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535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 422 全等三角形.docx

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422全等三角形

2019-2020年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4.2.2全等三角形

易错清单

1.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例1】 已知△A1B1C1与△A2B2C2的周长相等,现有两个判断:

①若A1B1=A2B2,A1C1=A2C2,则△A1B1C1≌△A2B2C2;

②若∠A1=∠A2,∠B1=∠B2,则△A1B1C1≌△A2B2C2.

对于上述的两个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正确,②错误B.①错误,②正确

C.①、②都错误D.①、②都正确

【解析】 由于△A1B1C1与△A2B2C2的周长相等,若A1B1=A2B2,A1C1=A2C2,则B1C1=B2C2,根据“边边边”定理,易得△A1B1C1≌△A2B2C2故①正确;若∠A1=∠A2,∠B1=∠B2,则∠C1=∠C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易得△A1B1C1∽△A2B2C2.又因为△A1B1C1与△A2B2C2的周长相等,所以△A1B1C1≌△A2B2C2,故②正确.

【答案】 D

【误区纠错】 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中,不能利用“S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2.如何说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之和.

【例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上一点,且DF=BE.

(1)求证:

CE=CF;

(2)若点G在AD上,且∠GCE=45°,则GE=BE+GD成立吗?

为什么?

  【解析】 

(1)由DF=BE,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可证△CEB≌△CFD,从而证出CE=CF.

(2)由

(1),得CE=CF,∠BCE+∠ECD=∠DCF+∠ECD,即∠ECF=∠BCD=90°.又∠GCE=45°,所以可得∠GCE=∠GCF,故可证得△ECG≌△FCG,即EG=FG=GD+DF.又因为DF=BE,所以可证出GE=BE+GD成立.

【答案】 

(1)在正方形ABCD中,

∵ BC=CD,∠B=∠CDF,BE=DF,

∴ △CBE≌△CDF(SAS).

∴ CE=CF.

(2)GE=BE+GD成立.理由如下:

∵ 由

(1),得△CBE≌△CDF,

∴ ∠BCE=∠DCF.

∴ ∠BCE+∠ECD=∠DCF+∠ECD,

即 ∠ECF=∠BCD=90°.

又 ∠GCE=45°,

∴ ∠GCF=∠GCE=45°.

∵ CE=CF,∠GCE=∠GCF,GC=GC,

∴ △ECG≌△FCG(SAS).

∴ GE=GF.

∴ GE=DF+GD=BE+GD.

【误区纠错】 在第

(2)问中不能通过截长或补短找出和GE相等的线段,从而通过全等证出关系是不是成立.

名师点拨

弄清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能进行判断.

2.会利用“SAS、ASA、AAS、SSS、HL”证明三角形全等,能进行二次全等的证明,能利用全等思想来说明线段(或角)相等.

提分策略

1.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由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很多,所以题目中常给出(有些是推出)两个条件,让同学们再添加一个条件,得出全等,再去解决其他问题.这种题型可充分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掌握的牢固与灵活程度.

【例1】 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在线段AD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并加以证明.你添加的条件是    .(不添加辅助线) 

【解析】 由已知可证∠EDC=∠BDF,又DC=DB,因为三角形全等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故添加的条件是:

DE=DF或(CE∥BF或∠ECD=∠DBF或∠DEC=∠DFB).

【答案】 

(1)添加的条件是:

DE=DF(或CE∥BF或∠ECD=∠DBF或∠DEC=∠DFB等).

(2)在△BDF和△CDE中,

  ∴ △BDF≌△CDE.

2.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1)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的一般思路:

①先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他知识,寻求判定一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②再用已判定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去解决其他问题.即由已知条件(包含全等三角形)判定新三角形全等、相应的线段或角的关系;

(2)轴对称、平移、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求角的度数时注意挖掘条件,例如对顶角相等、互余、互补等.

【例2】 如图,△ABO与△CDO关于点O中心对称,点E,F在线段AC上,且AF=CE.

求证:

FD=BE.

【解析】 ∵ △ABO与△CDO关于点O中心对称,

∴ △ABO≌△CDO.

∴ OA=OC,OB=OD.

∵ AF=CE,

∴ OA-AF=OC-CE,即OF=OE.

∵ ∠FOD=∠EOB,

∴ △FOD≌△EOB.

∴ FD=BE.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4·湖南益阳二模)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CD边上一点,连接AE,交对角线BD于点F,连接C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第1题)

A.1对B.2对

C.3对D.4对

2.(2014·江苏南京二模)在△ABC中,∠ABC=30°,AB边长为6,AC边的长度可以在1,3,5,7中取值,满足这些条件的互不全等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

A.3B.4

C.5D.6

3.(2013·江苏南京六合一模)如图,直线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3和4,则b的面积为(  ).

(第3题)

A.3B.4

C.5D.7

二、填空题

4.(2013·安徽一模)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Q=PQ,PR=PS,PR⊥AB于点R,PS⊥AC于点S,则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都填写在横线上) 

①AP平分∠BAC;②AS=AR;③QP∥AR;④△BRP≌△QSP.

(第4题)

三、解答题

5.(2014·山东泰安地区三模)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各边的中点,AH是边BC上的高.那么,图中的∠DHF与∠DEF相等吗?

为什么?

(第5题)

 

6.(2014·山西大同二模)将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放成如图所示的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

(1)求证:

AB⊥ED.

(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第6题)

7.(2013·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一模)如图,在Rt△ABC中,∠BAC=90°,AC=2AB,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D重合,连接BE,EC.试猜想线段BE和E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第7题)

【答案】

1.C [解析]由正方形对称性知:

△ABD≌△CBD;△AFD≌△CFD;△ABF≌△CBF.

2.B [解析]根据三角形构成的条件知AC取1,3,5,7均可以构成△ABC,且这些三角形互不全等.

3.D [解析]根据已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得到△ABC≌△CDE,从而得到b的面积=a的面积+c的面积.

4.①②③④ [解析]首先根据角平分线上点的性质,推出①正确,然后通过求证△ARP和△ASP全等,推出②正确,再根据AQ=PQ,推出相关角相等,通过等量代换即可得∠QPA=∠PAR,即可推出③正确,依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外角的性质推出∠PQS=∠B,便可推出结论④正确.

5.∠DHF=∠DEF.理由如下:

∵ AH⊥BC于点H,

又 D为AB的中点,

∴ ∠DAH=∠DHA,同理可证:

∠FAH=∠FHA.

∴ ∠DAH+∠HAF=∠DHA+∠AHF,

即∠DHF=∠DAF.

∵ E,F分别为BC,AC的中点,

即 EF∥AD且EF=AD.

∴ 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 ∠DAF=∠DEF.

∴ ∠DHF=∠DEF.

6.

(1)由已知,得Rt△ABC≌Rt△DEF.

∴ ∠A=∠D.

∵ AC⊥BD,

∴ ∠ACD=90°.

又 ∠DNC=∠ANP,

∴ ∠APN=90°.

∴ AB⊥ED.

(2)△ABC≌△DBP.理由如下:

(1),得∠A=∠D,∠BPD=∠ACB=90°.

又 PB=BC,

∴ △ABC≌△DBP.

7.数量关系为BE=EC,位置关系是:

BE⊥EC.理由如下:

∵ △AED是直角三角形,∠AED=90°,且有一个锐角是45°,

∴ ∠EAD=∠EDA=45°.

∴ AE=DE.

∵ ∠BAC=90°,

∴ ∠EAB=∠EAD+∠BAC=90°+45°=135°,

∠EDC=∠ADC-∠EDA=180°-45°=135°.

∴ ∠EAB=∠EDC.

∵ D是AC的中点,AC=2AB,∴ AD=AB=DC.

∴ △EAB≌△EDC.

∴ EB=EC,且∠AEB=∠CED.

∴ ∠DEC+∠BED=∠AED=∠BEC=90°.

 

2019-2020年中考数学常考易错点4.3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易错清单

1.运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解决有关计算与证明问题,需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渗入.

【例1】 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

【解析】 本题未明确这两条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两条边中的较长边4既可以是直角边,也可以是斜边,所以求第三边的长必须分类讨论,即4是斜边或直角边的两种情况,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答案】 D

2.两类特殊三角形的组合运用.

【例2】 (2014·山东威海)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纸片ABC,边BC=6,AB=10,∠ACB=90°,将该直角三角形纸片沿DE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则四边形DBCE的周长为    . 

【解析】 先由折叠的性质得AE=CE,AD=CD,∠DCE=∠A,进而得出,∠B=∠BCD,求得

=5,DE为△ABC的中位线,得到DE的长,再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到AC=8,即可得四边形DBCE的周长.

【答案】 ∵ 沿DE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

∴ AE=CE,AD=CD,∠DCE=∠A.

∴ ∠BCD=90°-∠DCE.

又 ∠B=90°-∠A,

∴ ∠B=∠BCD.

∴ BD=CD=AD=AB=5.

∴ DE为△ABC的中位线.

∵ BC=6,AB=10,∠ACB=90°,

∴ 四边形DBCE的周长为BD+DE+CE+BC=5+3+4+6=18.

【误区纠错】 本题主要考查了折叠问题和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本题中得到ED是△ABC的中位线关键.

3.勾股定理在折叠问题中的运用.

【例3】 (2014·湖北孝感)如图,已知矩形ABCD,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连接DE,BE,若△ABE是等边三角形,则=    . 

【解析】 过E作EM⊥AB于点M,交DC于点N,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DC=AB,DC∥AB,∠ABC=90°,设AB=AE=BE=2a,则BC==a,即MN=a,求出EN,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过E作EM⊥AB于点M,交DC于点N,

∵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DC=AB,DC∥AB,∠ABC=90°.

∴ MN=BC.

∴ EN⊥DC.

∵ 延AC折叠B和E重合,△AEB是等边三角形,

∴ ∠EAC=∠BAC=30°.

【误区纠错】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折叠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名师点拨

1.掌握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2.会利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证明相关问题.

3.会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4.会利用HL及其他方法来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提分策略

1.等腰三角形的多解问题.

因为等腰三角形的边有腰与底之分,角有底角和顶角之分,等腰三角形的高线要考虑高在形内和形外两种情况.故当题中条件给出不明确时,要分类讨论进行解题,才能避免漏解情况.

【例1】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它的顶角为    . 

【解析】 

(1)若这个内角恰好是顶角,则顶角是50°;

(2)若这个内角是底角,则顶角=180°-2×50°=80°.

【答案】 50°或80°

【例2】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其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为    . 

【解析】 当腰是6时,则另两边是4,6,且4+6>6,满足三边关系定理;

当底边是6时,另两边长是5,5,5+5>6,满足三边关系定理.

故该等腰三角形的另两边为:

6,4或5,5.

【答案】 6,4或5,5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运用.

(1)通常用①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进行等线段转换,进而进行角度转换;②等边对等角说明两个角相等.

(2)要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必须得到两边相等,而得到两边相等的方法主要有①通过等角对等边得两边相等;②通过三角形全等得两边相等;③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两边相等.

(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其中隐含着三边相等和三个角都等于60°的结论,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隐含条件,证明全等或者构造全等.

【例3】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F,点G在边BC上,且∠GDF=∠ADF.

(1)求证:

△ADE≌△BFE;

(2)连接EG,判断EG与D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析】 先通过平行条件得到两对内错角相等,结合线段中点得到的线段相等,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由角相等的条件可证明△DFG是等腰三角形,再结合点E是DF的中点,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证明结论.

【答案】 

(1)∵ AD∥BC,

∴ ∠ADE=∠BFE,∠DAE=∠FBE.

∵ E是AB的中点,

∴ AE=BE.

∴ △ADE≌△BFE.

(2)EG与DF的位置关系是EG⊥DF.

∵ ∠GDF=∠ADF,∠ADE=∠BFE,

∴ ∠GDF=∠BFE.

  ∴ GD=GF.由

(1),得DE=EF,

∴ EG⊥DF.

3.定义、命题、定理、反证法等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只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定的语句才是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是真命题,错误的命题是假命题.对于命题的真假(正误)判断问题,一般只需根据熟记的定义、公式、性质、判定定理等相关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即可,有的则需要经过必要的推理与计算才能进一步确定真与假.

【例4】 在下列命题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只填写序号) 

①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②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它们相等;

③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

④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解析】 ①的逆命题: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正确;②的逆命题:

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错误;③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错误,如:

22=(-2)2,但2≠-2;④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它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但未说明C为直角的对边,故错误.

【答案】 ①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4·江苏镇江外国语学校模拟)在△ABC中,∠C=90°,AC,BC的长分别是方程x2-7x+12=0的两根,△ABC内一点P到三边的距离都相等,则PC为(  ).

(第2题)

2.(2014·山东济南二模)如图,在Rt△ABC中,∠BAC=90°,D,E分别是AB,BC的中点,F在CA的延长线上,∠FDA=∠B,AC=6,AB=8,则四边形AEDF的周长为(  ).

A.22B.20

C.18D.16

二、填空题

3.(2014·江苏大丰模拟)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的一半,则底角为    度. 

4.(2013·内蒙古赤峰一模)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2,腰上的高为1,则它的底角等于    . 

5.(2013·江苏通州兴仁中学一模)如图,在Rt△ABC中,∠C=90°,BC=6cm,AC=8cm,按图中所示方法将△BCD沿BD折叠,使点C落在AB边的点C',那么△ADC'的面积是    . 

(第5题)

三、解答题

6.(2014·辽宁鞍山5校联考)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

(1)求证:

△AOC≌△BOD;

(2)若AD=1,BD=2,求CD的长.

(第6题)

 

7.(2014·安徽马鞍山实验学校模拟)如图,点D为等腰直角△ABC内一点,∠CAD=∠CBD=15°.

(1)求证:

AD=BD;

(2)E为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求证:

AD+CD=DE;

(3)当BD=2时,AC的长为    .(直接填出结果,不要求写过程) 

(第7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3.15或75 [解析]等腰三角形分钝角和锐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讨论.

4.15°或75° [解析]分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讨论.

5.6cm2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知AB=10,得AC'=4.再在直角三角形AC'D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得C'D=3,AD=5.

(注:

设CD=x,则C'D=x,AD=8-x)

6.

(1)如图,

(第6题)

∠1=90°-∠3,∠2=90°-∠3,

∴ ∠1=∠2.

又 OC=OD,OA=OB,

∴ △AOC≌△BOD.

(2)由△AOC≌△BOD,有AC=BD=2,∠CAO=∠DBO=45°,

∴ ∠CAB=90°.

7.

(1)∵ AC=BC,∠ACB=90°,

∴ ∠CAB=∠ABC=45°.

∵ ∠CAD=∠CBD=15°,

∴ ∠BAD=∠ABD=30°.

∴ AD=BD.

(2)在DE上截取DM=DC,连接CM.

(第7题

(1))

∵ AD=BD,AC=BC,DC=DC,

∴ △ACD≌△BCD.

∴ ∠ACD=∠BCD=45°.

∵ ∠CAD=15°,

∴ ∠EDC=60°.

∵ DM=DC,

∴ △CMD是等边三角形.

∴ ∠CDA=∠CME=120°,

∵ CE=CA,

∴ ∠E=∠CAD.

∴ △CAD≌△CEM,

∴ ME=AD.

∴ DA+DC=ME+MD=DE.

∴ AD+CD=DE.

(3) 延长CD交AB于点H.则CH⊥AB.

∵ ∠HBD=30°,BD=2,

(第7题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