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78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做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解析: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错,根据原文,《诗经》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答案:

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解析: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错,原文是“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三段的论述,“徒歌”是与“献诗”对应的,不是与《诗经》对应的。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

众以为:

“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

”荀彧曰: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

韩暹、杨奉,安足恤哉!

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

”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

“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

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

“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

”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

“今孤来此,当施何计?

”昭曰:

“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

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

”操曰:

“此孤本志也。

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

”昭曰:

“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

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操曰:

“善!

”即遣使诣奉。

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

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D.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解析:

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虚词断句。

答案:

B

5.导学号747600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

在古文中即指丧服,也比喻俭朴。

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

B.“万乘”,一万辆兵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四海”,指全国各地。

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D.“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解析:

A项,“缟素”在文中的意思是“穿丧服”。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B.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

杨奉接到信后极为高兴,诸将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于许,献帝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解析:

A项张冠李戴。

原文相关语句之前有“荀彧曰”三字,可知这句话并非曹操的观点。

答案:

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2)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参考答案:

(1)如今我有粮草,将军有兵马,互通有无,足以相辅相成,我们生死相约,祸福同当。

(2)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哪里能成为隐患!

参考译文:

曹操在许县,计划迎接献帝。

部下众人都认为:

“崤山以东尚未平定,而且韩暹、杨奉等人自认为护驾有功,骄横凶暴,不能马上制服。

”荀彧说:

“以前晋文公重耳迎接周襄王,各诸侯国像影子一样跟随他,汉高祖为义帝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诚心归附。

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提倡兴起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驾。

如今献帝返回洛阳,但洛阳荒废,忠义之士有存续国家正统的想法,黎民百姓有怀念旧的王室的哀伤。

如果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坚守君臣大义,招揽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

尽管四方还有叛逆者,但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韩暹、杨奉之辈,有什么值得担心呢!

如果不及时决定,使别的豪杰生出奉迎的念头,以后就算再费尽心思,也来不及了。

”曹操于是派遣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向西迎接献帝,董承等扼守险要之地阻拦曹洪,曹洪不能前进。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说:

“我对将军早已闻名,倾慕您的大义,所以推心置腹,赤诚相见。

如今将军从艰难之中救出天子,护送他回到旧都,护卫辅佐的功勋盖世无双,是何等的美善!

现在群凶扰乱华夏,天下不宁,天子朝廷至尊至重,责任在于维护和辅佐;必须依靠众位贤士来重建王朝秩序,确实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得到的,心腹与四肢,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缺少了任何一件,都不完整。

将军应当在朝廷主持事务,我则作为外援,如今我有粮草,将军有兵马,互通有无,足以相辅相成,我们生死相约,祸福同当。

”杨奉接到信后十分高兴,对其他将领说:

“兖州的军队已经靠近许县,有兵有粮,正是朝廷可以倚靠仰仗的。

”于是诸将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费亭侯。

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问道:

“现在我来到洛阳,应当采取什么策略?

”董昭说:

“将军兴起义兵,讨伐作乱之人,入京朝见天子,辅佐王室,这是像春秋五霸一样的功业。

洛阳的各位将领都有自己的打算,未必服从将军的指挥,如今留在洛阳匡正辅佐朝政,有许多不利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

但是天子在外流离多时,刚回到旧都城,远近都踮起脚观望,盼望迅速获得安定,如今再要移驾,是不符合民心的。

不过,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将军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曹操说:

“这正是我的本意啊。

只是杨奉近在梁县,听说他兵强马壮,难道不会成为我的隐患吗?

”董昭说:

“杨奉缺少与他结援相助的人,所以他愿与将军结交。

任命您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的事情,都是杨奉的主意,应该及时派遣使者送去重礼表示感谢,使他安心。

并告诉他说‘洛阳没有粮食,想让献帝暂时移驾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运输较为便利,可以免去粮食匮乏的忧虑’。

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哪里能成为隐患!

”曹操说:

“好!

”立即派使者去拜见杨奉。

庚申,献帝车驾出辕关向东行进,于是迁都许县。

己巳,献帝抵达曹操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8~9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8.分析“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

根据诗句所在的位置去判断它的作用;理解诗歌大意,联系语境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9.导学号74760015请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6分)

解析:

这首诗的写景部分,主要是对庭中奇树的描写,由叶到花,由花到香味,这些描写层层推进。

“绿叶”“华滋”的树,是抒情的凭借,又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参考答案: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

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话是“        ,        ”。

 

(2)“          ,          ”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        ,        ”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

 

答案:

(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25分)

一座孤傲的庙

周凌云

①屈原庙挺立在钟堡之上。

这里是屈原的老家。

②钟堡是乐平里小盆地边缘突出的一个山包。

这是乐平里地理的中心,也是屈子故里思想的中心。

③屈原庙简洁而朴实,可以这样勾勒:

一个天井,一个大堂,两个厢房,外有飞檐,四角高翘,白墙黄瓦。

这是峡江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建筑风格。

屈原庙占地是那么小的一片,土石夯就,但是它威仪自显,神韵自现,傲视一切。

钟堡上只建了这座屈原庙,没有农户,很宁静,好像注定了这就是神居住的地方。

农户都连片聚集在钟堡以外的山腰和山脚,离屈原庙都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正好是乡俚和楚辞的距离。

农户的房子白墙黑瓦,是朴朴素素的土房,排在山腰和山脚,有些像国画。

这和屈原庙比,是截然不同的。

农户的房屋是百姓生活和安放农具的地方,炊烟袅绕,鸡犬相闻。

屈原庙是精神聚会的场所,是诗的乐园,它建筑在世俗的生活之外。

乐平里的人,到庙里来得少,一则庙里实在没什么可看也没什么可玩的。

二则屈原的时代、屈原的诗作和精神世界离他们实在是太远了,几乎不能沟通。

它建筑在楚辞的精神世界里,它的高度已经是世界的高度。

④屈原庙之内,矗立着三米多高的屈原雕像,迎风徐步,忧思如焚。

来到雕像前的人,不是鞠躬就是叩首。

⑤屈原庙之外,是橘和兰草,是端阳花。

虽然都生长在乡间,但都是高贵的花草和树木,是阳春白雪的植物。

橘,遒劲,郁葱,是天地所生、心志专一、独立不迁的嘉树,从战国开始扎根,吸吮了几千年的水分和养料,难怪《楚辞》还是这样的繁茂呢。

橘,远离世俗喧闹,独守一隅,凛然自为,不从流俗。

兰草,是从《离骚》里移栽过来的吗?

它碧绿、高洁,它的芬芳,在屈原庙周围开放。

这些兰草,如果再返回到《离骚》,返回到历史的土壤,不知还是不是那个时候的幽香?

我在屈原庙外转悠,兰草兰花的郁香,非常舒服地袅袅地沁进我的肺腑,这种具有文化味的香气,不停地撩拨我的思想,激发我的忧思。

兰草,兰草,我为什么看到你感到亲切?

为什么对你这般的眷恋?

在橘树和兰草之间,穿插着像人一样楚楚动人的端阳花,鲜红的,美丽的,也是壮硕的,它是性情的花,大朵大朵的。

它的浓香,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的气息。

它的土壤和兰草一样,仍然是楚辞。

这是怀念的花,是人民的花。

乐平里,家家种有这种花。

每年,它走进五月,在端阳节火辣辣地绽放,像火红的喇叭。

它在五月绽放,正好与我们的怀念合拍,与我们的情绪一致。

⑥端阳花亭亭玉立时,屈原庙里也会热闹一阵子。

要么是当地的一些农民诗人开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要么是崇拜屈原的作家、诗人和学者,陆陆续续来到庙里朝觐,要么就在这样的时间段里,来几位追逐诗情的游客。

这样的时刻,端阳花的色泽格外艳丽。

⑦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和人,都是不能超俗的。

屈原庙是孤傲的。

但是它的周围也同样长满野草,有时它们随兰草和端阳花一起生长,甚至缠绕着橘树,有时也随这些花一同枯萎,有时铲去这些野草,香草们就非常茂盛地长了起来。

⑧我每年都要来到乐平里看一眼屈原庙,都要在屈原的雕像之下磕一个头。

这是我一生中最崇拜的一个人。

郭沫若为这个小庙题下了“屈原庙”三个字,熠熠生辉。

我是一个小小的很不起眼的文人,不能为屈原庙增添些许的光彩,我只能在屈原的雕像之下以磕头这种方式,表达我的敬意。

磕头的时候,也在想:

屈原太直率了,太出类拔萃了,太过于考虑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了。

这些都决定了他是不能冲破世俗的牢笼和黑暗的世界的。

在政治这个圈子里,他太孤傲了。

⑨屈原庙,不高大,不壮美,游客少,但是它孤傲、挺拔,它应该是天下的政治家来修炼的场所,是世界各地的诗人来朝觐的地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写屈原的庙挺立在钟堡上,“挺立”一词,给人以高大、孤傲之感,正照应了题目,也引出下文。

B.屈原的庙占地虽小,但不乏威仪,它与当地一般的民居建筑不同,也与民居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C.作者说“乐平里的人,到庙里来得少”,“屈原……离他们实在是太远了”,暗含了对乐平里人忘记屈原的不满。

D.文章第⑤段重点写了屈原庙之外的橘树、兰草和端阳花,这一部分化用了不少《橘颂》《离骚》里的诗句。

E.郭沫若题名的“屈原庙”,使这一不起眼的建筑变得熠熠生辉,作者对此带有无限的崇敬,同时也有内疚之情。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

A项,“挺立”“给人以高大”之感,“引出下文”不准确;C项,“暗含了对乐平里人忘记屈原的不满”不当,作者之所以那样说,是说屈原精神的伟大,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E项,作者崇敬的不是郭沫若的题字,而是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内疚的是自己“不能为屈原庙增添些许的光彩”。

答案:

BD

(2)请简述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解析:

这段文字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钟堡的地理所在,第二句说明屈原庙的精神地位。

可结合上下文考虑其作用。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进一步介绍钟堡,指出钟堡是“屈子故里思想的中心”;领起下文对“屈原庙”及屈原精神的叙写,为抒发作者的感悟作铺垫。

(3)作者在第⑤段重点写了“橘和兰草”,这样写有何作用?

(6分)

解析:

屈原在作品中,曾对橘和兰草大加赞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这两个意象,歌颂屈原高洁的品质,表现对屈原的追思和敬仰之情。

参考答案:

“橘和兰草”都是高贵的花草和树木,作者对橘和兰草的描写可谓浓墨重彩,用橘和兰草的高洁、专一、远离世俗衬托屈原庙的孤傲,烘托屈原出类拔萃及高洁的品质,从而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景仰之情。

(4)屈原庙“不高大,不壮美”,却又“孤傲、挺拔”,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8分)

解析:

从庙的建筑形态上看,屈原庙是“不高大”“不壮美”,但从屈原的精神而言,这座象征屈原的精神家园的小庙又“孤傲”“挺拔”。

探究时,能围绕这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屈原庙简洁朴实,土石夯就,占地很小,远离农户,是峡江普通的民居风格,故它“不高大,不壮美”;屈原庙立于钟堡之上,威仪自显,神韵自现,傲视一切,故“孤傲、挺拔”,更重要的是屈原庙是精神家园,它建筑在楚辞的精神世界里,具有世界的高度,所以它又是挺拔的、壮美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25分)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

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

再回家种地。

公元405年秋,叔父陶夔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

“您得穿戴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