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手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322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学入门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佛学入门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佛学入门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佛学入门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佛学入门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学入门手册.docx

《佛学入门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学入门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学入门手册.docx

佛学入门手册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

[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佛学入门手册

《佛学入门手册》

(一)佛历与佛旗-

  A: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圆日。

-

  B:

佛陀出家时是二十九岁,成道时是三十五岁,即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圆日夜睹明星悟道。

-

  C:

佛陀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盘,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圆日夜半入灭。

-

  D:

佛历是由佛陀涅X时计算起。

-

  今年是2005年+公元前五四三年=佛历2548年。

-

  佛教旗帜的规定:

即根据佛陀成道时,放出六种色光:

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前五色混合色。

-

(二)释迦牟尼佛简历-

  一,诞生-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父亲叫净饭国王,母亲叫摩耶夫人。

她四十五岁怀孕佛陀,满足十月诞生佛陀。

佛陀降生后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目四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语: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取名为悉达多,意思在梵语中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

  二,幼年与少年-

  佛陀降生七天后,母亲就去世了。

由姨母抚养。

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时就博通一切学问。

并精通兵法和武术。

十六岁时,父亲为佛陀完婚,娶临国公主耶输陀罗。

后来升下一个名叫罗(再汗,不认识,目侯合体)罗的儿子。

-

  三,出家-

  佛陀看到当时印度四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满意。

他常想着:

“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么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有一次,外出游玩,看到农夫在耕田,上身没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阳光下晒着,全身是泥浆,大汗直流,气喘不息。

耕牛颈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

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着叼食。

佛陀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觉得为了求生,贫民是多么痛苦,而生命界的互相争斗残杀,更是悲剧。

他便在大树下静静的想着:

“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让大家过着合理的生活”后来看到各种痛苦情形,佛陀因寻求应如何去解脱痛苦的想法,终于在二十九岁,下了最大的决心,抛弃了王位,财富,带着侍从离开王国,去追求痛苦的解脱与人生的真理。

 

 四,修行-

  五,称道-

  六,说法-

  七,圆寂-

  八,最圆满的真理-

  曾经看过一本《释迦牟尼佛传》里面详细介绍了佛陀的一生经历。

-

(三)释尊八相示现-

  八相示现是佛陀的足迹,简述于下:

-

  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陀天内院,欲降生人间,先观五项合宜之机,即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然后下降人间。

-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莲花,降入母胎。

-

  三,出生——公元前六二三年五月月圆日,从目前右胁出生。

-

  四,出家——年二十九岁,观世间无常,欲追求宇宙人生真理,解脱生死痛苦,离开王宫,入山修道。

-

  五,降魔——在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修六年苦行后,到迦耶山附近的大菩提树下,金刚宝座上,降伏魔军。

-

  六,成道——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圆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道,时年三十五岁。

-

  七,转****——成道后四十五年间说法度生。

-

  八,圆寂——世寿八十,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示入涅盘(圆寂)。

-

  按:

兜率天乃是欲界的空居天。

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乃是享福的天人居住,快乐无穷,内院乃是位登补处,将欲继承佛位的菩萨住的。

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成佛,因此又名为一生补处。

(四)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

  1:

教主——释迦牟尼佛-

  2:

教理——五戒(人乘)-

  2:

教理——十善戒(天乘)-

  2:

教理——四圣谛(声闻乘)-

  2:

教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中主要圣道)-

  2:

教理——十二因缘(缘觉乘)-

  2:

教理——六度法门(菩萨乘)-

  2:

教理——三法印及一实相印(小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X寂静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即诸法缘起性空)-

  3:

教徒——优婆塞(在家学佛男居士)-

  3:

教徒——优婆夷(在家学佛女居士)-

  3:

教徒——式叉摩那(学法女,须学法二年始受戒)-

  3:

教徒——沙弥(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童)-

  3:

教徒——沙弥尼(未受具足戒之出家女童)-

  3:

教徒——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之僧X)-

  3:

教徒——比丘尼(出嫁受具足戒之女尼)-

(七)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简表-

  八关斋戒——1,不杀生(五戒之一)-

  八关斋戒——2,不偷盗(五戒之一)-

  八关斋戒——3,不邪淫(五戒之一)-

  八关斋戒——4,不妄语(五戒之一)-

  八关斋戒——5,不饮酒(五戒之一)-

  八关斋戒——6,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妓乐。

-

  八关斋戒——7,不睡卧高大床褥。

-

  八关斋戒——8,不非时食。

- -

  十善业道——身三善业戒——不杀生——不杀害物命。

-

  十善业道——身三善业戒——不偷盗——不偷盗财务。

-

  十善业道——身三善业戒——不邪淫——不淫欲****。

-

  十善业道——口四善业戒——不妄语——不欺骗诳说。

-

  十善业道——口四善业戒——不两舌——不搬弄是非。

-

  十善业道——口四善业戒——不恶口——不诅咒恶言。

-

  十善业道——口四善业戒——不绮语——不花言巧语。

-

  十善业道——意三善业戒——不贪——不贪爱五欲。

-

  十善业道——意三善业戒——不嗔——不嗔X无忍。

(大汗)-

  十善业道——意三善业戒——不痴——不愚痴无明。

-

  (八)略述八关斋戒、五戒、十善业道-

  一,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有名八戒斋,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既是八戒。

  

(1)不杀生戒——戒经所载:

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细微昆虫,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以杀害。

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凶器,或用手足伤害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内心生起欢喜心,都-

  是违犯杀生的戒法。

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

  

(2)不偷盗戒——戒律所制,上至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

  -

  。

不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物理的强夺,或偷窃,或诈取-

  -

  等等,都是犯偷盗戒。

能远离偷盗的过患,不偷窃强夺,名为不偷盗戒。

-

  (3)不淫戒——是指制止非礼的邪淫,即夫妻不得有邪淫,是为不淫戒。

-

  (4)不妄语戒——即禁止说谎话,摄口四善业戒。

-

  (5)不饮酒戒——即禁止饮酒,因饮酒时,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事。

-

  (6)不涂胭脂,香水,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妓乐戒——既面上不涂胭脂,香水,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不要往观歌舞妓乐,或娱乐场所去。

-

  (7)不睡卧高大床褥戒——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

  (8)不非时食戒——不是吃饭的时候,不可吃饭,既过午不食。

-

  -

  二,五戒及十善业道——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为五乘教法: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

故人天乘既是佛乘的始阶。

因此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类为中心,以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

首为五戒,谓之人乘正法,能受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

再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

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

  

(1)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2)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3)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4)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5)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6)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7)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8)不X贪而慈心舍施-

  (9)不嗔X而慈忍积福-

  (10)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九)六根本烦恼简表-

  六根本烦恼——1,贪——贪爱五欲-

  六根本烦恼——2,嗔——嗔X无忍-

  六根本烦恼——3,痴——愚痴无明-

  六根本烦恼——4,慢——骄慢高举-

  六根本烦恼——5,疑——狐疑猜忌-

  六根本烦恼——6,不正见——1,身见——执取五蕴根身-

  六根本烦恼——6,不正见——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六根本烦恼——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

  六根本烦恼——6,不正见——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

  六根本烦恼——6,不正见——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十一)声闻乘的果位-

  初果——须陀洹(预流)-

  二果——斯陀含(一来)-

  三果——阿那含(不还)-

  四果——阿罗汉(无生)-

  -

  注:

-

  初果——须陀洹(预流):

声闻工夫最浅的第一果位,即预入圣流。

-

  二果——斯陀含(一来):

修到此果位,经历天界、人界一生死来回,就不在欲界受生死。

-

  三果——阿那含(不还):

修到此果位,不来人间受生死。

-

  四果——阿罗汉(无生):

修到此果位,即了生死。

-

  阿罗汉有三义:

-

  杀贼——破烦恼之贼。

-

  无生——解脱之生死。

-

  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