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04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docx

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如何评判一个学生语文学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只要看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行了。

阅读和写作比较起来,我个人认为写作的提高比阅读要更容易些。

尽管写作的题目各不相同,写作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但只要学生能扣住题目,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了。

再由于我班学生在低年级开始,我就有目的,有层次地渗透了写作的内容,学生看到写作也不犯难,因此进入高年级之后,写作上的问题不是很大。

而阅读上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想只要是在一线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备课组的其他成员也认同我的看法,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是我们备课组老师一致认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我们每个老师都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仍收效不大,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能让每个班的学生都有收益,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从而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课堂上:

对于课文的学习,讲的方法、知识点,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投入,因此课堂上根本无效率可言。

课堂外:

有部分各门功课都处于落后的学生,连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并做对,所以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意读,或是草草了事。

作业中:

对阅读作业不认真对待,不好好思考,即使能使用工具书也懒得翻一翻。

试卷中:

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最终还是由一张试卷来判定语文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不是罗嗦就是不完整,回答问题总是不能考虑周全,或根本不能达到要点;理解句子或说出中心的题目总是说不准确。

另外还有些学生在文字表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句子不通顺,这样即使能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也难以让人看明白。

二、对问题的分析。

面对上面我们发现的这些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我们在一起进行了思考讨论,觉得有以下一些原因才造成了上述的问题:

课堂上:

有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课堂上不能认真听讲;老师的教学没能吸引住学生;课堂上教学的重点、方法反复强调、练习的次数还不够,因而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

课堂外:

有的学生本身的阅读兴趣就不强,甚至还要家长、老师逼着读。

高年级还没形成阅读的兴趣这实在让人觉得头疼。

另外作业的增多,反复的订正占去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如果稍有休息时间,还不马上玩玩吗?

作业中:

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认真思考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已经认真思考了,就是不会的学生,这就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了。

试卷中:

这是体现出真功夫的时候了。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阅读题,这些阅读题应该是有一定思维含量。

在答卷过程中,有学生看到长文章,就害怕就头疼,根本不愿意好好读文章,文章读得不细导致回答问题不完整。

无法抓住文章的重点,无法进入文章,体会文章真正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也就无法扣住中心了。

综上所有的分析,我们想最主要的是这几个原因:

课外阅读的量不够,阅读的深度不够,完成阅读的方法还没有掌握。

如果能从以上几点原因入手,去找对策的话,就一定能全面的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

在这里不能不提的一点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整个备课组的成员发挥集体研究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集体研究,集大家的智慧,努力设计出能吸引学生,又能将阅读方法教给学生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在尽心尽力地做,有好的做法及时交流、推广;有疑问的时候,拿出来大家交流、讨论,总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一)通过课堂的教学,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1.此“参与教学”非彼“参与教学”——投入教学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

以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来看,学生不参与教学,只是教师的满堂灌,那叫什么学习呢?

可是你知道吗?

这里的此“参与教学”非彼“参与教学”。

进入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后,教师会明显感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如低中年级了,发言的面减少了,很多教师对此都没有很好的对策。

以往我们认为的“参与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形成互动,更甚者是学生之间互动,或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

而我们备课组的教师观念更新些,为了让学生积极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在此之前,就让学生“参与了教学”。

或者更明确的说,以前学生只是参与了“学”,而不是参与了“教”,而现在,我们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也参与“教”。

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落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就不会被打破,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囊袋”。

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民主。

在教学中,我们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请您出点子”,然后提出要求:

“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

”几天后,我们收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通过对它们的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逐一采纳,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支持。

原因很简单:

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是最有发言权,教师通过这个“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最欢迎的;通过改进,就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少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再说,作业中“请您出点子”的一个“您”字,动之以情,学生乐意去做,说“提建议”,而不说“提意见”,可消除学生的顾虑,学生就会积极去做,说是“出点子”,则想到一点就可提,方便可行,学生容易做。

可见,这种做法是很有效的捷径。

上面的方法是就整个阅读教学提出的,我们还会针对每篇课文的学习,设计相关的作业。

“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希望老师用什么方法来教?

”“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些什么内容?

”“你希望老师还要补充讲些什么内容呢?

”每当学生看到这些问题,他们通常不会有犯难情绪,而变得特别愿意去读课文,先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深入地理解课文,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愿意去认真地思考,即使现在没有明白,但在课堂上是终究会弄明白的。

想来这种做法和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帮着解决,其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硬要两者比较的话,不难看出前者更高明些。

这种来自学生,来自民间,自下而上的想法,更能使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可以说此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兴致问题。

2.抓预习、抓疑问、抓重点、抓提升——仔细阅读

抓预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分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都要求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前要独立思考。

在课堂上,师生讨论交流中,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细节,解释或阐述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时,就有了理解。

抓疑问,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

对于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产生的疑问,教师要善于把握,同时进一步让学生仔细阅读,在课文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种学习非常重要,学生在问中求答,在答中解疑。

在学与问中,问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让学生做预习的时候,通常会让学生提问,对于精彩的提问都会给予表扬,打上双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提问,在问后,能再反过来想一想,答案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这一问多答的过程中,学会了阅读的方法。

如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当学生提出“老人过了30年后,已经是100岁了,怎么还会和作者见面呢?

”这个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没过一会儿,学生就在书中找到了依据,觉得老人能活到100岁,这是因为环境好,老人锻炼好,心态好,爱生活。

抓重点,培养全面思考的能力。

高年级的问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能涉及课文的大部分内容,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有较强的穿透力(能直击课文的要害,有正确的思维定向),有较好的探究性(能引发疑惑,有合适的思维强度)。

而一般这样的问题都是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用这样一个有分量的问题来体现,使得学生必须围绕课文,进行全面思考。

如《二泉映月》中,教师问:

阿炳年少时为什么除了泉水听不到别的声音,而人到中年却能从中听到那么多的声音?

抓课文的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里不仅包含了探究的指向,而且还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交流要求的提示。

抓提升,培养深刻表达的能力。

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会有排斥、冲撞、融合、认同,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领。

尤其当学生有困难不能积极举手时,更需要老师耐心的引领,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的绝妙之处,体会人物性格的美好等等。

教师最后的总结和提升,十分关键,它能把学生带到一个新的高度,能给孩子神奇般的力量。

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在教师这样有效的带领下,阅读理解的能力怎会不高呢?

3.以本为基,拓展开去——课内外结合

语文,如果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和课文相关内容的阅读和学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相关题材和内容的作品,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最终获得1+1>2的效果。

比如结合学习雨果的《船长》,介绍学生阅读他的著名作品。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负荆请罪》,就介绍学生阅读《史记》中的著名篇章,阅读《将相和》的文章,体会其描写方法的不同和人物性格的差异。

学习了一些名著节选或单篇作品后,课外阅读原著或作品集,以求对作品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学习《海伦•凯勒》,就介绍学生阅读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的生活》,她的散文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在此同时介绍另一位残疾作家史铁生给学生认识,介绍他的经历,介绍他的作品,从中体会出他的坚强、真诚以及无比的热爱生活。

去年,我国文学巨匠巴金的去世,在社会上又掀起了重读巴金作品的热潮。

尽管当时课文中没有巴金的作品,但在学生的练习册中有篇阅读理解《鸟的天堂》,我们借此在课堂上用三个课时带领学生学习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尽管以前也推荐过学生阅读巴金的作品,但从未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过。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并从此喜欢上了巴金的作品,促使学生去了解巴金这个人以及他更多的作品。

所以,在六年级下半学期,在学习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这不是短时间的死记硬背,而是已经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之中。

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也是在了解作者,作者的人格魅力同样能让学生学到许多。

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开始确定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但事实往往如此,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我想谁都会愿意做。

从以上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不难看出,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且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二)通过课外的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必须通过课堂上学到的一些阅读方法去不断地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循序渐进地形成。

因此,我们在向课堂40分要质量的同时,在课外阅读上也没有放松,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在年级里开展了“分享阅读体验分享阅读快乐”的读书活动。

这种有效的课外读书指导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以此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益处。

1.课外阅读,并不只是让学生“自由”阅读。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告诉学生你们要读课外书呀,却不给学生应有的指导,导致学生不知道在自己这一年龄层时应该读些什么书,应该怎样去读书。

毕竟,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还是有些区别的。

因此,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六年级上半学期为例,我们倡导主流阅读,不排斥轻松阅读。

从教师、学生这两条途径按月进行读书推荐、交流活动,以菜单式阅读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备课组六位老师每月推荐一本或一组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书籍以文学书为主,作为必读书目。

教师做好导读,同时各班组成学生导读组,也让学生自己推荐书籍。

学生每月从同学推荐的书籍中选一本为必读书目,其余为自读书目,要求学生必读书目要认真读,仔细品,每个月以不同的学习活动来交流读书结果,比如和这本书有关的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小报展示等。

从九月到十二月,教师共推荐导读了《夏洛的网》(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传、散文)、各中国名家散文(老舍:

《猫》、《养花》朱自清:

《背影》、《荷塘月色》巴金:

《鸟的天堂》、《灯》等)、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同时每月穿插阅读类似《智慧背囊》的书籍。

各班也都成立了读书小组,以六

(2)班为例,全班共成立了13个读书小组,每人至少推荐了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籍。

在这种指导有方,又不干涉学生自由阅读的前提下,学生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更提升了阅读的能力。

2.课外阅读,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阔的经典阅读平台,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经典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从中收益更多。

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这本书在历史上或现在有多么重要,而是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经历中的重要性。

老师对书籍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同时要考虑全面,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文体、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面,更让他们汲取不同作品的营养。

此时,教师像是领航者,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学生则像是水手,在正确的引导下自由地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

尽管每月教师都会推荐书籍,但教师从不干涉学生阅读畅销书和轻松的作品。

在教师推荐的基础上,也让各小组学生自己推荐书籍。

其实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慢慢学会了选择书籍。

这种有主题的课外阅读,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位,更积极倡导学生自由选择爱读的书。

现在,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在呼吁“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

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了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这次的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

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正因为有了前面老师领航的保证,才有了后面学生阅读的真正自由。

3.课外阅读,并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固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开展此次活动最初的目的,但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指导学生正确阅读书籍,训练基本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读书的品位和档次,增长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自身发展,更深入的感受到读书的力量;发掘读书的真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事实证明,活动开展一年,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些目的。

学生认为自己读了许多好书,了解了许多有名的作家,增长了许多知识,增加了读书的兴趣和乐趣,更爱看书了,想不断看书,读好书,认真读好一本书,将这些好书读得更透。

一些学生原本不知道、不愿意看类似这样的经典名著,但经老师推荐和导读后,发现这些作品读起来并不那么困难,而且写得很好,尤其是散文写得特别美,它可以触摸到人们内心的深处,让人感到温暖,觉得这类书很好看。

还有一些学生当发现一本好书后,愿意多看几遍,发现每遍读的感受都不同。

通过老师的导读再看这些书时,发现自己理解到了更深的含义。

而以前不知道应该读怎样的书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读书活动,明白了应该怎样选书,读哪些作家的书,以及怎样品味书籍。

更多的学生发现通过读书,在提高读书效率的同时,学到了许多写作的手法和精彩的语句,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作文有了进步。

同时对生活有了更多美好的感触,对更多美好的人间真情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发现自己的心灵在慢慢的成长,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提高了鉴赏能力。

又因为大家读的书都差不多,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同学一起交流并讨论自己对同一本书的看法,从同学那里学到了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在同学那得到了许多帮助,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

学生觉得这些感觉真好,体验到了与同伴一起读书的快乐,从合作与交谈中受益匪浅。

你说,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这么多的感受和感悟后,他的阅读能力能不提高吗?

(三)通过试卷的完成,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既然我们已经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那相对应我们就将学生的基础达标确定为阅读。

如果说课内阅读的过程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课外阅读的过程是让学生积累提高的话,那么最终的阅读练习便是真正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了。

1.检验的前提——有质量的阅读卷

很多时候,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测试时,经常都连试卷或是试卷中文章后的练习题都没认真看一看,更别说是自己做一做了,就发给学生完成了,因此很多时候测试只是测试,它没有达到测试应该达成的目标,也没有体现最近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一些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中应该考核的学生的相关阅读能力。

紧接着也就出现了,测试题本来就出得有错,还要学生绞尽脑汁地写出似是而非的答案;测试题目的性不明确,也不知要考查学生哪方面的阅读能力。

因此,类似这样的检测本身就是无用的。

我们组所有的成员都有一种共识,要做就要做好。

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从精心设计试卷入手,针对最近所教所学来出卷,所选的文章,所出的练习题都是有目的性的。

以五年级下半学期为例,开学初我们就制定了详尽的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了阅读的训练,有系统地、逐步地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张阅读练习卷:

《人的光芒》,概括文中的四件事例,细致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奥斯塔河谷——理智的超越》,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段落大意。

《桃花心木》,细致阅读,从文中找出答案,回答相关问题。

从三张练习卷中,就能看出我们阅读训练的重点就是,细致阅读,学会概括。

当然阅读中出现的基础知识和一些揭示文章中心的题目也同样不能忽略,尤其是后者也十分重要。

阅读达标模拟卷:

《生命的药方》,概括主要内容,写了几件事,细致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这张试卷让学生了解在这个年段应该达到的阅读能力的标准。

阅读达标测试卷:

《洁白的木槿花》,《向生命鞠躬》。

第一次没有合格的学生,在第二次还有机会重测,对自己第一次成绩不满意的学生也可以申请第二次重测。

做下来的情况较为理想。

学生基本都能达到目标。

每个教师在出卷的过程中,都按照了达标的要求来出。

出卷的过程也是大家讨论、大家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检测自己教学效果的时候。

除此之外,在六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所有课题组的成员还在阅读卷的基础上出了六份读写练习卷,这份试卷结合了大家的智慧结晶,并对照基础达标的要求检验我们的教学结果,来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六份读写练习卷的文章从《语文补充阅读》而来,挑选的都是以往人教版中的经典课文,最后再结合这单元的写作要求,完成一篇习作。

这六份试卷分别是《凡卡》、《可爱的草塘》、《丰碑》、《第一场雪》、《穷人》、《金色的鱼钩》。

每一份读写练习卷都由其中一位老师承担,认真出好试卷,并完成参考答案后,所有成员人手一份进行讨论,对不适合的题目或答案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在大家意见统一的前提下才算完成一份有质量的读写练习卷。

比如在做《穷人》这张卷子时,主要考查学生的是对细节的把握,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征,因此在最后的作文写作时,也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对《穷人》的结尾进行合理想象,要有细节描写。

2.检测的作用——意识到不足,体会到成功。

通过用阅读基础达标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家都觉得很有必要。

通过测试,我们也意识到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这就成了我们下阶段要努力的方向。

比如,苏教版的教材叙事性的课文不是特别多,有时条理也不是特别清晰,这就导致学生在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有些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能根据《语文补充阅读》及其他途径,将这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找来了《奥斯塔河谷——理智的超越》这篇阅读来进行练习,事实也证明,我们分析得没错,从学生的答案中不仅作为教师的我们知道学生的问题出在哪了,学生也明白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在学生毕业前做的一些阅读卷中,教师不难感受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确提高了,那时教师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在每次的试卷中,教师不仅会看到不足的地方,更会为学生在某一方面体现出的进步而开心,这也是成功,这说明了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

3.检测的后续——注重反思,注重评讲。

当检测完毕后,对每一次试卷的分析是少不了的。

教师要找到班级的共性问题,并深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做到对班级的状况了如指掌之后,对年级的情况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找到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可以作为经验之谈让其他班的教师学学,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或是有困惑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当然,这里的反思不仅仅只是指教师反思,随后教师还要领着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试卷,再认真听评讲之后,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错的原因,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是真的不会做才错的话,那就更应该听评讲,找到解题的方法,让自己在评讲的过程中,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高。

教师的评讲当然是应该在好好研究班上的每一份试卷后做出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赶快把试卷批出来,发给学生,做一个笼统的评讲或直接说一说答案的话,那这样的评讲是毫无效果的。

教师的评讲不应该只是关注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而是应该关注为什么这道题的答案是这个或这些,而不能是其他。

教师要学会从一道题目的评讲,延伸到类似的题目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记忆和联系,这样对类似的题目,以后学生就会解答了。

教师评讲时不用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在评讲时只是处处蜻蜓点水的话,那学生到最后可能会一点印象都没有。

教师在评讲时不要仅仅抓住学生的错误处在评讲,在注意学生错误的同时,也学会发现其中需要评讲的重点之处和难点之处,给学生细细分析,这样的评讲才是真正有效的。

这些观点和做法已经在我们组内的老师形成了共识,因此最后的效果自是不错。

四、研究后的反思。

综观我们研究的整个过程,我们不得不说,最后的结果还是让所有人满意的,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好的学生能做到阅读一分不扣,这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学生也都在自己以前阅读的薄弱环节上有了一定的突破;而以前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的学生至少让人觉得他看懂一篇较为深刻的文章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

通过我们上面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课外阅读的量不够,阅读的深度不够,完成阅读的方法还没有掌握的问题,成绩还是十分喜人的。

1.研究问题来自学生实际,抓手好。

这个课题是通过课题组的每个成员讨论得来的,大家都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抓手好,就像我们在课题计划中提到的一样,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我们也是这样去做的。

当然我们在这四个方面还是有所侧重的,每个学期的侧重点不同,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也做不好。

2.每个成员都全身心的投入,大家互帮互助。

组员中有校中层干部,平时比较繁忙,但她们从不以此作为借口,放松对课题的研究,而是更积极地参与了活动。

尽管课务和事务十分繁忙,仍然承担了研究课,发挥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对其他老师的课也总能进行指导。

组内的其他教师平常经常在一起,有事没事就在一起扯,氛围十分好。

有时大家心平气和,为意见的一致而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