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049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

《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综合检测一.docx

单元综合检测一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综合检测

(一)

第一、二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对1917年3月俄国爆发的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C.之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立局面

D.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2013·内江中考)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是(  )

A.粉碎了国内外反革命叛乱

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3.改革和革命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

下列事件中,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①1861年改革②1917年二月革命

③十月革命④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②③D.①③④

4.虽然身躯伟岸是“理想领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却要复杂得多。

列宁的身高只有1.64米;而邓小平却只有1.52米。

就是这些身材上“矮小”的人,却都以巨人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下面叙述符合两人“巨人的形象”的是(  )

A.领导十月革命 领导南昌起义

B.领导1861年改革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领导十月革命 提出改革开放决策

D.发表《共产党宣言》 领导南昌起义

5.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

下列选项不适合1922年初的苏俄的是(  )

A.小商贩在自由市场出售面包

B.工人到市场购买粮食

C.农民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

D.资本家经营鞋帽厂

6.(2012·恩施学业考)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表现在(  )

A.解决了国内的经济困难,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C.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摆脱了经济危机

7.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8.(2013·泰州学业考)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改革开放 D.创建斯大林模式

9.右边这张签署《凡尔赛和约》的照片中,不可能有哪一人物(  )

A.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B.美国总统威尔逊

C.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D.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

10.下列对巴黎和会相关史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B.彻底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委任统治”

D.中国政府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1.法国官员称:

当年西方列强屈从于日本的压力,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是不公正的,损害了中国的权益。

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公正对待了中国。

造成这一“不公正”的国际会议是(  )

A.慕尼黑会议B.雅尔塔会议

C.巴黎和会D.华盛顿会议

12.(2013·达州中考)下列条约中最能鲜明体现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这一特征的是(  )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五国条约》D.《四国条约》

13.右图中的情景发生在1929年美国纽约街头,汽车上牌子的文字意思是“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车”。

车主愿意以如此低的价格出售这辆轿车的深刻社会原因是(  )

A.车主想换辆新车

B.该车已经无法使用

C.美国受到战争威胁

D.美国爆发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14.(2012·扬州中考)罗斯福新政的“新”是指(  )

A.加强政府对工业的控制

B.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加强政府对就业的指导

15.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

政府拨款以刺激经济发展,计划用200天左右的时间创造和挽救70多万个就业岗位。

其目的与罗斯福新政哪一措施的目的相似(  )

A.整顿农业B.改革银行制度

C.调整工业D.兴建公共工程

16.20世纪30年代,有人曾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过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而且上帝得票数还远远落后于罗斯福。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B.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

C.美国加入反法西斯联盟

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17.美国《政治周刊》评论,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提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当代版。

下列有关对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并逐渐复苏

B.彻底根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C.缓和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社会矛盾

D.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成功范例

18.1929年10月下旬,美国华尔街股市打了一个厉害的喷嚏,病菌立即弥漫到世界,影响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对此,德国采取的治疗方案是(  )

A.实施罗斯福新政B.建立法西斯专政

C.实施新经济政策D.加入“国联”

1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德、日先后出现了野蛮的法西斯政权,以下各项,属于这些国家法西斯暴行的是(  )

①迫害犹太人 ②南京大屠杀 ③疯狂对外扩张 ④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20.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

A.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B.美苏争霸

C.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扩军备战

D.宗教纷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

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俄农民对当时的经济政策抱有什么态度?

(1分)这一经济政策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列宁为改正经济探索中的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

(2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重视哪一部门?

(1分)在该部门苏联取得了哪些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2分)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济政策有过哪几次大的调整。

(2分)反映了其经济探索过程中的什么特点?

(2分)

22.(2013·宝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后,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二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依据材料一,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后,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3分)

(2)材料二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指什么?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模式僵化”指什么?

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3分)

(3)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在哪一年哪一次大会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4)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

23.(2013·宿迁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

主持停战的法国元帅福煦曾毫不忌讳地说过:

停战不是和平。

这表现了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

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们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

列强们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

请回答:

(1)材料中认为“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

你认为当初它们是为何而战?

(2分)

(2)材料中说“停战不是和平”,是“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列强们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指的是哪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

(2分)“谈判”结束后所构建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3分)

(3)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道: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结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美、德、日的经济简况:

国家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失业人数

美国

46.2%

70%

约1700万

德国

40.6%

69.1%

600多万

日本

32.5%

50%

300多万

材料二 1933年3月……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

紧急救助署关注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德国是欧洲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希特勒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肆扩军备战……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严重……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

在军部的推动下,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

(3分)这次“瘟疫”从哪国首先爆发?

(1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美、德、日摆脱经济危机的两种不同道路及对世界的影响。

(8分)

(3)回忆所学知识,说出日本所走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是十月革命。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861年改革,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两个政权并存,但是社会性质没有变化。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经济政策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故本题选B。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A中的“领导南昌起义”与邓小平无关,B中的“领导1861年改革”与列宁无关,D与列宁和邓小平都无关,故选C。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所以C不可能出现,它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新经济政策”“有益探索”,可知是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国民经济,从而来巩固苏俄的工农联盟。

所以B正确。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地址栏上应该写苏联。

8.【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与列宁有关,实行改革开放与苏联无关;1928-1937年,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再现能力。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操纵,贯穿大国强权政治,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以,在签署《凡尔赛和约》的照片中不会有列宁。

10.【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A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的影响;巴黎和会上构建的凡尔赛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故B错误;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故符合题意的是C。

1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

1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分析,《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13.【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的能力。

由题中“1929年美国”“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车”,可知当时美国正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窘,购买能力低下,从而出现了题中表述的情景。

1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罗斯福新政的典型特征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从而分析A、B、D仅包括某一方面的特征,故答案选C。

1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挽救70多万个就业岗位”分析,在罗斯福新政中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所以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

1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

因为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通过政府干预经济使美国渡过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美国,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由此判断B正确。

1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并没有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会消除。

18.【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华尔街股市打了一个厉害的喷嚏,病菌立即弥漫到世界,影响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指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扩展。

为应对危机,德国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1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能力。

迫害犹太人与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的是德国法西斯,实行南京大屠杀的是日本法西斯,三个法西斯国家都疯狂对外扩张,故答案选D。

20.【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再现的能力。

20世纪30-40年代,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意、日组成法西斯轴心,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归纳能力。

三则材料反映了苏俄(联)实行的三项不同的经济措施。

材料一反映了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情况;材料二反映列宁发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做出了反省;材料三为斯大林的言论,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苏联政府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在阅读理解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第

(1)

(2)(3)题,第(4)题综合性较强,把不同时期的经济措施做一归纳即可。

答案:

(1)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重工业。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4)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反映出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道路是曲折的。

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题第一问抓住题干中的“罗斯福新政”可知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第二问结合史实说明,实际考查的是新政的具体措施。

(2)题第一问“列宁的思路”主要是指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第二问根据“模式僵化”可知是斯大林模式,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

第(4)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变化:

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

史实说明: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2)列宁思路:

新经济政策。

模式僵化:

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主要弊端:

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用计划、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发展规律。

(或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3)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

(答出其中一点即得2分)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1)题由“为何而战”推知考查的是各国的目的和动机:

分赃和瓜分世界;第

(2)题第一问从战争虽然结束,但各国的利益争夺并未结束;链接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

第(3)题福煦的这句话旨在说明这一体系的不稳定。

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来阐述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

(1)为争夺殖民地,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2)战争虽然结束,但对利益的争夺、对殖民地及霸权的争夺并未结束;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与冲突;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4.【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爆发、特点以及美国、德国和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同道路和影响。

1929年,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

这场经济危机具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的特点。

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不仅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还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范例和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德国和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先后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

他们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专政,对外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世界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

其中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答案:

(1)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美国。

(2)美国——道路:

实施罗斯福新政;影响:

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范例和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意思相近即可)德国和日本——道路:

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影响:

世界大战的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了,世界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

(3)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