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393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三年历史科试卷

命题:

平潭一中陈丹晖复核:

陈霞

完卷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

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

显的变化:

“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

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

A.反映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以人为本的祭祀观念D.推动君主集权的思想的诞生

2、《旧唐书》评价唐太宗说: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王夫之则说: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

”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人物评价没有定论               B.历史人物形象复杂多变

C.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官方史书更加真实可信

3、《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久而久之很多官员不仅把“廉慎”思想当作律例规范,还作为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

这反映了(  )。

A.唐代重视政府的廉政机制建设              B.唐代科举制度发展完备

C.唐代的廉政建设深受儒学影响              D.唐律注重提升官员素质

4、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

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

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

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 以季度为周期 B.注重保障农时       C.以农业为基础    D.受到时间限制

5、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

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可

以证实当时(  )。

A.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B.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抑制

C.土地国有制逐渐改变                   D.契约守信机制趋于完善

6、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

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

这种互动(  )。

A.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B.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7、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

由此可知,他(  )

A.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B.全面阐述主客观辩证关系

C.反对理学禁欲思想            D.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

8、1910年的上海法租界,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结果导致索姆损失一万

余两白银。

索姆起诉并要求被告赔偿损失。

法方陪审认为当事人之间合同没有规定交易时间、

方式,被认定为黄金投机行为。

根据《法国民法典》,法院驳回原告请求。

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  )。

A.清末中国出现投机活动B.近代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中国人的社会地位提高D.国人金融投资领域欠缺经验

9、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

“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

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

进入醒悟阶段。

”这说明李鸿章(  )。

A.坚定了改革制度的决心      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

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                  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

10、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就中国近况谈道:

“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

我认为这不正确。

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

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

”文中的“起义”()。

A.冲击了清王朝南方的统治       B.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反抗精神

C.推翻了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 

11、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说:

“为彻底实现土地革命,工人阶级就不能不领导着农民根本推翻中国的资产阶级,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混合。

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

”他的这一认识()。

A.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B.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

C.增加了革命斗争的对象                 D.偏离正确的革命道路

12、1939年,清华大学某学者考察了苏联的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区、乌克兰等地,他回国后写的《苏联纪行》在大后方引起巨大反响。

书中说,“要在建国的题目上求一个榜样,当以苏联为比较最相近了”。

当时中国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  )。

A.学习苏联现代技术抵御日本侵略        B.苏联和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一致

C.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突出       D.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大大改善民生

13、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

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

A.国家应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发展B.国家应放宽设厂限制以超越西方国家

C.洋务运动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D.国家要富强则应对民营企业严格要求

14、下图为近代中国两个时期的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

A.国民建设运动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B.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相辅相成

C.外商企业压制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D.甲午战争后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15、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风气不断开化                     B.清政府威信大大降低

C.先进人士大力宣传                     D.西方思想进一步传播

16、19世纪晚期,有一种从西方引入的理论不仅解答了中国为何败——因劣,而且提出了解决的路径——即争。

该理论的引入者是(  )

A.李大钊B.胡适C.陈独秀D.严复

17、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康有为此论意在(  )。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18、晚清至民国,中国在外抗强权和内求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

先进中国人针对“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在这种制度和文化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提出了(  )

A.民主与科学          B.三民主义C.维新变法           D.中体西用

19、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公民大会妇女》中有一个虚拟的故事:

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

这本质上最能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注重法律的作用            B.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

C.雅典民主易导致民主权利滥用            D.雅典的妇女力图争取民主自由

20、罗马法中规定:

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

这表明罗马法(  )。

A.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                  B.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C.着重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D.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21、“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

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D.“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22、下表是1851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1851=100)这表明英国(  )。

1755

1851

增幅%

农业工人

65.46

100

52.8

非熟练工人

47.54

100

110.3

熟练工人

56.29

100

77.7

白领阶层

23.93

100

178

所有工人

42.74

100

134

A.经营方式改变    B.贫富差距缩小     C.产业结构变化    D.消费水平提高

23、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

“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

”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24、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构建民权政府    B.保护财产私有     C.要求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二、非选择题:

第25题12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之所以看重父子关系,是因为他们将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关系当作人生的基本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于家族的发展。

孝悌是中国家族文化的核心。

……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

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

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罗马古时,在国家还没有力量干预各个家庭以内的事务时,要由家长负责维持全家的秩序,当时的家长权是绝对的。

共和国末以后,家长权逐渐受到许多限制,公元前89年,《庞泊亚法》取消祖父对孙子、丈夫对妻子、家长对媳妇的生杀权,家属的人格逐渐自由。

早期处于自然经济社会的罗马,家庭财产集中于家长,家属没有私产,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达,家长需要家属帮助经营管理他的作坊以及航海事业等,家属的法律地位也不断提高。

……罗马人是把婚姻看作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结合,即便罗马人仍然相信婚姻缔结需要家父的同意,但他们至少开始考虑,而且已经将婚姻的主体,即男女个人的同意与否作为婚姻的要件。

——摘编自汪丽《古罗马家庭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家庭的不同特征。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上述不同特征的原因。

(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抗战爆发后,战争的危急状态迫使国民政府以本国的最大利益诉求为原则对贸易进行统制,按照本国的现实需要自主控制进出口,取得贸易上的主导,并且积极调整国家产销体制和产业布局,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说“在战争发生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一种被动的贸易,所有对外贸易的机构都在外国商人手里。

战争发生以后,因为我们走上了贸易统制的路上,所以成立了贸易委员会。

”,“外商在沦陷区既不能如往昔顺利垄断,在战争期间,对于我国若干战时的措施和法规,也不能完全蔑视。

因此国人经营国际贸易,渐有起色”,中国开始扭转被动贸易局面,步入主动贸易状态。

——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材料二美国内战结束后,战时建立起来的新工业面临英国工业品的严酷竞争,致使保护主义势力加强,经济民族主义的万里长城日渐加固。

……不仅如此,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者为证明现存制度的合理性逐步将关税保护上升到了理论甚至信条的高度。

就这样,内战时期匆忙应急的一堆立法不断地得到增补和完善,最终成为一个有着坚固统一基础的制度大厦。

……美国工业总产值在1894年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

1899年,美国生铁产量约占世界生铁总产量的1/3,钢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

这些数据表明,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诞生了。

——王书丽《美国的关税保护主义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三十年代为保护本国贸易推行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国民政府的贸易统制政策有何异同点。

(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在国际交往与交流中,一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相应的国际形象影响到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参与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根本的政治经济安全和利益,中国国际舆论环境也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16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后期西方人在对中国理性的向往中把中国当作学习、模仿的对象。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外交官等写了大批报道和书籍,我国国际形象骤然改色,封闭、邪恶、停滞、堕落,轻蔑之词,至今读来仍令人痛心疾首。

20世纪初,从传教士、军人、政客的报道到小说诗歌,西方文化表述的中国形象,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公开或在内部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的形象,纷纷将中国认为是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一个有英明的领袖勇敢的人民的和平文明的国家。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西方中国观的演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

可以提取2个或2个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28.A[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02年2月,清廷再下诏:

“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我朝《大清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

……”据该上谕,袁世凯、刘坤一连衔上疏奏称,西方各国“其变法皆从改律入手”,中国改革亦概莫能外,为此举荐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修律馆。

……在沈家本的主持下,清末制定各类新法律草案的成绩依然显著。

短短数年,起草的主要新法有《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等数十种之多。

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涉及之广让人叹为观止。

沈家本领导诸位中外法学家合力起草的各部门法打破了中华法系的传统体制,贯穿于其中大量民主进步思想的法律原则,实现了巨大的变化。

……但沈家本修律的目的是改善清朝的统治,使它在四面环逼的革命冲击中渡过危机,在这点上他又是失败者,清朝政府并没有因为沈家本的改良法制而得以续命。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律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修律的意义。

(9分)

28.B[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福建省福清县人。

一生历官三朝,两入中枢,首辅四载,是明末政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

万历年间朝政废弛,矿监、税吏横征暴敛,叶向高不断努力,屡次奏请万历皇帝整顿吏治,铲除积弊。

叶向高入阁后,在补缺官、增阁臣、罢矿税、整顿边事和用人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建议和措施。

但万历万事不理,士大夫门户林立,宦官专权,党争越演越烈。

叶向高感到难有作为,多次请求离职,万历四十二年年获准辞归。

天启朝时,叶向高曾多次上疏痛斥“阉党”,极力救援诸多贤臣,因而结怨于“阉党'。

天启四年八月,向高感到局势不可挽回,在连上二十余疏请辞后,终获准辞官返乡,年后病逝。

叶向高一生崇道信佛,尊崇理学,但也不拒西学,他是明末最早一批与西方传教士友好交游的士大夫之一。

作为三朝元老,叶向高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然而仅凭他一己之力已无法挽救明末危局,最后只能挂冠而去,在历史上扮演了一位悲剧角色。

--------摘编自吴丹《晚明时局与叶向高的政治困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叶向高成为“悲剧角色”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叶向高的主要活动。

(9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历史科参考答案

试卷总分:

100分完卷时间:

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A

B

A

C

C

B

C

D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B

D

B

A

B

D

A

C

B

A

二、非选择题:

第25题12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2分。

25.

(1)中国家庭:

注重家庭本位;强调家庭伦理;家庭教育思想保守;浪费人力资源。

(2分)

古罗马家庭:

父权逐渐削弱,家属地位逐渐提高;个人主义发展。

(2分)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

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

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统治强化,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或深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4分)

古罗马手工业和商品发达;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罗马私法日趋成熟,个人本位的法律观念及相关制度逐渐发展;古罗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促进人格自由得到解放。

(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6.

(1)控制进出口,调整国家产销体制和产业布局;实行贸易统制,成立自主贸易机构;颁布保护本国贸易的措施和法规;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增加平等贸易的机会。

(6分)(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相同:

方式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控制),结果上都推动了本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3分,一点两分,两点三分)

不同:

目的上:

美国是为发展民族工业,扭转不利经济地位;(2分)中国是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西方列强转嫁危机。

(2分)

前提上:

美国是内战完成,急需建立强大统一的民主国家;(2分)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2分)

(不同点任意写一点即可)

27.

(一)论题(3分)。

(二)史实论据和具体论证(9分)。

选取材料中2个或以上时期,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围绕自拟的论题展开论证。

要求论证充分,有逻辑,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

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3分)

论据和论证:

16到18世纪的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相对稳定,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

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社会面貌落后保守。

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

(9分)

示例二:

论题:

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3分)

论据和论证:

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

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

(9分)

28.

(1)近代中国危机的加深;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行;清王朝试图通过收回领事裁判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6分,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2)进步性:

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律体系,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初步建立了近代的司法制度,为民国以后的立法建制奠定基础;促进了中国人法律意识的觉醒;

局限性:

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仍是改良主义的立场。

(9分,每点3分,没有答到局限性,最多6分)

28.

(1)以内阁为核心的中枢政治结构有着体制上的弊端;皇权的发展束缚了士大夫的政治作为;封建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萌芽,封建关系复杂。

(6分,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2)进步性:

温和的改良方针,反映了传统儒家贵中庸的思想,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新矛盾的产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明王朝统治的巩固;和传教士的交流,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互动;

局限性:

阶级属性以及儒道思想决定了他屈服于皇权,不敢与现实政治势力作过于激烈的抗争。

(9分,每点3分,没有答到局限性,最多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