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76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能力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综合能力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综合能力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综合能力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综合能力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能力总结.docx

《综合能力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能力总结.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能力总结.docx

综合能力总结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稀缺性”是经济学所关注和研究的永恒问题

第一节需求、供给与局部均衡价格理论

一、需求

(一)个人需求

1、个人需求:

第一,个人具有购买意愿;第二,个人具有支付能力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1)个人的偏好

(2)个人的资产与收入(3)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4)个人所购买商品的价格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5)及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公式Q=a-bP

2、需求法则: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3、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化称为需求量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由于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

4、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视商品是正常品与劣等品而定,如果消费所购买的商品是正常品,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同方向变化,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劣等品,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反方向变化。

(二)市场需求

1、吉芬商品是惟一不遵从需求法则的特殊商品,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二、供给

1、单个厂商品的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单个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2、影响单个厂商的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

(1)厂商打算出售的商品的价格

(2)为生产该商品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成本(3)厂商的技术状况(4)厂商对于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5)其他商品的价格等。

公式Q=-c+dP

3、除了某些特殊的资,比如土地、劳动等资源外,大多数商品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4、在局部均衡理论中,因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因其他因素,比如因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厂商技术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

第二节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

E=

(一)理解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的要点

1、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

2、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绝对量的比值,这样可以排除计量单位的影响。

3、需求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4、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二)需求弹性的分类范围

1、

表明需求弹性为零

2、

表明需求完全有弹性

3、

表明需求为单一弹性

4、

1表明需求富有弹性

5、

表明需求缺乏弹性

(三)影响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

1、商品本身用途的多用性,某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越大。

2、商品的耐用程度,商品越是耐用,需求弹性越小

3、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需求也越有弹性

二、供给弹性

(一)供给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要点

1、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程度,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价格是自变量,供给量是因变量。

2、供给价格弹性系数是指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而不是供给量变动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绝对量的比值。

3、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数值一般为正值。

4、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供给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二)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同需求

(三)影响供给弹性的主要因素

1、从厂商供应能力和产品生产周期主面考虑

2、从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方面考虑

第三节生产理论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1、生产要素:

劳动、土地、资本、以及管理者才能

二、可变比例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1、边际产量指可变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三、生产规模与规模报酬

(一)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1、同在经济是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

决定内在经济的主要因素有:

厂商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配备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

2、内在不经济是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

决定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因素有:

企业管理机构庞杂,管理效率低下;生产规模过大产生对生产要素的过度要求。

(二)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1、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量增加和成本降低。

2、外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使个别厂商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

引起外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

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加剧同行业各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

第四节成本理论

一、MR=MC

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是市场上经营决策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或亏损最小条件)

第五节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的存在、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以及公共产品等

一、非对称信息

非对称信息指市场上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

(一)逆选择

1、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市场。

2、在老年人健康保险领域与此相类似的职工医疗保险领域所出现的市场失灵通常需要政府干预,解决逆选择问题。

3、维修者可以采取提供保证的方法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顾客也可以请熟悉的人维修产品,解决逆选择问题。

(二)败德行为

1、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缺乏提防行动,而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

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公害。

2、解决办法,保险公司并不对投保人实行全额保险。

(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1、指经理或工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

2、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干预解决。

解决办法:

一种是根据企业盈利情况给经理发奖金,另一种是让经理参与利润分享。

3、效率工资是高于市场工资率、同时又是雇员不发生偷懒行为的工资。

二、外部性

1、外部性是个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

2、解决外部性:

(1)政府干预

(2)明确所有权(3)合并企业(4)共有财产

 

第二章管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一)管理的定义

1、过程学派创始人法约尔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美国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3、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务、信息等各种资源,并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的产生来自社会活动组织的要求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3、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4、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

(三)管理的性质

1、具有二重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管理的原理

(一)管理原理1、以人为本原理2、系统均衡原理3、运动控制原理4、信息沟通原理5、目标效益原理

第二节管理的基本职能

1、管理的基本职能应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这六个基本功能活动。

第三节市场营销管理

一、目标市场的选择

(一)市场细分

1、指采用一定标准在整体市场中识别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并予以分类,组成若干个分市场的活动

2、市场细分标准分四类标准:

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和行为标准

(1)心理标准是指根据消费者生活方式、个性、价值观念等因素来细分市场。

(2)行为标准是指根据消费者购买时间、地点、频率、忠诚度等项目来细分市场

(二)目标市场选择

1、无差异目标市场:

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易导致激烈竞争

2、差异目标市场:

优点是营销稳定性好,缺点是成本高

3、集中目标市场:

优点是能加强在某个领域中的市场地位,易于管理,成本低,投资少。

缺点是风险大

二、市场调查

(一)市场调查的方法

1、按调查方式划分,有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2、按调查范围分,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观察法:

用户观察、柜台观察、痕迹测量

三、市场营销组合

1、4P: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2、大市场营销:

4P、权力、公共关系

第四节企业经营战略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类型

1、按照企业在行业中经营的态势分类

(1)进攻型战略

(2)防御型战略(3)撤退型战略

2、按照企业竞争的优势分

(1)总成本领先战略

(2)差别化战略(3)专业化战略

第五节创新管理

一、创新的一般理论

1、发明、发现、革新都为创新

2、创新激励的方式有四种

(1)产权激励

(2)市场激励(3)企业激励(4)政府激励

3、创新模式主要有“内生型”创新模式、“外生型”创新模式和“混合型”创新模式。

技术基础雄厚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性企业,大都采用“内生型”技术创新模式。

4、企业创新机制体系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

 

第三章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一、梅奥和“霍桑实验”

1、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2、“霍桑试验”推翻了科学管理学派所谓用金钱和严格分工制度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梦想,强调了对工人的尊重与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

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1、传统的管理理论,把人当作“经济人”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惟一动力。

霍桑试验则表明,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除物质利益等物质因素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试验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两个要素,职工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群关系。

3、传统管理只注意了“正式组织”在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4、霍桑试验还提出了新型领导和民主管理的必要性。

三、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人群关系论,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第二节现代激励理论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1、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2、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

3、动机三要素:

(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

(2)努力的水平(3)坚持的水平

4、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第三节劳者心理与群体心理

人、物、环境是现代管理的三要素

一、劳动者的心理健康

(一)劳动者心理健康的特征

1、智力正常2、健全的情绪3、行为协调4、行为反应适度

二、群体的概念及类型

(一)群体的互动效应

1“社会促进效应”群体互动主导效应是“社会促进效应”即群体成员在他人在场时受到鼓舞,改进和增强绩效的倾向

2、“社会闲散效应”,当群体规范和内聚力失调时,会出现“社会闲散效应”,多个人在一起工作还不如一个人工作时多产

三、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

(1)高质量信息加工

(2)多种备选方案(3)高承诺接受度

2、群体决策的缺点:

(1)较费时间

(2)冒险和易极端化

第四节个性心理差异与管理

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二、人的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1、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二)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1、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根据日常观察和人体内四种体液把气质分为

(1)胆汁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

(2)多血---性情活跃、动作灵敏(3)黏液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4)抑郁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

2、巴甫洛夫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

(1)不可抑制型

(2)活泼型(3)安静型(4)弱型

(三)气质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4、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行动

在教育工作中,严厉的批评对于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学生会促使他们遵守纪律,改正错误,但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可能产生更加怯弱的不良后果

三、人的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及特征

性格是个性中的重要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

1、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章公共关系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公共关系基础知识

一、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唯一手段是通过双向的信息传播。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一)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二)公人关系的客体---公众

1、按公众与组织的关系划分,可将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类。

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的成员。

2、按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可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3、按公众的动态发展过程,可将公众分为行动公众、知晓公众、潜在公众和非公众

4、按组织对公众的喜恶程度,可将公众分为受欢迎公众、被追求的公众和不受欢迎的公众

(三)公共关系的手段----信息传播

1、基本传播方式

(1)人际传播

(2)组织传播(3)群体传播(4)大众传播。

2、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3、群体传播主体向相对集中的公众群体进行传播,如面向公众的演讲、报告、大型演出、展览会等。

4、大众传播批的是组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将信息传播给大众。

三、公共关系的职能

1、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职能

(1)树立形象,广结良缘

(2)收集信息,咨询建议

(3)组织宣传,引导舆论

(4)交往沟通,协调关系(最根本的职能)

四、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

区别:

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主体是个人

2、公共关系的对象是公众,人际关系的对象是私人关系

3、公共关系是组织的管理职能,人际关系是个人的交际技巧

4、公共关系较强运用大众传媒,人际关系则局限于人际传播

联系:

1、从工作内容上看,公共关系中包含了许多人际关系

2、从工作方法看,公关工作需要运用人际沟通的手段,公共关系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就是人际传播

3、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才能使组织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

总之良好的个人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第二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功能

1、合力功能

2、互补功能(三人行,必有我师)

3、激励功能

4、沟通感情功能

5、交流信息功能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1、临近因素(远亲不如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

2、首次效应

3、相似性因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互补性因素

5、移情效应(爱屋及乌、以画会友、以文会友)

6、互动频率因素

7、代价—酬赏理论

8、情感的相悦性

9、个性因素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信息沟通层次

(二)社会知觉和归因层次

1、刻板印象(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2、先入印象

3、成见效应

4、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5、近因效应

(三)互动层次

在互动层上容易出现的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

第五章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行政管理概论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1、最广义的行政管理含义(国家和企业)

2、广义的行政管理含义(国家)

3、狭义的行政管理含义,就是指除立法、司法以外的行政部门的工作(政府)

(二)行政管理的特点

1、执行性2、政治性3、权威性

二、行政管理主客体及活动原则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各级政府)

2、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行政权力

4、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三、行政职能的涵义及内容

1、从行政管理所具有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来看,行政职能可以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2、从政府运作的过程和履行职能的方式来看,行政职能可以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等

3、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四大功能:

制定规则、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

四、行政管理组织

(一)行政管理组织的种类

1、领导机关

2、职能机关(我国国务院所属部委就属此类)

3、辅助机关

4、直属机关(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和海关总署)

5、派出机关

第二节工商行政管理概论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概念

1、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是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经济活动以及商品。

二、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及其实现

1、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就是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及其行为效力

要件:

1、必须是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采取的行政措施

2、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是合法、确定和可行的

3、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4、必须符合法律所规定的方式,行政行为有要式和非要式行为之分

效力:

1、拘束力2、确定力3、执行力

第六章法律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法学基础知识

一、法的概念和特征

1、广义的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称

2、狭义的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4、狭义的法专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法的分类

(一)法系1、大陆法系,又叫罗马法系,法典法系

2、英美法系,又叫普通法系,判例法系

(二)法的形式分类1、按照法所规定的内容和效力的强弱,国内法又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2、按照法的效力范围,可以把法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三、法的制定

1、宪法:

由全面人民代表大会的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

2、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3、行政法规: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条例)

4、部门规章:

部委定

5、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

区域的具休情况和实际需要定

四、法的实施

1、一种是法的遵守,守法,另一种是法的适用

2、依据是否使用法律制裁可以划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法法律关系

3、按照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以将法律责任分为:

违宪责任、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第二节民法基础知识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

法律规范总称

2、人身关系是基于一定的人格和特定身份而形成的,人格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格

权。

身份关系指夫妻关系、亲属关系,此外还包括作者、发明人、创造人的身份

关系

3、静态的财产关系称为物权关系。

动态的财产关系主要是债权关系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

权利不得滥用的原则,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主体

(一)自然人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8岁以上,16—18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岁以上未成人,需要代理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岁以下未成年人

(二)法人

1、法人具备的条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其他组织

1、主要指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

三、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意思为要素,旨在设立、变更、终止一定民事法律关

系的合法行为。

最典型的民事行为是合同、遗嘱、婚姻。

符合有效要件的为民事法

律行为,效力为法律承认,受法律保护;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可能为无效、

可撤销和效力待定。

2、无效民事行为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

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损害国家利益的(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

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4)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5)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

目的的。

3、可撤销民事行为

(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2)显失公平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侵害非国家利益的行为。

撤销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4、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实施的依法不得独立实施的行为

(2)无权处分行为(3)无权代理行为

5、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1)第三人的追认权: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无权处分行为中的有处分权人、无权代理中的被代理人有追认权,如果追认,该行为有效,如果拒绝追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无效;无权处分和无权代理行为对追认权人不生效力,由无权处分人和无权代理人对行为负责。

(2)相对人的催告权和撤销权,相对人可以催告追认权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认。

追认权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行为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使行为归于消灭。

四、民事权利

1、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两大类,。

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此外知识产权中既有人身权又有财产权。

(一)债权

1、债权发生的原因:

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是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

无因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支付必要的费用(案例)

五、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主要是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

2、侵权责任以过错责任为原则,以无过错责任为补充

3、过错责任原则

(1)损害事实的发生

(2)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有过错

4、无过错责任原则

(1)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侵权

(2)产品缺陷致人损害(3)高危作业致人损害(4)污染环境致人损害(5)地面施工致人损害(6)建筑物致人损害(7)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

5、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做、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

六、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时效的概念和意义

1、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间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归于消灭的制度。

2、意义:

(1)稳定法律关系,结束权利不行使而导致的权利状态与事实状态长期不一致的状况

(2)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3)避免证据灭失,减少诉讼成本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

1、一般诉讼时效为两年

2、特殊诉讼时效分短期诉讼时效和长期诉讼时效。

短期为一年,包括: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合同法》中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适用的诉讼时效为四年。

3、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止、中断和延长

(1)中止: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2)中断: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义务而中断。

第三节合同法基础知识

一、概述

1、《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自由、正义、鼓励交易

二、合同的订立

1、合同的订立,指缔约人为意思表示并达成合意的过程,分为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

2、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理解。

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三、违约责任

1、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1)强制履行

(2)赔偿损失(3)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