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3440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docx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八篇

篇一

十四岁的年龄,看云不是云;十四岁的时候,总是在山这边想着山那边的事情。

我不知道别人十四岁时在想些什么,而我十四岁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到老家以外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我自打娘胎里生出来以后,就没有离开过那个“一网鱼虾一网粮”

的鄂南小小渔村。

我的老家——湖北省赤壁市神山镇西凉村6组,是一个距赤壁县城60多公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仍不通公路的湖野僻壤。

在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里生活了一年又一年,直到读初中一年级时,我还不知道火车是怎样跑的、城市是什么样的。

所以那个时候最让我们儿时伙伴艳羡的事情,就是到县城里去看火车,看高楼大厦……

机会终于来了。

十四岁的那年冬天,我爸爸早年在原蒲圻县城郊(赤壁市原名蒲圻县,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赤壁市)修北渠时结拜的一个老庚突然造访我家,当时已被“十四岁梦想”折磨得灵魂出窍的我,就像捞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可怜兮兮地央求他带我去县城看一看。

在我的软缠硬磨之下,爸爸的那个老庚在征得我父母的同意以后,决定带我去他家“玩”一回。

他用那满是硬茧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小光头说:

“带你去可以,但你一定得自己走。

我那时整个地沉湎在看县城的美美遐想之中,便雄心勃勃地表示——我决不要你背!

十四岁的时候,尽管我已知道了一公里等于多少米,但真正知道一公里路有多长,还是在跟随爸爸的那个老庚出了趟远门后才明白的。

从老家到我们神山镇街区的20多公里路程,我和爸爸的那个老庚整整走了一上午。

当步履艰难地走到镇上那个公共汽车临时停靠点时,我几乎瘫在了地上。

可没想到,爸爸的老庚竟拿不出钱来买车票。

怎么办?

去县城还有30多公里的路程……就在我两眼巴巴地瞅望着爸爸的老庚时,他却一脸无奈地问我还去不去看县城——要去就得继续走。

看他那因贫穷而显得窘迫的面容,我发誓为自己“十四岁的梦想”而彻底豁出去了……

当我从地上重新站起来时,我的眼里没有一滴泪水。

尽管十四岁的我还没有长出真正的男人模样,但我在十四岁时很男人地坚强了一回。

走啊走,走啊走……从中午走到下午,从日落西山走到月挂梢头,终于在夜半时分,跌跌撞撞地走到了爸爸老庚的家中。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进他的家门的,也不知道是怎样上床睡觉的。

翌日中午一觉醒来的时候,我看见他家居住的地方也没有火车,也没有高楼大厦……

就在我发觉走了一天而到达的这个地方和我们的村子一样偏僻的时候,爸爸的老庚一字一句地告诉我——他家距县城还有好几公里,要去看县城还要坐一程的车。

这回没有骗我。

他带我坐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公共汽车,并领我在蒲圻大桥上“饱饱”地领略了一回县城的风光,看到了呼啸而过的火车。

就在我为县城风光而忘情的时候,他用和善而慈祥的口吻对我说:

“蒲圻城还不算什么真正的城市,要看真正的城市就要到武汉、到北京去——就要好好地读书!

多年以后,每每想起自己“十四岁的梦想”和爸爸的老庚在蒲圻大桥上对我说的话,心中就充满了一种无比感激的情愫。

尽管我没有考上什么大学,但我确实发愤读过书——就是在高考落榜回乡务农的那些年里,我也没有放下过书本,并最终凭藉手中的一支拙笔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从1976年到2018年,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无论是从外面回到老家,还是从老家再次走出来,再也无须用双脚去“亲自”丈量那环山绕水的漫漫长路了——坐机船,或是乘坐每两个小时一趟的通村公交班车,我就会像鱼儿一样在城镇和乡村之间自由遨游。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偶尔回想自己那个“十四岁的梦想”,

真教人恍如隔世,感慨万千……

篇二

五一前夕,母亲打来电话,说我们家乡海拔1600多米的二姐家装上了LPTV,可以收看海量的电影电视,还可以玩微信、qq,与外地的亲人联系也可以直接视频面对面了。

十分边远山高交通不便的二姐家与外面世面融为一体,这在我心目中不可能的事终于可能了,而且还听母亲说二姐买电视买就要买台好的,我问是什么牌子的,母亲说不知道,说反正听二姐说是很有名的牌子,能直接接无线网的那种,起码十年二十年不会过时。

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山沟沟买得起名牌电视,这是件新鲜事,勾起了我回家的欲望。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思绪翻滚。

我的二姐家在山里边的一个少数民族小山村。

那是个老、少、边、山、穷的地方,到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铭记那一幅画面:

贫穷气息笼罩下的小山沟,东南北三面环山,仅村西有一条乡间土路,在一条小河陪伴下伸向我当时认为很远的县城和小河。

土黄色的路,土黄色的墙,土黄色的小民房,太阳下的农民,田地里的羔羊,一声牛叫,山谷振荡,这儿有80%的山民没去过县城,没坐过汽车。

变化真大,还通了车,公路都硬化成水泥路了。

一辆村级公交小客车中午将我拖到了二姐家门口。

我下了车,来到了二姐家稻场上,映入眼帘的景象让我惊呆了,生平第一次看到全村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男女老少,地上,墙头上,鸡窝上,屋顶(侧房)上,树上……只要可以呆人的地方。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二姐家的门口,所有人的神态都那么欣喜若狂,那么多人竟没一点说话的声音。

头发已花白的二姐的婆婆已然全神贯注,和大家的目光一样朝往同一方向。

我好纳闷,挣脱了疲劳,神秘的好奇心驱使我小巧玲珑的身体钻到了最前面。

一个长方形的大小的家伙出现在我面前,这不是一台投影仪吗?

所有人的目光集中于此。

这就是当天村里通了网络,二姐家在村里买的第一台能大到如电影屏幕般的投影,当时播放的是一部高清1080p的3D战斗故事片,画面十分清晰,加上环绕立体声的音响。

“哇!

人怎么跑到里面了?

就在我眼前?

”村民中的老年人们大多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对高清电视和3D电视画面很是惊奇。

虽然他们跟本看不懂这是一种新的播放模式,也不知道这个奇怪的东西是什么,怎么里面的子弹就像直飞到自己眼前,好打到了的样子,可它却让他们的心灵中产生了一种更为神秘的幻想,是党的富民政策使山民们朦胧地知道了这个山沟外面有很多他们还不知道的更好玩的东西,五十多岁的春生叔边看边咂嘴:

“哈哈,我们坐在屋里头也能看世界了。

”他的话引起了众人的话题,大家七嘴八舌地向二姐的婆婆打听投影机价格,在那儿买得到,什么牌子的效果好等等。

二姐的公婆一一地向他们讲解着,但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当她头一扭对着我站的那方一说话时发现了我,连忙走过来拉我过去,向众人道:

“泉伢子回来了,让这个山沟沟里出去的秀才跟大家说。

”大家一看到我,热情和亲切地问电视的各方面情况。

好在我在城镇上工作,对报纸、网络上介绍投影方面的内容知道一点,就装懂地向大家倾其所有了。

虽然我的解释不是很准确,但从我眼里完全可以看出来,他们是信服的。

即使是一知半解,上世纪七八二上年代看露天电影的感觉,

现在只有这么大一点的机器,就能投影到墙上的电影和电视,真的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了。

村民们听了我云山雾罩的一通乱吹,是懂非懂的但还是听得津津有味,从大家迫不及待的神情上,我知道国家近几年的农村政策让大家有钱了,富裕了,特别是2016年的广电网络光纤“户户通”“村村通”,使这个远离人群十几个农家燃上了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的。

听了我的解说,大家脸上的茫然不见了,而在眉开眼笑之余,心里好象都在盘算着什么,仿佛有很多好事在等着他们一样。

他们的目光已不再停留于彩色的屏幕,而是伸向了屏幕的背后。

其实,那伸向幕后的目光正是2012年11月29日。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是中国老百姓对新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目光的坚定不移让我感到有一鼓不可阻挡的扭转乾坤地力量,这鼓力量会象潮水一样迅猛涌来。

时间已经到了夜晚十一点多了,我二姐和她婆家的父母还为大家端来了瓜子、花生,泡了茶叶。

大家还是兴犹未尽,议论着看高清大屏的感受和打算,还有几户村民计划马上就去买一台投影仪回来。

我认识的一个年龄跟我差不多的青年小伙王刚冷不丁说:

“我们的小山沟和外面还有好大的差距,党和政府给我们送来了网络,创造了条件,这以后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了。

”通网络后特意来到未通网络的“特区”祝贺的村支书一直没有说话,这下他开口了: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

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结合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发展经济,用党和政府给我们的这个‘网络’台阶,用好,用活。

使我们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看着乡亲们跃跃欲试的劲头,使我对这个昔日没有电,到通电后点上电灯,然后看上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卫星电视,再到有线网络,从“交通基本靠走,信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贫困之地又有了新的感悟:

感谢精准扶贫政策的出现,让山民们开拓了世界,更新了时代;感谢您在山沟的出现,让我们的百姓切身享受了生活,给小康建设开辟了现代化的曙光。

感谢您在百姓生活中的出现,让每个炎黄子孙认识了祖国的万里边疆,感谢您在百姓生活中的普及,让每个华夏儿女学习知识和娱乐,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绚丽辉煌,让社会更加和谐!

 

篇三

那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决:

当我们这些1978年的高中毕业生与功底扎实的“老三届”狭路相逢,汇成590万高考大军走进庄重严肃的考场时,我就知道败局已定,只得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穷乡僻壤。

所幸“林江之乱”结束后,社会生活的突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文化启蒙”思潮成为当时的主流。

当中国文学沦为新时期的滥觞,我在公社邮局书架上与一本复刊不久的文学杂志邂逅,让我萌生了一个梦想:

我要当一个真正的作家。

一灯如豆,我便十分自然开始了文学创作。

我自信我的语文成绩尚可,求学时常常被人称为“小作家”,如今面对茫茫大海,我要做展翅高飞的鲲鹏。

寄出去的东西多半是泥牛入海,偶有收获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1980年3月,有感于“林业部门今天栽,水利部门明天毁”的乱象,我以《盲目治水园林荒芜》为题写了一封“农村来信”寄往北京,无意间将我的新闻第一篇绽放在人民日报的枝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台阶!

”苦恼中我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

从此,躬耕垄上之余,我总会披着一身疲惫,就着在盏昏暗如豆的煤油灯,如饥似渴地扑在书本上读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次年7月,我的一个记者朋友将我在文学道路上的努力记载下来,发表在地区党报副刊上,标题是借用的歌德的一句诗:

如果是玫瑰,总是要开花的。

这篇文艺通讯登载不久,邻县撤县设市继而升格为地级市,草创的报社求贤若渴,马上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但后来不知是什么种原因我还是没有去成,他们给我寄来了袁枚绝句相勉: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秋风萧瑟的时候,人民公社走到了尽头。

我因为“还能够在报刊上写几句话”奉命组建乡镇文化站。

借宿在一间废弃的仓库里,连一盏电灯都没有,我就在夜晚跑到办公室去读书写稿,常常是躬耕到日出东方。

我坚信,飞越茫茫大海的鲲鹏之所以能够展翅高飞,其过人的本领就是这样练习出来的。

县委宣传部了解到我是一个不可多得新闻和文学双料人才,在乡镇文化站做临时工,把这事捅给了县委书记,这就有了一纸批文,但县长跟书记不睦,以种种理由顶着不办。

恰在此时,上面又风传“党政分家”,不能搞“以党代政”,闹腾了两三个月就没了下文。

须知十年成恨事,且将一日作三秋。

在轻蔑的白眼面前,我只有用事实说话,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可小觑。

1989年初,乡镇机关要在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干部,镇党委决定我到赛场去一决雌雄,结果表明我不负众望,可有人嫉妒作中作梗,致使录取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与我同考的人在3月上旬就已到岗,而我作为第一却名落孙山。

万分委屈中,我想到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

《中国青年报》等多家首都媒体以“一位农村青年的自述”为副题,原汁原味地刊载了我的《获奖使我更苦恼》。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不起眼的小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省委分管宣传的领导当即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将我“作为宣传文化战线特殊人才给予特别考虑”。

总算是瓜熟蒂落,是年7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10月,我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国家干部序列。

喜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借助书籍的羽翼,我飞过了沧海,大风大浪被扔到了我的身后。

27岁!

我的工龄因此从这一刻算起。

直到今天都有人看了我的履历问我,你参加工作以前在干什么?

我回答说在练习飞翔。

5年后又是一个春天,我奉调进入复刊不久的市报,从一名普通记者做起,两年后以“全省十佳”的业绩竞得记者部主任,而后跻身新中国首届记者节表彰“百名优秀新闻工作者”龙虎榜,出任报社副总编,再任副社长,成为本地新闻界首屈一指的“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在此期间,我几乎谢绝了一切与新闻、文学关联不大的应酬活动,“像一个饥饿的汉子扑在面包上”专心着自己的艺术坚守。

尽管青春不再,华发早生,可我对书籍的喜爱有增无减,用自己的汗水为新时期文学百花园培育了数以百计的花朵,斩获了包括人民文学杂志社第二届全国文学社团“风流杯”二等奖,《民族文学》、《人民文学》象山杯“我与奥运”征文三等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并有80多篇(首)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及年度排行榜,无可争议地被接纳为省作协会员。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大众媒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品茗读书不再是什么可望不可及的奢望,笼罩在记者、作家们头上的神秘光环也逐渐消失了。

有人问我,如今人们都已经进入了“数钱时代”,老兄怎么还生活在“数字时代”呀?

是的,在我的家里,依然是除了两台电脑一台彩电之外,再也没有什么称得上是高档奢侈品的东西了。

红尘匝地,物欲横流,我总是乐于读书,安心在纸上数字。

韶华易逝,文化永存;青春易老,艺术长青。

当我在书房静静地捧起书籍的时候,时光已然进入2018年春天。

笔走龙蛇40年,我常常在想,如果人生能够重来,面对茫茫大海,我仍愿不忘初心,做那一只展翅高飞的鲲鹏,心无旁骛地翱翔。

篇四

鲜花围屋,绿树成荫,老式建筑而又不失现代装饰的老屋,那是客居天涯游子的乡愁。

随春季攻势精准扶贫工作组到了帮扶的村,见到这美丽的景致,首先在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釆萄东篱下,幽然见南山",那是大诗人陶渊明理想中的乡村景致,更是多少代人憧憬的美好生活。

六十五岁的谭老与老伴在家,儿子小两口在河北打工。

谭老的老伴虽然是个老病号,常年吃药,还要住两次院。

可就是这样,谭老还是没有感到有什么经济负担,见我询问,乐呵呵的说“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住院能报销,老了还能得到这样的‘养老钱’。

”他笑得合不拢嘴,“心情好了,做事也顺利,我养了四头猪,自食三头,出售一头卖了二千八,种药材收入两千块;种烟叶卖了一万二,政府给了我药材、烟叶等种植养殖补贴两千二。

我们老两口在家就收入两万多块,不拉扯打工的孩子我们就吃穿不愁了。

以前都说养儿防老,我看未必,现在不仅每人每月有养老金,还有‘新农合’,不用担心老了没人养了。

望着谭老笑如花靥的脸,我深深感受到了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几何时,昔日贫穷落后的山区边远高山,如今过上了如此幸福的生活。

不仅生活变了,环境在变,人的认知在变。

新农村在新,在建设。

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生活富裕,和谐文明,不是城里人的专利,己成为农村现实!

农村,乡亲们以种地,出外打工为生。

如今土地变为了工厂,农民再也不与土地打交道了。

有手艺的出外务工,有文化的上工厂打工,老年人在家休闲养老。

到处是公路,楼房。

昔日的荒山荒坡国土整治后变成了平整的良田。

人们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村里的的卫生室已经建成,住进了好多户农民。

一个健身广场正在修建中。

自古以来,农民养老问题一靠土地二靠儿子,国家不投入一分钱。

几十年来,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大大减少,加上要交税交提留款,加上在农村教育、水利、交通、医疗等等方面的“自负盈亏”,当儿子的没有多少钱供父母养老,做父母的更不能提前攒下一笔钱日后养老。

于是,养老便成了农村越来越严重的一个社会难题,视老人为包袱,将其赶出家门的儿子有之;不想向儿子要钱,出门讨饭甚至自杀的老人有之;因为无人赡养,愤而将儿女告上法庭的有之,不但伤了家庭和气,也不利于淳朴民风和良好道德的建设,不利于社会治安工作。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人,是做木匠手艺的,几十年前在农村的老手艺人还是收入不错的。

但是人老了都难免丧失了劳动力,在当前我们的中国农村,主要还是靠子女抚养老人。

据说这个老木匠有三个儿子,三个媳妇之间各有各的想法和矛盾,看老人老了都不想接到自己家中生活。

这个老木匠和老伴商量,老木匠自己加工做个大箱子,外面上了大红漆,把以前有点家传的银器放在木箱子里,老木匠又加了两个大红包一起放在里面了,然后在箱子上加个大锁,老两个人在家里假装整理,两个老人抬的似乎很吃力。

老木匠老人放风出去,谁要是对公婆好,最后大箱子就给那一家。

三个媳妇听到这个风声,马上改变了对老人的态度,不仅同意赡养老人,还争的要老人到自己家里去一起生活。

有一天老伴先去了,三个媳妇商议要瓜分那个大箱子里的祖传家产。

老木匠说:

“我还没有死,等我死了后就分给你们”。

三个媳妇一听,也不好说什么。

终于一年多以后,老木匠也死了。

三个媳妇忍不住高兴,终于等到老公公去世了,就等着瓜分那一大箱子财产了。

当三个媳妇把那个大红箱子从老人低矮潮湿的房子中抬出来的时候,感到真的有些重量,心里不免窃喜。

等三个媳妇七手八脚打开那个大锁后,马上打开红包看一看是不是一块金砖?

一看是一块砖,是红砖,却不是他们想要的金砖。

原来这个老木匠根本就没有什么祖传的财产,只是一些零散的银器而已。

俗话说:

“清官难断家务事”。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华夏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群体,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

在我国各民族的养老传统中,都遗传有一个“养儿防老”的祖训,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对如何解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些千古难题的期望。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情,工作与婚姻。

这两块构成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当父母非要执意干涉,恩怨满天飞!

尤其遇上养老问题,矛盾更是恶化到不可收拾。

贫穷的家庭更是“对于两者来说,都是生不如死”。

“党的政策真是好,过去只有拿工资的人才有的退休金,现在连像我这样的农民也有了。

”这是所有农村老人的共识。

随着社会养老,即国民参加社保养老的浪潮日益高涨和社保保障措施的日益完善,选择社保养老[俗称积谷防饥]老人的老年生活已经开始逐渐好于、甚至是优于选择“养儿防老”老人的老年生活。

因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特别是再加上家有病人的欠健康家庭,如果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是一个独生子女,他们在维持家庭的生存之时,会唯有极少数的子女能够给予父母几百、几千元现金的,但参加社保的老人就可以每月都有这笔固定的收入而无需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

我国要想实现精准扶贫的梦想,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就要立法推出全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立法规定全民参加医疗保险,唯有让全国的退休老人都有可以自给自足的社保养老退休金领取和实现病有所医的全民梦想,才能让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不会因家有老人、家有病人而拖累生活质量,这才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让广大城乡居民养老无忧,生活得更有尊严!

篇五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正值我读初中。

那年冬天,放寒假了。

除了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就经常听到他们盘算事儿:

快年根了,老大的裤子不能再穿了、老二的棉袄得换棉花了、老三个子长了、裤腿短,得买新的了,过年来人得买几斤鱼、肉吧……听着这样的絮叨,感觉家里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可整天地里来地里去的,庄户人家哪有什么进项。

最后,父母商定把埋在南墙根下雪地里的香菜拉到城里卖了。

记忆中,逢年都是指望这点菜能卖个好价钱来置办年货的。

腊月二十六晚上,父亲赶集回来,接着装满一平板车香菜去济南卖。

由于路途近百里远,担心父亲一人拉车太累,我又是长子,就毛遂自荐与父同行。

父亲上下打量了下我这个半大小子,也没有说什么话。

这时,母亲给我爷俩下熟了一锅热腾腾的面条,唠叨着进城里卖菜嘴要甜、架子要活泛,别亏了肚子。

爷俩每人三碗面条下肚后,整装出发。

结伴同行的还有胡同里的我大舅、小舅,他兄弟俩也拉着一车菜盼望能卖个好价钱。

在那个年代,虽说是拉车徒步进城,但也并没觉得多苦,总感觉大年三十前进济南是一种生活仪式、是绕不过去的;也颇有带着希冀去战斗的意味――殊不知这是一场因音讯不通而输不起的“赌”。

晚上七点多,两辆地排车像拉着一座小山,一前一后出了村头。

这是我有生以来首次进济南府,心里还想着终于可以看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

百里之行,之于我虽说是一件毅力与体力的磨验,但倍感欣悦,脚步迈得也特轻盈。

“我有劲吧?

”一路上我驾辕当主力,与父亲说笑着,不觉间,到了龙山大桥。

刺骨的寒风,无法阻挡我们周身洋溢的热情,汗水在棉袄、棉裤与肌肤间无声地来了个大面积亲密粘贴,一会就变得冰凉起来,浑身不自在。

歇息了约一袋烟的功夫,父亲磕掉了烟袋锅里还带点小火星的余灰,“还有一半的路就到济南了,你在一边拉绳,我在中间驾辕!

”“为啥要换位?

”“这一路上我几乎没使劲,是你拉着车跑,后来就感觉你的劲不如刚开始的时候大了!

”想想已浸汗被风吹凉、紧贴在身上的棉衣,我就到边上拉车。

为了能使上劲,证明体力还行,我就把拉绳缠在自己穿着棉袄的左前胳膊上,绕过肩膀把绳拉得直直的,车轮“吱吱”欢笑着吻过脚下每一寸黑亮亮的路面,慢慢向前翻滚着。

漆黑的夜空里,除了晶晶亮的星星从四面八方挤着眼注视我们外,苍茫间就只剩下四人步调不一的“噗噗”脚步声。

间或有小吉普车颠晃着大灯,“嘀”的一声,从身边驶过,眼前的光亮瞬间洒向身后,留下眼前片刻的幽黑;也有从身后赶超过来的车辆,远远地就把我们收拢在渐亮的光束中,俨然戏中主角范儿……

第二天早上约九点,太阳升到头顶时,我们来到了王舍人大集。

经历了一夜奔波,人困马乏。

父亲看看我,拿出两角钱让我去买点吃的。

我这才感觉肚子在“咕咕”不停地唱歌。

可当我抬腿迈步的时候,突然感觉抬起的脚不敢落地了,好像没有了知觉——不,也好像脚地板暴露出来,不敢触地了!

是怵了吧?

我再试另一只脚,一个样,也不能迈步走路了,一走就疼,是从脚底沿脊柱瞬间传到头顶的那种疼。

这些,被父亲看进眼里。

“他小舅,孩子脚不能走了,你先驮他回家吧,菜,我和他大舅卖!

”小舅骑回程备用的自行车,用了不到4个小时就把我驮回家;而我们拉车用脚丈量这百十里地却用了近14个小时,时间的反差诠释着负重前行的艰辛。

这都是为着心中的那个年啊!

打字间隙,我长舒了一口气。

一天后,我的脚慢慢能动了。

我们姊妹仨就常去村西头看父亲回来没?

又过了两天,终于在大年初一下午,一夜未眠、眼睛有些红肿的母亲带我们再次来到村头时,正好看到由远及近拉着车、拖着疲惫身子缓缓走来的父亲和大舅。

他俩一脸灰土、面无表情。

父亲低着头,似乎是自言自语:

“年三十中午就开始返程了……”我向车上看看,用草苫和破棉被盖着、还未卖出的香菜足有半车多……

父亲这年根儿的一赌,直让我心头憋闷,莫名的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也是这一赌,让我猛然读出了那段时光中之于我、之于我家的过年的滋味,更读出了父亲在那个年代对我、对我们家的爱……

那年,还有七天我就满十四周岁。

篇六

心怀梦想,是人类天性使然。

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

40年前的今天,对于每个国人来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梦的追求。

如今,大彩电、大冰箱、大住宅不再是人们神秘的话题。

电脑、小汽车、小别墅个人所有将越来越多,生活水平每年都在提高,如今家电产品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不断升级、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见证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这场波澜壮阔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

记得有句俗语: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所谓的梦想就是期望与现实的结合。

我们生活的年代就属于一个梦想成真的年代,也许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