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059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docx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课程标准

《热工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热工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学习专业课程,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热工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编写。

针对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同学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一门课程,是对专业发展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工程热力学,掌握工质气体状态参数、理想气态方程以及热力学定律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为传热学,掌握设备传热的有关知识,创新思维提及优化传热的相关方法。

课时分配情况如下表:

部分

名称

课程内容

总学时

授课

实践

作业

第一部分

工程热力学

绪论

2

18

 

4

4

(一)基本概念和气态方程

4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

(三)水蒸汽

4

(四)湿空气

4

(五)喷管流动和节流

2

第二部分

传热学

(一)概述

2

22

44

4

(二)稳定导热

4

(三)对流换热

4

(四)辐射换热

4

(五)传热过程与传热的增强与削弱

8

合计

48

40

8

8

热工基础考核评定办法:

60%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交作业+上课出勤率+平时表现。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热力学基本定律、工质的状态参数及变化规律等基础理论理论知识;掌握导热、对流、热辐射换热的基本理论以及稳态传热的基本计算;掌握换热器的换热原理、热工计算及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

为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热力分析与热工计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

(二)具体目标

1.掌握工质气体状态参数、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并能进行气体基本热力过程的分析和简单计算;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及其能量方程的应用,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和意义;

3.掌握卡诺循环及卡诺定律、热泵的理论基础;

4.了解水蒸气的热力性质及相应的图表,并能应用这些表进行热力过程分析和计算;

5.了解湿空气的热力性质及相应的图表,并能应用这些图表进行热力过程分析和计算;

6.理解气体和蒸气的节流、气体压缩与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应用;

7.理解导热、对流、辐射三种基本热量传递方式的基本定律及应用;掌握稳定导热、简单非稳定导热

8.掌握平壁、圆筒壁、肋壁稳定传热的计算,并了解传热增强与消弱的方法和措施;

9.了解换热器的类型、换热原理、基本构造,掌握换热器的性能评价与选用计算;

三、内容标准

第一部分工程热力学

主要介绍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热力学第一、二定律,水蒸气、湿空气等。

(一)基本概念和气态方程

⒈主要内容

工质及其基本状态参数;热力系统;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⒉教学要求

掌握工质、状态、基本状态参数和导出状态参数等概念;

理解热力系统、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等概念;

了解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理想气体定律的含义与使用。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⒈主要内容

系统储存能及与外界传递的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热力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

⒉教学要求

了解系统工质的内能、宏观动能与位能,热量的概念、单位,功量的概念、气体容积功在p-v图上的描述;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和闭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方程的含义;

理解开口系统稳定流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方程含义及工程应用;

了解定容、定压、等温和绝热过程的特征及应用;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表述及工程意义。

(三)水蒸汽

⒈主要内容

水蒸汽的基本概念;水蒸汽的定压生产过程;水蒸汽的焓—熵图。

⒉教学要求

了解汽化、沸腾、汽化热、凝结热、潜热、显热的概念及饱和水蒸汽压力与温度的关系,

了解水蒸汽生产的基本过程及过程中有关参数(液体热、干度、过热度等)的概念,水蒸汽p—v图的形成与含义;

了解水蒸气焓—熵图构成示意(饱和区、过热蒸汽区的划分,各等值参数线的走势、分布),掌握水蒸汽焓—熵图的应用。

(四)湿空气

⒈主要内容

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的焓—湿图;湿空气的热力过程。

⒉教学要求

了解湿空气的性质、影响因素和湿空气的状态参数(湿空气的压力与水蒸气分压力的关系,未饱和空气与饱和空气的概念;温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的定义与概念;含湿量、湿空气焓的概念;露点温度的概念,干、湿球温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了解湿空气焓—湿图的构成,区域的划分,掌握焓—湿图的简单应用(确定湿空气的状态点及求未知状态参数,由干、湿球温度确定空气的状态,空气热力过程的热、湿计算);

掌握湿空气加热、冷却、加湿、混合过程处理中含湿量、焓、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的变化分析以及它们在焓湿图上的过程曲线。

(五)喷管流动和节流

⒈主要内容

喷管、扩压管的工程应用与类型;喷管流动规律与喷管、扩压管的正确选用;节流。

⒉教学要求

了解喷管和扩压管的概念、类型及工程应用;

掌握喷管截面变化与气流速度变化的控制规律,能进行喷管、扩压管类型选择;

了解节流的概念与作用,节流过程特点和工程应用。

第二部分传热学

本单元主要介绍传热的基本概念,稳定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和稳定传热的基本定律与基本计算。

(一)概述

⒈主要内容

热传递现象,传热学研究的任务,热传递过程的类型,热传递的工程应用,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⒉教学要求

了解传热学研究的任务;

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方式和热传递的工程应用。

(二)稳定导热

⒈主要内容

导热的基本概念;傅里叶简化导热定律;导热系数;通过平壁、圆筒壁的导热量计算。

⒉教学要求

了解温度场的概念,了解温度梯度的概念;

了解傅里叶导热定律,并掌握傅里叶导热定律的简化数学表达式和导热热阻的概念;

掌握导热系数的物理含义和影响导热系数大小的因素;

掌握单层平壁、多层平壁、单层圆筒壁、多层圆筒壁的导热计算。

(三)对流换热

⒈主要内容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与对流换热相关的准则;对流换热系数与对流换热量的计算。

⒉教学要求

了解流体性质、运动原因、流动状态及换热表面形状、尺寸、等因素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了解努谢尔特准则、普朗特准则、雷诺准则和格拉晓夫准则的物理含义及其影响;

掌握牛顿冷却公式和对流换热系数、对流换热热阻的概念;

了解对流换热的基本类型和基本计算过程。

(四)辐射换热

⒈主要内容

热辐射的概念;热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热辐射的基本定律;两物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计算。

⒉教学要求

了解热辐射的机理、特点,辐射换热的概念;

了解辐射能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的概念及黑体、白体、透明体和不透明体的概念;

了解辐射力和单色辐射力的概念及其关系,了解普朗克定律,维恩定律,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克希荷夫定律的内容及含义;

理解辐射换热空间热阻和表面热阻的概念和角系数的概念,掌握两物体间辐射换热的计算式,能进行无穷大平行平壁、包腔内物体与包腔内壁、两平行平壁间辐射换热计算。

(五)传热过程与传热的增强与削弱

⒈主要内容

稳定传热;传热的增强;传热的削弱。

⒉教学要求

掌握通过平壁、圆筒壁的稳定传热;

了解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理解通过扩展传热面积、加大传热温差、提高传热系数来增强传热的方法;

了解削弱传热的目的(节能,防止结露,满足卫生要求等)与方法,理解圆管热绝缘的经济厚度、临界热绝缘直径的概念和工程应用。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教师应侧重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而不应是传统的指导;

2.每次课前,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准备;

3.注重学习目标与实际学习效果的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随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动态;

4.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安全教育,如工具材料摆放、完工清理、保管责任、书写打印要求及行为语言等。

(二)考核评价建议

1.加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统一性;

2.尽量化繁为简,有可操作性。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应体现指导作用,避免写成资料作用的倾向;

2.紧紧围绕学习情境、具体的任务形成内容主线,再适当扩展内容;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增设实验器械、配备专业的实验场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采集、编辑教学实物资料、产品样本,丰富教学媒体,建立课程教学的有关资源库,并不断更新完善,开发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与企业开展合作,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社会服务功能。

(六)其它

1.做好课程教学团队的分工与协作,积极开展工作;

2.注重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完善更新。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学习提高学生工程图的试图方法和绘图技能,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建筑制图与识图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图示、图解、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掌握建筑及暖通专业施工图的识图方法与绘图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建筑制图与识图本着致力于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培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依据现今社会对本专业相关人才的需求趋势制定本课程。

课时分配情况如下表:

序号

课程内容

总学时

授课

实践

课堂作业

1

绪论

1

1

2

制图的基本规定

1

1

3

投影制图

22

14

8

6

4

房屋建筑工程图

4

4

5

给、排水工程图

4

2

2

6

采暖工程图

8

4

4

7

通风空调图

8

4

4

合计

48

28

20

6

建筑制图与识图考核评定办法:

60%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交作业+上课出勤率+平时表现。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筑制图与识图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现今社会对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1、掌握绘图的基本制图标准;

2、理解正投影、轴测投影作图的原理;

3、了解按照投影原理绘制三面投影图、轴测图;

4、了解房屋建筑图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图内容、特点及绘制与识图的方法。

5、掌握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和绘图技能。

三、内容标准

(一)绪论

1.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工程制图的发展情况。

2.教学要求

了解工程制图研究的对象、性质、目的和任务;

理解本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二)制图基本知识

1.课程内容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114-2001);《总制图标准》(GB/T50103-2001);《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给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50114-2001)。

2.教学要求

了解制图标准;

理解制图标准的重要作用、遵守国家标准的重要意义

(三)投影制图原理

1.投影的基本知识

(1)课程内容

投影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正投影的基本特征;三面投影。

(2)教学要求

了解物体投影的形成、投影分类;

了解正投影基本理论及其在工程图样中的重要性;

掌握简单模型的三面投影图;

2.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1)课程内容

点的三面投影:

点的坐标;两点的相对位置;重影点;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规律;求一般

位置直线的实长对投影面的倾角;直线上的点;一边平行于投影面的直角的投影特性;平面的表示法;平面对投影的各种位置;平面上的直线和点;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两平面的相对位置。

(2)教学要求

掌握点的投影规律及做图方法,了解点的坐标和重影点的特性;

掌握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规律及一般位置直线求实长及倾角的方法;

了解两直线平行、相交、交叉的投影特性,了解一边平行于投影面的直角投影面的特点;

了解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理解点和直线在平面上的几何条件,掌握投影的作用方法;了解直线与平面相交二者有一个处于特殊位置时的作用和投影重叠处可见性的判别。

3.立体的投影

(1)课程内容

平面立体(棱柱、棱锥)的投影图及尺寸标注;平面体表面求点和线;曲面立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投影图及尺寸标注;曲面体表面求点和线;组合体的做图及尺寸标注;组合体投影图的识读。

(2)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形体的投影图画法及尺寸标注;

掌握形体表面上求点和线的画法,并辨别可见性;

了解组合体形成、分析的方法,掌握组合体投影图画法及尺寸标注;

4.轴测投影

(1)课程内容

轴测投影的形成、种类、特点;正等测、斜等测画图法。

(2)教学要求

了解轴测投影的形成、分类和轴向变形系数、轴间角;

掌握正等测、斜等测画图法。

5.剖面与断面

(1)课程内容

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形成;剖面图的表示方法及画法;剖面图的分类;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区别;断面图的分类和画法。

(2)教学要求

了解剖面图与断面图的图示目的和表示方法;

了解全剖面、半剖面、阶梯剖面、展开剖面、局部剖面的使用场合、画法和标注方法。

了解移出断面、重合断面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四)房屋建筑工程图

1.建筑施工图

(1)课程内容

建筑施工图的组成、图示方法及规定。

(2)教学要求

了解房屋的平、立、剖面图及详图的作用和内容;

掌握建筑施工图的图例、建筑构配件的规定画法、尺寸标注;

掌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方法。

2.给排水施工图

(1)课程内容

室内给、排水平面图;给、排水系统图;详图;室外给、排水工程图。

(2)教学要求

了解给、排水施工图的内容;

掌握给、排水施工图的规定画法、尺寸标注;

掌握识读、绘制给、排水施工图。

3.采暖施工图

(1)课程内容

采暖施工图的组成及图示特点,采暖施工图的内容和画法。

(2)教学要求

了解采暖施工图的内容;

掌握采暖施工图的规定画法、尺寸标注;

掌握识读、绘制采暖施工图。

4.空调施工图

(1)课程内容

空调施工图的组成及图示特点,空调施工图的内容。

(2)教学要求

了解空调施工图的组成及图示特点;

掌握空调施工图的内容和识读。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以引导的形式切入,理论讲授简洁明了,切忌长篇大论;

2.每一次课、每一个情境(或单元)开始学习之前,必须让学生先明确学习目标;

3.知识学习与任务演练相融合,切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4.教师应侧重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而不应是传统的指导;

(二)考核评价建议

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进一步开发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统一性,重新制定考核评价载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有关文件,尽量化繁为简,有可操作性。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应体现指导作用,避免写成资料作用的倾向;

2.紧紧围绕学习情境、具体的任务形成内容主线,再适当扩展内容;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增设实验器械、配备专业的实验场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开发电子资源库,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

2.开发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与企业开展合作,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社会服务功能。

(六)其它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

2.做好课程教学团队的分工与协作,积极开展工作;

3.注重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完善更新。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标准

一、概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学习专业课程,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学习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理论知识,运用知识服务于实践的指导思想,来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的流体管路问题。

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的理论性基础。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流体力学部分:

流体静力学基础与流体动力学基础,流体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的计算,减少流动阻力的措施,简单管路的水力计算

(2)泵与风机部分:

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参数,泵与风机正确选用,泵或风机的运行与调节,其它常用的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类型及特点。

课时分配情况如下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

实训实验

1

绪论

2

36

0

2

流体的基本概念

2

3

流体静力学基础

4

4

流体动力学基础

4

5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4

6

管路的水力计算

6

7

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知识

6

8

离心式泵或风机的运行与调节

4

9

其它常用的泵与风机

4

合计

36

36

0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考核评定办法:

60%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交作业+上课出勤率+平时表现。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的平衡和运行规律的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泵与风机的基本构造,掌握泵与风机的基本原理、运行工况分析、调节及选用知识,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流体力学泵与风机问题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掌握流体静压强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静止流体的压强分布规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掌握一元流体动力学的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管路水头线和压力线的绘制;

3.掌握流态与水头损失的关系,以及水头损失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确定阻力系数;

4.掌握管路的水力计算方法,孔口出流和管嘴出流的特点及计算方法,以及淹没紊流射流特性;

5.掌握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原理、性能参数,以及结构物表面所受静压力的确定方法;

6.理解液住式测压计的测压原理,以及结构物表面所受静压力的确定方法;

7.理解动力学基本概念,以及动量方程在工程中的应用;

8.理解层流运动与紊流运动的基本特征;流动阻力与损失的两种形式;

9.了解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构造,以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10.了解管网的计算基础,有限空间射流结构及动力特性;

三、内容标准

(一)流体的基本概念

⒈主要内容

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应用;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⒉教学要求

了解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流体力学的内容和构成,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掌握流体的密度和容重,流体的粘滞性,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胀性;

理解流体的表面力和质量力。

(二)流体静力学基础

⒈主要内容

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及方程式;流体静压强的测量。

⒉教学要求

掌握流体静压强的概念和单位,流体静压强的两个基本特性;

掌握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基本方程式应用的条件和基本应用;

理解静压强的两种计算基准和测压计算(液柱式测压计、金属压力表、真空表)。

(三)流体动力学基础

⒈主要内容

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恒定流的连续性方程式;恒定流能量方程式。

⒉教学要求

理解压力流与无压流,恒定流与非恒定流,流线与迹线,均匀流与非均匀流,流量、过流断面、断面平均流速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恒定流连续性方程式;

理解实际液体和实际气体恒定流能量方程式含义与应用条件。

(四)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⒈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减少阻力的措施。

⒉教学要求

理解沿程损失、局部损失以及层流、紊流、雷诺数等基本概念;

掌握沿程水头损失的基本计算式,能进行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

掌握局部水头损失的基本计算式,能进行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理解减少流动阻力的基本途径及常用的减少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的措施。

(五)管路的水力计算

⒈主要内容

管路水力计算的常见类型;管路水力计算;管网水力计算。

⒉教学要求

掌握已知管路布置和流量,确定管径和水头损失的计算;

掌握已知流量和作用压头,确定管径的计算;

掌握已知管径和作用压头,确定管路流量的计算;

初步掌握简单管路、串联管路、并联管路和均匀泄流管路的概念及其水力计算;

了解枝状管网的概念、特点及其水力计算方法。

(六)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知识

⒈主要内容

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及分类;离心式泵与风机的性能参数及特性曲线;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合理选择。

⒉教学要求

了解离心式泵和离心式风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离心式泵和离心式风机的基本构造,离心式泵和风机类型及管路、附件内容;

掌握流量、扬程、功率、效率、转速、允许吸上高度等基本性能参数的概念,理解离心式泵与风机的理论性能曲线和实际性能曲线;

会使用泵与风机的性能图表,掌握泵和风机选择的一般步骤。

(七)离心式泵或风机的运行与调节

⒈主要内容

管路性能曲线和工作点;泵或风机的联合运行;泵或风机的性能调节。

⒉教学要求

了解管路系统的性能曲线,泵或风机的工作点;

了解泵或风机的并联工作和串联工作;

掌握改变管路性能的调节方法和改变泵或风机性能的调节方法。

(八)其它常用的泵与风机

⒈主要内容

管道泵;蒸汽活塞泵;真空泵;轴流式泵与风机。

⒉教学要求

了解管道泵的结构、使用特点、类型和性能曲线;

了解蒸汽活塞泵的工作原理、类型及使用特点;

了解真空泵的工作原理和工程运用;

了解轴流式泵与风机的概念,性能曲线特点,轴流式泵与风机型号及选用方法。

(九)、流体及泵与风机的基本实验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

⒈主要内容

流体静压强的测量;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验证。

⒉实验要求

学习测压管、水银测压计、真空计、微压计的使用,验证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实验二、沿程、局部水头损失实验

⒈主要内容

圆管层流和紊流的沿程损失与平均流速间的规律;沿程与局部阻力系数的测量方法。

⒉实验要求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沿程阻力与沿程损失的特点,并与计算公式进行印证。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认真贯彻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注重理论讲授同时,以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性、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将实践考核成绩计入学生课程总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材编写建议

根据以工办学的特点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