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4737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docx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

篇一:

“口号”中的历史

“口号”中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口号。

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

口号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

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确定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

在这次大会发表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

”的口号。

与此类似的口号还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

这些口号为后来党的若干文献沿用,并出现在一些重大会议及节日庆典的标语中。

这些口号激励着许多革命志士进行前赴后继的斗争。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的口号。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党在现阶段的革命任务中指出: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为首要任务。

在大会发表的宣言中,前两条就是“打倒军阀!

”“打倒国际帝国主义!

”。

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国民政府出师宣言》又提出了“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

这个口号是北伐战争中使用得最多,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北伐军正是一路喊着这个口号,举着“打倒军阀!

除列强”的标语,唱着“打倒军阀!

打倒列强”的战歌从珠江之滨打到长江流域的。

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口号。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创造了以宁冈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论述了红军与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时指出:

“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这是后来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思想的最初表述。

中国革命的策略从此发生了转变。

在抗日战争事期。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争取民主”、“实现抗战”的口号。

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

一二九运动中,党领导北平学生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

瓦窑堡会议批判了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关门主义”错误,改“工农共和国”口号为“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共中央放弃“反蒋抗日”口号,开始执行“逼蒋抗日”政策。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发表致电,提出了“五项要求”、“四项保证”,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抗战而愿意作出巨大的让步。

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报告中将上述党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作的努力,概括为“停止内战”、“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大具体口号。

这些口号的提出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有利于全民族共同抗战。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战略防御,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了节节胜利。

10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宣言》分析了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指出蒋介石20年的统治,“就是卖国独裁反人民的统治。

到了今天,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都认识到了蒋介石的滔天罪恶,盼望本军从速反攻。

”《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这个口号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了热烈的拥护和响应。

对后来整个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口号。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

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

“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的口号。

从1952年底开始,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酝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9月24日,在发布庆祝国庆四周年时,正式向全党、全民宣布了它的内容,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月,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

”从此,“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总路线万岁!

”成了风行一时的口号。

在这些口号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的任务,并顺利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十年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

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对此做了解释,认为总路线的精神表明,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技术和文化革命。

他还就经济发展中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作了说明。

总路线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另一方面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

尤其是宣传工作重在“多”和“快”上,轻视了“好”和“省”,客观上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总路线”由于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很快为群众掌握,很长时间内成为动员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口号。

这一口号的提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

在十年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的口号。

1966年《红旗》杂志第12期发表题为《红卫兵赞》的评论员文章。

在文章结束的最后口号用语中第一次使用这个口号。

后来在一些文章和群众集会中,这个口号曾广为流行。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接见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时表示对“四个伟大”“讨嫌”,这个口号遂停止使用。

它与“敬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万寿无疆!

”以及“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

万岁!

万万岁!

”等是“文革”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宣扬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典型口号。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窗口。

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随后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概括术语。

一句口号往往是一条政治纲领,能起到千言万语、千军万马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但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口号也会阻碍历史的发展。

从这些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巨变。

篇二:

标语中的历史

标语中的历史

一、古代中国(从先秦到1840):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2: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5: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

9: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

10: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12: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后汉书·陈蕃传》

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薛勤批评他: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答道:

“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

”薛勤当即反驳: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3: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4: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7: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9: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

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2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23: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

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26: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2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8: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29: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郑板桥《对联》

二、近现代中国:

(1840-1949)

30: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这句话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

31: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19世纪60年代起,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提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外,还有另外一种战争,即“商战”,中国的工商业者自此以“富国”理想的担当者步入历史。

32:

变法自强

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危机空前加剧。

洋务派和维新派中很多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东渐中国的趋势,于是提出该口号。

3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即坚持形而上的中国孔孟之道;西学为用,就是采纳形而下的西方科技之器。

这句口号为晚清社会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推进洋务改革做出很大贡献。

34:

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

35:

扶清灭洋

1898年10月,赵三多等人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36: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1906年孙中山首次将其概括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7:

打倒帝国主义

1922年五一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此口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38:

勿忘国耻

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卖国的“二十一条”。

全国各地商民、学生及海外华侨纷纷集会,宣传反日救亡,号召“抵制日货,勿忘国耻”。

39:

拥护共和万岁

:

历史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68年,王援朝的父亲被红卫兵批斗,家也被抄

c.1985年,王援朝的舅舅从台湾直接坐飞机回来探亲

d.1998年,王援朝被村民民主选举选为村长

16.20世纪50年代我国运用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是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

17.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无关的事件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在联合国中,亚非国家日益增多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美国操纵联合国的能力下降

18.周恩来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9.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

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20.下列哪些史实,体现了美国二战后的世界霸权政策()

①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②发动侵越战争

③侵略朝鲜④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a.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

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2.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

“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

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

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是

a.法国B.苏联c.南斯拉夫d.民主德国

23.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4.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

25.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清朝后期开埠通商,本质不同点在()

a.入关税率不同B.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c.开放地区范围不同d.政府对中外交流采取的态度不同

26.“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以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均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

”资产阶级革命之初出现孙中山所述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改良主义是当时的主要思想

c.革命派长期在国外活动d.资产阶级革命的群众基础差

27.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2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B.群雄并起

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29.下面四个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c.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秘密举行

d.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30.美国有权对总统提出弹劾的是()

a.副总统B.联邦法院c.众议院d.参议院

二、非选择题(4小题,)

31.(18分)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有关西方政治文明的问题。

(1)若要研究“雅典(公元前6~4世纪)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发展历程”这个课题,你将选择哪些材料(重大事件)?

为什么?

(6分)

(2)有人认为“民主政治是雅典灭亡的罪魁祸首”,他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

(2分)

(3)“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与古希腊民主制度有着传承的关系”,试以近现代英国的议会制度为例予以说明。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