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4249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武汉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

传说黄帝梦游华管之国,该国繁荣祥和。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你觉得“忽惊春到小桃枝”一句中“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华胥梦”的梦境。

3.本首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忽”字的意思是突然,忽然,表示出乎意料。

既写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的惊喜,又表现出节气时序的变迁之快(或答:

和前一句中的“那知”相照应)。

2.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在楼顶飞扬。

3.示例一: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人把回忆当年全痤时的欢乐梦境和回到现实的悲凉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示例二: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是虚写;结尾两句又回到悲怆的现实,是实写。

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

【解析】

1.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语境中去分析。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

“忽”一词,意味着作者惊觉到了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

如今身在异地,竟不知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华胥梦”的梦境的刻画。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一觉华胥梦”是说词人沉浸入过往的“梦境”之中。

所以在刻画梦境时,要表现出昔日之全盛及梦中之欢乐。

3.考查下阙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

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

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通过这种表现方法,抒发了国破家亡、繁华如梦的苍凉情怀。

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

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上元即元宵。

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亡国情思。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

1.离别的愁绪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奉献精神等

2.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但“我”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故乡)。

3.只看带有“花”字的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意思,“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根据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

注意书写正确。

如: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近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题中的“岳”是指______,请写出“五岳”中另一座山的名称:

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尽。

B.颔联中的“割”字既写出了山之高险,又表达了诗人志向之远大。

C.颈联中的“层云”与“归鸟”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远眺的景色。

D.尾联中的“凌绝顶”和“众山小”表现诗人勇攀高峰、壮志凌云。

【答案】

1.泰山填写“嵩山”“衡山”“恒山”“华山”任何一个均可

2.C

【解析】

1.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理解。

“岳”指泰山。

中国五岳分别是:

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2.C错误,“层云”与“归鸟”是诗人“细望”中所见到的景色,不是登上之后看到的景色。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

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答案】

特点:

天气寒冷,或萧条、萧索、或天气恶劣;军情紧急或危急或紧张。

边将饱受险恶环境的痛苦,或军旅生活艰辛的痛苦;对长久战争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6.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

1.思念家乡

2.A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

家乡在何方?

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7.古代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

“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8.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的决心。

3.“云”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云”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作者以“云”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云”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云”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云”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答案】

1.示例:

“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

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

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如首句于“云”上着“黑”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

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

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

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据此理解作答。

3.C项赏析错误。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重。

9.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

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歇不得处A”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B

(丙)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l)与此孰胜(_______)A.通“熟”B.谁,哪一个C.成熟

(2)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A.完成B.即使C.靠近

(3)若人悟此(_______)A.好像B.如果C.你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B“误喜”和“一笑”

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BC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A处,示例1:

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

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B处,示例1:

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

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

示例2:

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

A:

“白须”和“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

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

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

B:

“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

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

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

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

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

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本题

(1)中的“孰”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熟”,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成熟”,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和“靠近”,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3)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又可翻译成“如果”和“你”,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本题翻译为“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其中注意“半”翻译成“大部分”;“皆”翻译成“都”;“何必”翻译成“为什么一定要”。

3.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文章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和情感的变化标出相应的标点符号。

文中A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中的“忽”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B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考查诗歌词语的作用及情感的表达。

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其明确题干中两个词语的关系,可从对比,衬托等方面来写;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A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B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题的是要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处境和情怀。

乙文中的“熟歇”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中可知他称自己是“闲者”,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熟歇”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

【点睛】

【甲】参考译文: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

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

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乙】参考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

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

“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丙】参考译文:

我这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发时光;白须稀疏,面对着冷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