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4139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docx

教育综合重点知识

 

 

兰勤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3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起源与发展3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

第三节教师与教育学5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

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6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6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6

第三节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7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二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7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7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7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7

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8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8

第四章教育目的 8

第一节教育目的8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8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

第四节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10

第五章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10

第一节学生10

第二节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0

第三节师生关系11

第六章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12

第一节教育途径的概述12

第二节学校课外活动12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12

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15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15

第二节教学专长视角下的教师成长15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5

第一节认知发展与教育15

第二节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6

  第三节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17

第四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8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9

第一节学习及其意义19

第二节学习的分类19

第三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9

第五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20

第六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20

第五章   广义知识的学习21

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2

第三节慧技能的学习22

第四节认知策略的学习22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1节教育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1、中外教育名言: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巧记说教育)

2,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得德)

3,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夸你有个性)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齐心协力)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人人健康)

6,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学记》(教学)

7,修道之谓教——中庸(宗中教)

8,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者和荀都有日)

9,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杜威(嫉妒即杜)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广义教育:

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

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①教育者:

教育实践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

基本要素之一 

③教育影响:

教育中介,一切中介的总和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沛西能

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观点:

教育起源归于本能.

不足: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  观点:

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

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苏联中国)

5、学校教育的产生: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1,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商朝。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3,周朝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国学:

大学和小学

乡学:

塾痒序校

4,西汉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科举考试内容。

6,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7,古代斯巴达: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8,古代雅典:

“即美且善”的公民。

6、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

七艺包括: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7、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8、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9、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10、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1、现代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②教育的日趋普及型和多样性

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12、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

(重点背诵)

  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2, 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4,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

   5,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级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14、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重要)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朱熹——《四书集注》  韩愈——《师说》还有论语孟子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洛克——《教育漫话》

卢梭——《爱弥儿》

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的代表

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两大理论基础:

哲学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三个中心: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

儿童中心主义——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表

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新三中”“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

5,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是中国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

新中国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①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

②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

③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  

④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至今)

15、教育学科的特点:

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②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③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

④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⑤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1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

第三节教师与教育学

17、教育学的价值(重点背诵)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

    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十八、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①把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②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③把专业理论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

④把专业阅读和背景写作结合起来

第3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

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

2、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

代表人物:

孟子柏拉图  弗洛依德,

2,外铄论:

人的发展是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3,实践主体论:

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

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潜能的表现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4、遗传决定论:

1,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因素的自然展开。

代表人物:

创始人:

高尔登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董仲舒——性三品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养育论)认为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其决定的作用

代表人物: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教育漫话儿童白板

华生“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7、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以最大限度的利于学生的发展

8、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

9、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第三节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阶段性:

一刀切

不平衡性:

生理成熟是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心理成熟是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2-3岁学口语,4-5岁学书面语,五岁左右学乐器,10岁以前学外语。

(《学记》:

当之可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差异性互补性:

因材施教

第3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二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6、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8、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9、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5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

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1、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

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

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

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1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

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即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育方针的核心)

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

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

二是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重点)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教育目的为总的目标导向。

2,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它不仅从整体上指引教育活动的方向,而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起着支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3,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第2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三、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基本区别——人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

    价值——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4、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重点考选择题)

1个人本位论:

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

应该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否定制度的权威否定社会对人的束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

代表人物:

1,卢梭:

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

2,帕克:

主张顺应儿童的自然倾向进行教育把儿童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一切教育的正真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3,爱伦凯:

颂扬儿童的自主个性和真善美的天性。

(自由教育的拥护者)主张废除班级制度和教科书,教师只作为儿童的伴侣,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

4,马斯洛:

教育要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人性的人。

5,罗杰斯: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人格本位论(偏向个人本位论)

观点:

注重受教育者完整的人格陶冶,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

更多的关注社会的需要。

认为人天生就有健全的本能,是真善美的原型,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

1,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

 2日本教育学家小原国芳“全人教育”

3,文化本位论

观点:

强调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围绕文化进行的,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

斯普朗格利特

4,生活本位论

观点:

教育要为当下生活服务或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代表人物:

1,斯宾塞“完美生活”

2,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

5,伦理本位论(偏向社会本位论)

观点:

是介于个人和社会本位论的发展观点

代表人物:

康德赫尔巴特

6,社会本位论

观点:

主张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

1,柏拉图(完美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军人劳动者组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

          2,涂尔干(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社会的缩影)“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

          3,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倾向)

五、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是强调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

我们应该辩证的认识这一问题:

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2,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

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4节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八、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重点)

答: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拨人”来培养人。

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拨性教育

第五章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

第1节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④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

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的精神的体现,

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4,无歧视原则

3、儿童的权利:

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

第二节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1,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分享教育权利

2,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劳动者

3,各国纷纷普及教育,需要大批的师资

4、教师的职业发的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

教师职业的早期是融合在其他行业中,还没有分离出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

2,职业化阶段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行业,但教师的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数也很有限

3,专门化阶段:

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

(1681年法国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

1897年清末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

4,专业化阶段:

教师工作被视为一种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了“教师专门化”的改革浪潮

5、教师的社会角色(教师的常规角色):

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

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6、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

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流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

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7、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8、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

(一):

专业知识素养:

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①②为“主体性知识”

③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

(二):

专业才能素养:

(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和本领,教师的专业才能使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表现,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①教学技巧

②教学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③教研能力

(三):

专业精神素养:

包括专业道德、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人格、专业自我

9、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

(一):

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

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三):

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

①日常教学反思(波斯纳——经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