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3964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8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主要表现】

(1)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

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单纯靠市场调节经济,政府尽量减少干预经济;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逐渐

形成。

(2)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

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都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束缚,以失败告终。

(3)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

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

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27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对应学生用书第163页)

最新考纲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1929年至

1933年资本

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

(1)2018·全国Ⅲ卷,34:

从经济危机期间工人工资的降低考查经济危机加深

(2)2014·全国Ⅱ卷,34:

通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业的繁荣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

(3)2013·海南卷,19:

从美国消费不足考查经济危机的原因

1.高频考点:

本考点中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均有涉及,但最近两年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考查较多。

2.教材空白点: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3.备考策略:

(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发展,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很多高考试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考生联系自由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混合经济等经济政策,整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史。

(2)通过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比较,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的异同,另需注意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的联系。

(3)近几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考查较多。

要特别关注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福利制度、新经济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

(1)2015·全国Ⅰ卷,34:

从社会保障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2015·海南卷,19:

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美元贬值

(3)2013·全国Ⅰ卷,31:

从对胡佛干预经济的借鉴考查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

等国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

(1)2017·全国Ⅲ卷,35:

从尼克松政府的措施考查凯恩斯主义的失灵

(2)2016·全国Ⅲ卷,40:

从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3)2016·海南卷,23:

从三大产业比值变化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4)2015·海南卷,20:

从法国和美国工业、农业领域不同状况的对比考查20世纪5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5)2014·海南卷,22:

从1990年“全球化”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标语考查西欧经济逐步走出“滞胀”

(对应学生用书第164~165页)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重要原因: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激化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3)直接原因:

股票等投机活动过度,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

3.表现

(1)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2)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

(3)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4.特点:

持续时间特别长;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1)政治上: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经济上: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大打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了尽快走出危机,它们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二、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1.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

比如:

(1)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

(2)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2.结果:

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社会动荡不已;举国上下期盼新的强力政府,采取有效政策,迅速克服危机。

三、罗斯福新政

1.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等,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减耕减产,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实行福利制度:

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5)社会立法:

通过《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社会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保护劳工权利;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立法保护环境。

2.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4.影响

(1)缓解危机:

使美国经济大危机得到缓解,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维护民主: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3)总统扩权:

美国总统和政府权力扩大,战后历届政府和总统继承了这笔宝贵

财富。

(4)改变生活:

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5)创新体制: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背景: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盛行。

(2)表现:

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影响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

时期”。

②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③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概念:

“福利国家”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2)形成原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3)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4)形成过程:

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20世纪80年代以后,规模缩小。

(5)主要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6)实质:

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7)影响:

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含义: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

(2)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3)表现:

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作用

①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②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4.“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

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

(2)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3)开始时间:

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出现。

(4)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1.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处

(1)新的理论和政策:

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

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

借鉴。

(4)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2.“新经济”的兴起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经济”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以及经营方式,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完成商业有关活动。

(4)在就业人口中从事知识产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体力劳动者人数锐减。

(对应学生用书第165~166页)

 有限干预——大萧条与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材料一 下表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

多万

材料二 “是胡佛政府建立了浩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

”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新美国经济史:

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大危机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其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并指出其所反映的问题。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危害要根据材料内容一一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

(2)问第一小问,措施要根据材料所述逐一归纳;第二小问则应从实质的角度思考分析。

【参考答案】

(1)危害:

经济大危机波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和外贸下降幅度大,失业人数激增,破坏性大。

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2)措施:

建立公共工程项目;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以提供和发放贷款;签署法令,提高关税。

反映的问题:

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对内经济政策

(1)扶助大企业。

从1929年11月起,胡佛政府通过扩大信贷和降低公司所得税的方法,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把35亿美元借贷给银行、工业和铁路企业,帮助资本家渡过难关。

(2)通过新关税法。

1930年6月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

新关税法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它保护了美国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利益,使他们免受外国进口产品的竞争。

(3)在农业方面,胡佛政府还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减少“过剩”农产品,缓和农业危机。

再有一项就是通过复兴金融公司向农场主贷款。

2.对外经济政策:

胡佛政府采取措施保证美国投资安全,并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使美国的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

3.注重社会稳定:

一方面胡佛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维护社会安定。

另一方面,由于胡佛政府和美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美国法西斯势力从胡佛到罗斯福总统期间都始终未能得逞,这为美国经济的复兴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由于胡佛以上反危机措施,使美国的经济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法西斯势力也未能如愿。

但是,胡佛由于未能采取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等政策,使反危机措施不能明显奏效。

但这恰恰给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

 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张——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

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

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

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

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解析】矛盾根据材料“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宣布为违宪”可以得出最高法院否定了罗斯福新政的部分法令;从材料中最高法院不支持新政的政治理想、否定新政部分法令和“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可以得出权力之间出现冲突。

背景可从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矛盾:

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背景: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罗斯福新政主张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

2.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罗斯福新政使联邦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有了空前的扩展,政府设立了许多管理经济的机构。

3.普遍建立国民社会保障体系。

其内容涉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最低存款保险、对困难户的住房保障和廉价住房供应等,为建立较完整的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础。

4.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

罗斯福新政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又通过税收等措施适当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社会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间阶层占大多数。

5.建立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机制。

大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同时又相继贬低币值,刺激出口,对外倾销。

这使危机在短时期内扩展到全球,且危害性大大增强。

鉴于这种教训,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倡议建立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形成与成立,使调节世界经济的国际体系在战后得以确立。

 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罗斯福时期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差异。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解析】第一小问,需要将两者的做法分别写出来,根据材料一“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可得出罗斯福时期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可得出里根时期社会保障基金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

第二小问,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说明,从积极方面来看,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消极方面来看,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带来“福利腐败”问题等。

【参考答案】差异:

罗斯福:

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

里根:

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

评价:

积极:

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消极:

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带来“福利腐败”问题等。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1.第一次经济政策调整(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新政实施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政府职能急剧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

主要措施有:

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

配等。

2.第二次经济政策调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的“滞胀”困境,英美等国大刀阔斧地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这次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

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刺激投资等。

3.第三次经济政策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

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债务居高不下。

这次调整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一手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手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

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对应学生用书第167~168页)

角度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工人生存状态的恶化

【典例1】(2018·全国Ⅲ卷,34)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此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下,工人工资在1929~1931年持续减少,说明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降低,经济危机不断加深,C项正确。

最低工资制度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措施,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

部分行业工资的变动无法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B项错误。

工人的工资由企业发放,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D项错误。

答案:

C

角度二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典例2】(2013·全国Ⅰ卷,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试题分析】本题以胡佛反危机措施切入,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A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排除;B项中提高关税并不具有借鉴性,故排除;C项“自愿”一词说明此政策并非干预的政策,故排除;政府向公共工程贷款,为后来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提供了借鉴,故选择D项。

答案:

D

【教材补缺】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

1.重商主义:

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努力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自由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主义的大旗。

自由主义信奉“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由市场自由调节社会经济。

3.凯恩斯主义: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沉重打击,之后美国首先摈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二战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4.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等问题。

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私有化),使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角度三 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险制度

【典例3】(2015·全国Ⅰ卷,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试题分析】保险法是指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美国是最早实施保险法的国家之一,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主要包括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反映了养老保险,还应该包括失业保险制度,B项正确。

A项制订公平经营章程属于1933年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错误。

C项提供农副产品补贴属于1933年通过的《农业调整法》的内容,错误;D项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属于1938年颁布的《公平劳动标准法》的内容,错误。

答案:

B

角度四 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

【典例4】(2016·全国Ⅲ卷,40,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试题分析】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社会救济援助的范围,都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两者一脉相承,这是两者的相同点,试题要求回答不同点本质上是要求回答现代福利制度对近代救济制度的发展。

可以从救济的实施者、救济的受益者、救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