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届高三百校联考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届高三百校联考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届高三百校联考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届高三百校联考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高三文科综合考试(历史部分)
1.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
西周这些做法旨在
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
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
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
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微子启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西周的王畿之地,西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微子启和加强对商地的控制,从而稳固西固统治秩序,故选D项;宋地本身属于华夏文明区域,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不能削弱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微子的儿子烈祖担任史官,并不意味着史官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2.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汉以来,孔子的地位不断上升.褒号由“子”到“至”,再到“神”,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之后,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日益官学化,故孔子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B、D两项所述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D两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
3.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
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
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
唐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商业地位有所提高
C.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D.社会奢靡现象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士人经商、官商合流,政府默许官吏经商.这些现象表明唐代商业获得发展,商业的地位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当时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做生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其对抗中央.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吏治腐败的结论.故排除C项;商业的发展和商业地位的提高可以影响到政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抑商的传统国策.故D项错误。
4.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
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大学土的品秩较低,这是因为明代内阁虽然不是法定的机构,但是其是皇帝决策的辅佐人员,其可能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故明代把内阁大学士的品秩压得较低,而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成为一个单纯的办事机构,已不能威胁皇权,故清代提高了内阁大学土的品秩,内阁大学土品秩的变化折射出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内阁位高权重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代前期是以文治国,C错误。
内阁大学土的变化并不能表明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排除D项。
5.下面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
元)。
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
A.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
B.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
C.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
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从1887年到1911年,中国机械进口呈增长趋势,机械进口的增加,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由此会催生出本土产业替代进口的意向,故选C项;A项表述夸大机械进口的消极影响,故排除A项;机械进口的增加并不表明民族工业发展阻碍的减少,故排除B项;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对国家主权而言,图表信息并不能表明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故排除D项。
6.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
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
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信息表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领域废除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这是为了在思想领域塑造与民国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让广大民众参与政权的措施,故得不出A项结论;C项中没有提高国民思想觉悟的措施和政策,故也得不出C项结论;尊孔复古逆流发生于袁世凯复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7.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说,五四运动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
傅斯年意在强调
A.以社会的培养改造社会
B.五四运动的组织较混乱
C.借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
D.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这是一场真正的社会运动,并对这一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这表明傅斯年认为一场运动的成功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要提高社会民众的觉悟以此改造社会,故选A项;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认为借助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C错误。
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8.下表反映了1949~1955年我国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发展情况(单位:
亿元)。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B.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
C.加工订货成为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
D.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1949~1955年加工订货、统购产值占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趋于上涨,自产自销价值趋于下降,其所占百分比也逐渐减小,由此可以看出,在工业方面,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私营工业萎缩,并非发展,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断定加工订货是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故排除C项。
9.苏格拉底因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耻于向陪审团乞怜,甚至拒绝按惯例让自已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而是居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团难以采取变通做法。
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
B.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
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D.公民缺乏演讲技巧的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判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苏格拉底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故选A项;“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说明“博得同情”的方式是可以影响陪审团的意向的,故排除B项;法庭辩论、陪审团投票的方式说明司法程序没有问题,故排除C项;雅典人是最讲究演讲技巧的,故排除D项。
10.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
1495年,一个工人以15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农业工人的困境,是因为谷物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物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美洲金银涌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故选D项;16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英国农业不断发展,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信息可排除B项;C项表述与谷物价格上涨无关,故排除C项。
11.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
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B.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C.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D.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反对禁欲主义.提供人的追求与享受,故选C项;文艺复兴只把矛头指向了封神神学,未牵涉到政治层面,也未批判否定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的对比,排除B项;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排除D项。
12.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B.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
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D.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等信息可知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打击了霸权主义,也推动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故选B项;世界多样性不是材料体现主旨,A错误。
材料没有分析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C错误。
避免世界大战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就古代思想家对近代思想界的直接影响而言,首推王夫之(王船山)是不过分的。
材料一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
王船山(王夫之)在焦虑中产生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来匡扶大厦之将倾,与顾炎武等人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
清朝入关后,王船山曾举兵抗清,事败后誓不降清。
他指责李自成起义犯上作乱成为清朝帮凶。
然而,他始终把清兵入关看作明亡的主要原因,把“尊王攘夷”摆在首位。
其思想充满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船山还是“西学中源”说的始作俑者,他指出:
“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绪余。
”
——摘编自周辉湘《船山学复苏与近代思想界的嬗变》
材料二在与太平天国殊死搏斗的戎马疆场,曾国藩即令收集、整理、刊刻船山遗书。
1862年,由曾国荃策划重刻。
曾国藩校阅了1/3以上的篇幅,“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重刻《船山遗书》于1865年正式出版。
曾国藩不可能同船山一样把尊王攘夷的目标对准清王朝,却又接过攘夷的口号,把它转换为御外侮的“制夷”。
——据《曾国藩全集》等整理
材料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推崇王夫之,并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
革命者印发王夫之《黄书》等“明于华夷之辨”的书籍,“排满革命”“光复旧物”便迅速成为国人的共识。
——据王泽应《冲破鸿蒙别有天—夫之出船山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曾国藩重刻《船山遗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革命派对王夫之思想的宣扬。
【答案】
(1)特征:
强调经世致用思想,具有浓郁的大汉族主义思想。
背景:
明末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封建理学僵化;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深厚;清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原因:
晚清内忧外患,面临明末相似的“两害相侵”的困境;船山的思想为近代士大夫处理民族阶级矛盾提供借鉴;洋务运动兴起;船山“西学中源”的思想为西学东渐提供了理论依据;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影响:
用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来否定清王朝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