽住,母亲颇使了些力气拍打掉她的手,她却踉跄着前行一大步堵在门口,母亲赶紧架住她颤巍巍站定。

我含着泪说:

“奶奶,现在我们就玩木头人——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

”奶奶微微颔首,汪在眼里的泪落下来。

我狠心转身,撒开步子近乎残忍地迈动了第一步,逃也似地离去……

⑪直到走出村口,我回身看着老屋的方向,我想到年迈的奶奶呆坐在圈椅上,望着门口,屋檐低矮,阳光里弥漫着焦糊的味道。

黑白照片里才有的经年发黄般的温馨记忆,让我泪水模糊了双眼。

老屋已显出岁月难掩的沧桑,那些缝隙虽然被干枯的丝瓜秧遮盖住,但是阔大的院落里却藏着曲终人散后的孤寂与凄凉。

生命中曾经拥有的,都会执著地显露出来。

生命中不曾拥有的,也会如影随形般的俱来。

⑫一阵冷风袭来,我战栗着,顿生风吹油尽灯枯前的恍惚,奶奶九十多岁了,父母也七十多岁了,我却不能常在跟前,我感到了撕裂般的疼痛。

⑬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

    (选自2014年3月《人民日报》副刊,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①段写春节回家时母亲“撵着我们去看奶奶”,是因为奶奶的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而我们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去看望她老人家。

B.第④段中“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

‘真是你!

’”一句表现出奶奶因我的到来而激动不已,也表现了奶奶因长久等待的失望。

C.作者在文章第⑤段将奶奶的“生动”与我的“无言”对比,突出表现了奶奶对我时时刻刻的牵挂,也表现了我的内疚和不安。

D.文中两次描写老屋,表现老屋的温暖与破败,表达出一种沧桑之感,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怀念与忧思,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命题。

E.文章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传达出朴实的情怀、无奈的喟叹和深刻的反思,直接表达出守护乡土、坚守传统的情结。

18.第⑦关于老麻雀与奶奶的描述,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9.请解释结尾“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分) 

20.结合全文,探究“木头人”的意蕴。

(7分)

 

六、(15分)

21、小作文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正好带着一些游客走到孔子的雕像前。

请你写一段解说辞,介绍并评价孔子。

要求:

(1)运用说明、议论表达方式;

(2)运用引用修辞方法;(3)运用“虽然……但是……”或“因为……所以……”句式;(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米兰·昆德拉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  A(B、觞shāng,C、稔rěn,D、折shé)

2、B(A、“捅娄子”C“姿势”D“亦步亦趋”)

3、C(A项“铄石流金”指能使金石熔化,比喻天气极热,有别于“众口铄金”。

B项“穿云裂石”指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D项“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用于人,不能用于建筑物)

4、C(A项语序不当,应为“北方人特有的”B项成分残缺。

“改善”缺少宾语中心语“的状况”;D项重复累赘,删去“和体育场馆”)

5、D(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

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

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6、D(应是“凤姐和鸳鸯设法捉弄刘姥姥”)

7、B(偷换概念,本项说的是“文化商业化”,不是“过度的商业化”.)

8、A(“文化产品失去了它的精神属性”应为“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越来越被忽视”.)

9、D(A“以致”强加因果B“完全肯定态度”错。

C“已经”错误,是“可能”.)

10、 C【解析】“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11、A(A两个“以”都是介词,“拿、把”的意思。

B项前一个“之”代词,“它、他、他们”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的意思;后一个“其”是副词,“难道”的意思。

D项前一个“而”连词,“然而”的意思;后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的意思。

12、B【解析】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13、

(1)(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14.

(1)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

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

/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浓重的思乡之情。

(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各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①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对写)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

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

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

(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5、

(1)所以游目骋怀  

(2)潦水尽而寒潭清

   (3)幽咽泉流冰下难(4)赢得仓皇北顾

   (4)吞声踯躅不敢言  (6)昆山玉碎凤凰叫

   (7)只是当时已惘然  (8)遗余褋兮澧浦

16、大观园原是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

(1分)元春省亲后,为了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特下谕令年轻弟妹们进园人住。

(1分)抄检的原因是园子里发现了绣春囊,这东西是男欢女爱的象征。

为杜绝“后患”,邢王二夫人依凤姐之计,下令抄检了大观园。

(3分)

 

17.BE(B项“也表现了奶奶因长久等待的失望”理解不准确,应该是“奶奶的苍老,等待时间长久。

”E项文章没有直接表达“坚守乡土、坚守传统的情结”。

18.

①描写老麻雀啄食,引发奶奶“有人住的屋檐永远都不会高,不会孤,不会冷”“心再野再大,没有比看住家更重要的了”的感慨,借此点明文章的中心。

②用老麻雀的恋屋衬托奶奶对“老屋”的坚守,表现奶奶对家庭、亲情的守候与坚持。

③承接上文奶奶对老屋依恋的描写,也为下文写我“忍痛离去”做铺垫。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9.

①想要留下却又不得不离开,对奶奶和故乡充满了歉疚。

②“我一次次回首看”表现了我对奶奶以及故乡(村庄)的留恋(牵挂)。

③“逐渐的消失村庄”,是对亲情与家庭甚至传统的逐渐远离,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寄寓了作者深刻的忧思与深沉的呼吁。

(围绕“痛苦”、“回首”、“逐渐消失的村庄”作答,一点1分,共3分。

20.

①“木头人”是奶奶和我曾经玩过的一个童年游戏。

②是指奶奶年岁已高,行动不便,“认不得人了,还说胡话”,像“木头人”一样。

③“木头人”指“狠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