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000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docx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燃烧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3、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以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燃烧

结合课本P88页表4-1,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燃烧事例完成表格。

[屏幕显示]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示意图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出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相同特点:

即燃烧是。

活动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内容

现象

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

1、棉花分别蘸上水、酒精后加热

2、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能否长时间继续燃烧

3、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煤块,比较哪个容易点燃

归纳交流:

燃烧的条件:

思考练习:

沾有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的手绢烧不坏的原因是什么?

2、灭火原理

熄灭蜡烛实验

灭火方法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1、用水灭火

 

2、用嘴吹灭

 

3、用剪刀灭火

 

4、用烧杯灭火

 

5、用沙土灭火

 

6、用湿抹布灭火

 

7、………

 

学生上讲台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出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归纳总结: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隔离火源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思考练习:

如在生活中遇到着火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如:

炒菜时油锅着火,电热毯引燃被子,楼房下层着火如何防火自救

屏幕显示:

①介绍一些防火自救常识(展示防火自救常识图片)。

②认识消防安全图标。

反思与评价

达标测试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会区别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意义。

3、了解爆炸的类型,知道爆炸的条件以及爆炸的利弊。

4、熟记常见的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教学重点:

区别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完全燃烧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爆炸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以08年煤气中毒及其重大爆炸事件图片导入

一、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自主学习:

演示蜡烛的燃烧实验

观察思考:

独立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

现象

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

发出黄白色火焰,黑烟较少

2、用一空烧杯罩住火焰的上方

火焰渐小,黑烟增多

3、将燃烧的蜡烛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发出明亮的白光,无黑烟

结合上述实验及课本P90:

完成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发生条件

燃烧速率

放出热量

燃烧产物

如果是碳的燃烧

碳+氧气(充足)→

碳+氧气(不充足)→

合作互助:

(组内讨论解决)

1、煤气中毒事件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呢?

3、为什么称一氧化碳为“隐形杀手”呢?

归纳总结:

燃料完全燃烧的意义、

练习:

CO有毒,对环境有污染,它真的没有用吗?

二、爆炸

列举日常生活事例师引导生总结爆炸类型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合作互助:

(组内讨论解决)

结合课本P91观察与思考,分析爆炸条件

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内急剧的燃烧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或氧气浓度较高

思考:

1、爆炸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2、在下列场所----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反思与评价

达标测试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5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会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应用和成立原因;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活动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假设:

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设计实验:

参照课本P96图4-13和图4-14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结论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锥形瓶中产生蓝色沉淀

2、天平平衡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2SO4)+氢氧化铜[Cu(OH)2]

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1、小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

2、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变浑浊

3、天平平衡

碳酸钙(CaCO3)+盐酸(HCl)→氯化钙(CaCl2)+二氧化碳(H2O)+水(H2O)

二氧化碳(H2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水(H2O)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合作互助:

讨论:

上述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也可结合水通电分解化学反应的示意图)

宏观: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实质):

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不变

思考:

1、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我们刚上课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却没有变?

2、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能否用质量守恒解释?

交流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a.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反应

b.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

c.守恒的数量是

d.守恒的范围是:

反应的各物质

练习:

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

我们可以用化学式表示该反应:

R+O2→CO2+H2O,生成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反应物中的碳、氢、氧元素质量应该和生成物中的质量分别相等。

首先能够判断在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我们就要根据质量来算了:

m(C)=m(CO2)×ω(C)=8.8g×=2.4g;m(H)=m(H2O)×ω(H)=5.4g×=0.6g

氢元素与碳元素质量总和只有3g,而R中有4.6g,所以在该物质中氧元素就要占1.6g。

综合上述,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反思与评价

达标测试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但是它不能反应量的关系,

也无法表示物质的组成,所以今天我们引进一种新的表示方法。

自主学习:

化学方程式(参照课本页)

1、定义:

叫做化学方程式。

2、等都属于化学用语。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1)

(2)

活动探究: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参照课本页)

步骤

(1)写。

、、

,如有多种反应物生成物中间

连接。

Fe+O2---Fe3O4

(2)配。

使化学反应两边的相等。

3Fe+2O2---Fe3O4

(3)注。

说明化学反应条件如等,标出生成物的状态如等

3Fe+2O2

Fe3O4

(4)等。

把短线改成等号

3Fe+2O2

Fe3O4

总结: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二三四

2.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化学式前面的数叫,应取,且只能是不能是分数。

3.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写在等号上方,而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化学式后面标↑,而生成物中有固体,反应物中无固体,在生成物中固体化学式后面标↓。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4P+5O2

2P2O5

4×315×32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即表示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即表示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即表示

练习:

反思与评价

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

(1)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漏标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达标测试

 

第三课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化学变化过程中,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与原子个数相等。

那用什么方法可以配平化学方程式呢?

活动探究:

常用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

(1)最小公倍数法:

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观察反应前后出现”个数”较复杂的元素,先进行配平。

先计算出反应前后该元素原子的最小公倍数,用填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的方法,对该原子进行配平,然后观察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个数,致使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与原子个数都相等。

例如:

教材介绍的配平方法,就是最小公倍数法。

在P+O2――P2O5反应中先配氧:

最小公倍数为10,得化学计量数为5与2,P+5O2――2P2O5;再配平磷原子,4P+5O2==2P2O5。

(2)观察法:

通过对某物质的化学式分析来判断配平时化学计量数的方法。

例如:

配平Fe2O3+CO――Fe+CO2。

在反应中,每一个CO结合一个氧原子生成CO2分子,而Fe2O3则一次性提供三个氧原子,因而必须由三个CO分子来接受这三个氧原子,生成三个CO2分子即Fe2O3+3CO――Fe+3CO2,最后配平方程式Fe2O3+3CO==2Fe+3CO2,这种配平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

Fe2O3化学式中的氧原子个数来决定CO的化学计量数的,故称为观察法。

(3)奇数变偶数法:

选择反应前后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一奇一偶的元素作配平起点,将奇数变成偶数,然后再配平其他元素原子的方法称为奇数变偶数法。

例如:

甲烷(CH4)燃烧方程式的配平,就可以采用奇数变偶数法:

CH4+O2――H2O+CO2,反应前O2中氧原子为偶数,而反应后H2O中氧原子个数为奇数,先将H2O前配以2将氧原子个数由奇数变为偶数:

CH4+O2――2H2O+CO2,再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

CH4+2O2==2H2O+CO2。

(4)归一法:

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这种先定关键化学式计量数为1的配平方法,称为归一法。

例如:

甲醇(CH3OH)燃烧化学方程式配平可采用此法:

CH3OH+O2――H2O+CO2,显然决定生成H2O与CO2的多少的关键是甲醇的组成,因而定其计量数为1,这样可得其燃烧后生成H2O与CO2的分子个数:

CH3OH+O2――2H2O+CO2。

然后配平氧原子:

CH3OH+3/2O2===2H2O+CO2,将各计量数同乘以2化分为整数:

2CH3OH+3O2==4H2O+2CO2。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用何种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只能改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而决不能改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

因为改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即意味着改动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组成,就可能出现根本不存在的物质或改变了原有化学变化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出现根本不存在的化学变化。

(5)分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是:

1、首先在单质存在的一边中,选定一个比较复杂的化学式,假定此化学式的系数为1。

2、在其他化学式前面分别配上一个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把除单质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的原子数目配平。

3、然后,在单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把单质元素的原子数目配平。

4、最后,把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系数同时扩大适当的倍数,去掉各系数的分母,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

练习:

1.C2H6+O2—CO2+H2O2.Al+MnO2—Al2O3+Mn

3.C2H2+O2—CO2+H2O4.Fe+H2O—Fe3O4+H2

5.Fe2O3+CO—Fe+CO26.Mg+N2—Mg3N2

7.NO2+H2O—HNO3+NO8.KNO3+S+C—K2S+N2+CO2

9.FeS+O2—Fe2O3+SO210.Fe2O3+HCl—FeCl3+H2O

反思与评价

达标测试

 

第四课时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水通电分解可以制得氧气,那么需要1.6g氧气,要分解多少克水?

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活动探究:

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的步骤

例如:

解题步骤

解:

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

2H2O

2H2↑+O2↑

36432

xy1.6g

x=1.8g;y=0.2g

答:

电解消耗1.8g水,同时生成0.2g氢气。

总结: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

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

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

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

(4)列:

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答:

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思考:

利用其他方法解答本题。

交流讨论: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练习:

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

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

40成功登顶。

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

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

简述理由。

答案:

(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8Kg/1.43(g/L)=3.36

103L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32

x4.8kg

x=316

4.8/32=47.4kg

(3)不行。

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反思与评价

达标测试

 

第五课时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练习

常见题型: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

4。

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

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

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

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

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

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4Y=2×102-3×32=108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

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44

100t×80%x

x=35.2t

生石灰的质量:

100t-35.2t=64.8t

3.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4.某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

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请计算:

(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

(化学方程式:

CaCO3

CaO+CO2↑)

解:

(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5%

(3)m=5.5g-(8g-5.5g)=3g

(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56

X×80%280kg

x=625kg

分析:

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

然后,用8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

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第三小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g。

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典型练习题:

1.某研究小组查阅了《厦门2001年海洋环境公报》得知:

厦门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磷氮、油类、铅和汞等,其中COD是指一定量海水与高锰酸钾或K2Cr2O7发生氧化反应时所用高锰酸钾或K2Cr2O7的量。

据此回答:

(注Cr是铬元素的元素符号)

(1)高锰酸钾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受污染的海水含有X物质,它与K2Cr2O7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5K2Cr2O7+20H2SO7=6CO2+5K2SO4+5Cr2(SO4)3+23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指出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是资源大宝库,请写出能从未污染的海水中提取或加工得到的物质:

(填化学式)_________。

2.法轮功邪教组织头目李洪志说,他通过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

请根据化学知识来判断正误,并提出你的理由。

3.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玻意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玻意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

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H2和O2的混合气体10g,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9g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

5.饱和食盐水在直流电的条件下可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

氢气和氯气反应又可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生成盐酸。

这样实验可制取生产、生活中需求量很多的氢氧化钠和盐酸。

这一工程工业上称之为氯碱工业。

(1)写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工业生产应考虑哪些因素?

6.高级汽车中常配置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内部贮存有硝酸铵。

当汽车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硝酸铵迅速分解出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气体和另一种氧化物充满气囊,隔在乘员和挡风玻璃、方向盘之间,防止乘员受伤。

(1)写出硝酸铵受撞击时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安全角度,在存放和使用化肥硝酸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7.化学变化中常伴有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包含的化学能大小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中吸取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2)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3)已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变化放出热能。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反应前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所包含的化学能比反应后水包含的化学能_________(填“高”或“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煤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煤直接做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固体煤中含有的硫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北部某城市冬季取暖约为120天,每天消耗含硫1%的煤200吨。

(1)该城市一个冬季向大气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气体?

(2)从环保角度考虑,请你提出三个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

(1)KMnO4;

(2)C6H6;

(3)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石油的泄漏;

(4)NaCl(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一切化学变化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质量也基本不变。

铝是由铝原子构成,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所以铝原子无法通过化学变化生成金原子和铜原子。

所以可见李洪志的说法是伪科学的,纯属歪理邪说。

3.

(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

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4.1:

9或1:

4提示:

因为生成了9g水,则说明参加反应的混合气体总质量也为9g,而原气体总质量为10g。

所以还有1g气体没有反应,可能是H2,也有可能是O2。

5.

(1)2NaCl+2H2O

2NaOH+H2↑+Cl2↑;

(2)原料价格便宜,制取方便,耗能少,安全问题等。

6.

(1)NH4NO3撞击===N2O↑+2H2O;

(2)不能与易燃物混放;不能用铁锤等物将结块的硝酸铵砸碎;不能受到严重撞击。

(分析:

硝酸铵是因为分解会产生气体,所以在有限空间内,气体急速膨胀,易爆炸)

7.

(1)干冰升华,酒精挥发等。

(2)光,热

(3)高,因为这反应放出能量,故反应物具有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具有的化学能。

8.

(1)4吨;

(2)尽量减少煤等含硫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技术;开发新能源。

反思与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