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552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绥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绥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绥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绥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绥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绥德.docx

《绥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绥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绥德.docx

绥德

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

绥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遗址星罗棋布。

境内出土多处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商周秦汉古遗址和唐宋明清城、堡、关、寨遗址。

出土文物,绚丽多彩,有举世罕见的商周青铜器,国家珍奇瑰宝东汉画像石,造型别致的陶、骨、铜器;形象逼真的石雕造型。

同时,还有较高考古价值的金代大定钟和风格独特的古刹、牌坊。

全县已发现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绥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遗址星罗棋布。

境内出土多处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商周秦汉古遗址和唐宋明清城、堡、关、寨遗址。

出土文物,绚丽多彩,有举世罕见的商周青铜器,国家珍奇瑰宝东汉画像石,造型别致的陶、骨、铜器;形象逼真的石雕造型。

同时,还有较高考古价值的金代大定钟和风格独特的古刹、牌坊。

全县已发现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146处。

馆藏文物多达4800多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160多件。

这些文物古迹,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展示了绥德文化的历史风貌。

 

绥德具有黄土高原景观,是开发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金秋十月,风物宜人。

座落在大理河滨的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园内设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和李子洲等著名革命烈士事迹展览室。

县城东西两侧有秦太子扶苏墓和大将蒙恬墓冢。

城南一步岩建有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蕲王庙。

韩世忠大型雕像巍然屹立于龙湾商贸开发区,四周商店林立,游人络绎不绝。

城内疏属山扶苏墓侧建有绥德博物馆和汉画像石展览馆,飞檐彩绘,古色古香,馆藏历代珍贵文物4800多件。

横跨无定河的千狮桥、龙凤桥、千狮千态,龙飞凤舞。

“天下名州”大型隶书石刻,悬泐西城门外石壁。

清代名雕五龙石壁,独具匠心,堪称精品。

县境内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转战陕北时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李家崖、黄家沟、仓圪塔的革命旧居,至今保存完好。

改革开放以来,来绥德观光旅游者与日俱增。

 

绥德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中部,历史上为北方重镇,素有“天下名州”之称,革命战争年代又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因此,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极为丰富。

经普查全县累计文物景点146处,其中古遗址60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35处,石刻19处,近现代革命史迹12处,其他9处。

馆藏文物4837件,其中一级文物32件,二级文物128件,三级文物301件。

这些文物景点和名胜古迹,充分展示了本县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历史面貌。

秦太子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内疏属山巅。

墓呈狭长不规则形,长约30米,宽4.8米,高6米。

墓区保护面积9000平方米,墓旁原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1通。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州王润于今县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建扶苏祠,后倾圯。

绥德城东1公里处有“呜咽泉”,相传为扶苏赐死处。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谏父皇焚书坑儒而被贬往上郡监蒙恬军。

始皇驾崩后,少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勾结合谋,欲篡皇位。

假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捏造扶苏、蒙恬之罪,并赐其死。

扶苏接诏,见父皇所斥之罪均属乌有,都是偏听奸佞小人之谗言。

但父皇之令,不敢违抗。

扶苏万分痛恨小人弄权,更加忧虑秦室江山社稷。

据传说,扶苏随即上马出城,任马信步而行。

正行之间,马停步不前,扶苏举头望去,眼前石壁高耸,挡住去路。

观之,乃城东五里卢家湾石壁。

细思之,石壁挡道,乃“逼”我自尽也,此乃天意所为。

于是下马跪于石壁前,禁不住悲从心来,放声痛哭。

三天三夜,越哭越悲,泪干而泣血,声竭而呜咽。

忽然,石壁上淌出数股泪滴般泉水,滴流而下,其声似呜咽。

扶苏见状,知是天地山川为之悲恸,当即拔剑自刎。

  扶苏死后,葬于城内疏属山顶,后人建祠敬奉。

卢家湾石壁之泉则长年流淌,其声呜咽,终岁不绝。

后人改卢家湾为“呜咽泉”,以示怀念。

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胡曾有《杀子谷》,曰:

“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屈死戌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秦将蒙恬墓,位于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

墓冢成馒头形。

据《绥德州志》记载,墓高50余米。

后因历史久远,风雨剥蚀和施工修建等人为因素,使墓冢成不规则形。

1984年,有关部门进行考古钻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层。

蒙恬墓原有清代石碑两通(其中1通断为两截),碑高1.42米,系清·乾隆年间知州张元林所立,镌刻“秦将军蒙恬墓”,为知州江士松手书。

据史料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派蒙恬率兵30万与监军扶苏驻守上郡,修直道、筑长城,逐匈奴,战功卓著,名垂青史。

  传说,一日蒙恬闲暇,出外围猎,见一

狐狸和一黄鼠狼从古庙中逃出,便张弓搭箭射之。

狐狸和黄鼠狼见四周刀枪剑戟,无处逃生,便伏地求饶,泪如雨下。

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收回弓箭,示意侍卫放其逃生。

未过几日,蒙恬忽接始皇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斥扶苏与他诸多罪名,赐其二人自尽。

蒙恬知是朝中奸佞弄权,置自己和扶苏于死地。

他既为遭陷而悲愤,更为秦室江山不稳而悲痛。

沉思中迷糊入梦,只见两少女跪其面前道:

“我两乃为前次将军围猎时放生的狐狸与黄鼠狼。

今始皇驾崩,胡亥与李斯、赵高狼狈为奸,合谋篡位,假传先帝遗诏赐将军与扶苏死。

我等深知将军忠勇仁慈,心无异举,必欲以死报君恩,故不敢强求万一。

只因受将军活命之恩,却不能救将军于危难之中,愿以一死相报!

”说完一同撞壁而死,显出原形,果是日前围猎放生之狐、狼。

蒙恬救之未及,倏地惊醒,见一狐一狼躺地而死,不禁感慨万端,潸然泪下。

  蒙恬得此显化,又获公子扶苏自刎之讯,毅然决定以死报君。

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于尽忠之前上书一封,箴谏胡亥纳良避奸,珍惜秦始皇统一大业。

欲写奏章,但身边无一士卒,又无刀笔,只有已死之狐、狼,甚感叹惜。

不由自主顺手抚摸狐、狼周身,竟觉狐尾狼毫柔而坚韧。

内心一动,便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于木杆,蘸其唾液,地上一画,竟显出笔画来。

随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饱蘸热心,痛心疾首,匆匆草成奏章一折,毅然自刎身亡。

  蒙恬含恨死后,部下将士无不悲愤痛切,将其遗体葬于绥德城西大理河畔,数千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

其后,蒙恬部下将士和上郡黎民百姓便效仿其生前所用之笔,制作了许多毛笔。

从此,毛笔的制作和使用逐渐流传全国。

清人阎秉庚曾题诗曰:

“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天宁寺位于绥德县城西西山寺,建于宋代。

原建筑有西方景、藏经阁、水月亭、见胆台等,另有明。

正统年间铁铸摩天碑1通。

相传明道士张三丰曾游住此寺,草书留诗于石。

清·同治七年(1868),该寺惨遭破坏,仅存“藏景阁”,位于天宁寺北侧,系两层砖木结构,一层为正方形石拱窑洞,横嵌“藏经阁”石刻1块。

北有砖石踏步通二层,二层为单檐歇山式,顶覆灰瓦脊兽,南、北两侧山墙均开圆形望窗,面阔9.2米,进深4.4米,通高10米许。

清·同治十三年(1874),陕西延榆绥兵备道成定康撰书“天宁寺”碑记1通尚存。

天宁寺由于年久失修,已残破濒圯,仅存“藏经阁”也险遭拆除。

明朝刘焘《游天宁寺》有诗云:

“尘世清虚境,登临入望佳。

万山盘虎豹,一水斗龙蛇。

落日天低树,云开日照沙。

洞门钟鼓寂,香雾绕昙花。

  龙泉洞,位于绥德县城东2里之辛店乡龙湾村。

相传,汉景帝时,“飞将军”李广率兵驻守上郡,抗击匈奴。

在一个炎热的盛夏之夜,依稀梦中率兵行军,部下士卒口干舌燥,饥渴难忍,不时昏厥倒地。

李广心急如焚,一筹莫展。

忽然,只见高祖帝冉冉凌空而至,口谕曰:

“将军速与士卒去那边石岩下饮水!

”李广十分惊异,急忙叩头拜谢而醒,原是南柯一梦。

次日天亮,李广便依梦中所记之情景徒步寻觅。

果然,在绥德城东二里许一座石岩下有一洞穴,高四五尺,见方两丈余,其洞幽暗而清凉,壁上有泉水一股,状似巨龙,迸涌而出。

见之甘泉,李广甚喜,遂与众将士一同饮尝,甚感清爽沁心,众将士赞不绝口,“此乃高祖皇帝所赐!

”从此,此泉水被命为“高祖龙泉水”。

日久年深,历史变迁,人们便只称其为“龙泉”了。

  后来,得到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之力,依洞中石龙之天然风姿,精雕成一条巨龙,下凿一方形石池。

石龙身长两丈有余,斑驳陆离,鳞光闪烁;其势如穿穴出洞,凌空腾飞,栩栩如生;石龙作昂首喷吐之状,一泉清流,龙口喷涌,如飞珠撒玉,注入石池,奇妙景致,令人赞叹!

  北宋·元佑年间,古州城郊民众又在龙泉洞前石台上兴建了龙神祠与戏楼,每年香火不绝。

若逢天旱,乡民便上庙祈雨,求神问卜。

宋微宗帝特封龙泉洞龙神为“渊静候”。

千百年来,凡过往客旅征夫,文官武将,骚人墨客,亲临其境,游览观赏,题词赋诗,赞叹不已。

一九三六年爱国将领高桂滋之摩崖雕刻“龙洞清流”犹为刚健隽逸,更使神奇的龙泉胜景倍增姿色。

  1947年3月,胡宗南部队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猖狂的进攻,毛泽东主席为了诱其深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于同年3月18日,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在转战陕北途中,手书唐朝诗人韦庄在绥德创作的《绥州作》:

        

绥州作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戌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唐韦庄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曾在绥德县田庄小憩,并在李家崖、黄家沟、延家岔、吉镇四个地方居住,全线行程1000多公里。

        

  1947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由黄家沟动身,经过绥德城南关到延家岔村,住在延子亮家的院子里。

        

  1948年3月21日,毛主席由米脂县杨家沟动身,来到绥德吉镇,住在马祖超家里。

  合龙山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的五里湾村,据碑文记载,祖师庙建于明·万历年前后,清代曾维修扩建。

合龙山古庙系本县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有祖师庙、北极玄武庙、三圣母庙、释加牟尼佛庙、关帝庙、天王庙等18座庙宇,还有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砖塔1座。

“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保留砖塔之外,其余古建筑多遭破坏,庙内壁画、雕塑尽毁。

幸存明、清两代碑刻15通,尚可追溯该庙古建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群众集资进行了多次维修重建,基本恢复了古代建筑的原始风貌。

  

近年,又新创办了“三月三合龙山笔会”,积极倡导民间诗词、对联、文学创作活动。

每年三月三日,四乡文人墨客和诗词、对联爱好者汇集合龙山,咏诗诵词,挥毫书联,新颖别致,热闹非凡,为合龙山古庙会增添了新的风采,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搭建了学习创作的平台。

曾编辑刊印《合龙山诗词对联集》散发民间,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拥戴。

  合龙山不仅具有古老而悠久的民间传统庙会文化,而且,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北特委在合龙山召开的第三次扩大会议,在陕北党的历史上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合龙山,地理位置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便于保密,便于转移。

1930年10月初,为传达贯彻中共陕西省委关于《陕北秋收斗争的策略决议》精神,中共陕北特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在合龙山古庙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中共陕北特委书记赵伯平,中共北方局交通杨璞和中共中央派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

孔祥桢,陕北团特委代理书记常黎夫以及特委和各地有关方面负责人高维翰、苏士杰、刘澜涛、常立德、崔田夫、杨重远、惠泽仁、张德生、张肇繁、崔玉瑚、霍维德、李文芳等20余人。

会议决定合并党、团、工会、农会组织,成立陕北总暴动行动委员会,书记赵伯平,军委书记孔祥桢。

谢子长、刘志丹分别担任行动委员会正副总指挥。

会议同时决定以绥德、米脂为中心,进行秋收斗争,开展游击战争,制造舆论,举行暴动,并发动神木高志清部武装起义。

  合龙山特委扩大会议,虽然执行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使党的组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迅速得到了纠正,从而走上了正确的革命轨道。

党在农村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游击战争和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以井岳秀为首的陕北反动势力,为陕北武装斗争的兴起、发展和根据地的开辟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刘澜涛、习仲勋、马文瑞、张达志、崔田民等老同志,在来绥德视查调研工作期间,亲自登临合龙山,回忆战争岁月,讲述革命传统。

合龙山,也是陕北近代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遗址。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城区雕阴山下,大理河南岸,坐南向北,建成于1957年,占地面积13760平方米,建筑平面成“凸”形。

  陵园拱形铁栏门上浮雕“绥德烈士陵园”8个镏金大字,石彻大门腿上刻有对联两副。

联曰“大理河滨刻石建陵彰先烈;雕阴山前兴土筑墓慰英灵。

”“为人类为祖国献身革命虽死犹生;谋幸福求和平不惜牺牲足资楷模。

”大门内两侧有窑洞、门房各1孔,门房两侧倒坐砖窑各7孔。

陵园中间为青砖人行道路,两旁翠柏成行,绿荫蔽天。

正前方为仿苏式纪念塔,高14.35米,双层石座,方形塔身,顶端嵌有红色五星。

塔身正面雕刻“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往后居中为革命纪念馆,馆内正中安放着著名革命烈士李子洲铜像,四周分别陈列李子洲、李成荣、李成兰、崔文运、崔曙光、崔田夫、杨重远、霍世杰、霍维德、常汉三、蒲子华、王子文、王晓强等数十位烈士的生平事迹简介和实物、文献资料。

两侧耳房内分别陈列着有关单位和领导敬送的花圈、花篮和题词。

纪念塔与纪念馆中间两侧对称建有八角亭各一座,亭为石座石柱,雕花木顶,上覆筒瓦,飞檐翘角。

左侧亭内方形石塔上为中共榆林地委和榆林行政专员公署的题刻。

两亭内6块石碑上镌刻着自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大革命以来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的1475位烈士的英名。

  

纪念馆再住后是烈士墓区,墓为一座人工堆起的土山丘。

墓区大门石碑上雕刻着“李子洲烈士之墓”。

进门拾阶而上,丘顶正中为石砌蒙古包式明葬墓冢,冢内安放着李子洲烈士的棺木和遗骨。

墓冢两侧分别安葬着一百多位革命烈士的遗骨。

  建国5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政、军有关方面负责人王震、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马明方、崔田民、白如冰、白栋才、杨和亭等老同志先后来绥亲赴陵园凭吊,或题词或送花圈挽联,以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悼念。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以列入全县青少年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七一”、“八一”等传统佳节,到烈士陵园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青少年、解放军战士以及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永定桥是绥德县修筑最早的一座石拱大桥,位于县城东门外无定河上,长238米,宽6.4米,高7.4米,拱洞19孔。

1936年秋开始筹建并动工,1937年10月1日竣工通车。

此桥先后由国民党绥榆清乡善后委员会主任汤恩伯、副主任高桂滋和绥德专区专员何绍南主持。

1937年至八十年代,永定桥是绥德县无定河上唯一的公路大桥。

它是贯通太原至银川、西安至包头公路交通要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

1990年至1991年,绥德县对永定桥进行了翻修并在桥栏杆上雕刻了龙凤造型,龙飞凤舞,故又名“龙凤桥”

  千狮桥横跨于无定河上,连通西安至包头公路,于1985年9月5日动工,1987年10月25日竣工。

桥长311米,宽14米,为土、石、水泥建造,千狮桥在全国石拱桥中具有两最:

一是桥身与河槽倾斜20度,二是桥头两端与桥栏杆有1008只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

千狮桥集绥德传统石雕工艺和现代桥梁建筑技术与一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成为绥德一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