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688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共计50分)

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古代农业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④

2.《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生存要求极低

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4.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

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5.右图是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91972年某期的一幅封面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

对此封面画所含历史背景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中美结束对抗符合世界各国愿望

B.美国迫于形势变化放弃“冷战”思维

C.美国舆论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注

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

6.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

“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据材料可知,此国际组织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华沙条约组织

C.欧洲共同体D.不结盟运动

7.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8。

《马关条约》签订后,梁启超等人在呈光绪帝的上书中指出,割台湾的严重后果是:

1.“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

2.“欲割台以全内地、保都城而地更瓦裂,都亦必惊。

”梁启超等人的观点()

A.虽有夸张,但对国人有惊醒作用B.被以后列强侵略事实所证明

C.认识到了台湾对国防的重要作用D.意在谴责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

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10。

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发布的文件中写道:

“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一国两制”的制定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三通”的实现

11、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

“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B.作者主张控制人口增长

C.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12、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13.《“南海一号”:

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

“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

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A.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B.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C.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D.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14.长江三角洲自中唐以后农业发达,一向是粮食输出区;但明末以来,却需仰赖外地输入粮食。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改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不足B.战乱频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C.水利失修,造成粮食生产减少D.新作物传入,饮食习惯渐改变.

15.《明太祖实录》载: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想要()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抑制权臣,加强皇权

C.设厂卫,加强监督     D.改革官制,增设内阁

16、司马光说: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

A.人事权和司法权B.人事权与兵权C.司法权与财权D.兵权与财权

17、《宋代职官大辞典》称:

“干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在材料中,朝廷设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D.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18、《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形胜》引旧志载:

“(当时的镇或市)田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邻。

”(如右图)这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C.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

19、《新唐书·百官志》载:

“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唐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B.唐商品经济繁荣

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D.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20、《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

本善而末事起。

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21、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2、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

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

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4、“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它说明()

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B.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D.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25.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导的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总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教学资源网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雍正二十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

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费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惟有不法之徒,不谙(熟悉、精通)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两,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

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

……(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之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

应此照把持行市律就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请回答:

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4分)

 

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分)

 

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

(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

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后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

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

“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

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而顾炎武明确指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又说:

“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

“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

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4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

(3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

他说:

“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

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

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

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

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

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

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

(4分)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

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

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材料三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

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

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

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

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

(4分)

 

(2)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

依据材料二概述代议制的作用。

(4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分)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A

C

D

C

B

C

C

D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A

D

C

A

A

B

D

A

D

C

26、答案:

(1)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4)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手工工场中出现劳资矛盾和斗争,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偏袒机户,打击压制罢工工人。

(3)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说成“怀妒忌之心”;把领导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是“索诈”。

(4)

27.答:

(1)演变:

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

(5分)

发展趋势: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分)

(2)问题与结果:

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分)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

(2分)

(3)弊端:

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

(3分)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

(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28.

(1)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府的人身控制放松;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

(5分)

(2)区别:

晚明:

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等部门;英国:

新兴的工商业阶级晋升贵族,担任国家官职;(4分)

影响:

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促进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2分)

29.

(1)说明:

不是。

(1分)因为只有公民才享有是主权利,而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少数,广大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被排除在外。

(2分)实质;是奴隶制民主(少数人的民主)。

(1分)

(2)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有利于扩大民主范围,推进民主化进程。

(4分)

(3)变化;财产、种族、性别等歧视政策逐渐被取消,逐步实现普选。

(2分)原因:

政治上,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