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565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docx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

第二章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Ⅰ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方面对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的一种定量管理活动。

因此,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十分重要。

在了解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手工处理、机械处理和电算化处理三个发展阶段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对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的不同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能够掌握计算机会计处理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即:

非商品化定点开发阶段、单项业务处理型会计软件、核算型会计软件、管理型会计软件和会计软件从管理型向全面企业管理软件发展,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深入理解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变化对现行会计工作的影响,也就是说,电算化会计系统以计算机这种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纸张、笔墨和算盘,但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实务的冲击,以及它所引发的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大革命。

Ⅱ本章重点

1、电算化处理的优劣分析;

2、计算机会计的技术特性;

3、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的区别分析;

4、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概念。

Ⅲ本章难点

1、机械式会计数据处理的特征及其贡献;

2、电算化处理的局限性;

3、管理型会计软件与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区别;

4、MRP、MRPII与ERP的概念理解。

Ⅳ本章计划使用教学课时:

5课时

V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一节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建议使用课时1.5课时

会计实践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现代会计就是从当时一些最简单的计量行为逐渐发展起来的。

纵观会计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会计的方法逐渐丰富、会计的领域固渐扩大,同时会计数据处理技术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传输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一、手工处理

手工处理是指主要靠人工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的一种形式。

这种方式主要利用人(财会人员)的眼、耳等感觉器官当作输入器,用纸和笔把观察到的经济业务事项作为记录,存贮下来,并加工输出出去。

在会计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手工处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现在仍有大量企业的会计工作采用这种形式。

手工处理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比如由于某种需要,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程序需要调整、变化时,在手工方式下比较易于进行调整;在日常的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例外事件时,可以及时的比较灵活的进行相应的处理;会计业务的正常处理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原因或电力的、温度的原因而完全中止。

但手工处理形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秘,具体表现为二低一高,这就是它的低速度、低效率及高差错率。

二、机械处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时娜在这个时期,企业的规模日渐扩大,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受到重视,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

这种状况,从客观上产生了改革会计手工处理形式的需要。

当时,随增工业技术的发展,在数据处理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最突出的成果就是穿孔卡片系统。

使用穿孔卡片的各种机器,用的是同一张卡片上的原始资料,即卡片上的数据一次穿孔多次使用,这就省却了原始数据在手工操作中需要辗转抄录、加工的工作,因而其操作速度比手工操作为快。

这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第一次打破了手工处理长期垄断的局面。

但是,这些机器的加工处理过程是不连续的,工作程序仍然要由人工操作和控制,后来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其体系笨重、庞大,成本过高,操作困难,而且稳定性较差。

然而,机械化操作中的穿孔卡片及“一数多用”、“数据共享”的数据处理原则,在电算化操作中得到沿用和发展。

三、电算化处理

电算化处理,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而进行会计数据处理。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运用电子技术,组合成一定的指令程序,按照人们的意图去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到预期结果的计算工具。

电子计算机一般由输入、存贮、算术及逻辑运算、控制、输出五个部分组成。

这五部分是相互连贯的,工作时相互配合、自动运行。

进入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会计工作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内向服务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日益向基层单位、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领域渗透,与企业的日常经常活动结合的更加紧密;

(2)普遍重视发挥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服务经营、参与决策”的新领域。

这些变化是本世纪40年代兴起的科学革命浪潮在会计工作中的反映,标志着会计工作从内容和结构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同时,这些变化也对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后的会计数据技术越来越满足不了管理的需要。

大约从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价格还比较昂贵,同时也缺少必要的经验.人们主要将计算机用于一些计算过程。

虽然简单,但数据量大而又重复较多的业务,如工资计算、库存材料的收发核算等等。

这种单项处理,局部代替了一些手工劳动。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计算机在会计业务中应用面的扩大,开始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系统中的账务处理功能已经比较完善;各项业务的处理已经不是孤立地进行,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系统已经具备一定的面向管理的反馈功能。

70年代以后,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进一步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在很多企业中,整个管理工作全面应用了计算机,在中心计算机中建成了各个功能系统共享的数据库,计算机会计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系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乃至整个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价格的下降,无论国内国外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已经十分普遍。

一般地说,任何复杂的工作,只要可以简化为一系列的算术或逻辑运算,都可以迅速而准确地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这就是电子计算机的优点。

但目前,电算化处理尚存许多不足之处。

【课堂设问】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各自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二节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建议使用课时0.5课时

“会计电算化”一词最早是在1981年由中国会计学会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的,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将现代有关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具体地说,就是利用会计软件,由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记账、算账和报账,进行会计控制,以及进一并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此次会议被称之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现代信息技术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彻底改变了会计的面貌。

其特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程度。

采用计算机处理以后,原始数据通过自动扫描装置或人工输入方式输入后存储于计算机,在此后的数据加工过程中,计算机自动按照事先编制的程序进行各种处理工作,很少或者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

此后,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或打印有关账簿和报表。

第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现代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现象不但使会计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大,也要求会计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及时。

速度快、准确性高是计算机处理的两个主要特点,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可以彻底打破手工处理的局限性,为日常管理提供更加详细、更加准确、更加及时的信息。

如在销售管理方面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可以及时提供按地区、销售部门、商品类别等汇总的销售日报;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以便及时了解销售动态,采取相应措施;还可随时输出应收账款的结算情况,以便及时通知欠款企业结清货款。

第三,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了会计信息的领域。

在手工会计下,会计的数据处理主要集中在记账凭证以后的阶段。

在计算机系统中,会计数据的处理主要集中在记账凭证以前的原始数据方面。

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的处理,及时为管理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控制,而用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只是这个处理过程的一项副产品。

如在大型商场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进销存管理,通过商品入库及销售业务数据的实时处理,可以随时得到最新的销售情况、最新的库存情况,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有关人员,就可据此及时组织货源、调整销售策略。

同时,有关商品进销存的数据按会计核算的要求整理为记账凭证的形式,供账务处理系统子系统调用。

第四,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以后,大部分工作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处理,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会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管理和监督上,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

第五,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挑战。

在电算化方式下,会计系统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

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实务前所未有、强烈的冲击与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的巨大潜能和特征,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课堂设问】为什么说“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的巨大潜能和特征,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第三节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的比较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建议使用课时1.5课时

一、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随着现代经济与科学的飞跃发展,人们逐渐加深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即会计是一项对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经济信息系统,其主要职能为人们提供经济活动(价值运动)的状态、结构、历史及未来趋势的画面。

会计的各项活动均可以体现为对信息的某种作用,比如,原始凭证的审核与记账凭证的填制,是信息的提取与确认;登记账簿是信息的分类存储;成本计算是信息的计量;账务检查与核对,是会计内部信息的反馈;编制会计报表是信息的输出等等。

二、手工会计的技术特性

1、复杂性

表现为:

(1)信息关系复杂,会计信息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如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成本与损益之间的消长关系,总括信息与明细信息的核对与统辖关系;

(2)信息接口复杂,会计信息是以货币形式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信息的源点和终点涉及供、产、销每个环节以及人、财、物每个部门或单位;(3)信息计算复杂,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自始至终离不开各种计算方法。

2、有序性

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反映与监督是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即根据主体每一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试算和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其间,涉及会计信息的判断、确认、分类、计算、组合、复核、记录、再分类、再重组等多个技术环节来生成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财务报告,从而,再开始下一个会计期间的循环。

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循行渐进,不得随意打乱和跳跃。

3、规范性

会计信息处理具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程序和方法,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均必须以有形的实物为载体,如出库单、发票等原始凭证,活页式、订本式的账簿,具有一定格式的会计报表等,对于每一环节的处理结果都具有可验证性。

4、分散性

在手工条件下需要由多名会计人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

为避免人工在任何环节与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的计算、记录方面的差错,因此根据复式记账原理,环环检查、平行登记、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试算平衡等技术贯穿于整个处理过程。

5、单一性

表现为:

(1)会计主体的单一,会计信息系统仅收集、处理和交换与主体直接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而不包括所在行业的等信息;

(2)会计期间的单一,在手工条件下,会计系统只能以“月”作为最小会计期间来提供会计信息,;(3)货币计量的单一,会计系统只收集、处理和交换能够用货币描述的经济事项的信息,而不包括非货币计量的信息;(4)核算方法的单一,会计系统只确认主体认定的核算方法所生成的信息,而不包括其他备选方法或程序所可能生成的信息;(5)信息确认的单一,会计信息系统仅收集、处理和交换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信息(历史成本),而不包括未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等信息。

二、计算机会计的技术特性

1、集中性

(1)信息处理的集中,会计电算化后,原在手工条件下需要由多人不同岗位分别完成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往往只需一、二台计算机即可实现。

在网络或多用户的环境下,同一组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信息处理集中化的特性更加明显;

(2)信息存储的集中,在电算化条件下,系统信息是集中连续存储的,只要计算机有存贮空间,可跨年度储存和利用会计信息。

如此,对财务分析与管理尤为重要。

2、自动性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过账、结账、对账、试算平衡、编制报表等,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和成本计算等繁杂的核算工作。

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

3、多样性

(1)收集信息的多样,会计系统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信息;

(2)提供信息时间的多样,会计期间已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可以随机快速地生成所需信息;(3)处理信息方法的多样,电算化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

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和方法,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4)提供信息空间的多样,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样化的结果,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市场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6)提供信息形式的多样,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分析报告)。

【课堂设问】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的技术特性与共性给我们会计理论和实务带来哪些启迪?

第四节计算机会计处理技术的发展阶段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建议使用课时1课时

我国会计电算化始于1979年,计算机会计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79年~1988年:

非商品化定点开发阶段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并逐步建立起会计软件理论结构模型。

随后,部分企业开始与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探索计算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最早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工作中以及工资管理工作中。

在这一阶段,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还很落后,我国的软件开发水平也很低,探索计算机在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少数企业进行定点开发,最有影响的是1979年~1981年在长春一汽进行的定点开发工作,并于1981年在该项开发工作结束的成果鉴定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这个概念。

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技术开发队伍,应用软件后续维护工作跟不上,企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低等等原因,绝大多数定点开发与应用工作都没有取得成功。

尽管如此,这期间的探索性定点开发工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1988年~1993年:

单项业务处理型会计软件

1988年前后,会计理论界就会计软件开发应用能否形成商品化软件产品和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展开了一些讨论,并在上海和吉林召开了会计电算化研讨会。

尽管讨论过程有不同的意见,1988年我国会计软件发展毅然迈入商品化发展阶段,如先锋、用友公司率先推出商品化会计软件。

此后的5年时间里,我国的会计软件产品功能主要是完成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制作和工资核算处理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

账务处理主要实现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业务,由计算机制作凭证、记账、算账和生成账薄,报表软件则实现从账务系统中通过函数提取数据自动制作会计报表,工资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定义工资项目、录入人员工资、生成工资汇总表和工资费用分配表。

工资软件中打印输出工资汇总表、工资费用分配表等信息,再到账务处理软件中手工制作工资核算凭证。

单项业务处理型会计软件在功能上只能满足企业一般的记账要求,其主要目标就是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

三、1993年~1998年:

核算型会计软件

随着单项业务处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和趋向成熟,各会计软件开发商开始扩展软件功能。

核算型会计软件在单项业务处理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包括采购核算和存发核算)、销售核算和成本核算,基本上实现了以计算机进行全面会计核算业务处理。

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各功能模块可以独立运行,模块之间在结构关联上是松散的,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整体。

未能解决数据重复录入和数据一致性控制等问题。

数据重复录入现象包括:

在工资系统中录入的工资数据不能自动生成工资费用分配凭证以及其他工资核算凭证,只能从工资系统中打印输出工资汇总表、工资费用分配表等信息,再到账务处理系统中手工制作工资核算凭证。

由于数据存在重复录入现象,即使不考虑数据录入时的出错可能,账务系统中的总账信息与各专项核算系统中明细汇总信息是否一致在会计软件中不存在控制机制,账务处理系统中的金额信息与固定资产、材料或产品库存等实物信息是否一致也同样不存在控制机制。

四、1998年以后:

管理型会计软件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经济正全面迈向市场经济;全球经济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变革;因特网在全球普及,掀起了电子商务的浪潮。

企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从注重会计核算走向注重财务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呼唤。

我国会计软件在经历了10年时间的发展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造就一大批既懂会计业务又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又为会计软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详细的需求描述。

财政部1998年组织的会计软件评审工作,要求通过评审的软件必须提供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管理功能,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正确引导。

管理型会计软件开发不再在摸索中前进,而是从一开始就进行规范化总体设计,力求克服在以前各阶段会计软件产品中存在问题(尽管目前多数财务软件公司的会计软件产品尚停留在核算型会计软件阶段)。

管理型会计软件克服了核算型会计软件结构上的缺陷性,并在功能上作了较大调整。

五、会计软件从管理型向全面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

在1998年我国会计软件进入到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的同时,国内部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会计软件开发商开始大举进军企业管理软件领域。

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主要面向中、大型企业的全面管理。

对此,需要了解国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发展过程。

国外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最早起源于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生产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不能准时供应或供应不足;零部件生产不配套,且积压严重;产品生产周期过长和难以控制,劳动生产率下降;资金积压严重,周转期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市场和客户需求快速多变,使得企业经营计划难以适应。

在管理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国际管理软件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MRP(物料需求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现分述如下:

1、六、七十年代的MRP(物料需求计划)

1957年,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成立,并随后推出第一套MRP软件,这是现代企业管理软件的开端。

MRP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时段式MRP和闭环式MRP。

时段式MRP,从主生产计划出发,一是将物料需求区分为独立需求和非独立需求并分宝林以处理,二是对库存状态数据目队时间分段的概念,从而解决了何时订货以及订货数量问题。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把生产能力作业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

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入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从而围绕着物料需求计划,使生产的全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系统。

这就是闭环式MRP,闭环式MRP将物料需求按周甚至接天进行分解,使得MRP成为一个实际的计划系统和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个订货系统,这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大发展。

2、80年代的MRPⅡ(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

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

只要主生产计划真正制定好,那么闭环MRP系统就能够很好运行。

但这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

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贮,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降低了效率,浪费了资源。

于是人们想到,应该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去掉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减少数据间的不一致现象和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管理,要求把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整体,这使得闭环MRP向MRPⅡ前进了一大步。

MRPⅡ具有特点如下(略):

MRPⅡ可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但它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

它最显著的效果是减少库存量和减少物料短缺现象。

3、90年代的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

到90年代中后期,经济社会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即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竞争优势来自对效率的追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优势来自对创新的追求,首先或早期生产新产品、使用新工艺或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可以取得一定时间的垄断利润,获得竞争优势。

同时,竞争空间的扩大。

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化发展空间。

竞争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企业都要承受来自国际化企业发展的竞争压力。

在以上情形下,企业管理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高效率,以适应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持续创新过程造成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断调整的要求。

ERP(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世的。

在ERP系统设计中考虑到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加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考虑了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仅组织“大批量生产”,还要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这两种情况并存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定计划。

ERP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给出了新的结构,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

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

ERP是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